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謂經以載道,道者何?日用常行古今人所共由之理也。故大而三綱五常,小而事物細微,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莫匪道之所寓。然道匪經無以存,經匪道無以行。使其無經,則道無載,人將貿貿焉莫知所之,卒至於狂談而窈冥行矣。故聖賢之道,垂六經以詔後世,迄於今而及千萬世矣。
【左唐從道入手,講述開封的猶太教。道就是上帝的啟示。三綱五常並非聖經的內容,但左唐認為,這些都是「道之所寓」。上帝的道通過文獻和社會生活傳遞下來。猶太教的經書和道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沒有道,經就不是經;沒有經,道就失去了傳播的工具;沒有記載上帝話語的經書,人就無所依從,以致高談闊論,行事乖僻。左唐對儒家的六經盛讚了一番。這位虔誠的猶太教信徒,在中國古代經典中發現一些和《聖經》相似的內容,有找到知音的感受——儘管舊約聖經和儒家的六經在啟示的性質方面存在著天壤之別。其實,神通過《舊約》的啟示是特殊啟示,而通過中國經典給出的,則是普遍啟示。】
至於一賜樂業教,始祖阿耽,本出□□西域。稽之周朝,有經傳焉。道經四部五十三卷,其理至微,其道至妙,尊崇如天。立是教者,惟阿無羅漢為之教祖,於是乜攝傳經,為之師法。厥後,原教自漢時入居中國。宋孝宗隆興元年癸未(1163年,金大定三年),建祠於汴。元至元十六年己卯(1279年)重建。其寺,古剎也,以為尊崇是經之所。業是教者,不止於汴,凡在天下業是教者,靡不尊是經而崇是道也。
【此段講述猶太人的歷史。「一賜樂業」是音譯,今譯以色列(Israel),「一賜樂業教」即猶太教。「阿耽」今譯為「亞當」,在中國歷史上常被用作基督徒的教名。例如:《元史·世祖紀九》(至元十九年)冬十月,「乙巳,遣阿耽招降法裡郎、阿魯、乾伯等國。」。碑文中有兩字模糊不清,但是"西域"清楚可辨。可見,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亞當所在的伊甸園,在中國都被稱為「西域」的一個地方。此段還講到亞伯拉罕(阿無羅漢)、摩西(乜攝)。四部五十三卷,指的是《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先知書》,但是五十三卷不知道是如何算的。
根據記載,猶太教於漢朝時已傳入中國。唐朝和元朝開疆拓土,東亞、中亞多處被納入版圖,長城沿線的草原民族也融入了中華民族。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國和西域的聯繫加深了。猶太人擅長經商,他們在絲路上奔波,把猶太教傳入中國是可能的。
根據碑文記載,他們在開封建立猶太教會堂,時間應該是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三年。當時宋金戰爭基本結束,中原經濟開始回復。金太宗勵精圖治,號稱「小堯舜」,4 對促進中原經濟極有貢獻。猶太人很可能隨他們進入開封,並在那裡居住下來。
明朝推翻元朝後,視自己為宋朝的合法繼承者,凡是金朝年號一律改用大宋,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他們把猶太教的會堂稱為"尊崇道經寺",是相當形象的。明朝境內猶太人很多,左唐是揚州人,金潤是寧夏人,高高是淮南人。這些猶太教信徒,都是通過《聖經》認識神的道,並在生活中實行出來。猶太教的共同特點是"尊是經而崇是道",即通過《道經》認識聖道,進而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然教是經文字,雖與儒書字異,而揆厥其理,亦有常行之道,以其同也。是故道行於父子,父慈子孝;道行於君臣,君仁臣敬;道行於兄弟,兄友弟恭;道行於夫婦,夫和婦順;道行於朋友,友益有信。道莫大於仁義,行之,自有惻隱羞惡之心。道莫大於禮智,行之,自有恭敬是非之心。道行於齋戒,必嚴必敬;道行於祭祖,必孝必誠。道行於禮拜,祝讚上天,生育萬物,動容周旋之際,一本乎誠敬也。至於鰥寡孤獨疲什麼什麼殘疾者,莫不周恤賑給,俾不至於失所。貧而娶妻不得娶,與葬埋不能葬者,莫不極力相助。凡婚資喪具,無不舉焉。及至居喪禁忌葷酒,殯殮不尚繁文,循由禮制,一不信於邪術,下至權度鬥斛輕重長短,一無所敢欺於人。求觀今日,若進取科目而顯親揚名者有之,若布列中外而致君澤民者有之,或折衝禦侮而盡忠報國者有之,或德修厥躬而善著於一鄉者,亦有之矣。逮夫農耗於野公而公稅以給,工精於藝而公用不乏,商勤於遠而名著於江湖,賈志於守而獲利於通方者,又有之矣。畏天命,守王法,重五倫,遵五常,敬祖風,孝父母,恭長上,和鄉裡,親師友,教子孫,務本業,積陰德,忍小忿,戒飭勸勉之意,皆寓於斯焉。嗚呼!是經也,日用常行之道所著者有如此。是故天命率性,由此而全;修道之教,由此而入;仁義禮智之德,由此而存。若夫塑之以像態,繪之以形色者,徒事虛文,驚肘眩耳目,此則異端之說,彼固不足尚也。
【猶太教和儒學有很多類似之處。遵行猶太教教義的人,完全能夠活出儒家的倫理規範。這段開始不久便提到「禮拜」,就是敬拜;把上帝稱為「上天」,這些用語體現了猶太教與中華文化的契合之處。猶太教不尚繁縟,不信邪術,這正是中華文化所缺少的。儒家禮儀規範太多,失去實質;民間拜偶像的習氣濃厚,猶太教卻明文禁止。本段所講的"積陰德",不是佛教的善功,而是指行在暗處的善行,不叫人看見,唯討神的喜悅,這也正是耶穌提倡的。「天命率性」「修道之教」等言語,均出自《大學》《中庸》等儒家基本經典。左唐特別提出猶太人在明代前期的貢獻:有人中進士,有人做高官,有人從軍立功,有人善行昭彰,有富甲一方的商賈,有身懷絕技的工藝大師。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就,都歸功於《道經》的薰陶。】
然而尊崇於經者,其知所本經歷了?道經相傳,有自來矣:自開闢以來,祖師阿耽傳之女媧,女媧傳之阿無羅漢,羅漢傳之以思哈戈名,哈戈名傳之雅呵厥勿,厥勿傳之十二宗派,宗派傳之乜攝,乜攝傳之阿呵聯,呵聯傳之月束窩,束窩傳之藹子喇,於是祖師之教,燦然而復明。
【本段講述猶太教的傳承。「阿耽」即亞當,「女媧」即挪亞,「阿無羅漢」即亞伯拉罕,「以思哈戈名」即艾薩克,「雅呵厥勿」即雅各,「乜攝」即摩西,「阿呵聯」即亞倫。「月束窩」即約書亞,「藹子喇」即以斯拉。按照舊約聖經記載,繼承摩西的是約書亞,不過本段的約書亞可能不是指他,而是指大祭司約書亞。(新約的「耶穌」與舊約的「約書亞」是同一字源。)由這段記載推斷,「月」姓也許起源於此。歷史文獻上的「月氏」,除了指中國西部邊陲的大小月氏以外,還可能指猶太人(以色列人),以及景教信徒所建立的社區。】
故凡業是教者,其惟以善為師,以惡為戒,朝夕警惕,誠意修身,齋戒節日,飲食可叵於經,而是矜是式,尊奉而崇信焉。則天休滋至,理惠罔公告稱,人人有德善之稱,家家遂俯育之樂。如此,則庶於祖教之意無所負,而尊崇之禮無少忒矣。刻石於寺,垂示永久,鹹知所自,俾我後人其慎念之哉。
【本段是勉勵猶太人,要活出《聖經》的要求,離惡從善;飲食習慣也要遵從猶太人禮儀。如果這樣做,神的祝福就會如甘霖大降。人人有行善的美名,家家被上帝賜福。這樣,才配得上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註:
1.《尊崇道經寺記》碑前題記:「賜進士出身朝列大 夫四川布政司右參議江都左唐撰文。賜進士出身徵仕郎戶科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淮南高· 霍福書丹。賜進士出身徵仕郎前吏科給事中揚維徐昂篆額。」
2.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諸姓部之33左唐:按《萬姓統譜》唐,字堯卿,江都人,弘治丙辰進士。
3. 碑後題記:大明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孟秋甲子重建寺,俺李高、維揚金溥請《道經》一部,立二門一座,吳金潤立碑亭一座,金鐘修撰□亭,鐫字□□□璽。
4. 元· 脫脫《金史》對他的評價是:「世宗之立,雖由勸進,然天命人心之所歸,雖古聖賢之君,亦不能辭也。蓋自太祖以來,海內用兵,寧歲無幾。重以海陵無道,賦役繁興,盜賊滿野,兵甲並起,萬姓盼盼,國內騷然,老無留養之丁,幼無顧復之愛,顛危愁困,待盡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禍亂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載,而南北講好,與民休息。於是躬節儉,崇孝弟,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卻任得敬分國之請,拒趙位寵郡縣之獻,孳孳為治,夜以繼日,可謂得為君之道矣!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刑部歲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號稱「小堯舜」,此其效驗也。然舉賢之急,求言之切,不絕於訓辭,而群臣偷安苟祿,不能將順其美,以底大順,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