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 宣布邵逸夫爵士今早(1月7日) 離世,深感哀悼。邵爵士是於今晨6時55分於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祥離世,享年107歲。
無線電視於1967年成立,邵爵士是創辦公司董事之一。他以無比的精力和視野,帶領無線電視成為香港最大的電視臺和全球中文電視行業中最具影響力的電視臺之一。
雖然我們知道終會有這一日,但仍無減我們的傷痛和失落。無線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爵士,並向邵爵士夫人方逸華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邵爵士的葬禮將只供家人出席,追思會的詳情將另行公布。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
7 January 2014
TVB’s announcement on the decease of Sir Run Run Shaw
It is with deepsadness that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TVB) announcesthe passing of itsChairman Emeritus, Sir Run Run Shaw this (7 January) morning.Sir Run Run passedaway peacefully in the company of his family at 6:55 am at home,aged 107.
Sir Run Run wasone of the founding directors of TVB in 1967 and Executive Chairman for 30years. With his vision and energy, he had built the company to become Hong Kong’s premier television station and a world leader in theChinese-language television industry.
Although we knewthis day will come, no words can adequately express our sorrow and lessen oursense of a profound loss. He will be sadly missed by all of us in TVB.Ourthoughts are with his wife, Ms. Mona Fong and his family.The funeral will beprivate.Details of a memorial service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2014年1月7日,香港邵氏電影王國的「王者」邵逸夫在香港逝世,享年107歲。而邵逸夫與他的邵氏王國,見證了香港電影從五十年代的起飛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逐漸繁華,儘管也在八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的繁榮階段時激流勇退,但偶爾的投資製作,卻是從某個側面見證了香港作為亞洲電影王國的沒落。
邵逸夫,一個時代的傳奇,而邵氏電影,也永遠的銘刻在香港電影的史冊裡,熠熠生輝,就如張徹在《張徹回憶錄·影評集》中所說,「邵逸夫在香港的電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電影史可說由他改寫!現在的電視史上也佔重要篇幅」。
早期歲月:
邵逸夫生於1907年的寧波鎮海,出身於名望家族——父親邵行銀(號玉軒)開了一家規模不小的「錦泰昌顏料號」。邵逸夫是邵行銀的第六個子女(所以也常被稱之為「六叔」),名仁楞,字逸夫,英文名則為Run Run。他自幼聰慧悟性過人,年少時被送到了美國人在上海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就讀,而受到新式教育的洗禮與薰陶,畢竟當時的國內的教育儘管受到五四運動的洗禮但整體上還是相對的迂腐陳舊。
但邵逸夫的電影生涯的直接影響人,還是他的大哥邵醉翁。當時,因為舞臺劇在二十世紀初很受歡迎(電影在中國深深受到戲劇的影響,到二十年代末仍然被稱為「影戲」),邵醉翁購買下因為經營不善而意圖出售的法租界的「小舞臺」劇場,並改名為「笑舞臺」,以通俗劇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而此時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憑藉《孤兒救祖記》風靡一時,也使得眾多商人看到投資電影的前景,於是,邵醉翁也成立了電影公司,即「天一影片公司」,意圖要「天下第一」,並提出「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拍片宗旨,拍攝了《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等多部賣座作品。
而邵逸夫,在天一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經被大哥委以外埠發行的重任,並自學攝影、編劇等,甚至是自己擔任導演,如1937年的《鄉下佬探親家》,就由邵逸夫編劇、導演,此外還有《珍珠塔》、《孫行者大戰金錢豹》等由邵逸夫擔任攝影。年少時候的邵逸夫,就已經在哥哥的幫助下,在電影製作方面學習、嶄露頭角。
而促進邵逸夫在電影的發行、製片上邁出重要一步的則是天一公司在數部影片的成功後,受到明星公司等製片公司與電影院的聯合圍剿,尤其是其中一條,「任何發行商和他們籤訂了合同,就絕對不準購買『天一』出品的影片,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反」。這迫使邵逸夫這位負責外埠市場的才子跟哥哥邵山客相繼離開上海,遠赴新加坡(因為當時的那裡比較的封閉保守,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非常落後,大眾的生活也比較的枯燥單調,缺少娛樂消遣,而且當時那裡的華人佔了重要比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地區對於香港的電影發展起著重要的意義,不止是在二三十年代接納了邵逸夫這位才子,而且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此外到九十年代後期的金融風暴前也都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外埠市場),拓展市場。而經過了不少的努力,邵逸夫不但使得天一公司在新加坡取得一定的影響力,並且收購影院等,逐步的展開垂直模式的電影經營方式。
三十年代初日軍加劇了侵華的步伐,根在上海的天一電影製片公司為了長遠的打算,而將主力南遷至香港,在九龍成立了「天一港廠」,後來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據餘慕雲先生在《香港電影史話·第二卷:三十年代(1930年-1939年)》中記載,「天一」在香港設立分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九三三年『天一』投資和代為攝製的,薛覺先主演的《白金龍》,替『天一』(包括在南洋打天一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賺了大錢,『天一』發覺當時的主要電影市場之一的南洋(主要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是粵語片,拍粵語片會賺錢甚至賺大錢,於是『天一』的大老闆邵醉翁親自到香港創辦『天一港廠,專門攝製粵語片」。而關於這部《白金龍》,就如早期香港電影研究者周承人所說,第一,是使香港/中國影人,認識到粵語片在南洋使有利可圖的事情,第二,為香港早期電影創造了新的類型——改編自粵劇的歌唱片,也即粵劇片,第三,由天一港廠開創的通俗電影文化成為當時電影的主要特色,一直影響到以後,第四,開創了香港電影的伶星合一的傳統,第五,其帶動了香港早期電影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上海電影人員南下香港之風,補充香港電影人材之不足。
「天一」港廠開拍的第一部作品是湯曉丹執導的《哥哥我負你》,但第一部上映的是《泣荊花》,也是一部粵劇電影,其中主題曲《禪房自嘆》和插曲《後園拍門》都是流行一時的歌曲。翌年天一港廠又出品了11部粵語片和香港第一部大型新聞記錄片等,逐漸的成為香港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但天一港廠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如在1936年的一年之內,兩度失火,使得元氣大傷,而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又因為中日戰爭的爆發而一度停止營業等。
而這時期的邵逸夫,主要仍然是負責外埠市場的開發拓展,直到五十年代才到香港主掌邵氏公司。
邵氏風云:
五十年代後期,隨著香港電影業競爭的激烈,而邵氏父子公司因為種種緣故顯示出逐漸不如同期的國懋等電影製片公司時,邵逸夫從南洋回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的製片工作,也拉開了風雲數十年的邵氏電影的序幕。
關於邵逸夫回來香港的時間,在香港電影研究學者餘慕雲的《香港電影史話·第五卷:五十年代(下)》中,作為香港電影當年的大事記載了下來,但其記載並非完全準確,他說,「邵逸夫是一九五八年三月六日由星加坡抵達香港接替他二兄邨人主持『邵氏』的香港業務的。他來港主持主持『邵氏』業務後,『邵氏』的經營作風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如加速興建『邵氏影城』、大力網羅和提拔電影人才、大投資製作巨片等,使『邵氏』在各方面都突飛猛進」。因為事實上,邵逸夫早在1957年就已經回到香港,不過是在1958年3月才宣布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區別於之前的「邵氏父子」。如研究香港電影的產業的鐘寶賢在《兄弟企業的工業轉變——邵氏兄弟和邵氏機構》一文中所說,「1957年,身在南洋的邵逸夫隻身赴港……這一年邵逸夫已年屆五十,兄弟倆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六弟以每平方尺45仙的價錢向港府購入清水灣220號地段一幅46公頃的地皮,削山建造邵氏影城」。而從1958年12月4日上映的《妙手回春》開始,「邵氏兄弟」這個標誌正式的被融入於影片當中。
建立影城是邵氏兄弟發展的基礎,因為其垂直模式決定了其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影片生產來保證片源,如在邵逸夫來港主掌之前,年產量最多是1957年,13部,而1959年邵氏影城正式投入生產後,年產量超過20部,儘管六十年代初有所減少,但由1966年到1983年,每年的年產量都超過30部,甚至在1974年時達到了50部的高峰。
而另一方面,招攬人才也是這個時期的當務之急,因為需要幫手才能撐起這塊影城的天地。通過朋友的介紹,邵逸夫認識了鄒文懷也聘為宣傳主任,開始了兩個人之間在數十年間的恩恩怨怨,而鄒文懷的就任,也找來何冠昌、梁風、蔡永昌等親信到邵氏公司擔任要職;導演演員方面,邵逸夫則相繼聘請了張徹、李翰祥、楚原、井上梅次、林黛等,也培養了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劉永等明星,使得邵氏公司的明星被形容為如天上的星星一樣的多。但更多的是,邵氏出品的佳作,也同樣非常的多,從早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大·俠》、《獨臂刀》再到七十年代的《刺馬》、《愛奴》、「香港奇案」系列等,甚至是八十年代的《非法移民》等低成本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邵逸夫主掌邵氏公司的早期,與陸運濤所主掌的國懋公司形成激烈的競爭關係,雖然邵氏略佔上風但整體上各有千秋,不過後來因為陸運濤的遇難而國懋的一蹶不振,六十年代後期的邵氏公司可以說是一支獨秀,直到七十年代初鄒文懷帶著何冠昌、梁風等出走邵氏而建立嘉禾公司之後,一支獨秀的局面逐漸的發展為雙雄的對峙,而八十年代初則是加上新藝城的三足鼎立局面,而邵氏基本上結束製片工作後,香港影業也基本上是一種獨立製片的方式了。應該說,垂直整合的經營模式還是適應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因為當時還是處於一種起飛的狀態,就如李翰祥、張徹、王羽、陳觀泰等導演或演員也曾一度離開邵氏公司自組公司等,但後來還是回來;而成功的是鄒文懷,因為也剛好藉助了李小龍的風靡的條件。
這時期的邵逸夫對於香港電影的貢獻(不僅僅是對於邵氏電影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使得香港電影成為了「東方好萊塢」。他的主要貢獻在於:第一,儘管是出於競爭的初衷,但其以大投資資助李翰祥拍攝《武則天》、《王昭君》等黃梅戲,既吸引了觀眾的關注也使得邵氏電影在香港市場處於領先,隨後又勇於嘗試「新武俠世紀」等類型電影,促進了香港電影的男性化過程,也促進了類型的多元化發展;第二,培養了大量的電影人才,也推動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發展,如蔡繼光的《男與女》、許鞍華的《傾城之戀》(blog)等,都是由邵氏出品;第三,學習、引進大量的日本的電影工業與人才,促進港日之間的電影文化交流,也推動香港電影的發展,為香港電影在八十年代的步入黃金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中,張徹說到邵逸夫與香港電影的關係,「邵逸夫之成為香港電影『起飛』的人,正是時勢與英雄的配合。第一,他本人的性格、天資對電影的熱忱;第二,他的錢,由於他在新加坡的財力龐大,新加坡和香港的銀行融資相通,他可以在香港銀行無限額透支(據他那時親口告訴我);第三,他是新加坡兩個平起平坐(他和邵仁枚)的老闆之一,並不需要唯新加坡之命是從(如鍾啟文,甚至作為他二哥的邵邨人),而他也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香港在所有中國人社會(新加坡也是中國人社會)中最不保守,政府也少幹預,本是具有『起飛』的較佳條件,但若處處聽命於新加坡,則無異把較有利的條件降低同新加坡一樣,這也由於邵逸夫之來得以打破」。
影業之後:
「基本上,『邵氏』的興衰,是美國影都好萊塢(港譯『荷李活』)興衰的縮影。香港產業發達的過程自遲過美國也快過美國,故『邵氏』與好萊塢已日趨衰落之時,而興衰過程也比好萊塢『濃縮』了。這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興,隨著社會經濟更進一步發展而衰。所以臥前面說,邵逸夫來香港時,香港電影已具備了『起飛』的條件,而好萊塢與『邵氏』的衰落,也非任何個人力量所能阻止……」張徹如此的談到邵氏公司在八十年代中期的衰落甚至基本上停產。其實,邵氏公司在七十年代後期已經逐漸的衰落的趨勢,既在影片的產量上減少,票房上表現也不如意,影片整體上的質量也無法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樣的優秀,甚至,邵氏還要聯合嘉禾對抗新藝城的崛起,如論者所說,邵氏出品的影片,在票房上明顯不敵競爭對手,包括嘉禾、新藝城和承租邵氏兄弟院線的德寶等新興電影公司,這些新公司熟悉新行情,可以準確掌握觀眾的欣賞口味,而製作出來的作品比較賣座……
邵氏公司淡出香港電影製片,但並不代表他就退出了娛樂圈,而是他逐漸將工作的中心轉移到電視業方面,而在1980年時,他就擔任了無線電視的董事局主席。不過,偶爾,他還是會投資拍攝一些電影,如吳天明導演的《變臉》、杜琪峯導演的《十萬火急》、王晶的《我的野蠻同學》等,而且,2003年時,邵氏公司與中國星合作投資11億元興建「香港電影城」,方逸華也表示邵氏將再與演員籤約,拍攝新片。
而邵逸夫如何處理無線的股權,亦一向惹人關注。在邵逸夫售出「電視企業」的時候,就已經有傳媒指邵逸夫有意將無線賣盤,但一直未獲證實。至2006年7月25日,邵逸夫抱恙入院。三日後,無線大股東邵氏兄弟宣布,正洽售無線或邵氏的股權,引起社會回向,媒體相繼猜測無線可能易主,報導指不同投資者都有意收購。但邵逸夫康復後,邵氏於11月28日己宣布暫停洽售。雖然,邵氏自此再未有表明售股意向,但裡昂證券指無線電視已經成為私募基金的主要併購對象之一,更認為大股東邵逸夫步入百歲壽辰,市場對併購仍有憧憬。2007年5月30日,無線表示,邵逸夫考慮退任無線的行政主席,並將物色繼任人選。2010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席無線43周年臺慶。
此外,邵逸夫也致力於慈善事業,身體力行地為香港與內地作出回報……
2014年1月7日早上8:39,邵逸夫早上在家中去世,終年107歲。
邵逸夫,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領導人物,也是香港電影的傳奇!
邵逸夫與TVB:一個字頭的誕生
1967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等人聯手創建了TVB,當時利孝和是第一大股東,也是TVB的首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的主力,還是放在邵氏影業。
期間邵逸夫對TVB做出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他的倡導下,於1971年開設了首期無線藝員訓練班,其後這個訓練班為整個香港演藝圈都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現在仍然在圈內呼風喚雨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現在已晉升為國際級的大導演杜琪峯等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
到70年代末,邵氏影業受到嘉禾影業的威脅,邵逸夫敏銳的商業眼光發現了電視業的無窮潛力,於是漸漸把主力轉到電視,在這期間陸續購入大量無線電視臺的股份,成為TVB的第一大股東。1980年無線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臺和翡翠臺,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佔鰲頭,影響更擴及中國內地、澳門、臺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創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史。
邵逸夫接任TVB後,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視)前身發動兩臺間的第一次電視戰,《大地恩情》和《驟雨中的陽光》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面對麗的的步步緊逼,邵逸夫率領無線電視調兵遣將,從容應對,先腰斬與《大地恩情》對陣的《輪流轉》,拉來鎮臺之寶汪明荃與紅極一時的電影小生謝賢合作了一出經典劇集《千王之王》,汪明荃與謝賢在劇中糾來纏去的情感加上有點新鮮有點神秘的賭術力阻《大地恩情》的強大攻勢,更為謝賢帶來流傳至今的「四哥」花名。
在與麗的的這段收視戰期間,無線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摩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
至1982年邱德根接手麗的,將「麗的」改名叫「亞洲電視」,也正式宣告TVB在首次電視戰中贏得全勝。
其後幾年無線一直在收視上佔據絕對優勢,男星在周潤發之後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之後捧出了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電視劇則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紅遍華語電視圈的經典武俠巨製。
1986年大獲成功的《流氓大亨》則帶動了家族劇的潮流,此後家族恩怨成為港劇的一個重要品牌。《義不容情》、《大時代》、《創世紀》都是此劇種中的翹楚。
1988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城由香港廣播道搬至清水灣,89年則迎來了亞視林伯欣時代的電視戰。林伯欣出大價先後從無線挖走了沈殿霞、曾志偉、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招振強、韋家輝、戚其義、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曾華倩、陳玉蓮、戚美珍、陳庭威等臺前幕後的金裝人才開拍劇集和電視節目。
面對亞視的新一輪攻勢,邵逸夫率領無線展開「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和劇集,再次將亞視打回原形,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香港電視圈的霸權。
期間無線製作了「勁歌金曲」這一經典欄目,邵逸夫更點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為四大天王,結果四人在樂壇火速上位,也再次驗證邵逸夫的獨道眼光。
電視劇則包括《我本善良》、《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邊城浪子》、《壹號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時代》等經典劇集。《人在邊緣》、《今生無悔》把黎明捧到大紅大紫,當時不少師奶愛他勝過親生仔;《灰網》應該是無冕影帝吳鎮宇最為內地觀眾熟悉的電視劇;《火玫瑰》則讓當年一直不溫不火的溫碧霞大紅大紫了一把;《我本善良》對內地觀眾影響力尤大,男主角溫兆倫更被稱作溫SIR,迷倒內地萬千少女,其當年在內地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是如今無線的一哥一姐們望塵莫及的;《大時代》則被譽為無線九十年代最傑出的電視劇和無線最經典的家族劇,在前些年馬亞西業與新加坡傳媒選出的兩個二十世紀華語電視劇百大榜中,《大時代》都是90年代香港劇集的第一名。
93年,邵逸夫再以獨道眼光欽點引進臺劇《包青天》,結果在香港掀起收視狂潮,備感壓力的亞視不得不以重金請來劇中飾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風拍攝《包青天》,形成香港電視史上兩臺黃金時段前所未有的同內容電視劇對壘的局面。
94年邵逸夫把亞視不少臺前幕後人員挖到了無線,尤其是臺前一眾九位當家小生花旦全部網羅至旗下,亞視自製劇由此開始衰弱,頻頻靠外援諸如馬景濤等藝人拍攝新劇,於是無線又進入一臺獨大的局面。
其中1996年無線迎來一部高收視的《西遊記》,播出後轟動全港,張衛健憑這套劇成為一直紅到今天的「電視紅人」,這套劇在引進內地後卻是褒貶不一,年齡成了明顯的分界線,年輕一點尤其80後奉為經典,稍年長一點的卻把這劇當作了胡編亂造的炮轟對象。
97年無線的高收視劇太多,《苗翠花》、《大鬧廣昌隆》、《全院滿座》都接連創下收視佳績,98年更是承接97年的勢頭,幾乎稍好點的劇集平均收視都在30點以上,《天地毫情》、《陀槍師姐》、《妙手仁心》、《鑑證實錄》都是到現在內地各大電視臺還在頻頻重播的劇集。那一年的亞視,如果不是林伯欣退出封小平上臺,還有一個香港男士選美,幾乎就沒有讓人記住的大事。
平靜之下暗流湧動,99年亞視以《縱橫四海》、《還珠格格》和《方世玉》向無線宣戰,尤其《還珠格格》創下為亞視創下30點的最高劇集收視,更帶動亞視在黃金時段的收視以六比四比例反超無線,逼得無線為減輕《還珠格格》的壓力,不得不大力宣傳,指出以購片之道並非長遠之際,也同時阻礙電視業的發展等等之類的特點,試圖以討戰來轉移人們對《還》劇的追看。
情急之下無線更在兩星期內變陣三次,抽調四線劇集對抗亞視的攻勢。最後為了抵抗「小燕子」的魔力,無線搬出屢創收視高峰的王牌遊戲節目《驚天動地獎門人》對抗《還珠2》。
《還珠》下檔後,無線又以擁有香港歌壇全部歌星約的優勢,搶先與趙薇籤下歌手合約,同時買下她的《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訪》以及尚未開拍的《情深深雨濛濛》等劇。更加緊製作推出了集合羅嘉良、陳錦鴻、古天樂、吳奇隆、蔡少芬、邵美琪和郭可盈、陳慧珊等100多位知名藝員參演的《創世紀》,徹底瓦解了亞視的攻勢。
此一戰中,邵逸夫自己也表示有看《還珠格格》。
2001年,亞視憑一個購自英國的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大放異彩,收視一路攀過30點,為了消除亞視的新一輪威脅,邵逸夫花大價錢購回同類遊戲節目《一筆out消》的版權,並派出金牌主持鄭裕玲,最初外界對鄭裕玲「惡婆「似的主持風格接受不了,彈多贊少,及後鄭裕玲重新調整風格,收視逐步上揚並點據優勢。
此後,亞視再無反擊之力,收視連年下滑,03年邵逸夫又把無線搬至將軍澳電視城,更牢牢鞏固了其香江電視帝國的絕對霸主地位,當前其股價市值已超過200億港元。
年界百歲的邵逸夫逐漸淡出了日常管理,無線實際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操作,不過他還是無線絕對的精神領袖,只要有他出現的場合,無線臺前幕後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歷屆港姐冠軍,都已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
2008年3月,邵逸夫病重入院,TVB軍心大亂。傳聞邵逸夫感到年事已高,將TVB的業務交給「六嬸」方逸華打理,並部署由她接班。
2010年1月1日,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由當時的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
2011年3月31日,邵逸夫將所持股份轉讓予陳國強王雪紅財團。
2011年4月,「殼王」陳國強、「臺灣女首富」王雪紅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Partners合組財團,收購邵逸夫所持的26%電視廣播權益。
2011年臺慶,邵逸夫破例沒有出席,改由梁乃鵬主持亮燈。
2012年的第一天,香港無線電視臺正式宣布集團第二任主席邵逸夫退休,主席之位由梁乃鵬接任,令人們對這個曾經一枝獨秀的電視王國過往的榮光與未來的懸念都充滿惦念。
2012年4月1日,方逸華正式辭任TVB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職務。
從2011年初邵逸夫將手持TVB股份賣出,至年底辭任TVB董事局主席,再到2012年TVB宣布邵逸夫妻子方逸華將於4月1日正式辭任TVB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職務,這一系列的變動意味著:TVB正式告別邵逸夫時代。
TVB邵逸夫時代歷程:
1967年邵逸夫以參與合資的形式,創辦了香港無線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由影業轉向電視。
1971年邵逸夫開辦無線藝員訓練班,1973年創辦「香港小姐」競選,成為無線藝員陣容的兩個主要來源,而本身也已經成為擴大電視臺影響力的品牌。
1980年邵逸夫接任TVB董事局主席一職,增持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上世紀80-90年代,TVB進入制度化時代並與亞視ATV對壘。邵逸夫重視取悅觀眾,TVB在電視劇以及音樂、綜藝、兒童、慈善等各方面的製作節目都具有開創性。苦心經營使得TVB在收視上取得壓倒性勝利。
1999年邵逸夫耗資22億港元建立將軍澳電視城,2003年正式全面投入使用。
2000年方逸華就任TVB董事局副主席。隨著邵逸夫年事已高,六嬸方逸華成為TVB實際掌權的最高決策者。
2011年3月31日,邵逸夫將所持股份轉讓予陳國強財團。
2012年1月1日,邵逸夫正式辭任TVB董事局主席,梁乃鵬接任。
2012年4月1日,方逸華正式辭任TVB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職務,宣告TVB正式告別邵逸夫時代。
邵逸夫捐款超百億: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教育
在娛樂事業方面成就非凡的邵逸夫,對慈善的投入同樣為人稱道,尤其是在捐資興學、支持國家教育事業方面,更是社會的典範。
邵逸夫早在1985年起持續不斷在內地捐資助學,在中國土地上,無數學生因而改善了學習環境,提升知識水平,邵逸夫對國家教育的支持獲得中央高度肯定。2005年11月20日,他更成為國家民政部和中華慈善總會舉辦的「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他的善心更具示範作用,帶動其他善長捐款協助教育事業的推進,令支援教育善款的雪球越滾越大。
他曾多次表示,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他認為,「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邵逸夫近年內地捐學款項,累計達32億元。
除內地教育外,邵逸夫早年也在香港捐款甚多,現時多個大學校園均能見以他為名的建築,例如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就是80年代他捐出1.1億元而興建;而理大的員生樓及體育館、浸大的逸夫校園等都是以他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