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mumudancing
獨自面對電腦毫無靈感的夜晚,把娜塔莉波特曼的哈佛演講認真看完了,用「心潮澎湃」形容也不為過。
很多人從《這個殺手不太冷》就喜歡她了,而我真正的喜歡她,就是在她功成名就之時,30歲演《黑天鵝》,拿到了奧斯卡影后。
並非因為奧斯卡的榮譽給一個演員下了最好的定論,而是我看過她那麼多部電影,當她交出《黑天鵝》這部作品時,我發現這個演員,已經完全釋放甚至超越了自我。——她值得封后。
正如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演講中所說,她在拍《黑天鵝》時,感到了自己刀槍不入,不再在意這部影片最後是否賣座,不再害怕觀眾的吹毛求疵評頭論足,她在演出這個角色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價值的真正核心,不再被外人的反應影響。
我認為這就是最難的事。
和「智商最高的好萊塢女星」那個title相比,我更關注的是,她在《這個殺手不太冷》釋放了天賦之後,如何選擇了誘惑重重的人生。
如果她不自恃這個天賦放任自流,就一定會被這個身份困惑,甚至產生自我否定,害怕大家從此就對她定論,「噢演那個殺手不太冷的女孩」——如果是我,也一定不希望自己被永遠定義在13歲,哪怕我之後的人生多麼努力,我嘗試了許多新的身份,也害怕人們最終把一個「豐富的自我」,永遠定格在了因僥倖的天賦獲得身份的13歲。
——當然,對一般人來說,「13歲成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對那個女孩來說,她要面對更複雜的選擇。
她可以憑恃自己的美貌,不停的接廣告接商演,一直混跡於名利場;
她可以只用這一部IMDB排名前50的電影,借著呂克貝松和讓雷諾的名義,炒作一輩子。
她可以做一個秀蘭鄧波兒,永遠停留在13歲。
……
如果為了財富、名望,她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可她偏偏說:我要回去讀書,電影不能阻止我讀書。
這是娜塔莉波特曼讓大家真正刮目相看的地方。
明明可以選擇僥倖的人生,卻選擇更加倍的努力,去重新定義一個新的自我。
選擇做「哈佛大學學生」,比一個「11歲開始演戲星途坦蕩演了7年的演員」,要難多了。
她說進哈佛前,別說寫100頁的paper,就連50頁、10頁她都不知道怎麼寫。
她要在一周內讀完1000頁的書,而身邊的同學,都是從名高中畢業,各個都是擅長學習的天才。
她難免不否定自我,「一個愚蠢的演員」憑著僥倖來到了哈佛,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家要看她是不是真的有兩把刷子,配在這所最好的學校學習。
她說她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光,每寫完一份作業,告訴自己「Done; not good」。做完了,但是不好。每寫完一份,都告訴自己,「我做完了;但是不好」。
「完成」已經是難事,況且還要再在「完成」的基礎上追求「好」——可以想像她的努力和痛苦。
也正如她引用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哲學家所說
——「生存還是毀滅,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生存,怎樣毀滅。」
但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學習要面臨這麼多困難的話,也許輕易就選擇了放棄,因為恐懼,保護自己不受自卑的折磨;然後輕易就選擇了成為演員的人生。
但正因對自己的不自知,無知者的無畏,恰恰會帶領一個人去闖蕩某個新的領域。
也許對學霸們來說,擅長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她選擇拋棄過去已經成功的身份,在這個高深莫測的領域從零開始——我對這樣的同齡人欽佩。
奇妙的是,當娜塔莉波特曼的求學生涯結束後,她獲得了對自己價值的重新認識。
她發現,與讀書相比,她更愛的是電影。與選擇嚴肅的希伯來語和神經學相比,她更想去扮演不同的人生,訴說不同人的故事。
於是,她重新上路了。
不再是那個肆意釋放天賦的13歲女孩,而是在走完一段崎嶇坎坷的路程之後,明明到達了終點,卻更明白了起點的意義。
我喜歡這樣的娜塔莉波特曼。
喜歡這個更堅定、更自信、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的女生。
當她拋棄了自我否定再去演一個芭蕾舞者時,她已經知道了,如何在角色中通過不斷練習達到爐火純青,更知道了角色的意義不是「成為那個人」,而是「成為她自己」。
即便演電影是她最適合去做的事,但做的方向已經有很大不同。
13歲時,她在意《紐約時報》上的一句對她的評論,甚至會記得一輩子;
30歲時,她覺得票房、影評和名聲,都不是決定她價值的最終表現。
她有了自己的價值評判體系,她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什麼,收穫了什麼,精進了什麼。
當她完成這件事時,就已經實現了自我價值。任外界再如何評判,她都不會再有對那個「僥倖的自我」的否定了。
我喜歡這樣內心強大的娜塔莉波特曼。
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向「更好的自我」努力的人。
對每個人來說,不管演講這個歷程的人是不是奧斯卡影后,這都是個啟示。
人的一生選擇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已經很難,但更難的是,憑著天賦的熱愛,還是努力過後的熱愛?
我相信1%天賦的力量,更相信99%努力後,再去試那1%天賦更強的力量。
——努力比天賦更有意義。
而當你再看到那個站在哈佛演講臺上的娜塔莉波特曼時,有什麼不同?
也許你還是會說,那個演「殺手不太冷」的天才女孩啊;
但你更會說,噢她是娜塔莉波特曼——我真的記住了她的名字。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mumudancing(微信公眾號:mumudancing)的日記,感謝作者為豆瓣貢獻優質原創內容,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