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並標星攝像人網
有器材也有技術 有視野也有深度
為什麼拍電影非得用電影鏡頭?
為什麼電影鏡頭會比照相鏡頭貴幾倍乃至十幾倍?
兩種鏡頭畫質表現是不是也差好幾倍?
今天分享一下電影鏡頭與照相鏡頭的區別,電影鏡頭的優越性和必要性。
電影鏡頭和照相鏡頭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價格。拿佳能的兩款變焦頭作比較,一個是最流行的相機鏡頭24-105mm f4L,售價6699,另一個是相似焦段和光圈的電影鏡頭CN-E 30-105mm T2.8L,售價164850,價格相差二十多倍。
照相鏡頭屬於消費級產品,面向的是所有消費者,產量非常大,普通人也能負擔得起。高端電影鏡頭的產量相對就要低很多,面向的是專業電影行業,多數都是以器材公司出租的方式存在。現代的照相鏡頭,最主要的兩個設計趨勢是速度和使用方便程度。廠商們為了讓鏡頭的自動對焦越來越快、越來越方便,必須把用來對焦的部件做的更輕更小,這樣馬達才能驅動的更快。同樣的做法也用在變焦部件上。為了進一步的降低成本,現代的照相鏡頭捨去了手動光圈環,因為通過數位相機內置的驅動來改變光圈。對比兩款佳能鏡頭,24-105mm只有兩個環,一個變焦環,一個對焦環;而電影頭30-105mm多出了一個光圈環,這樣就能精確快速地調整任意光圈大小,而不是像相機上只能調整固定的那些光圈級數。材質方面,普通照相鏡頭多用塑料和少量合金,高端照相鏡頭的合金成分會多一些,而電影鏡頭基本全由金屬和合金組成,採用防水密封設計(weather sealing),重量也會重很多。電影鏡頭環上也採用鋸齒設計,來搭配外置馬達和齒輪。同時,照相鏡頭的光圈用F-stop來表示,這個F-stop是用過計算得出的(焦距除以鏡頭進光口直徑)。但由於光在鏡頭內傳輸(transmission)時有損失,為了彌補光損失,電影鏡頭多採用T-stop(Transmission stop)。T-stop的值是通過實際測量得出的。比如F2的光圈用T-stop來表示,就可能是T2.1,因為有了額外的光損失。採用T-stop的好處是,因為是實際測量的進光量,不會根據鏡頭的大小和焦距而改變,所以如果拍片的時候用了不同焦段或者不同品牌的鏡頭,使用T-stop,就能保證進光量是一致的。而如果是F-stop,不同廠商不同規格的鏡頭光損失不同,會造成最後畫面上的差異。使用上,電影鏡頭的環也更加精確、順暢,不會像照相鏡頭有卡頓,而且電影鏡頭的環行程也要比照相鏡頭長很多。比如,焦點從2m變到5m,照相鏡頭的對焦環可能只轉1/8圈甚至更短,而電影鏡頭可能轉1/4圈甚至更長,來保證對焦的精確度。同時,電影鏡頭上,當焦距低於最小對焦距離或者無限遠時,對焦環不能繼續轉動;但照相鏡頭卻能一直轉下去。電影鏡頭上的兩個「終點」限位能確保對焦標記的準確。設計上,每套電影鏡頭的外觀和尺寸基本一致,減少更換不同焦段鏡頭時不必要的麻煩,比如移動跟焦馬達的位置,或者更換遮光鬥等等。電影變焦鏡頭在變焦的時候不會有突出部分,也就是說變焦的時候鏡頭長度不會發生變化,不會像照相鏡頭那樣伸縮。不同廠商的照相鏡頭有其各自的卡口(mount),比如Canon的EF、EF-S口,Nikon的F口,Sony的E口,Olympus和Panasonic的MFT(Micro Four Third, 4/3)口等等,種類繁多,沒有統一標準。相比,電影鏡頭的卡口主要就是由Arri發明的PL口,和Panavision發明的PV口,統一的標準方便同時使用多種鏡頭。同時為了更加安全牢固的固定重量不輕的電影鏡頭,這兩種卡口採用摩擦鎖定環(frictional locking ring)。首先電影鏡頭是齊焦距(Parfocal)鏡頭,意味著當你變焦的時候,焦點平面不會隨之前後移動,保證焦點不變,比如從50mm拉到24mm,對焦點保持不變,主體依舊清晰。而絕大多數照相鏡頭是變焦距(Varifocal)鏡頭,變焦的時候焦點會發生偏移,從50mm變到24mm可能主體就會失焦。雖然這對照相鏡頭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拍照只拍一幀,不會有焦段的變化;但電影是連續的畫面,這個問題就會呈現出來,所以需要電影鏡頭來避免這個問題。其次是鏡頭的呼吸效應(breathing),就是當你改變對焦點的時候,焦距會同時改變。比如你在24mm的焦距下,要把對焦點從2m變到5m,呼吸效應下可能最後的焦距會大於或者小於24mm。對於拍電影來說,呼吸效應越小越好,所以電影鏡頭的呼吸效應非常細微,很難察覺到,但照相鏡頭的呼吸效應就會明顯很多。最後,現代的電影鏡頭基本都做顏色匹配(color-matching),也就是說任何一套相同系列,甚至是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鏡頭間的成像顏色都保持一致。而照相鏡頭有時候即使是同一款鏡頭顏色上也會略有差異。電影鏡頭還有其他的優勢,比如有些鏡頭能記錄鏡頭數據,像焦距,焦點距離,光圈大小等等,例如Cooke的/i® Technology,給後期尤其是VFX特效製作帶來極大的便利。電影鏡頭由於構造的更加精密,鏡片表面塗層工藝更好,對光暈(flare)和光斑的控制更出色。電影鏡頭除了球面鏡(spherical),還有變形鏡頭(anamorphic)的選擇。左圖為球面鏡的構造和其焦外(Bokeh)光斑,右圖為變形鏡頭的構造和其焦外光斑。不過,要說成像質量上的差異,優秀的照相鏡頭和一般的電影鏡頭,其實差別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明顯,起碼沒有像價格那麼的迥異。電影鏡頭構造更加精密,質量更加牢靠,使用上也更加專業精確,在極端的光照條件下,對光的處理也會更優異。可以參考大峰學院策劃的好萊塢攝影基礎知識
包括如下200個左右的知識點
第一部分
相減顏色混合
光的行為
波長和顏色
反射和吸收
看見顏色
不同的反射
色溫ColorTemperature
白平衡WhiteBalance
曝光(Exposure)的變量
ISO感光度(Speed)
光圈Aperture
快門角度
不同的快門速度
區域曝光法TheZoneSystem
膠片動態範圍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打光
第二部分
區域V(5)
牆之謎題The Wall Conundrum
區域曝光法也適用於
顏色
區域V = 主光(Key)
「正確」 曝光
數字曝光的工具
波形圖(Waveform)
直方圖(Histogram)
第三部分
景深(DepthofField)
模糊圈
*焦距
景深和焦距的常見誤區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
視角(Angle of View)/ 視場(Field of View)
視場角(AOV/FOV)
焦距轉換率(Crop Factor)
A 50 is a 50 is a 50
「標準」 視角(Perspective)
高寬比(Aspect Ratio)
第四部分
相機濾鏡(filter)
矯正濾鏡
中性密度濾鏡(ND Filter)
顏色矯正濾鏡
顏色矯正(藍色)
顏色矯正(橙色)
加綠和減綠
柔光/對比度濾鏡
特殊濾鏡
計算濾鏡/濾紙
眩光(Flare)
反射–眩光
變形鏡頭眩光
第五部分
如何決定一個鏡頭的好壞?
確定鏡頭的質量
鏡頭會出現的問題
球面像差
色差
色差是如何產生的
可見光
如何矯正色差和球面像差
額外的鏡片來矯正像差
非球面鏡片
球面和非球面鏡片
桶形變形
枕形變形
直線透鏡/常規鏡頭(rectilinear lens)
鏡頭的衰減
鏡頭的特徵
鏡頭的速度
分辨度,對比度,銳度
鏡頭顏色
散景
變形-Anamorph
柱面壓縮-Hypergonar
變形鏡頭的構造
第六部分
硬光
硬光源
軟光
製造硬光/軟光
硬光和軟光
「表面」光源
反射種類
常見人造光源
鎢絲燈
鎢絲燈泡
鎢絲-滷素
鏑燈HMI
HMI構造
HMI
螢光燈
節能燈
LED
色彩科學
連續光譜光源Continuous Spectrum Light Source
CRI 和CCT
CRI量度
CRI和LED
第七部分
菲涅爾燈Fresnel
PAR
PAR的光線
PAR組燈具
ERS (Leko)
光線方向 水平
背光(Backlight)–12:00
¾背光-:30 / 11:30
側光(side light)–3:00 / 9:00
¾ 正面光(front light)–4:30 / 7:30
倫布朗Rembrandt
正面光
光線方向垂直
「有動機」的燈光
為故事服務
Shots Magazine
自然日光
超現實黑色風格
浪漫風格
恐怖風格
四種風格對比
第八部分
「有動機」的燈光Motivated Lighting
「神奇的太陽」
「無動機」的燈光UnmotivatedLighting
燈位
三點布光3-Point Lighting
場景模擬
背景光Background Light
邊緣光Edge Light
主光Key Light
輔光Fill Light
布光
面部塑形ModelingFaces
虛擬布光演示
基調決定輔光量
主/輔光的顏色對比
軸主光源Off-Camera Key
「機位陰影側」打光
煙和霧Smoke and Fog
霧/霾Fog / Haze
霧作為環境
高光鏡面反射Specular Highlight
鏡面反射
汽車打光
從遠到近地打光
背景燈光的一些工具
第九部分
製造日光
製造日光–夜拍日
夜景打光
低照度–正面光
低照度-分離光
低照度–側光
低照度–邊緣光
《X檔案》, Bill Roe, ASC
拍攝火焰
火焰/蠟燭的曝光
火焰的顏色
只有燭光
燭光+鎢絲燈(1/2CTB)
燭光+聖誕裝飾燈
裝飾燈的布置
信號彈+日光輔光
只有信號彈
美容打光Beauty Lighting
大面積柔光6點方向主光「露華濃」式打光
小面積柔光倫布朗打光
硬質美容打光
男士的美容打光
第十部分
硬光與軟光
光質定義陰影
光質影響質感
光質
製造軟光
柔光
常用柔光材料
柔光材料
柔光箱Soft Boxes
「書頁布光」Book Light
軟光
天空燈Space Lights
常用柔光材料
柔光布替代品
軟光的控制
硬光
軟光
硬光:質地和紋路
硬光質地
枝杈剪影Branch-o-loris
硬光:質地和陰影
軟光: 精緻的魅力
軟還是硬?
硬光:對比與戲劇感
什麼是raw?
數字相機的組成
圖像的處理
圖像是如何產生的
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單晶片傳感器
顏色過濾陣列
(拜爾)陣列Bayer
Pattern
白平衡
拜爾陣列插值
插值之後
Raw
Raw不是什麼?
Raw / Log / Rec709
數字底片「Digital Negative」
不是所有Raw都一樣
他著有《A Shot in the Dark: A Creative DIY Guide to Digital Video Lighting on(Almost) No Budget》和《Behind the Lens: Dispatches From the Cinematographic Trenches》兩本電影攝影暢銷書籍。並獲得數位著名攝影師、例如《鐵達尼號》攝影師拉塞爾·卡彭特(Russell Carpenter, ASC),《拯救大兵瑞恩》燈光師大衛·德夫林(DavidDevlin),以及美國攝影師協會主席理察·克魯多(Richard Crudo, ASC)等的高度稱讚和認可。除此之外,Jay Holben還從事影視教育二十多年,講座課程無數,內容深入覆蓋攝影和燈光的方方面面,現擔任由一代攝影大師維爾莫什·日格蒙德(Vilmos Zsigmond, ASC)和尤裡·奈曼(YuriNeyman, ASC)共同創辦的國際攝影師學院的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