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製造的「雙十一」網購節大幕落下,淘寶、天貓的銷售額數字再次創造了歷史,而一眾大小電商也乘機賺得盆滿缽滿。緊湊亢奮、高歌猛進的24小時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人仰馬翻?又會留下多少年年被詬病但今年一定會來的後遺症?繁華的盛宴掩蓋不了叢生的亂象,狂熱的節日背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盛況
天貓+淘寶 24小時350.19億
11日24時,阿里巴巴購物狂歡節支付寶成交額達到350.19億元,這相當於中國日均社會零售總額的4成多。其中,手機淘寶的累計活躍用戶超過1億,支付寶交易金額超過45億。淘寶、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數字再次創造了歷史。
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依舊燈火通明,連續兩晚徹夜奮戰的阿里人和300多家海內外媒體記者也終於鬆了一口氣,亢奮的精神支撐著他們連續兩日超負荷地工作,疲憊的步伐讓他們猶豫著是否去參加今晚的狂歡。但至少,10日23點57分因為聲勢過於浩大而成功「嚇跑」前來慰問的馬雲的這段小插曲可以讓他們偷偷樂一陣。
11日零時6分7秒,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支付寶交易額突破10億元;38分5秒,數字輕鬆突破50億元;8小時42分,這一數字越過121億,再次秒殺美國網絡星期一成交額;11日13點04分,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成交額突破191億元,僅用13小時就完成去年全天交易額。 「收銀臺擠了好多人,請耐心排隊等待付款結果」的頁面提示讓苦守在電腦前等待零點準時開搶的小夥伴們紛紛吐槽,「現在都不去商場排隊了,改網上了!」
一波一波的交易刺激著將近5000名包括技術、運營、客服等團隊在內的阿里加班團隊緊張地「排難」,也讓苦守前線的記者通過在阿里提供的數據中找樂子慰藉疲憊的大腦。「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僅僅開始一小時,就賣出200萬件內褲,1小時銷售的文胸疊放起來,相當於3個珠穆朗瑪峰高度。截至11日上午10點 30分,紙尿褲銷量約6600萬片,天貓稱,大概能吸乾6個西湖。截至11日下午4點,包括杜蕾斯、岡本、傑士邦、第6感等所有品牌在內,天貓已賣出 300萬隻套套,把套套首尾相接長度600公裡,相當於杭州到上海3.3次,如果把套套平攤,可以鋪滿25個籃球場。以1萬元百元大鈔疊起1釐米計算,300億摞起來達30000米!
比起各位深挖數據的記者,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吳泳銘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截至當天16點,整個手機淘寶客戶端的成交總數已經突破36億,單日活躍訪問人數超過8400萬。作為阿里今年最重要的戰略,無線的成功標誌著阿里的未來,可以讓用戶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場景產生了購物決策和衝動,都能夠通過手機完成。
而比起製造上述數據而大把大把扔出真金白銀的小夥伴們,真正精明的人,卻在悶聲發財偷著樂。阿里集團數據顯示,截至11日12點,理財產品支付寶總成交金額5.55億元。其中國華3.18億元、易方達1.18億元,生命人壽限量發售1億元理財寶貝售磬。其中,年紀最大的客戶是來自福建福州的一位83歲的男士,買入2萬塊錢。還有一位80歲的山東濟南的老先生,買入1000元易方達基金。讓人不禁感嘆,人雖老,心很潮!
截胡者 「屁胡」也是胡
「雙十一」當然不是阿里系一家的節日,虎視眈眈的「截胡者」們早已做好準備,拉長戰線、突出優勢、小步快跑,挑戰自我。比起阿里系,他們的數據獲得的尖叫聲可能分貝小些,但在剛剛過去的24小時內,他們同樣忙並快樂著。
選擇在11月1日至12日進行「雙十一」促銷的京東商城在11月第一周的訂單量就比去年翻了一番。雖然京東希望顧客們可以在這段相對長的周期內慢慢挑、細細看,但11日的數據高峰還是到來了。11日0點至早8點的8個小時內,京東電腦數碼銷售商品數量突破25萬件,僅電腦就售出超過3萬臺,平均每秒售出一臺。從11月11日零點到中午12點,京東訂單量已經達到平日全天的三倍。京東預計,11日全天可突破500萬單。
而以線下賣場起家的國美也自然不會錯過這令人激動的24小時。截至11日12時,國美在線「亮劍雙11」銷售額刷新了同期最高銷售紀錄,比去年同期上漲2倍,比平時單日銷售額上漲近10倍,國美在線各品類商品集體強勢上揚,其中,大家電平均上漲幅度800%,3C小家電等也上漲了500%,今年致力於擴展的快消新品類漲幅更是高達1200%。這個成績讓國美在線董事長牟貴先樂得合不攏嘴,彩電銷售榜的冠軍型號夏普32英寸彩電,在10分鐘之內300臺全部售罄。
剛剛過完15歲生日的騰訊,也全力支持自家孩子易迅網參加「雙十一」大促。截至11日16時,易迅網下單數近35萬,下單金額超過2.84億元,預計11日訂單數目將達到45-50萬單,單日銷售金額將達到3.6億至4億元的歷史最高值。而微信支付無疑讓易訊看到了未來更清晰的商業模式,截至11日16點,易迅微信賣場下單已經接近4萬單,佔比全站下單總量接近15%。
蘇寧第一屆O2O購物節也實現了雙線飄紅。蘇寧全國1600多家線下實體店平均每小時湧入100萬人,較去年同期的客流量增長了近四倍,同時爆發巨大訂單量,網站同時在線人數突破了1200萬,合計PV流量高達5.6億次。從「電器」更名為「雲商」的蘇寧的野心顯然更大,11日開拍當天,推出藝術品拍賣5個專場共246個藝術品。
比起上述財大氣粗的綜合類平臺,專做汽車電商的汽車之家可謂真正的「土豪」。汽車之家副總裁馬剛笑稱,「我們的單價是15萬元/輛,遠超天貓。」截至11日下午16點40分,汽車之家共賣出13448輛汽車,總銷售額達到20.02億,北京市賣出1442輛。
晨報記者 韓元佳
反思
「光棍劫」的後遺症
被人工造出的「雙十一」網絡購物節大幕落下,緊湊亢奮、高歌猛進的24小時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人仰馬翻?又會留下多少年年被詬病但今年一定會來的後遺症?繁華的盛宴掩蓋不了叢生的亂象,狂熱的節日背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一條調侃十足的段子在「雙十一」期間被瘋狂轉發:11月11日請假1天,回家看著媳婦,防止敗家。網友的自嘲權且一笑而過,但從「光棍節」變成「光棍劫」的11月11日,有多少透支的力量,正在打亂原有的節奏。
從某種意義上講,「雙十一購物節」是一種透支,它透支了消費者的購買慾,讓此後的一段時間會面臨冷清期,它其實也是一種壓抑的釋放,讓此前積壓的購物慾在11月11日當天集中爆發。一個人工造出的節日,為何能夠左右人們的情緒?答案顯然還是價格。
在全世界都被國人「24小時350.19億」強大的購買力驚呆了的背後, 是芸芸眾生日常不敢花錢的寂寥。
但網購的力量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傳統商家的主動轉變。一些商場主動放低身段打出「甘當試衣間」的旗號,鼓勵消費者前來拍價籤、抄貨號,試圖分一杯羹。還有更多的品類可以在網上購買,「雙十一」不應只是為刺激而生的購物節,而應是為讓消費者真正享受的「狂歡節」。
「相信網購的力量可以把房價、物價打壓下來,同時更希望『雙十一』能夠促進企業的成功轉型。」馬雲表示,「數字不是我們今天所關心的,關心的是數字背後的東西。通過數字怎樣真正理解市場的力量。我相信明後年當網購更加興起之後,大部分工廠及商場將不會再把商業區作為重要投資領域,而由此也將會使得居民成本降下來。我們更應該關注數字背後能不能夠真正地幫中國企業按需定製地進行轉型升級。」晨報記者 韓元佳
觀察
明降暗升 賣家血拼
「沒想到原本放在購物車中的東西在『雙十一』時比原價還貴。」在淘寶「雙十一購物節」減價搶購的情況下,商家在搶購的同時也遇見不少問題。包括打出大幅降價廣告,但是降價幅度很小以及商品價格明降暗升的情況。同時,「雙十一」期間淘寶賣家們在熬夜備戰零點賣貨的同時也同樣帶著自己的目標變身買家「血拼」商品。
降價幅度小
部分貨品明降暗升
「我在『雙十一』的前一周就把這件大衣放到購物車裡,專門等著『雙十一』大減價的時候付款,希望能便宜一點。」市民劉女士說這件大衣原價1249.5 元,在「雙十一」時商家將大衣的價格提升至2499元,之後給出5折優惠,折後就是1249元,只便宜了5角。「乍一看,5折的折扣幅度是不小,但是真的給我們消費者帶來的實惠卻很少。」劉女士稱,這家店內的其他衣物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店家從半個月前便打出「瘋狂降價 跳樓甩賣」的廣告,但並未真正付諸行動,「這是一種變相欺騙消費者,騙了我們的熱情,真坑爹。」
徐先生在「雙十一」淘寶網購時遭遇到更糟的情況。「我原本在一家衣飾店內將5條保暖褲加入購物車,希望能等到『雙十一』降價的時候買。誰知道等到11日零點,卻發現原本賣15元的保暖褲竟然變成19 元。」徐先生所說的情況其他買家也有所遭遇。「大到家具電器,小到碗筷都會出現了明降暗升的情況。我本來想在天貓的一家電器店加入一臺筆記本電腦,到了 『雙十一』竟然比原價還高了480元。早知道就在之前買了,又便宜還能早用上。」
商家也備戰
賣貨掃貨兩不誤
崔女士在淘寶網經營一家毛絨玩具店,在「雙十一」前兩個月她便在店面顯眼處放上廣告。「就等著在『雙十一』的這天創造一個銷售奇蹟。」崔女士說,自己店裡的毛絨玩具降價幅度較大。「一般都是打6折,能便宜五六十元。在兩周前就有不少買家將店內的玩具放到購物車中,我估計著到『雙十一』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下單或者詢問。」為了能備戰「雙十一」,崔女士熬夜盯著淘寶聊天工具旺旺,生怕錯過買家的詢問。「從凌晨零點一直折騰到早上7點多我才睡了一會,中午11點又起來盯著,真的很耗體力。等到『雙十一』結束,我要徹底休息兩天。」
不少賣家在賣貨的同時也加入了掃貨賣家的行列。「我一邊在旺旺上解決買家購物時遇到的問題,一邊自己逛淘寶。」店主「小青蛙」說,她的「雙十一」格外忙碌,不僅是賣貨,更是掃貨。「我一直在網頁上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找到後再用比價軟體進行比價,找到物美價廉的才下手。一般確定購買一件東西都需要1個小時左右。這樣一來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第二天早上了。既把我的店看好了,又能打發無聊的時間,真是個不錯的選擇。」「小青蛙」說,一晚上店內的交易量達到了百餘單,自己也購買了20餘件物品。「收支平衡,挺好。」(記者 張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