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對於人類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每天每個人都需要保證著一定的鹽補給量才可以讓我們正常生活並且維持體內的平衡。因此可以稱呼為鹽是文化之源。中國的鹽業也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最早關於鹽的名字見於戰國時《尚書·禹貢》。
而如果說到鹽湖的話,在中國有著不少特色的景點,比如說茶卡鹽湖或者察爾汗鹽湖。但其實在山西一座小城--運城城內也藏著一個規模龐大的鹽湖,這就是狹長的河東鹽湖,它也被譽為是「中國死海」。
據說運城的鹽湖開採始於舜帝時代,到了春秋時期運城鹽湖早就名揚華夏,剛才就說過了中國的鹽湖非常之多,但是唯有地處河東的運城鹽湖地處於華夏發源中心。
不過後來隨著運城鹽湖的不斷開採,到了唐代產生了紅鹽的形象,當時的皇帝唐代宗聽聞後大悅,並且下令封池神為「靈慶公」,並且在運城鹽池旁邊建造寺廟並進行祭祀,也就是說運城池神廟始建於唐代大曆十二(777)年,據今已經有著1300多年歷史。
運城鹽池地處鹽湖北岸臥雲崗上,也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池神廟,到了2013年的時候憑藉著眾多古蹟而成為了全國重點文保。
如今的鹽池神廟建築規模不算太小,從南到北的建築分別是海光樓, 碑林,奏衍樓,側殿,三大殿,玉樹青霞道院以及乾門。從進去門口進入之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樸的乾門,為一座磚券結構的建築,螽斯但可以關注門上方的「鶴境雲衢」磚刻,為清代鹹豐帝六弟奕忻所書。
從乾門進入之後左側為始建於清道光十四年至十七年的玉樹青霞道院,為清代重修池神廟的時候自建的道院。玉樹青霞道院的另一側就是池神廟的主殿--三大殿。
三大殿最早建於唐代大曆十二年,後來的歷朝歷代均有修繕,如今存在的建築主要是明嘉靖十四年遺存。三大殿為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的建築,從東到西分別是雨師太陽神祠、靈慶公神祠以及條山風洞神祠,分別供奉著太陽神、池神以及風神。這種三個殿橫著排列,比肩為鄰,尊為並列的建築群在中國古代的廟宇中可謂是唯一一座。這樣的建築風格也很好的詮釋了鹽池的盛產和太陽、風有著天然的關係。
不論是鴛鴦交首拱、楹聯、石雕、大殿內的平棋藻井和梁架以及新塑的青銅像,都讓整個三大殿看起來非常有趣。
三大殿的兩側還建有兩座側殿,分別是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四年的東官廳和西商廳,曾經分別是官員休息的地方,如今主要展示著運城鹽湖的歷史和「墾畦澆曬」產鹽法的圖文資料。
三大殿的正前方就是一座始建於元至正十年的樂樓,在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奏衍樓」。為一座「連三戲臺」形制的建築,這樣的建築風格在國內也是唯一的一座。曾經每年的鹽池神廟廟會都會在這裡請戲班表演,如今還可以在戲臺的脊梁上還可以看到元至正十年建造的題字。
從奏衍樓底部的門洞穿過後就進入了池神廟的第三進院落,原來這裡是池神廟的中門,始建於元代,如今僅保留著一些殘存的柱子,目前可以看到數代保留下來的石碑,大都為記錄著鹽池神廟歷代修繕,名人墨客來此留下來的題詞等等。
站在中門可以看到鹽池神廟最高的建築--海光樓,是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山門樓閣建築,如今看到的是2003年在原遺址上復建的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二層的重簷歇山頂建築。如今海光樓並沒有開放給遊客登頂,但是好在站在海光樓前面的平臺上就可以一覽運城鹽池的全景,從這裡觀看河東鹽池可謂是非常壯觀。那麼你曾經來過運城鹽池神廟嗎?對於這裡印象如何可以留言分享?(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