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發達,不僅有傳統的平面媒體,還有影響力巨大的電視媒體,還有新興的網絡電子媒體,更有獨特的「地下廣播電臺」。臺灣媒體生態複雜,左、中、右媒體並存,而且政治力介入甚深,尤其是新聞與政論性節目,政治傾向明顯,對選舉的影響越來越大。
綠色媒體崛起
媒體在臺灣政治生活中的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藍綠對抗政治格局下,島內媒體也分化為親綠媒體與親藍媒體。國民黨執政時期,掌握了大多數媒體,支持民進黨的媒體不多,影響力有限。民進黨執政後,不僅全面「綠化」與掌控了公營媒體,而且綠色媒體迅速崛起,成為支持民進黨、攻擊國民黨的重要喉舌。
在這些支持民進黨的綠色媒體中,平面媒體以《自由時報》最具影響力,政論刊物以《新臺灣雜誌》最「獨」,電視媒體以三立與民視最「激進」。《自由時報》是臺灣最知名的支持「臺獨」的平面媒體,其前身是1980年創辦於中部地區的《自強時報》。與李登輝關係十分要好的臺灣聯邦建設集團負責人林榮三收購該報後,將報社遷到臺北縣,並依靠雄厚的財力,迅速發展為臺灣三大平面媒體之一。林榮三提出「臺灣優先,自由第一」的本土化辦報理念,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旗幟鮮明的「擁李派」媒體。在李登輝被趕出國民黨及成立臺聯黨後,在繼續支持李登輝的同時,《自由時報》開始公開支持陳水扁與民進黨,宣揚「臺獨」。在民進黨內「總統」初選中,《自由時報》支持謝長廷。在謝長廷成為新的綠營領袖後,《自由時報》與謝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成為謝選舉的重要支持力量,而且因《自由時報》背後有財力雄厚的聯邦建設集團,預計也將成為謝長廷選舉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新臺灣周刊》是知名的宣傳與支持「臺獨」、反對國民黨的政論刊物。幕後金主之一是「臺獨」企業義美集團。民進黨執政後,被「綠化」的公營企業與綠色企業長期在該刊刊登廣告,變相以金錢支持該刊物。由於其激進性與保守性,在民進黨內部「總統」初選中,《新臺灣》同樣因對新潮流系與蘇貞昌在「倒扁」運動中的立場不堅定表示了不滿,轉而支持謝長廷。在謝長廷成為綠營未來新的共主後,該刊物更呼籲民進黨以謝長廷為中心,實現黨的團結。
民視是臺灣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成立於1995年,1997年開播,是以「臺獨」與民進黨人士為主組建的臺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臺,也是繼臺視、中視與華視之後臺灣第四家無線電視臺,是當今島內頗具影響力的綠色電視媒體。該電視公司強調「節目本土化,豐富臺灣文化的精神與內涵」,「注重南部經營,扭轉重北輕南現象」,足以顯示其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該電視公司成立之初,由「臺獨」人士、現「立法委員」蔡同榮任董事長,張俊宏擔任副董事長。後來,民進黨內部對民視經營權的競爭激烈。民進黨執政後,陳水扁推動政黨退出媒體,蔡同榮於2003年9月被迫辭去董事長一職,但仍由其代理人田再庭任董事長。
臺視長期以來是民進黨最重要的喉舌。在民進黨內部「總統」初選中,民視在節目安排與主要言論中,公開反對或抵制新潮流系支持的蘇貞昌,大力支持謝長廷。同時,民視在民進黨「立法委員」初選中,也反對新潮流系,支持謝系人馬,引起新潮流系的強烈不滿。結果,新系在「立委」初選中大敗,將矛頭直指民視及其創辦人蔡同榮。新系前總召集人段宜康表示,在黨內初選的關鍵時候,民視邀請謝系人士上節目,為選舉造勢,同時有意排斥新系人士。他甚至表示,當初設立民視是為平衡南北,打破媒體壟斷,現在則完全背道而馳,黨中央應該徹查民視是否涉及金錢與政治利益,將苗頭直指謝系。由此可見,綠色媒體對民進黨內部選情的影響巨大。
三立電視公司創建於1983年,是支持民進黨與「臺獨」的最重要有線電子媒體。該電視公司設有三立「臺灣臺」、三立「國際臺」、三立「新聞臺」等多個頻道。其中,三立「臺灣臺」是「以臺灣之子的愛,開拓深耕臺灣在地精神」,以突顯其堅持本土的政治立場。該臺在本土化路線下,多個節目創下臺灣收視率第一的紀錄。
該臺曾因在製作「228紀錄片」節目中有意造假、抹黑國民黨,引起輿論譁然。
三立更是協助謝長廷黨內初選打敗蘇貞昌的功臣。謝長廷與三立電視臺負責人關係要好。三立電視臺董事長林昆海曾為無黨籍人士,2002年7月在謝長廷的推薦下加入民進黨,林謝關係得到新的發展。謝長廷接任「行政院長」後,林昆海開始全力支持謝長廷。隨後,謝長廷主導的「向人民報告」上千萬元預算項目全給了三立電視臺。
在民進黨「總統」初選中,該臺在「反新抵蘇挺謝」的立場下,大力支持謝長廷,攻擊蘇貞昌。在節目安排上,該臺為謝長廷創造種種曝光與發表政見的條件,而有意排斥與壓制蘇貞昌,甚至還製造謝長廷大幅領先蘇貞昌的虛假民調,並最終導致謝勝蘇敗。在民進黨「立委」初選中,該臺也採取不正當手段,大量製造虛假投票,支持謝系人士。選後,蘇系人士林育生公開指責三立電視臺,認為蘇貞昌是輸給特定媒體,而不是輸給謝長廷,足以證明三立電視臺對謝長廷的大力支持,是謝長廷勝選的關鍵原因之一。
不久前,外界傳出國民黨「立委」蔡正元打算通過美資阿波羅顧問投資公司,以高價收購三立電視臺17/%的股權,引起各界關注,更讓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大感緊張,泛綠陣營隨之展開對國民黨的攻擊。接著又傳出謝長廷尋找金主,也準備收購三立電視臺股權。儘管這一收購事件目前尚未有任何進展,卻顯示藍綠媒體戰的消煙味逐漸濃,政治力對媒體的介入之深。
綠色媒體「內鬥」
從民進黨內部的初選過程可以發現,綠色媒體基本上走的是一條更為激烈的本土與「臺獨」路線,不僅是攻擊國民黨與泛藍政治人物的媒體打手,而且在泛綠內部也立場顯明,支持陳水扁與黨內激進、保守勢力,強烈反對改革派。
最近因為李登輝對臺聯黨的整頓與臺聯黨的路線之爭以及李登輝女婿賴國洲掌握的臺視(臺灣電視公司)釋股利益之爭,引發泛綠媒體之間的矛盾與相互攻擊。李登輝女婿賴國洲任董事長的臺視公司釋股,三立電視公司董事長林昆海企圖憑藉與綠營上層的關係,拿下臺視股權與經營權。不料,因李登輝與民進黨關係的惡化,賴國洲不配合,讓林昆海失望而歸,於是林昆海藉機在三立電視臺猛烈攻擊李登輝的清黨動作。不料,另一綠色電視「名嘴」汪苯湖卻在他的《苯湖開講》節目中,大揭內幕,猛批林昆海,為李登輝護航。
儘管綠色媒體內部經常發生矛盾與鬥爭,但不影響這些綠色媒體在支持民進黨執政、攻擊泛藍陣營的一致立場。
國民黨的媒體優勢不再
國民黨執政時,對媒體有很強的控制力,不僅公營、軍營媒體由國民黨學掌控,而且國民黨有自己的黨營媒體,包括「中央廣播電臺」、「中央日報」、「中影」公司等,都有是國民黨的宣傳喉舌。
然而,在民進黨一直呼籲政黨退出媒體的努力下,國民黨的媒體優勢逐漸消失。民進黨執政後,公營媒體如臺視、華視等全部被「綠化」,變成支持民進黨的「公營」媒體。國民黨所屬的這些「黨營」媒體,屬於黨營事業,成為民進黨追討的對象。加上,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財務日益緊張,也無龐大經費支持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國民黨唯一的平面媒體及過去的黨報「中央日報」受財務困難影響,不得不在兩年前宣布停刊,只能以電子網終媒體的形式出現,在網絡媒體眾多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中央日報電子版的影響力大大下降。可以說在野的國民黨已沒有任何媒體方面的優勢,遠不能擁有執政權的民進黨相比,這是國民黨在選舉中不利的重要一面。
親藍媒體處境不佳
在今天台灣複雜的社會政治生態與民進黨的民粹式統治下,親泛藍媒體不斷受到民進黨當局的強力打壓,處境艱難,但由於經營歷史悠久,仍有一批傾向支持泛藍、不滿民進黨的媒體。
在平面媒體中,過去支持國民黨主流派李登輝的《自由時報》已徹底轉變為支持民進黨與「臺獨」的最具影響力的平面媒體。過去長期支持國民黨的《中國時報》在民進黨執政後,因財務壓力,政治傾向一度有所轉向,尤其是傾向支持陳水扁。不過,陳水扁「第一家庭」弊案接連爆發及陳水扁大搞「去中國化」等「臺獨」活動後,《中國時報》重新調整立場,重新轉變為親藍媒體,對陳水扁與民進黨的批判增強。唯一一貫支持國民黨或泛藍、強烈批判陳水扁、民進黨、堅持正義的平面媒體是《聯合報》。
在有影響的電視媒體中,除了立場明顯的綠色媒體「三立」、「民視」電視臺及民進黨當局控制的公營媒體外,多是保持中立或略傾向泛藍的媒體,主要包括中天、東森、TVBS等。
在臺灣廣播電臺這一歷史悠久的媒體中,臺灣《新新聞》雜誌最近報導,不論是全島或地區廣播電臺生態而言,泛藍媒體佔絕對優勢,約為85%。不過,國民黨掌控的「中國廣播公司」(有96個頻道,佔全島的30%)股權已出售,不再屬於國民黨的媒體。新黨前召集人曾購買國民黨的「中國廣播公司」,但在民進黨的強大打擊與壓力下,日前不得不宣布退出中廣。
由於民進黨掌握的資源龐大,親藍媒體很少能獲得當局的媒體經費助或相關的廣告項目。民進黨甚至會動員親綠勢力掌控的公告協會以撤銷廣告等手段進行施壓。在民進黨的「綠色恐怖」執政下,親藍媒體在島內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但仍具相當的影響力。
「地下電臺」在大選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臺灣在政治社會轉型過程以及媒體生態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媒體系統,即「地下廣播電臺」。所謂「地下電臺」就是未經合法程序而私下建立的廣播電臺,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國民黨執政時期,對媒體控制甚嚴,即是解嚴後開放民間申請經營各類媒體,但仍有不少限制條件,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廣泛的政商關係,不易獲得經營權。於是島內在野的反對勢力採取非法方式,廣泛設立小功率的廣播電臺,即為「地下電臺」。
地下電臺數量眾多。據估計,目前臺灣地下電臺有100多個,大部分則集中在媒體並不發達的中南部地區。這些「地下電臺」,是在受到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政策限制發展起來的,對國民黨一直有強烈的抗拒心理,逐漸成為民進黨的重要支持力量。尤其經過民進黨的幕後操控,這些地下電臺長期攻擊國民黨或泛藍政治人物,成為民進黨「大選」的強有力煽動者與支持者,是民進黨非正式的「地下選舉部隊」。
民進黨執政後,沒有依法處理或取締這些非法電臺,反而採取就地合法化的措施,讓部分地下電臺合法化,成為民進黨合法的支持者。已合法化、較具影響的地下電臺包括了全民電臺、寶島新聲(TNT)、綠色和平與雲林之聲等。如今,不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一般都被稱為「地下電臺」。
自「倒扁運動」以來,因不滿黨內新潮流的改革聲音與「挺扁」立場不夠堅定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地下電臺」大力攻擊新潮流系與改革派,並將李文忠等人列為「十一寇」,號召民進黨黨員在選舉中抵制新潮流,在黨內「總統」初選中不斷呼籲支持謝長廷,「地下電臺」成為謝長廷在「大選」中重要支持力量之一。
地下電臺在臺灣「大選」中的影響力與對國民黨的殺傷力非常大,是民進黨依靠的最重要地下媒體力量。這些地下電臺以密集的方式進行反國民黨與馬英九的宣傳,以激烈的語言進行煽動,散布不實消息與小道消息,對選情尤其是中南部地區選情有重要影響。
另外,支持民進黨的「臺獨」勢力還在多次重要選舉中,錄製非法的「地方光碟」,打擊對手,而且在多次選舉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這次「總統」大選剛開始,深綠人士開始炮製「馬英九地下光碟」,攻擊馬英九,對選情仍有不可忽視的殺傷力。
國民黨強化中南部電臺宣傳攻勢
國民黨在過去多次重要選舉中,吃盡了這些地下電臺的苦頭。現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的吳敦義在競選連任高雄市時,地下電臺與地方性報刊發揮了極大的「破壞作用」,讓吳連任失敗。在2004年「總統」大選中,地下電臺與地方電臺串連成全島性聯播網,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左右聽眾政治意向與投票行為的效果。尤其是「319槍擊案」爆發後,地下電臺在民進黨的操作下,喧染為中共與連宋暗殺陳水扁,直接影響了選情。
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在這次「大選」中,國民黨調整策略,收購中南部已合法化的地下電臺,或者進行合作,宣傳國民黨的政治理念與政策主張,以對抗民進黨對地下電臺的控制,降低地下電臺對選情的衝擊。
2007年下半年開始,國民黨啟動「南臺灣空中作戰計劃」,以反制南部綠色地下電臺。這一計劃由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親自領軍,「立委」吳育升負責與中南部有影響的地方性電臺聯繫,並由學者、專家、媒體等50多人組成「專案團隊」,與中南部20多家合法電臺,以承租或購買時段方式播出節目,內容包括「經濟、民生議題」,「澄清與矯正言論」,「評論時事,選報告團新聞」,「保健、旅遊」等。願意與國民黨合作的廣播電臺達20多家。其中高雄成功電臺於
選舉中的媒體廣告大戰
選舉逐漸展開,藍綠媒體大戰更是激烈。國民黨與民進黨紛紛在平面媒體、廣播、電視臺大量刊登廣告,一方面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與理念,一方面攻擊、打擊對方。對「立委」選舉是採取一階段還是二階段問題上,民進黨與國民黨同時在媒體大幅刊登廣告,強調自己的主張合理、合法,對方的不妥。國民黨投資一百萬元在平面媒體刊登廣告,宣傳「二階段投票」;民進黨利用「行政院」的全民經費,花掉五百萬元在六大平面媒體刊登全版廣告,宣傳「第一階段投票」。國民黨的「立委」選舉的文宣戰,主打政黨形象,以衝高政黨票,為此刊登大量廣告,僅平面媒體的報刊廣告經費總計達數千萬元;電子媒體的「託播費」超過1億元。據國民黨文傳會主委黃玉振講,這些廣告經費都是國民黨自己的錢,也即黨產經費。針對「總統」選舉,國民黨則主打民進黨的「腐敗牌」與「經濟牌」,先後在三大平面媒體刊登一系列廣告,表達民眾對當局貪汙腐敗的不滿,以彰顯民眾對現狀的苦悶與憤怒,說明只有國民黨有能力「拚經濟,顧生活」。
民進黨更是利用執政優勢,以「國庫」資源出面刊登廣告,為民進黨造勢,主打國民黨的黨產問題。民進黨在刊登的一幅廣告中,誇張其詞,說「國民黨脫產三中,國庫損失284億,人民損失無法估計」,要國民黨與中國時報集團負責人餘建新說明。民進黨的「打手」「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謝志偉親自出馬,以「新聞局」的名義在媒體刊登「討黨產,有好康」及「在野這樣貪,執政了還得了」的廣告。據報導,
媒體儘管不是影響選舉的關鍵因素,但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政論談話節目的持續宣傳,掌握了相當大的話語權,對選民的感知與投票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力。不同政治色彩的媒體也經常發表有導向性的民調,以影響民意走向與選情,在選舉的最後關鍵時刻,對選情的影響更為明顯。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