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
總導演尚昌儀談軍事紀錄片攝製(五)
親身感受子母彈
近日,我看到了「冰雹襲擊黎巴嫩,引爆數百枚集束炸彈」這樣一篇報導,報導稱: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乾旱,胡桃大小的冰雹襲擊了黎巴嫩南部村莊,竟然引爆了幾百枚當年黎(黎巴嫩)以(以色列)衝突期間投下但沒有爆炸的集束炸彈。
這則報導勾引起我在黎巴嫩南部拍攝時對集束炸彈的親身感受……
望著草叢中我從未見過的集束炸彈的子炸彈,暗自慶幸我們逃過一難,可這僅僅是一個危險的序幕……
2006年8月14日,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歷時34天的黎以衝突終於停火。然而,剛剛擺脫戰火威脅的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的官兵們緊接著又擔負起更加危險的未爆彈排除任務。
被子母彈炸傷的當地百姓
這一天,我們攝製組跟隨執行搜排未爆彈任務的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的官兵們穿行在黎巴嫩南部地區。此時的黎巴嫩南部地區,雖然滿目瘡痍,但已沒有了飛機的轟鳴,也沒有了炮彈的呼嘯,恢復了它往日的寧靜。可是這寧靜之中依然密布著無數的兇險,甚至是死亡。
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的車隊在一片長滿雜草的坡地前停了下來,維和官兵們今天的任務是搜排這片草地裡的未爆彈,因為昨天當地老百姓在這裡放牧時有兩隻羊被炸死了,據此判斷這片草地裡有集束炸彈。
車剛停穩,攝像楊棟梁便迅速拿起攝像機下車拍攝,就在他右腳沾地的一剎那,畢業於陸軍學院的楊棟梁發現了一個似曾相識的東西,「子母彈!」楊棟梁驚呼一聲。和楊棟梁同車的我以及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營長羅富強趕緊下車,走近一看,羅營長肯定地說:「是子母彈!」「這種炸彈我上軍校時在書本上見過。」驚魂未定的楊棟梁也隨聲附和。
真懸啊!剛才我們的車輪如果稍向右偏移10釐米,就正好壓上;剛才楊棟梁如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上。
在來時的路上,對集束炸彈一無所知的我,從羅營長的講述中得知:集束炸彈的子炸彈內所裝的炸藥是一種高爆性能的炸藥,也就是說比我們常見的TNT炸藥爆炸時威力要大得多,一枚子炸彈爆炸以後,它的殺傷半徑為4米左右。
集束炸彈的子炸彈
望著草叢中我從未見過的只有一號電池大小的集束炸彈的子炸彈,暗自慶幸我們逃過一難。今天是我們攝製組到達聯合國黎巴嫩維和任務區後第一次跟隨拍攝中國維和部隊執行搜排子母彈任務,沒想到下車伊始就遭遇了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見面禮,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僅僅是此次拍攝任務中所遇危險的一個序幕。
子母彈你們不熟習,但地雷你們熟習,落地未爆的子母彈的殺傷力絲毫不亞於地雷。所以,今天你們走進的是暗藏殺機的生死場……
羅營長在官兵們開始執行任務前作了一個簡短的講話:「剛才大家都看到了,我們的面前可以說是危險四伏,但是,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我們任務就是化險為夷。在今天的作業之前,就安全問題,我向大家再強調一下。昨天,MACC(聯合國駐黎巴嫩地雷行動協調控制中心)通報,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地區,因為未爆彈和地雷,已經造成33人死亡,135人受傷。我們中國維和工兵營在前段時期排除各種未爆彈和地雷時,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大家明白了嗎?」中國維和官兵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明白!」
趁著維和官兵們穿戴排爆防護裝備的空隙,在剛才楊棟梁發現的那枚集束炸彈的子炸彈前羅營長對我說:「黎以之間的武裝衝突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停火,黎以邊境也恢復了平靜,但是,對於黎巴嫩人民來說,這場衝突造成的災難並未真正結束。就像這靜靜躺在草叢中的子母彈,隨時都會對生命構成威脅。為了安全,你們就在警戒線外拍攝……」
集中引爆子母彈
「在警戒外面怎麼拍啊!」攝像楊棟梁急不可耐地打斷了羅營長的話,和羅營長「理論」起來。
警戒線離維和官兵們作業現場至少20米,不深入現場,拍攝效果可想而知。這一點羅營長當然明白,可是,確保我們攝製組的安全是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給羅營長下達的命令;此外,非作業人員禁止進入現場這也是聯黎團(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簡稱聯黎團)不可違反的規定。
既要保證攝製組戰友們的安全,又要拍攝到理想的鏡頭,此時此刻,作為攝製組的領隊和導演,我也陷入兩難的境地。看著正在穿防護裝備的官兵們,我有了主意,於是,我對羅營長說:「羅營長,穿戴防護服進入現場拍攝行不行?」 羅營長猶豫了一下,說道:「這倒是個辦法,但是……」
「營長,您就別『但是』了。」攝像吳英傑知道羅營長要說的「但是」是指聯黎團禁止非作業人員進入排爆現場的規定,便對羅營長說:「這樣吧,派個觀察哨,發現聯黎團MACC的人來了,我們就撤到警戒線外。」
「只能這樣了。」面對我們攝製組仨位的「胡攪蠻纏」,羅營長無奈地說。隨即,羅營長又對我們說:「我還是要『但是』一下。我雖然勉強同意你們進入警戒線內近距離拍攝,但是,我要求你們在拍攝時每走一步,都要格外的小心,看清了才邁腿,安全了再挪腳。一定要做到,小心,小心,再小心!」
維和官兵們穿戴好防護裝備後面向搜排區域一字排開,在草叢中小心翼翼地尋找子母彈。在對集束炸彈的排除方法上,我們中國維和軍人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的所有維和軍人一樣,並沒有什麼更高明的手段。尤其是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任何現代化的排爆工具都難以發揮作用,只有憑藉人們的肉眼在草叢中搜尋。
羅富強營長下達搜排集束炸彈的任務
就在我們穿戴好防護裝備準備進入作業現場時,羅營長帶著3名士兵走到我們面前說:「我給你們每人配一名戰士跟著你們,他們的責任是盯著你們的腳下。」我們三人感激地對羅營長和士兵們連聲道謝。
「我能想到的、做到的安全措施就這些了,儘管你們穿著防護服,可一旦踩到子母彈,你們也知道,作戰靴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說,你們的身體有許多部位,比如臉頰、手部都沒有防護。子母彈你們不熟悉,但地雷你們熟悉,落地未爆的子母彈的殺傷力絲毫不亞於地雷。」羅營長指著作業區說:「這片區域現在和雷場一樣,有人說『雷場如戰場,處處藏殺機,掃雷如闖鬼門關,生生死死分秒間』。也有人形容『雷場就是生死場。走進雷場,就是走進生死場』。所以,今天你們走進的是暗藏殺機的生死場!咱們都是軍人,這些常識大家都知道,我重複這些,強調這些,只是希望你們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帶著羅營長的千叮嚀萬囑咐,我們走向警戒線。可就在即將進入警戒線的一剎那,我突然有一種難以表述的心緒。作為攝製組的領隊和導演,既要帶領戰友完成好拍攝任務,又要保證戰友的生命安全,此時此刻,我複雜而又沉重的心情,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在警戒線旁,我對攝像吳英傑和楊棟梁說:「我們不是專業的工兵,沒有一點對付子母彈的經驗。另外,對於維和官兵們來說,他們是一心一意地搜尋子母彈,而你們倆既要注意腳下,又要顧及拍攝,是一心二用。所以,兄弟們,咱們可千萬要小心呀!」
排彈前安全教育
我們在小心謹慎中開始了拍攝。也正是因為有了羅營長的時時提醒和三名士兵寸步不離的步步緊盯,我們攝製組平安無事地拍攝了一個又一個鏡頭,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我屈膝低頭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彈在我的左腳後跟不到5釐米的位置微微地露著一點腦袋。好險啊!不由自主地一身冷汗……
這天,我們攝製組與維和官兵們來到了一片果園的香蕉林之中,在進入搜排子母彈現場拍攝之前我採訪一位名叫亞瑟的黎巴嫩老百姓。亞瑟對我說:「你也看見了,這片果園中的香蕉成熟了,可是因為裡面有好多的子母彈,我們不敢進。我們盼望著聯合國維和部隊能夠把子母彈清除,我們好跟戰前一樣放心地進入這個果園幹活。」
採訪完亞瑟,我又傾聽了中國維和官兵們的訴說。
排長林振義:「根據聯黎司令部通報,近段時間來由於下雨等原因,有些子母彈被泥土埋住,其他維和部隊在搜排子母彈時,出現了傷人的事故。今天是我們到這個香蕉林來的第二天,昨天到現場一看林中到處是彈坑,我就覺得這個地方情況很複雜,行動很不方便,排彈作業的危險性很大。」
士官劉正平:「這香蕉林裡面的子母彈情況可以說十分複雜,一是枯葉遍地,子母彈被覆蓋在香蕉葉子下面了;二是雨水衝刷,子母彈有可能在被泥土掩埋。這樣,就給我們的搜排工作帶來了難度和危險。」
尚昌儀導演撿起俯拾皆是的彈片
排長林振義:「在這種環境中搜尋子母彈,沒有什麼高招,只有憑藉眼力,一步一步地小心地、輕輕地往前挪動腳步,一片葉子一片葉子慢慢地拿、認真地看、仔細地找。」
士官李虎:「被香蕉葉子蓋住的子母彈我們看不見,哪片葉子下有子母彈你根本無法預知,但一旦不小心碰炸了,就是血的代價甚至要付出生命。所以,每腳踩下去,都很緊張,特別是每次當我伸手去拿一片香蕉葉的時候,我的心就呯呯地跳,十分緊張。拿起來,沒事,鬆了口氣,再去拿下一片葉子時,心又懸起來。就這樣不斷地重複著。」
排長林振義:「作為工兵,我們都知道子母彈的殺傷力。儘管我比戰士們年長几歲,但其實我現在的心情跟戰士們是一樣的,很緊張!另一方面,黎巴嫩老百姓正眼巴巴地等待著早點把炸彈排除,好早一天在這片土地上平安地勞作。作為排長,壓力大啊!」
身臨其境的我,深知維和官兵們還沒有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披露出來,面對攝像機鏡頭,他們也不可能完全徹底地表白自己的思想,況且有些經歷和感受又是用語言無法表述的。
和維和官兵們一樣,我在拍攝他們搜排子母彈的那段日子裡,內心世界也是難以用言語表述的,如果你不身居其中,即使我用語言表述出來,你也可能難以置信,甚至會嗤之以鼻。
可以說,每一天我都經受著焦慮和不安的折磨:清晨出發,我內心祈盼和戰友們能夠平安地度過一天;作業現場,我懸心吊膽地挪動著腳步,擔驚受怕地指揮著拍攝;黃昏歸來,只有進了營地的大門才敢說今天是安全的;夜晚休息,儘管緊張、勞累了一天卻難以入睡,尋思著今天安全無事,明天又會如何?
尚昌儀導演拍攝集束炸彈
現場採訪完維和官兵,我和攝像吳英傑、楊棟梁談了當天的拍攝構想後,面對眼前這片情況複雜的香蕉林,我囑咐兩位患難與共的戰友:「哥倆,安全的弦還是要分分秒秒地緊繃著,舉手投足,安全第一。你倆也知道,我們現在停車的這個位置曾有幾名黎巴嫩青年踢足球時踩中球場邊草叢裡的子母彈,兩人受傷。再看四周彈坑累累和眼前俯拾皆是的彈片,可以肯定地說,這片果園中子母彈不少……」
就在這時對講機中傳來:「5號報告,5號報告,發現子母彈一枚。」我對攝像楊棟梁說:「走,咱倆過去拍攝。」
我領著攝像楊棟梁小心地穿走在香蕉林中,一步步接近發現子母彈的現場。
「彈!尚導,子母彈!」我左後側的士官劉正平突然衝我大聲喊到。我迅速地回頭:「在哪?」「你腳下!」劉正平指著我的腳下緊張地回答:「那。」
我屈膝低頭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彈在我的左腳後跟不到5釐米的位置微微地露著一點腦袋。好險啊!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中國維和官兵排除集束炸彈
很明顯,這枚子母彈是因下雨衝刷,大部分被泥土埋沒了,只稍稍露出了彈體的引爆部分,又因露出部分已經鏽蝕,很難發現。幸運的是只差不到5釐米我沒有踩中,更為幸運的是,在士官劉正平大聲喊叫時我一下子定格在那裡,回頭的時候腳步一點點都沒有挪動。如果稍微向後挪動一點就觸碰上這枚子母彈,其後果不堪設想。
待我們幾位緩過神來,攝像楊棟梁對士官劉正平說:「小夥子,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不能這樣大喊大叫。剛才假如尚導演回頭時本能地挪了一下腳步,還不踩上了。」我笑著說:「他這也是本能反映,換了我也這樣。如果剛才是你楊棟梁看見了子母彈,很難說你不像他一樣地喊叫。」
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 尚昌儀
【相關連結之一】集束炸彈俗稱子母彈,是一種通過擴大殺傷面積來提高殺傷效能的子母炸彈,母彈炸開後可釋放出數十枚甚至數百枚的子炸彈,子炸彈要經撞擊、觸動引爆裝置才能爆炸,由於地面情況的多種多樣,比如投落到草地等較鬆軟的地面時,子炸彈就無法正常引爆,成為了未爆彈,只有再遭觸動才會爆炸。一枚集束炸彈會對幾十平方米乃至數平方公裡範圍內的生命構成威脅。未爆炸的集束炸彈造成的後果和地雷相似,尤其是在戰爭結束後給人們帶來了長期的危險。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伊始,這樣或那樣的集束炸彈就在全球的各種戰爭衝突中被廣泛使用。鑑於集束炸彈的危害性,2000年9月5日,國際紅十字會在日內瓦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呼籲:必須禁止對人口稠密地區的軍事目標使用集束炸彈及其他形式的子母彈。
【相關連結之二】中國第一批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共排除集束炸彈的子炸彈6069枚,並且做到了無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中國駐黎巴嫩維和工兵營的成就,受到聯合國秘書長等高級官員的一致好評。營長羅富強先後受到聯合國兩任秘書長安南和潘基文的接見。營長羅富強離任時被聯合國在《指揮官履職鑑定》中鑑定為最高等級——「傑出等級」,並成為至今唯一一位獲得黎巴嫩政府授予「軍中勇士」勳章的維和部隊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