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這個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名詞,在今天似乎已經淪為了算命先生的主要說辭之一,而對其背後的原理,卻鮮有人知,數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又為它披上了一層迷信的色彩。那麼,它究竟如何產生?又發展成了什麼樣的文化呢?本文將分為兩個主題,帶大家了解太歲產生的文化背景與發展、運用。
太歲是假想的木星軌道
殷商至西周時期,先民們想要紀年,依靠的是某帝王在位的年數,但是這種紀年方式,需要中央統治機構的號召能力足夠強大,而當出現斷層的時候,這種紀年就會變得不夠可靠,尤其是到春秋時代,周天子已經成了一個「吉祥物」,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都使用的自己在位年數來紀年。因為缺乏了共同參照物,就產生了差異,使得民眾交流起來非常混亂。而在這種環境下,為了實際所需,歲星紀年法便誕生了。
何為歲星紀年法?簡單來說,就是木星的運動規律,木星的視星等為-2.5~-1.4(視星等即肉眼所看到的星體亮度,數字越小越亮),要知道,這個數值的亮度是非常高的,在夜晚以肉眼很容易就可以看見,甚至在太陽位置很低時,偶爾白天也能見到,並且它每年都會停留在一個區間,可以靠背景的恆星來記錄其位置。通過長期的觀測,人們發現每過12年,歲星(木星)就會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就將它的運行軌道,劃成12等份,如此一來,只要歲星每走完一個等份,就進入了下一年。
用現代人的理解,其實是將黃道帶均勻地分成了12個等份。什麼是黃道帶呢?我們知道八大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公轉,所以站在地球上看,其它的行星和太陽都在一條軌道上運行,立足於整個一年來看,就會發現太陽在恆星背景上緩慢移動,背後的恆星是順時針旋轉,這指明了太陽的運動是逆時針的旋轉,一年後就會回到了原點,太陽走過的這條路線,就稱之為黃道,而坐落在黃道上的恆星,按照連線出來的圖案,希臘天文學家將其命名成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而古代中國,則是以十二星次來命名,分別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用以記錄歲星運行。如此一來,歲星在十二星次的任意一處,就以其紀年,比如歲星停留在鶉火,就稱之為「歲在鶉火」。
《國語》:「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此為《國語》記載周景王的樂官伶州鳩所說的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決戰。
從動圖上可以看見同一時刻的太陽,背後的星座呈現順時針的流轉,實際是因為地球公轉導致(註:動圖需要等待片刻才會顯示)
但是木星圍繞太陽公轉的時長,卻並不是12年的整數,而是11.86年,這樣一來,實際每過不到11.86年,木星就已經走到上一輪出發的原點,等真正走到12年整數的時候,就會多走一小段距離,累積到第86年的時候,歲星的位置就會超出一個星次,漢代劉歆命名為「超辰」。
這每年小小的一段距離,就無法紀年了,這要咋搞呢?可實在是難為了先民們,但要說這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就是無窮的,既然歲星靠不住,那就假想一個更加符合運行規律的「歲星」吧,這顆歲星不會超辰,每一年就走一個星次,十二年走十二個星次,不會遲到,也不會早到,簡直完美啊!為了避免稱謂重複了,我們就叫它「太歲」吧!
OK,記錄木星運行的十二次,是自西向東逆時針劃分的(古人將恆星看為不動的天,行星看成相對的「地」,那麼就是天左行地右旋,當我們坐北朝南的站在地面上觀測,恆星是從左旋轉到右的,而木星則從右旋轉到左,這是因為地球公轉的緣故,不影響文章閱讀,所以不再贅述),那我們假想的這個太歲,就從左到右,跟隨恆星朝一樣的運動方向(實際特指北鬥七星),而命名方式,就用十二地支(可以簡單理解成類似阿拉伯數字的序數,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當然,戰國時期用的是另外一套更加晦澀的名詞,十二地支是後來簡化的。而這種用假想太歲來紀年的方法,即太歲紀年法。
而民間其實還有一種方法,即在太歲紀年法的基礎上,誕生出了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使用的方法——十二生肖紀年法,而每十二年一輪的屬相重複,則稱之為本命年。
延伸小知識:其實這種假想計時方式,並非只有太歲紀年法,現代時間其實也會用到假想的方法,比如真太陽時,即太陽視圓面中心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真太陽日。
通俗一點兒說,就是你站在陽臺上看,太陽從正南邊的某一個位置出發,第二天回到同一個位置,這個時間間隔就是真太陽日,而1真太陽日分為24真太陽時。但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其實是橢圓形的,因為距離太陽的遠近和引力原因,地球運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所以真太陽時就不穩定的,所以也需要一個不會偏差的假想時間,所以創造了平太陽時的概念,它是真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平均速度,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用時。
太歲的發展與影響
太歲雖然是假想的完美木星,但不代表它就完全是唯心主義下的文化產物,東漢經學家鄭玄:「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鬥所建之辰。」啥意思呢?就是這個假想的太歲,實際和木星、太陽、北鬥七星的鬥柄,也是有關係的,當某一年中,木星有個月會和太陽匯合在同一個星次,而這個時候,北鬥七星鬥柄所指,即太歲所在。其實也就是說,雖然太歲不是真實木星了,但又因為是按照恆星的旋轉方向,所以和北鬥七星鬥柄產生了一種對應,也有天文意義。
太歲被當成兇煞、兇星,和它總管一年之歲功,存在一定的聯繫,簡單來說,雖然它其實是一個假想的完美木星,但是它管每一年的變化,所以就是老大,你不能和老大對著來啊。所以,《淵海子平》說:「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協紀辯方書》也說:「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簡單來說,就是太歲是貴神,但是平民百姓小身板兒太弱啦,承受不起。當然,嚴格來說,這種來自封建王朝的尊卑思想,也應當融合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與時偕行。
而當用十二生肖來置換太歲紀年法以後,每十二年就必然會輪迴一次,比如今年庚子年,就是鼠年了,按傳統民俗來講,屬鼠的在今年,就是坐太歲頭上,這可是本命年啊,可怕,於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就繫上了紅腰帶,穿上了紅內褲,去拜太歲,求靈符,然後心裡開心了,認為做到了趨吉避兇,萬事大吉啦!(笑~)
而不光是坐在太歲頭上不好,還有和太歲對衝的屬相也不好,比如今年子鼠年,則對應午馬年出生的人也不佳,進而又有刑太歲、破太歲、害太歲之說。而當其與宗教產生關聯以後,就被賦予了神秘色彩,比如道教就將其看作「太歲星君」,衝犯太歲生肖的人,就要祭祀太歲星君一年,才能保佑自己平安,且逐漸發展出了六十甲子的不同太歲星君,輪流當值。光化解太歲這一點,就養活了不知道多少兜售靈符的道士,以及販賣改運用品的算命先生了。
但是流傳下來的民俗就一定有其道理嗎?其實仔細思索一下,就知曉其背後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主要的問題在於,單純的屬相必然是不能決定吉兇禍福的,否則八字預測術也沒必要發展成年月日時了。一年內出生的人實在太多了,縱使他們之中有相同運勢,也必然不可能都差,更何況,還發展出來了害太歲、破太歲、衝太歲、刑太歲,豈不是每一年至少五個屬相倒黴咯?所以吧,吉兇禍福還是需要綜合四柱八字來看的。民國命理大師袁樹珊老爺子在書中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若順命亦吉」,即是用綜合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那麼為什麼大眾會覺得本命年運勢差呢?其實是因為大部分人就知道一個本命年,其它什麼年,不了解的也壓根兒不知道啊,所以必然會造成大家過度關注本命年,但是真要論大數據,恐怕本命年差的,與本命年好的,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這也和人的心理有關,一是大部分人是覺得自己運勢壞多於好的,二是如果過度在意一個年份的好壞,也必然會導致這一年心態產生變化,本來一般般的事情,因為自己的害怕,直接就放大了,甚至錯失了一個本來不錯的機會。
不過就筆者多年從業的經驗來講,風水中的太歲方,確實需要謹慎,簡單來說,就是謹防在「太歲頭上動土」,今年太歲在正北方,不論是整個房屋中心來定位的正北,還是某個小區域的正北,都不適合動土。其次,就是太歲所對應的方位,即「歲破」,歲破是從太歲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太歲所對之方,無所不催,故而為「破」,不過古人行軍打仗倒有「坐太歲擊歲破」的論述,也是追求其無所不破的寓意。而歲破之方,即正南方,尤其不適合修建庫房、放置保險柜等財物,否則就容易被「破」,帶來損失了。
好啦,關於太歲的論述就簡單說到這裡,其實在漫漫長河中,圍繞太歲的詩詞歌賦、星佔術數實在是不勝枚舉,因太歲而生的神煞還有很多,我也會在後來的文章中繼續給大家闡述,也希望大家能夠站在足夠的高度,科學的、有保留的、不迷信的看待術佔文化,這樣才能避免被有心人欺騙,從而發揮其該有的積極作用,為生活帶來助益。同時,也希望「犯太歲」的朋友們,都能順順利利,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