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棚」,這種中國式古老劇場形式的傳統與文化,它並不僅僅「搭臺唱戲」那麼簡單。
文章來源︱渡邊說
如果,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
那麼,藝術便是生活留下的痕跡
戲棚,對現代人來說,不過是一根根竹竿搭建起來的臨時戲臺,是一曲曲鑼鼓喧天的大戲或可以享受美食的節慶嘉年華。
與我們一般理解的擁有良好聲光設備與機械化舞臺的現代劇院相比,戲棚可能簡陋得多,甚至並不是可以長久保存的固定演出場所,但對於中國東南地區(主要是潮汕與港澳臺地區)依舊敬鬼神尊傳統的傳統戲班來說,並不僅僅「搭臺唱戲」那麼簡單。
戲棚背後,是一套套既定的儀式與禁忌環境下必須遵從的表演傳統與儀式化的戲班管理經驗,更是一門「劇場文化學」:從普通民眾的福禍,到來年收成,關乎萬物中生,如果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厄運,這些在「戲棚文化」下的戲班傳統,甚至在今天,依舊被現代表演藝術團體遵從或保留.
今天,渡邊就來聊聊「戲棚」,這種中國式古老劇場形式的傳統與文化。
中國戲棚的「光輝歲月」
搭棚唱戲,是中國獨有的建築藝術,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1695年,義大利旅行家傑梅裡(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在他的《環球旅行記》中便記載了有關中國澳門地區戲棚大戲的介紹,那很有可能是歐洲人第一次對中國的功能性劇場以及類music festival活動的記錄。1865年,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則用素描的形式記錄下了當年巧遇天后誕的媽祖戲棚場景。這也是已知的最早西方人介紹中國戲棚的記錄。
1865年,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畫筆下的澳門媽祖大戲棚盛況
以香港一地為例,如今全港尚健在的能夠搭建戲棚的匠人不超過60位,大都祖籍來自廣東肇慶,因為那裡盛產適宜搭棚的長竹,後來香港戲棚漸漸改用材質更加堅韌紮實的廣西竹,可以說,搭建戲棚是瀕臨失傳的手工藝。這些老師傅們有著令以鋼筋水泥為原材料的現代建築設計師與修築工人們稱奇的本領!僅僅五六個人,便可在短短一周內用一到兩萬根竹竿搭建起一個風雨不倒的活生生的劇場!即使是西九大戲棚這樣規模的大型「劇院」,當年也僅僅是10位老師傅在兩周內就全部完成的作品。
規模宏大、結構精妙的西九大戲棚共耗竹竿兩萬餘根,由十位老師傅在兩個月內純手工搭建而成。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動用逾100萬港元於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平整土地、用竹以傳統戲棚搭建方法及技術配以花牌及旗子裝飾搭建戲棚以及支付節目相關費用;第一個大戲棚於2011年12月下旬開始搭建,由10名搭棚師傅用逾兩周及逾1萬支竹技搭建,成為香港30年來在巿區搭建最大規模的戲棚。此後的兩年時間裡,西九文化區均在次復建大戲棚。
2014年,因此地動工籌建戲曲中心,西九大戲棚移至西九龍海濱長廊舉行,表演場地亦因而比較往年擴大4成,邀請61名藝術家參與演出,當中33人為梅花獎得主,舉行京劇、崑曲、越劇及多劇種折子戲演出4場梅花獎藝術團專場;屬於歷來最多梅花獎得主演出的一次。此外,大會亦播放了與中國戲曲有關係的經典電影、舉辦探討戲曲發展講座及教育活動,及舉辦10場由香港名伶和新秀擔綱的粵劇表演,又將戲劇類別擴展至崑劇、京崑劇及上海越劇予大眾免費欣賞。西九大戲棚內亦設年宵市集,特別設有多個專門售賣食品及手工藝品的攤位,城市中心的戲棚,已儼然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最大規模的戲曲藝術節
西九大戲棚的搭建過程
十位老師傅
兩周時間
數萬跟竹竿的純木質手工建築
沒有用到一根螺絲
全部用竹襪與膠帶固定
全靠數十年的竹木特性與建築的力學實踐經驗
在逾百公裡/秒風速的颱風風球頻繁光顧的港澳地區
依舊為戲班藝人們遮風擋雨,屹立不倒
戲棚表面覆蓋上錫箔,
室內利用日光採暖、保溫、造光
遮風擋雨
熟悉西九龍文化區沿革與改造歷程的可以發現,正是由於「戲棚文化」在這個現代化城市森林的存在與保留,使得守護香港傳統文化的意識被更多人喚醒,這在某種層面上,影響了港政府的文化政策走向以及西九龍文化區後來的發展方向。
可能許多內地觀眾對香港戲棚的了解,源於1992年大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黃飛鴻》,當時劇組為了拍攝水上戲棚的場景,專門請了老師傅們前來搭建,這個水上戲棚的片場後來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成了當地盂蘭盛會的會場。
1992年徐克拍攝《黃飛鴻》時留下的水上戲棚,保留至今
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大禮,全香港的戲棚師傅們曾聯合起來搭了遍地的竹牌樓,震驚了英政府,英國皇室看到照片根本不相信這是僅僅幾個中國老頭兒在一天時間裡手工搭建起來的,更懷疑它的堅固性,為了證實其真偽,後來這批香港搭棚工人還被請到了倫敦,師傅們在倫敦中國城一夜間趕出了好幾座牌樓,讓英國人看得啞口無言。而中國戲棚真正被全世界知曉,則是在2000年德國柏林的視野藝術展,藝術家參考香港戲棚原理搭建起的水上藝術品,全部由香港過去的師傅搭建完成。
2000年德國柏林視野藝術展作品,有香港傳統戲棚師傅搭建而成
戲棚的功能與劇場格局」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是數百年來戲棚工匠與戲班演員們一直默守的搭建與表演原則。只不過,在傳統手藝人眼中,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而道出了戲棚不變的社會功能。也許套句英文多少可以詮釋得更加清晰,「Performing for Gods & Goddesses」,也就是「為鬼神演繹的場所」。
與現代文化環境下對表演藝術的定義不同,傳統的鄉土中國,本就把「演出」看作是祭拜與為神鬼慶生的儀式,而戲棚,可以說方方面面體現了「表演」在人類社會這一最本真的社會功能。比如傳統戲棚的選址,其實就如選宅看風水一樣講究,必需擇日而動工,且需正對著村落或社區的祠堂、廟宇,以方便民眾祭拜,更能將儀式與戲曲演出有機結合起來;在戲棚外形搭建上,也多以廟宇形狀為主,因為待到戲棚落成,要進行正式的「請神落座看戲」儀式。
戲棚動工前,搭建師傅們要殺豬敬香,面朝神廟祭拜,然後在破土之地四周燒衣,與四周孤魂野鬼「打招呼」,另作「祭地頭」,祈求搭建工程順利,日後搭建過程中無傷亡意外發生。
而如今,擁擠的城市環境其實並不允許廟宇祠堂前大規模戲棚的搭建,比如著名的香港西九大戲棚,並不遵從傳統選址原則,也不臨靠任何寺廟,因此更多情況下,戲棚民俗學的意義會被娛樂化商業化的氣氛所掩蓋,戲棚更多會以廟會或嘉年華的形式存在與城市森林裡。
正對著村落廟宇的戲棚
外觀近似廟宇的香港西九大戲棚,但不臨任何祭祀廟宇
在搭建時間上,傳統香港戲棚嚴格遵守著諸神慶生的時日,這就意味著實際上一年12個月的傳統節慶各地區都有搭建戲棚,請戲班唱戲的傳統。從正月的德福宮、關帝誕,二月的洪聖誕、到三月的天后誕、北帝誕;(四五六月東南地區都有天后誕,因此戲棚搭建並不停歇)而到了七月,便是粵劇戲班與工匠們最忙碌的節日——盂蘭節,這也是一年中戲棚藝人們最忙碌的季節;八月侯王誕,九月大王爺誕,十月十一月份新界地區則盛行太平清礁.傳統的鄉土中國,戲棚手藝人們似乎是一種一年到頭忙碌不停歇的職業。
盂蘭節—神功戲—戲棚
每年的盂蘭節(中元節,即鬼節),是香港澳門及東南亞華人社會戲棚戲班演出的高潮。
盂蘭節期間戲棚戲班演出達到了全年的最高潮,僅僅香港一地,同期便有遍布各地域大大小小的近40多座戲棚被搭建起來,當然,盂蘭盛會戲班會演出神功戲,即為神明做功德,專門給鬼神演的戲,也為神誕慶典之戲。雖然傳統裡神功戲只演給鬼神看,但沒有一個觀眾當然也不行,演員也不會賣力演得精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神鬼共賞」神功戲,演員既娛人,也娛鬼神的習俗,充滿了神秘色彩。
戲班在戲棚裡一般會連演4-5天,劇目不重樣。完整的神功戲分為祭拜虎、例戲、正式折子戲。例戲又叫吉祥戲,即每次都會上演的既定劇目,包括《八仙賀壽》、《跳加官》、《天姬送子》等。例戲一般會在神功戲的第一晚上演,其餘例戲會在正誕日夜場上演,比如《六國大相公》。例戲演完,便是正式的粵劇劇目。場次方面分日場與夜場,還會有天光戲,即只在凌晨時分才上演的劇目。
盂蘭節特殊的講究與禁忌
盂蘭節所搭建的傳統戲棚,內外格局本有著特殊的講究與禁忌。只是當時代已邁入21世紀,這些禁忌與講究早已被打破,甚至被淡忘:
1 真正的「破臺」儀式【祭白虎】
每一個戲棚新舞臺啟用的時候,粵劇戲班首先都會上演《祭白虎》以「破臺」,祭白虎後來也被很多戲班用做「開箱」儀式。求闢邪驅妖。這齣戲一般並不會公開演出,因此與其說是戲,不如說是戲班緊守的特殊儀式。
《祭白虎》又稱「白虎服玄」,講的是玄壇真君趙公明(也就是武財神)馴服太陰白虎一段。老虎餓了要吃肉,因此身著黑四色大褂的玄壇會先用肥豬肉餵老虎,然後踏上象徵著高山的椅子上,一躍而下,用鐵鏈封住老虎的口(象徵著保平安),制服老虎。完成後飾演玄壇的演員會用豬油立即抹掉臉上的黑裝或是用油紙蓋住黑臉,隨之大喝一聲「叼!!」 象徵著「破臺」儀式正式完成,戲棚可以允許外人進入啦。
因神功戲與鬼神有關,為避免災禍,戲班上下演員及劇務,必嚴格遵守其中禁忌。在《祭白虎》之後,戲班全體與村民老少應面向祠堂廟宇方向舉行隆重的祭拜祭祀儀式,向神明禱告,祈求平安。然後必須將關帝或媽祖神像供奉於戲棚中心天台之上,後臺也應供奉神壇,每出席演員下臺後隨時敬香拜拜。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戲班祭拜「破臺」的習俗至今仍被很多港澳及大陸地區的專業劇團、舞團,以及影片攝製組所沿用。因此無論是劇組進劇院裝臺,還是攝製組開機之前,都會至少在一特定區域舉行簡短的焚香祭拜儀式。只不過,大多數人以為的「敬香拜佛」,其實拜的並不是佛,而是道家的白虎、關帝與玄壇真君。
傳統而又正式的戲班「破臺」儀式
2 醜生開筆
「破臺」的儀式感與宗教色彩在戲棚後臺還有很多。比如,首場正戲開演前,一般會由丑角演員在戲棚承重木柱上用紅筆書寫「大吉」。傳統潮汕戲班有句話「開筆即忌口」,此字一開,演出時所有演員在後臺便不可隨意交談,只可通過默劇演員一樣的專業手勢進行交流。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是免得對神明不敬,另一方面免於對臺前演出的幹擾。
3 戲棚的消防安全處理方式—太平刀
傳統的戲棚後臺會留存幾把鋒利的「太平刀」,專門放置於戲班大角兒(主要演員)化妝休息區域,一旦戲棚有失火等意外發生,主角兒們可用太平刀「斬竹闢路」,便於逃生。這種原始的安全處理方式對戲班來說也成為了一種儀式與講究,因為對於傳統戲班安身立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道具,而是辛苦培養出的挑大梁的主要角色,因此,越是重要的角色,化裝與休息區也越靠近戲棚邊緣。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太平刀的作用也僅僅存在於戲班後臺的儀式感而已。
4 男女分席
觀眾席應保持男女分席落座,左側為男棚,右側為女棚,以保持陰陽平衡區格。而男女席中間留有寬闊的過道,留給買不起坐席的觀眾站立觀看(其實,也就是proms)。
5 陀地位
戲臺與觀眾席之間至少要有三排的距離,並且用圍欄隔上,保留住「坨地位」,就是給出來放風收禮的神仙和大鬼小鬼們留的位置。戲棚的這一講究,很多香港電影(特別是恐怖片裡)都有所提及。而後來「陀地位」一詞也曾被很多影院、戲院引申,並請風水大師們鑑定,也就是說一場演出的觀眾席不可賣滿,必須留有第一排或是其中幾個特定位置留給鬼神專用。
新加坡地區的盂蘭神功戲,
今天依然保留著第一排設置「陀地位」的傳統
張家輝執導的恐怖片《盂蘭神功》中,
當地戲班謹慎地遵循著「陀地位」的禁忌
香港恐怖系列片《陰陽路》第一部裡,
男主因在電影院誤坐了「陀地位」,
後來,發生了很不好的事情.
6 鬼魂私享的布偶戲
而更嚴格地講,盂蘭節這一天戲棚裡除了人看的大戲以外,都會附以演出劇目繁多的潮汕鐵枝布偶戲,這種布偶戲雖然精彩,但也並不是給人看的,而是專門給鬼享用的戲。只不過現在絕大多數地方都不講究這個了,活鬼死鬼想看就看……
專門演給鬼看的潮州鐵枝布偶戲
戲棚後臺功能區劃分
看似狹小而雜亂的戲棚後臺區域,其實有著井井有條的職能劃分。整個戲棚後臺區域,用簡單的幕布被清晰地劃分為:「雜邊」(擺放道具區域)和「衣邊」(擺放與處理戲服的區域),以六位臺柱子(主要演員)的箱位做隔斷與後臺邊緣。伴奏伴唱區域。因為不能見鬼,故舞臺表演區域萬不得見演職人員頻繁走動。而音響室與樂隊、唱白歌者都被合併為一處。這是因為傳統手札木偶劇的大部分工作都要由場務一人負責,他在開場前不僅負責組合木偶角色順序、還要熟悉劇本與每個角色定位造型,到必要時還要身兼舞監、劇務、樂隊演奏、演唱、念白等幾乎所有工作。因此,演出各分工區域不易過多。
神功布偶劇的雜邊與樂隊棚面功能區劃分
布偶表演區域
樂隊與唱詞者還有音響師共處在一個狹小而緊湊的功能區內,彼此配合,各司其職
神功戲對傳統戲班的影響
撇開有關神鬼的宗教文化,戲棚裡的神功戲對於地方傳統戲班的生存發展與粵劇及潮汕地方劇種的傳承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由於無論觀眾多少,戲班被邀請表演全套神功戲,一般都會收到主辦者(或來自鄉民、村民或當地政府與社團)相對豐厚的既定酬勞。特別是盂蘭節期間的神功戲演出費通常會高於其他檔期的演出,因此班主無須再為票房擔心。某種程度上,戲棚神功戲實際上扮演者支撐一個普通小戲班全年生計存亡的角色。
如今已家喻戶曉的羅家英、汪明荃等粵劇名角兒,他們的學藝之路、成長點滴,皆源自深植於鄉土的戲棚神功劇。
而連續四五天從早到晚的高密集演出頻度,更提供了新人登臺獻演重戲的經驗。可以說,正是戲棚形式的存在,青年演員得以鍛鍊,技藝從青澀到成熟,得益於戲棚這個培養下一代粵劇演員的搖籃。
不同形式的戲棚與戲班
香港的大戲棚不僅只有西九龍和青衣那些規模大條件好資金多明星扎堆的地方,而是遍布各個地區。將近40多個以大戲棚為主的「盂蘭盛會」在各地域進行,這是一種真正深入社區的文化服務。
1 沙螺灣碼頭大戲棚
偏僻的沙螺灣,地處大嶼山西北部,靠近赤躐角機場,大戲期間,不時會有飛機升降的轟鳴聲,與鑼鼓點交相輝映。
與城裡那些經費充足的官方大戲棚不同,這個戲棚仍舊保留著包夥食的傳統戲班構成,劇團出了演出,自起爐灶,燒火做飯三餐同夥共食,而過夜的行囊也是在舞臺上,可以說傳統戲班的元素保留的非常完好,這在如今的內地更是不多見的。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
戲棚後臺功能區劃分得井井有條,
搶裝區、化妝區、侯臺區、服裝區、
甚至是廚房一應俱全。
也許,
只有舞臺背後的影像,
才能真切體會戲班藝人的冷暖。
與子同袍,與子同食,
雖然條件艱苦簡陋,但卻守護了傳統與藝術。
由於戲棚地處偏遠,
戲班演職人員們為爭取寶貴的休息時間,
晚上散戲後全部自搭帳篷留宿戲棚。
位於沙田的大圍田心村於今年1月,剛剛迎來了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因此今年的大戲棚也是眾星雲集!你很難想到,已是家喻戶曉的家英哥、阿汪姐、黃葆輝等等,至今還會來到偏遠的戲棚跟隨戲班演出,而且一演就是好幾天。
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羅家英,
至今依然頻繁獻演香港各社區大戲棚,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上場前還認真地拿起花鏡看譜子,
和十幾年前一樣,
不忘初心。
大圍田心村戲棚後臺冷暖
因為是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
今年的盛會有所不同,
特別增加了化大士王和雜耍等民俗傳統儀式,
這讓沙田的大戲棚更富有地方特色。
3 西貢糧船灣水上戲棚
西貢萬宜水庫邊的爛泥村是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水鎮,與糧船灣一山之隔,這裡每年的天后誕是西貢地區最盛大的節日,除了水上祭祀儀式外,當然少不了大戲棚的搭建。
與其他地區的戲棚不同,
這裡的戲棚搭建在水上碼頭,
開鑼之日,戲迷與嘉賓每日乘船而來,
也可在船上觀戲,
吹著夜晚習習徐來的海風,
也別有一番情調。
棚外海風習習
後臺冷暖人生
4 山道天橋下的戲棚
最後來一組渡邊認為最特別的戲棚,位於西環石塘咀山道上,沿著天橋底的人行道倚橋而建,完全用竹竿的搭建,不但將山坡陡路改造成了平面舞臺,舞臺底部還留出了空間用來換服裝與休息,極具香港城市特色的戲棚。
盂蘭節前後每晚開戲前
戲班演員穿著戲服
鑼鼓喧天地在石塘咀大街小巷裡轉上一圈,
戲迷便自動蜂擁而至。
而且這裡專門有警車開道。
相傳幾十年前這裡的戲棚有一天被大風颳倒了,
砸死了過路的警察,
往後每年盂蘭盛會,
警察都會來此拜拜,
久而久之便成了此處戲棚演出的一部分……
這便是戲棚,
一個人生百態
依舊遵從著千百年前的傳統,
散發別樣的魅力。
她好像,在提醒著
深處現代都市森林、
應對科技爆炸與時代變革的人們,
生活方式在被時代改變
但,依舊香醇的
還是那個
安土重遷,甘於寂寞的鄉土中國味道。
大概,這便是,
藝術留給生活的痕跡吧
.
2017年4月11-16日·北京
創新趨勢:洞察行業趨勢,分享運營經驗
領先榜單:發布領先劇目榜,解讀年度行業趨勢
年度創新:分享年度優秀項目的創新運營經驗
劇場運營:盤點年度劇場運營的創新做法與模式
劇場大會:發布劇場活力榜,分享實操經驗
劇場採購:30-40家劇場坐陣現場對接劇目資源
全國巡演:分享全國巡演的運營經驗,對接巡演渠道
巡演大會:發布巡演票房榜,分享成功經驗
巡演對接:與20多家巡演機構一對一洽談合作
贊助營銷:探討演藝營銷新模式,對接品牌贊助渠道
營銷大會:優秀營銷機構分享成功案例與營銷方法
資源對接:10-15家營銷機構、贊助商現場對接
網絡演藝:解讀網際網路演藝最新趨勢,對接演出資源
網演大會:知名網絡演藝機構分享營收經驗
演出對接:與20多家網絡平臺現場對接資源
劇目推介:集中展示1000-2000個演藝項目與合作需求
劇目路演:50-60個優秀項目現場路演、對接
現場採購:200家有採購需求的機構洽談合作
專題洽商:兩岸三地、東南亞、英美演出商的洽商合作
臺灣演藝對接專場 美國演藝對接專場
英國演藝對接專場 東南亞演藝對接專場
人才招聘:聚集實力機構,發掘優秀人才
免費推廣:演藝機構招聘需求均可免費微信推廣
招聘路演:10-15家知名機構現場路演招聘
《2017中國演藝產業指南》:展示、交易與合作平臺
免費入冊:所提供劇目、機構信息,均免費入冊
不限數量:刊登演藝產業相關信息,無數量限制
參會報名:
編輯「參展、參會或指南+姓名+公司+職務+手機號」
道略演藝ID:paresearch8年演藝市場監測數據,持續專注演藝產業研究
微信/QQ:188 722 967;手機:1580 160 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