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大戲臺

2020-12-23 人民新觀察

前幾天,縣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趙光嶺先生給我打招呼,說劇作家劉建華先生以我縣原駐陡門鄉回灣村第一書記毛愛菊為原型的劇本《情系黃河灘》腳本殺青,想一塊兒坐坐,聊聊劇本,談談文字。閒聊中,一說到戲劇,就觸動了我的思緒,一下子不由自主的回到兒時,倒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歲月裡,回到大賓集店上每年春節最為熱鬧的場地——大賓大禮堂的大戲臺。

那時春節一過,附近十裡八村的男女老少,都會搬個小凳子,到大賓大禮堂大戲臺看大戲。大戲還未開演,戲臺下早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臺上鑼鼓傢伙一響,戲幕拉開,「生、旦、淨、末、醜」各路角色一出場,臺下立馬安靜下來,抑或也會有人竊竊私語,更有懂戲者為戲盲講解戲劇情節,演員唱到精彩處,臺下掌聲雷動。

大戲臺上,場地不大,卻可國可家可天下,演員可為帝王將相亦可為凡夫俗子,「臺上六七人可抵雄兵百萬,上臺三四步走遍萬水千山」,「劇情演說因果善惡終有報,戲曲唱盡古今忠奸始分明」。大戲臺似乎就是那個時代人們消譴娛樂的場地,勞作了一年的農民,終於能在年關前後享受一下難得的戲曲故事和文化薰陶。

大賓的大禮堂大戲臺始建於何年,我己無記憶,也沒有去考究,只記得後來屋頂曾有過多次的修繕。印象中,給我的感覺,大賓的大禮堂,可容萬人,在當時的記憶中,它是那麼的雄偉,那麼的氣派,那麼的豪華。

戲臺前臺寬大,後臺窄長,臺中央地面由厚實木板鋪砌,猛跺幾腳,沉悶聲「咚咚」賊響,四周為平整水泥地面,後臺為藍磚鋪砌,臺頂屋脊由拔地而起的數十根立柱和椽梁搭建,布置的整齊有致,顯得空間格外的寬敞,臺口正面左右對稱,兩邊的水泥牆面上,堆塑著代表"鐵錘和鐮刀」,顯得勁道有力,頂沿正中一顆大大的五角星「熠熠生輝,光芒四射」,臺前下沿弧形曲面凸起,約1.7米高度,內牆用白灰粉刷,外牆則為藍磚的本質灰色,整體布局和色調倒也顯得十分大氣。大戲臺下的看場,是清一色的黃土地,平坦、堅硬、寬敞。

大戲臺也曾是我兒時的樂園。一年中除了過大年這個時段,其它時間大戲臺除了開生產、批鬥大會,還是閒置的時間較多,這自然就成了半大小子們嬉戲打鬧的遊戲場地,偶爾也有調皮搗蛋者「登臺亮相」,學著戲裡面的人物,像模像樣的在臺中央「嗆嗆嗆」地走上幾個來回,口中還嗚嗚啦啦懟幾句不太完整的唱詞,惹得大夥捧腹大笑。

依稀記得,早先時候,村裡每年的樣板戲排練演出,本族中兩個愛說愛唱的嫂嫂曾先後出演過許多角色。從豫劇的《鍘美案》中不可一世的皇姑,到《華木蘭從軍》中英姿颯爽的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從《十五貫》中可憐蒙冤的「尤葫蘆」之女蘇戌娟,到曲劇《屠夫狀元》中的黨鳳英......等等。

大戲臺氣場巨大,場面恢弘,演員演的過癮,臺下觀眾看得如醉如痴,激情澎湃。

在我的記憶長河裡,大戲臺後來很長時間也沒有演過一場戲。大戲臺上演的是各種各樣的批判大會。兒時的我,整天納悶兒,為啥昨天有的幹部還站在大戲臺上,帶領臺下幹部群眾高呼革命口號批判走資派,一眨眼,造反派紅衛兵又把這位領導押上大戲臺,戴上一米多的高頂盔,胸前掛一塊寫著姓名打著紅叉的大紙牌子,胳膊被幾個紅衛兵擰成飛機式,緊接著一個個憤怒的聲討者上臺批判,聲討者滿腔怒火,吐沫星飛濺到被批判者的滿身滿臉,更有甚者,像是有殺父大仇奪妻大恨一樣,飛起一腳將被批判者踹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被批判者滿臉滿嘴是血,臺上主持批判大會的,也會趁此機會高呼革命口號,臺上臺下瘋狂的聲討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那個年代,三天兩頭召開各種類型的批判大會,甲方批完乙登場,保皇派被批倒,反革命被押上臺。無論是那幫造反派,還是哪一方紅衛兵,似乎都是最紅最紅的,都是最最革命的派。

亂套,一切都亂了套。那時的情形真像一位著名詩人形容的「東西南北錯了位,太陽稠來星星稀。」大戲臺,成了召開批判大會的代名詞。你聽人們當時的對話,「夥計,明天弄啥?」「大賓大禮堂大戲臺。」「懟誰?」「黑五類」。一年四季也有換樣的時候,就是每個季節召開一次公捕公審公判大會。臺上執法人員手腳麻利,五花大綁犯罪(那時候還沒有嫌疑人一說)人,法院法官依法判處犯罪人員有期或無期徒刑。

鋪天蓋地的大批判會也有喘口氣的時候,這時,各村各單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敲鑼打鼓,高呼口號,身穿綠軍裝,腰扎武裝帶,雄赳赳,氣昂昂,高舉紅旗奔向大戲臺。個個演出隊都拿出看家本領,快板,三句半,京劇打虎上山唱段,更多的是毛主席詩詞朗誦。令我最難忘的是公社供銷社一位女員工唱的「看見你們格外親」,那扮相,那嗓音真叫一個絕。我想,那個年代如果有「星光大道」這個節目,這個女員工一定不會比大衣哥差。時代造就人才,時代也會埋沒人才!

也難怪,七個樣板戲翻來覆去地演,又有幾個人看?那個時代的革命群眾最愛看電影,哪放?大戲臺。電影銀幕現成的,戲臺影壁又白又光,寬銀幕電影也能放。記得朝鮮寬銀幕電影「賣花姑娘」就是在大戲臺放映的。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到現在都歷歷在目,電影銀幕寬大,比普通電影看著過癮,從心裡覺得新鮮,別的老電影在大戲臺也沒少看,當然還是戰爭題材的多。外國的電影也有,前蘇聯的「列寧在十月」,越南的電影真槍真炮,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朝鮮的電影又哭又笑,中國電影加片「新聞簡報。別管怎麼說,那個年代的大戲臺也豐富了人們荒蕪的文化生活,也給我這個少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

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大戲臺熱熱鬧鬧。歷史是時間的過去,時間是歷史的繼續。過去的時間,造就了一段歷史,創造了歷史的輝煌,寫下了歷史光輝的一頁。大戲臺成就了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究竟給人們留下了什麼,誰都心知肚明,又似乎什麼也說不清。大戲臺是歷史的宿命?還是宿命的歷史?我相信史學家沒那個功夫,就是最近幾年撰寫的縣誌也沒對大戲臺有任何的記載!

雖然,小時候對劇中的唱詞似懂非懂,但數年下來,倒也記住了幾個劇本的主要劇情。對劇中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悲憤悽涼,時而渾厚深沉,時而歡快明朗的旋律銘記難忘。現如今我對戲劇仍有濃厚的興趣,河南衛視《梨園春》節目從開播到現在,一期不落,每期必看。也因此與省內外好多戲劇大師結緣,並成為摯友,正是源於兒時的耳濡目染,現在閒暇之時,仍會聽上幾曲名家名段,哼上幾句梆子腔。

歲月在變遷,數年過來,兒時的大戲臺漸漸的失去了兒時的輝煌,往日雄壯的大戲臺,似乎低矮了許多,過年也不再有大戲的上演。

雖然後來我在鄉政府工作多年,大禮堂和老戲臺什麼時候被拆的,一點印象也沒有了,當年的舊址上,呈現的是新農村的時代廣場和商街店鋪,昔日熱鬧興旺的大戲臺,終究沒有邁過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步伐,早已消失在了社會更新的長河中。

作者:薛宏新

責編:曹道偉

相關焦點

  • 央視鄉村大戲臺 要到赤化了,速度圍觀
    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鄉村大世界》欄目擬推出新版節目《鄉村大戲臺》,就是讓農民成為文藝表現的主體,營造「老家門口唱大戲」的鄉情鄉景,鄉村大戲臺、農民最精彩」! 這麼好的節目、據說是老百姓自己家門口的舞臺、鄉村大戲臺、就是老百姓的舞臺、接地氣的欄目、更接地氣的表演,親,你是不是很期待呢? 不要著急:這不即將在這個周末12月14日「走進利州區赤化鎮、那麼是什麼吸引央視鄉村大戲臺來到我們美麗的赤化呢?
  • 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2020年「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
    新龍村「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現場。紅網時刻益陽12月25日訊(通訊員 張情)「今天的節目很不錯,希望以後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一位村民說到。近日,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舉行了「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此次活動通過花鼓戲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現場不斷有群眾拍手叫好。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既對美麗和諧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還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幫助。
  • 《鄉村大戲臺》機警風趣、武藝高超——蘭州戲曲劇院袁偉
    今天做客《鄉村大戲臺
  • 池平大戲臺舉行!節目很精彩
    「情系紅河谷,群星耀山城」2020年群眾文化藝術節演出在河北省涉縣更樂鎮池平大戲臺劇院舉行。這是池平廣場上早已經是人山人海,三五成群,老百姓在臺下都佔滿,有的遊客就在場外觀看了起來;先是一個表演了一個舞蹈隊的節目!
  • 筆尖|兒時記憶——兒時的味道
    人是感性的動物,常常不會對大事動容,相反常常被生活裡的小細節、小溫暖和小確幸弄得熱淚盈眶、記憶深刻,大概只為了我們兒時那份無憂無慮的跳脫和肆無忌憚的吃相罷了。有人說,兒時刻在記憶裡,深藏不露;也有人說,兒時刻在舌尖的味蕾裡,足夠你品味一輩子。生活從來都不會欺瞞人,讓你用足夠的時間親自用心去體會,如果非要說什麼印象更深刻,大概就數舌尖的味蕾吧,兒時的味道最獨特且有質感!
  • 【晉劇大戲臺】孫紅麗最新清唱「日月圖表劉劉」好聽極了!
    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應廣大戲迷朋友的要求,《壽陽文化》微信平臺特開設《晉劇大戲臺
  • 兒時的夥伴……
    想想自己兒時,童年生活,還有很多小夥伴陪伴。一起上學,寫作業,玩耍,無憂無慮。也曾經夢想快點長大,就可以像大人們去都市那打工賺錢,享受都市的繁華熱鬧,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今時光流逝,已經長大,無論是否成家立業,感覺身上擔子責任重大。再也沒有兒時的純真活潑。成家的都圍繞家庭奔波勞碌,沒成家的都在各自奮鬥路上打拼。
  • 劉昊霖《兒時》
    歌名:兒時藝人:劉昊霖專輯:《兒時》年代:2011風格:民謠簡介:劉昊霖,山東青島人
  • 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夏天兒時的夏季,只穿搖褲,打著光腳板,與同伴牛兒,去網點燈貓,不小心被竹林邊的霍麻霍了,痛得鑽心,牛兒給霍處吐了幾啪口水,手摸摸幾下,痛減輕了,我還是顯得眼淚骨朵的。時間過了好多年,兒時,到了夏季,用不起,也沒聽說床單,我們隻身睡上用竹片織的蓆子上,幽涼幽涼的,好爽,直到太陽曬到屁股上,才睡眼惺忪地被出門割草的父親叫起來,臉都不洗,就打開牛圈門,趕著牛兒帶著屁顛屁顛的小狗上坡,牛兒吃飽了,與小狗瘋夠了,太陽也快當頂,扯幾根黃荊條,挽個帽子戴在頭上,吆喝著小狗,騎著牛兒回家,路過水井灣,牛兒突改路線,發著蹤狗,直奔水塘,看架式,不去滾水涼個痛快是不回家的了
  • 兒時的藏語連續劇
    不過如果仔細想想,也有可能只是因為兒時的快樂甚為簡單,而那些快樂時光已然一去不返。兒時的藏曆年,有古突夜放不完的煙花炮竹,有三十晚上壓在枕頭底下的新衣服,有初一早上長輩給的壓歲錢,有文化宮裡的碰碰車和羊肉串,還有可以吃到爽的風乾牛肉和喝到打飽嗝的可樂汽水。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兒時過年的快樂,除此之外,藏曆年另外一大消遣就是藏語譯製劇了。
  • 兒時的卡通片,多姿多彩
    兒時的卡通片,真的是伴隨著我的小學時光。那時我家的電視只有兩個天線,沒有那些動畫頻道,幸虧有許多地方電視臺轉播中央電視臺的動畫城和風車,我才有幸看到這麼多好看的動畫。現在我還會唱:想快點告訴你,我用你送來的蠟筆,畫了一幅圖畫來送給你,我的心就在你那裡……滿滿回憶啊!
  • 陳正國|兒時的回憶
    文|陳正國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也許是年齡越來越大的緣故,兒時的點點滴滴常常縈繞在我的腦際揮之不去。兒時我和小夥伴們一起烤紅薯、炸料豆的歡樂場景,更是讓我回味無窮、感觸良多。烤紅薯直到背上母親精心縫製的書包上學後,我才知道紅薯的學名叫地瓜。烤紅薯,是我兒時和小夥伴們最愛做的事情之一。
  • 兒時的小鎮
    兒時的小鎮風情萬種,是朵季節花,總在不經意中悄然綻放。細細回憶生我養我的八坼小鎮時,眼前的小鎮小街小河相映成輝,總讓我心馳神往,陷入一段遠去的記憶之中。八坼老街小河靜靜地穿鎮而過,划過一個大大的「人」字,溫柔得如軟軟的錦緞絲被。河面上碎著閃閃的春光,河水微漾如魚鱗,河畔邊樹影婆娑,燕子從鄰水的老屋堂前掠過。
  • 懷念兒時的味道——今夏的冰粉兒
    今年成都的天氣熱了涼,涼了熱,五月的下旬了穿啥的都有;今晚上下班早,其實晚上也不熱了,出門走走,路邊已經開始多多的燒烤和冰粉兒攤子了,很久沒吃冰粉了,走路走得渴了,走向一個冰粉兒攤子——老闆,一個紅糖冰粉兒,「妹兒,醪糟/芋圓/小湯圓/西米/葡萄乾/花生/芝麻/山楂/涼蝦/布丁,有沒哪樣不要?
  • 誘人的野味,兒時的記憶
    誘人的野味,兒時的記憶圖文:楊有根編輯:小阿飛             又是一個細雨濛濛的雙休,起來的比較遲些了,吃過早飯後,陪著妻子一道去菜園搞點生態原生菜,看到路旁的這野果,讓我想起了我兒時的記憶熟透了的「野果」,兒時的記憶,天然環保,花錢也買不到!小時候,跟著父母下地幹活,最開心的就是拿著草帽,去田埂邊、山溝溝裡摘「泡兒」吃。邊摘邊吃,那味道,真的到現在都還回味不窮,長大後,好像很少去花時間找它了!
  • 兒時的文具盒
    作者:黃其海 兒時的小書包,裡面有語文、數學書和薄薄的田字格作業簿、描紅和漢語拼音作業本,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物件,就是文具盒了。 兒時的文具盒,裡面的直尺、圓規、小刀、橡皮擦等,亦是我們的玩具了,在那個幾乎沒有玩具的我們的童年時代,小刀可拿來亂刻亂寫,書桌上,校邊林子裡的樹皮上,以及簡易旱廁的泥巴牆上,哪個男孩沒留下過刻畫的痕跡呢?
  • 經典懷舊:一曲帶你回到兒時世界;兒時超火爆的歌曲-永遠永遠!
    經典懷舊:一曲帶你回到兒時世界;兒時超火爆的歌曲-永遠永遠! 來源:美人天天娛樂 原標題:經典懷舊:一曲帶你回到兒時世界
  • 兒時記憶裡的雪糕
    不過嘴饞的我卻想起兒時喜歡吃的雪糕,這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憶一下兒時的雪糕吧。 1|小雪人 還記得小時候吃的「小雪人」嗎?我最喜歡它那濃濃的奶味和十分搞笑的娃娃臉。每個臉的表情都不一樣。 比如像這張,有呆呆的表情也有愁眉苦臉。
  • 兒時的年(姜洛)
    兒時的年(姜洛)作者:姜洛上海學習平臺一月,一朵雪花把鄉愁打疼,北方老家的大雪又紛揚入夢。童年的冬天只有白色,雪是小村的留白。雪覆蓋了屋頂,楊樹、柳樹上「長」出了銀色的枝丫。路上的積雪被踩成結實的鏡面,蒲公英、蒼耳、莧菜耷拉著,早已「凍僵」在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