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它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它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而月亮本身安寧與靜謐的情韻,創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月亮成為永恆的象徵。
月亮可能是外號最多的事物。
雖然沒有真正考據過,但這麼說有三點理由:
一,某物的外號要多,那首先得看到ta的人多,基數很重要。古今中外,太陽和月亮這兩位全地球人都能看到的大咖,無疑優勢巨大。
二,此物得深受大家喜愛。回想下,小學時是不是最愛給喜歡的人亂起外號,一個接一個,就為引起人家的注意?
三,還得具備強大的審美功能。要蒹葭白露,讓人捉摸不定,總能想出新詞兒去讚美。綜上所述,「外號最多」的桂冠可能真非月亮莫屬了。
中國的詩人們小學生得很徹底,中國詩歌史包含著一部對月亮赤裸裸的表白史,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變著法兒給月亮起外號。一會兒說「鴉青幕掛一團冰」,一會兒又說「萬頃琉璃,一輪金鑑」,一句詩一個叫法。更有甚者,一句詩裡兩個外號,比如「太陰望兮圓魄皎」,太陰和圓魄都指月亮;「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秋影、飛鏡也都是月亮。
被詩人們代表著的中國人太愛慕月亮,光起外號還不夠。人們還想上天攬月,求不得想下水撈月,一場空。後來大家終於難熬相思苦,弄了個節氣來加強人月聯繫。
三秋之中收華斂實,丹桂飄香,銀蟾光滿,正宜把酒賞月。官方拍板,八月十五,專用於讚美和膜拜月亮。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古人比現代人會玩多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產出的膜拜花式數不勝數。拜月、觀潮、燃燈、燒塔、猜謎、喝桂花酒、吃月餅……許許多多賞心樂事,可惜的是,流傳下來、可供忙碌的現代人享受的,卻已經沒有幾件。
團圓飯是少不了的。中秋又是團圓節,最高境界是人月兩圓。三五親朋,小院滿座,隨意,瀟灑,溫馨。請手藝最精巧的人來主廚,私家小天地裡,一啄一飲,都能得意趣。賞美景,飲美酒,吃美食。大師傅使盡渾身解數,煎炒蒸煮,炸烤燒滷,仿佛只是須臾便香飄四溢。也不僅僅拘泥於中餐了,一道考究的法國菜,就能將法蘭西的一輪甜月映入盛滿二鍋頭的故酒杯。
然而人生總是遺憾比圓滿多。漂泊異鄉的人,孤獨的人,總是從月亮那裡尋求慰藉。英國大詩人雪萊的《詠月》名篇,「你蒼白可是為了/倦於攀登天空/凝視大地/獨自漫行得寂寥/那星群都和你出身迥異/因而你常變/像憂傷的眼睛/找不到目標值得它的忠誠」,詠月,又何嘗不是詩人自比?
中國人重視吃,無論在哪兒,無論是否形影相弔,月餅總是要吃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怡。」東坡的詩讀來唇齒留香,然而熟悉的配方早已吃不出舊時味道。
其實問題大抵不出在味道上。古人定是懷抱著對皎皎滿月的一片冰心,用盡精雕細琢的慢的浪漫來烹製月餅的。面是新揉的,餡兒是現擀的,杏仁、桃仁、花生仁、麻仁、瓜子仁炒香碾碎,包入餅皮,再用老師傅手工雕刻的松木模具壓花兒。中秋將近,老師傅也比平時忙許多,提前打好了招呼,才得這一刀刀刻出的細緻。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花好月圓,圖的字的,各式各樣,印在餅上,月餅好像又沉入了一絲木質清香,規矩,地道,講究。還記得在初中地理時我們一本正經地學過月相:朔月、弦月、滿月。看似漫不經心的三個稱呼,卻也偷偷顯示著漢語的博大精深。月相,不僅僅是描繪某一天月亮的形狀,它還應當包含「變化」的動態感。朔,從逆從月,字面意思是「走向新月」;弦,更有詩意了,引弦滿弓,弛弓放弦,月相變化就在這一張一弛之間;滿,更好懂了,月滿則虧,滿了就要盈溢,溢則虧,又是新的一個輪迴。
日本人將「花、雪、月」看做鑑賞自然的御三家,他們在月相的稱謂上格外講究,除了引自中文的「朔、望」,他們還弄出了「立待月、居待月、寢待月、更待月」等等稱呼。然而遠遠不止如此。一百個是往少了去說的數。在中國的古詩文裡,那幫愛變著法兒給月亮起外號的文人所產出的,就遠遠大於一百了。
資料收集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圖片,掃一掃添加公眾號
回復「投稿」,了解【每周一畫】、【少兒周四畫展】報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