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吟詠對象。在先秦之前的周朝,就已經出現了祭祀月亮的習俗。《禮記·祭義》記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
再往後,古代文人們從高高在上的祭壇上面請了來,慢慢地從祭月變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賞月、望月。月亮也逐漸和團圓、思念等情緒掛鈎,寄託了廣大群眾的美好願望。
但是這群文人墨客,寫月亮就寫吧,偏不愛直接寫,不把它寫出花來仿佛對不起自己手上的筆。於是,月亮都多了五花八門的雅號和代稱。
以月「形」之名
根據月相和天氣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別稱。比如夜光、圓光、圓景、清暉、玄燭、素暉、暉素等等。
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就寫道「夜光何德,死則又盲?」,李白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寫道「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這裡的「夜光」「圓光」指的都是月亮。
但是月亮的「形」可不止於此,在周代金文月相術語中,用「魄」來指代所有可見的月相,所以與「魄」相關的詞語也被用來稱呼月亮了,如月魄、玉魄、皓魄、素魄、夜魄等等。
高適《塞下曲》就用上了「月魄」:「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何景明的《對月》用的是「玉魄 」:「玉魄中天滿,清輝近水多。」
月亮的形態千變萬化,古人也就依據它的形象發散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了巨量的比喻別稱。
滿月時像輪、盤、鏡子的:天鏡、金鏡、金鑑、玉鏡、玉輪、瓊輪、白輪、銀輪、玉盤、銀盤、晶盤,清規。
範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陸遊《晴和出遊湖山間》:「舟回不須速,看湧白玉輪。」
彎月時像弓、鉤的:玉弓、明弓,玉鉤、瓊鉤、銀鉤、玉簾鉤等。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以月「神」之名
古人在觀察月亮形象的同時,也創造了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著名的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等。而這些神話傳說在流傳的過程中,同樣成為了月亮的代稱。
從「嫦娥奔月」出來的有嫦娥、月娥、素娥、姱娥、娥月、娥影、娥靈。
石孝友《虞美人·月娥弄影當窗照》:「月娥弄影當窗照。疑是巫山曉。」
梅堯臣《得餘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裡。」
還有「嬋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也被用來指代月亮,最出名的就是這句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從「玉兔搗藥」出來的有玉兔、白兔、銀兔、冰兔、金兔、玄兔、兔影、兔輝等等。連兔子搗藥的杵也不放過,「玉杵」都成為了代稱。
白居易《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曉關開玉兔,夕鑰納銀魚。」
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冰兔半升魄,銅壺微滴長。」
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
至於「吳剛伐桂」,比較早的可信記載來自於唐代《酉陽雜俎》:「舊傳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道有過,謫令伐樹。」
所以「月桂、桂月、桂宮」也被用來代指月亮。
蘇軾《念奴嬌·中秋》:「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白玉蟾《嘉定甲申閏月五日開皇帝升遐》:「一鉤桂月千林黯,半夜松風萬壑哀。」
月中有桂怎麼看出來的不知道,不過有蟾蜍倒是真的。屈原的《楚辭·天問》中有這麼一句話「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依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說法,「顧菟」即蟾蜍,所以蟾蜍也成為了月亮的一種別樣稱呼。
李白《初月》:「玉蟾離海上,白露溼花村。」
陸遊《晦前二日夜欲曉自湖上歸對殘月獨酌》:「小閣對寒蟾,山尊盡更添。」
高階玩法
當然,有詩人看大家都用意象寫月,他要搞個不一樣的!什麼意象都不用,但是字字句句寫的都是月。
王安石《詠月》
追隨落日盡還生,點綴浮雲暗又明。
江有蛟龍山虎豹,清光雖在不堪行。
不得不說,玩文字遊戲還是你們會玩!
結 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常在,亙古如斯,而我們從崇拜月亮一路走來,將它融入了曆法,為它編寫了傳說,用它寄託了情感,也用最美好的文字去描述它,記住它。每個人看到的月亮因為當下的情感又是那麼不同,中秋將近,此時的你看到月亮又想起了什麼呢?
歡迎來和螺螄君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