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時,建議您點開音樂,邊聽邊看感受更佳。
美國藝術家妮基·聖法勒
妮基·德·聖法勒 1930 年 10 月 29 日出生於巴黎一個嚴格的天主教貴族家庭,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二。母親珍妮是一位工作不太穩定的美國女演員;而父親安德烈是一位法國銀行家。妮基·聖法勒作品《Be My Frankenstein》她本應度過一個富足而快樂的童年,但 1929 年的經濟大蕭條仍在影響著這個家庭。父親被迫關閉了他的金融公司,母親終年為父親的風流情史而鬱鬱寡歡。於是在妮基出生後不久,父母便帶著長子約翰搬到了美國,而將年幼的妮基送到了外婆家。在紐約,妮基就讀於布萊利學校,這是一所專門的女子學校。童年時期的動蕩給妮基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而對她的藝術生涯產生地震般影響的,是父親帶給她的傷害。妮基後來在一本名為《她的秘密》的自傳中透露,早在她 11 歲時,父親就對她她進行了性侵。校長看到遮住亞當生殖器的無花果葉子被塗成了紅色,當場氣的吐血。他把「問題少女」妮基叫來,對她一頓猛批,最後還把她開除了。曾經為妮基策展的海倫·菲比說,「鮮紅色的無花果葉,可以解釋為對社會虛偽價值觀的抗議;這個社會表面上保護女性免於遭受男性的性騷擾,而實際上,她卻經受著父親的侵害。」連續被學校開除的妮基,回到家裡,面對父母的批評和質問,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小哥哥名叫亨利·馬修斯,從小熱愛音樂,後來考上了哈佛。妮基·聖法勒作品《死亡不存在,生命永恆》
在亨利的鼓勵下,妮基從跌倒的地方爬了起來,她去了馬裡蘭州巴爾的摩郊外的一所名叫「奧爾德菲爾德」的寄宿學校,發奮苦讀,終於在 1947 年從那畢業。妮基·聖法勒作品《新娘》
他們搬到了馬塞諸塞州生活,並在 1951 年初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叫 Lara。妮基·聖法勒作品《盥洗室(梳妝或生活之鏡)》
這時的妮基只有 20 歲,是一名時裝模特(曾在 1949 年登上過著名雜誌《生活》的封面,並將在 1952 年登上了法國版《VOGUE》封面)。亨利後來回憶道:「當一個窈窕女子走過你身邊,轉身說『你好,亨利』時,她臉上的微笑照亮了她的臉龐,令我無法呼吸和言語。」更重要的是,他們兩人有相似的生活經歷,出身上流社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家庭的約束都使得他們變得過度敏感、過分反叛,嚮往著浪漫主義的生活,同時又都熱愛著藝術。1952 年,亨利和妮基搬到了巴黎,在那裡他繼續學習音樂,妮基則開始學習戲劇。妮基·聖法勒作品《女人(咪咪肖像)或克拉麗莎》
第二年,妮基被診斷為「神經衰弱」,並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療,她被鼓勵採用繪畫作為一種治療方法。為了讓妮基得到充分的休養,這對夫婦搬到了西班牙海岸外的馬略卡島,他們的兒子菲利普 1955 年在那裡出生。在這期間,妮基發展了她的想像力,和自學的繪畫風格,嘗試了各種形式和材料。而當他們來到巴塞隆納的時候,妮基又被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的作品所驚顫。安東尼奧·高迪作品 古埃爾公園 雕塑
高迪作品中材料與色彩的天才運用,打開了她心中的藝術之門。安東尼奧·高迪作品 聖家族大教堂 內景
此外,高迪的建築作品聖家族大教堂,不同材料的拼貼,如同置身奇異的國度,玻璃在巴塞隆納的夕陽裡閃著光,妮基被高迪的作品深深打動,而這也啟發了她後來的大量作品。1956 年,回到巴黎後,妮基結識了瑞士藝術家讓·丁格利,這個藝術家與她有著藝術上的默契。在同一年,妮基在瑞士舉辦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油畫展。丁格利比妮基年長 5 歲,出生在瑞士的偏僻小鎮,是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獨子。他厭惡父親的專制,並希望儘自己所能早日離開這個家,終其一生都不畏權威。丁格利懷著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抱負,16 ~ 20 歲就讀於藝術學校。他深受馬塞爾·杜尚「現成物」藝術的影響,信奉一切反主流文化的事物,年輕時他還參加了無政府主義的遊行。儘管丁格利為無秩序、無政府搖旗吶喊,但他下定決心要功成名就。1951 年,他和新婚妻子伊娃·艾普裡定居巴黎。讓·丁格利與妮基·聖法勒
1950 年代中期,妮基和丁格利找到了自己的藝術知音,並通過一群受杜尚啟發的藝術家——新現實主義者——認識了彼此,進入對方的生活軌道。(新現實主義還真很喜歡自行車呢,比如那部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他們在巴黎這個令人陶醉的前衛藝術之都相遇,當時兩人都擔心自己會變成資產階級,婚姻不幸,無法實現心中嚮往的充滿創意的狂野生活。這些擔憂和他們對彼此的強烈感情,最終促使妮基離開了他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搬去和丁格利同居,在此不久前丁格利也剛與妻子離婚。1960 年,妮基與亨利離婚,並把兩個孩子的監護權給了他,開始與丁格利共用一間工作室進行藝術上的合作,並最終在 1971 年結婚。妮基和丁格利的結合是在各自失敗的婚姻後開始的,兩人的性格背道而馳,卻同樣自負,因此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動蕩不安,但這卻為他們各自達到新的藝術高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0 年代,妮基和丁格利成為一對令人豔羨的情侶,並很快被譽為藝術界的「神鵰俠侶」(原文為「雌雄雙俠」)。他們活出了那個時代的波西米亞精神,並且將性自由和革命精神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及作品中。妮基和丁格利是藝術史上不尋常的伴侶之一,因為他們無論是在私人生活中,還是在面對公眾時,都是完全平等的。左起:
Per Olov Ultvedt
羅伯特·勞申伯格
Martial Raysse
丹尼爾·斯波裡
讓·丁格利
妮基·聖法勒
1962年
作為獨立的藝術家,他們無憂無慮自己是否會蓋住對方的光芒、他們合作完成的作品雖然被視作一對已婚夫婦的傑作,但卻保留了個人的完整性。當妮基和丁格利第一次見面時,很難預測他們的合作是成功的,因為他們似乎極不可能走到一起。丁格利來自工人階級家庭,作品以運動、金屬和親手創造的物理機械為中心。妮基則來自貴族家庭,她多彩的作品來源於自己感性且充沛的情感。奇妙的是,他們從童年時代就缺失信任,而恰恰又是信任將兩人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維繫著他們斷斷續續的愛情生活。當一位女性藝術家走入公共的領域,曾經為她舔舐傷口的藝術,開始變成了反抗的武器,表達思想的出口。1960 年代,妮基開始創作「射擊畫」,獲得了強烈的反響:由木頭或金屬製成的結構裡藏著一些聚乙烯袋塗料的袋子,然後再覆蓋上一層熟石膏。之後,顏料會隨著彈藥而迸濺出來,在畫布上形成潑濺和爆炸的效果。本來,妮基只是想射擊一件襯衫來發洩心中不快,但之後發展而來的射擊藝術卻為她贏得了全世界的聲譽。妮基說:「1960 年,我是一個非常憤怒的年輕女人,對於男性,以及他們的力量感到憤怒。我覺得他們剝奪了我的自由空間。我想要徵服他們的世界,賺自己的錢……我想要告訴他們我是一個人,我存在,我作為一個女性的反抗的聲音,它至關重要。我已經準備好殺戮了。」
Niki de Saint Phalle Shooting
1972, Peter Whitehead
而這,是一種對社會陳規的蔑視和挑釁,對女性力量的肯定和女性權益的爭取。1961 年,妮基在巴黎舉行了自己的首次個展,在那裡,她與藝術家拉裡·裡弗斯和他的妻子克拉麗絲相識。懷孕的克拉麗絲激發了她開始創作《Les Nanas》系列。妮基的這些「娜娜」圓潤豐滿,熱情洋溢,穿著絢麗多彩的衣服,動作誇張,手舞足蹈,無拘無束。她們散發著歡愉及熱情,成為了 20 世紀法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妮基·聖法勒作品《舞者》
妮基將當時的女權運動和黑人民權運動結合在一起,將藝術與政治進行聯姻。這些巨大的雕塑作品,仿佛在向公眾呼喊著當時的口號;比如「Black Power」、「Don't let the man keep you down」、「如果你不相信槍枝和暴力,你就不是革命者」……1966 年,妮基為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當代美術館創作了大規模雕刻品《Hon》,這是瑞典語的「她」。〔註:1966 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蘇聯大師塔可夫斯基出品了神片《安德烈·盧布廖夫》;義大利大師安東尼奧尼出品了《放大》(又名《春光乍洩》),瑞典大師英格瑪·伯格曼出品了《假面》。〕「Hon」手稿
這個超巨大藝術品的外部形式是一個躺臥的巨人,長 28 米、寬 9 米、高 6 米,裡面有天文館、電影放映室、咖啡座和一些藝術品。Hon, 1966
這件作品在當時全世界的雜誌和報紙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它完全挑戰了公眾的接受界限,如此大膽卻又如此坦誠。Hon, 1966
而它也似乎在隱隱地宣告著女人的身體是現代文明的源頭。傑夫·昆斯在觀看庫爾貝展覽
(已打碼)
而這也不禁讓人想到法國畫家庫爾貝於 1866 年創作的一幅寫實主義畫作《世界的起源》。妮基·聖法勒作品 《無頭的球形娜娜》
而《Nanas》也是妮基藝術生涯中創作最多的作品。Nanas, installation view at Leibnizufer
Hanover, Germany
1974 年,妮基在德國漢諾瓦市政廳附近製作了三個大型 Nanas 雕塑,並且將她們命名為這個城市最重要的三名女性,Sophie、Caroline 和 Charlotte。1974 開始,妮基患上了嚴重的肺病,醫生建議她在瑞士休養一段時間。在那裡,她遇到了兒時的朋友瑪雷拉·卡拉喬洛·阿涅利,她當時是菲亞特董事長詹尼·阿涅利的妻子。瑪雷拉是一位人脈很廣的社交名媛,喜歡收藏藝術,妮基告訴她,她設想創建一個精緻的塔羅牌象徵雕塑花園。卡拉喬洛·阿涅利提議在託斯卡納建立一塊土地作為遺址,並啟動了花園工程,以確定未來 20 年妮基的藝術努力。這座「塔羅公園」也稱「魔法花園」,靈感來源即是古老塔羅牌上的圖案。從 1978 年開始籌建,直到 1998 年才正式對外開放。妮基和丁格利在一起 10 多年後,於 1971 年結婚。這段婚姻使他們終身受益,他們永遠不會離開彼此的世界。然而,他們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夫婦,他們各自都有情人,從不是一夫一妻制。但如果對方不同意,他們就會與情人斷絕來往,他們的伴侶關係就是這麼激進。他們關注的不是伴侶對愛的忠誠,而是對藝術的忠誠;他們會爭吵,也會堅定地支持彼此,更是對方重要的合作者。他們的結合就像潘多拉的魔盒,飽受痛苦,卻能無窮無盡地革新,創造出強有力的作品。1991 年,讓·丁格利在瑞士去世,妮基開始製作一系列動態雕塑,作為她的主要雕塑媒介,以紀念亡夫。1994 年,妮基從託斯卡納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拉荷亞。2002 年 5 月 21 日,妮基在拉荷亞去世,享年 71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