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小文談到法國電影《饕餮》,講的是四個人生失意的好朋友爆撮至死的搞怪故事。這部電影算不算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無釐頭」電影似乎還需要專業人員來考證,但是大部分中國觀眾接觸最早的無釐頭恐怕都是從港臺舶來的。這種博傻但是不無深意的藝術形式後來居然成了一種藝術類型而且大行其道直到今天。以我個人的想法,無釐頭的勃興應當是「反智」時代的開端,畢竟藝術現象的表象下面往往蘊含時代的特徵,這種說法未免武斷,要證明它的準確性肯定不是這種「千字文」可以勝任的,不過,作為公論,這種說法也還是立得住。之所以把這個判斷語高高掛在前面其實是為下面的議論做鋪墊。
《紅豬》(日語:紅の豚)是吉卜力工作室於1992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由宮崎駿擔任導演。• Crédits : HayaoMiyazaki/Toho Company Ltd
豬在文藝作品中以擬人的方式出現據說始於古希臘羅馬時代,成書於明中期的《西遊記》中的「豬八戒」恐怕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豬喻人的巔峰之作了。當然,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就更進一步讓豬在他的作品裡牢牢地佔住了C位,而且奧威爾先生給通常認為愚蠢和貪婪豬身上又加了兩重品格:狡黠和殘暴。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豬的喜愛與日俱增,豬身上自帶的豐腴皮厚和無辜的表情以及被文學家們賦予的精緻的自私精神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毫無違和。君不見,原本地位卑微的豬八戒也被人一再「洗白」?因為它好色(風流)、貪吃(務實),比悟空更像人。且看孫猴子在蟠桃園定住了七仙女,但除了吃桃子毀桃園它居然沒有一點別的想法,換作豬八戒,一定是桃也吃得,仙女也不放過。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豬八戒或許真的更具備生存的智慧,它懷疑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動機,就像今天人們懷疑公知口惠而實不至的所謂探索。作為被天廷因生活作風問題懲罰的「天蓬元帥」,它知道活著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大概一直以為人類的進步是以建設公平理性的文明社會為目標的。時常有懷揣理想的讀書人試圖給大眾「啟蒙」,但我們卻被告知西方思想家宏大的道德敘事已經完結,物慾的泛濫伴隨著娛樂至死的精神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已經把文明拍死在沙灘上。數個世紀以來西方思想家倡導的公正理性被作為陳詞濫調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大概十幾年前看過《世界是平的》這部電影,記得當時許多人都相信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將極大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家都為之額手稱慶。十幾年過去了,網絡技術已經近乎無所不能,但是我們卻發現人與人之間,東西方世界的溝通越來越困難。真實的情況是,技術越發達,牆就築的越高。於是,豬的智慧就顯現出高明之處:不需要理智的思考,也不需要顧忌吃相是否好看,一切都取決於求生的本能。所以,唯一能看懂這個世界的可能就在於把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到豬的智慧水平。寫到這裡突然想不如把題目改成《索性做一頭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