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第一座老戲院:大眾劇場!你還記得嗎?

2021-02-08 大青州

     三十八年前,在城裡原察院胡同內,現信訪局辦公樓處,有一座木框架結構,麥秸屋頂的老戲院子,這就是我市歷史上最早的「大眾劇場」。別看它外表其貌不揚,內設簡陋,但它卻接待過全國許多的京劇名角。它曾給青州人帶來過頗多的笑聲和無限的歡樂,更是當年青州人唯一的一處消遣地。
      據當地史料記載,青州城區在建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供戲班演出的正規戲院。舊時,雖然許多較大的寺廟都建有戲樓,但都是供廟會專用,不接待營業性演出,對一些官宦富紳之家,想看戲,都是把小戲班請到家裡唱「堂戲」。在鄉間,隨便築個土臺子,扒個土窩即可唱戲,此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解放前。至1946年,才有旗城票友趙書敏、南城北門裡一張姓票友出面,在察院胡同裡籌借到一塊地皮,臨時搭建了一座可容納500人的簡易席棚小戲院,自此,青州城始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1948年春,青州解放後,在當地一些京劇票友的倡導下,成立了益都縣業餘平劇研究社(平劇即京劇,「平」指北平)。演員發展到近百人,白天各自幹活謀生,晚上集中排戲演戲,每在戲院裡演出都場場爆滿,狹小的小戲院已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要求。1949年春,研究社商定擴建大戲院,由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鄭勤堂、馬一民出面作保,向政府貸高粱四萬斤,又發動社會集資等多種籌款方式,將察院巷內的席棚小戲院拆除,就地翻建成較為正規的大眾劇場。經過大半年的施工,於1949年底竣工,並正式對外營業性演出。新建的大眾劇場,由於受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建築規模一般,但也算鳥槍換了炮。

歷史上的首座老戲院(原大眾劇場舊貌)  王延林繪圖

      新建的大眾劇場坐北面南,呈南北向,劇場建築面積714平方米,可容觀眾800餘人。該劇場的始建,因資金困難,其建築材料多拆自半坍塌狀態的寺廟,故當地人有「拆了衡王府,建了法慶寺。拆了法慶寺,建了大眾劇場」之說。據當年參加施工的一位老木工師傅回憶,大眾劇場池座內的長條木凳,就是用法慶寺裡的大梁、二梁解成板做的。大眾劇場的基本格局是,檢票大門坐東面西,大門南側為售票室,入檢票大門略北拐,便是劇場。劇場呈南北向,大門設在南山上,有高大的坎山,拱卷式大門,上額由當地知名的王瑞亭老先生用隸書體書「益都縣大眾劇場」七個大字。門之對面有一座大影壁,按風水學說有意將正門遮擋。此劇場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5米,高度在15米左右。為木框架式尖頂結構,屋面分兩層簷坡,兩簷之間置連體採光,通風木格天窗。周圍牆體皆用城磚頭砌築,可能當時受資金的影響,屋頂全部覆以麥秸草頂。劇場內地面南高北低,戲臺置北首,臺的兩旁有便門通往臺後,臺子的東北角與西北角,又各留一便門通至劇場外,以便演員喝水入廁。臺下的池座分為二等,中間為正座,當時票價一角五分。兩邊為偏座,票價為一角。原正座與偏座之間南北有數根通天的大圓木柱,因影響偏座觀戲視線,在1954年左右,由縣建築公司的木工用偷梁換柱法,把大木柱從中部鋸斷,將中下部換成了鋼管。池座內的看凳也十分簡陋,正座十餘米長,偏座七八米長,全部用5公分厚,20公分寬的木板、下用木墩支撐以板代凳。正偏坐之間僅留大半米寬的通道。劇場居中偏北而建,四周繞以院牆。院之西北角有茶爐室,劇場北山牆外,有五間倚山而建的化妝室,亦可做宿舍,院之東南角處有公共廁所。大門外的胡同口上,有山果鋪、包子鋪。為醒目起見,還在胡同南口的柴火市街北側,置一鐵藝過街平面圓拱門,上端以半圓的形式書「大眾劇場」四個大字,特引人注目。當時的業餘平劇研究社,票友林立,演藝水平不斷提高,他們排練的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曾於1949年春到華東局機關駐地閔家莊進行慰問演出,受到了陳毅、饒漱石、張雲逸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讚揚。
      大眾劇場竣工後,在正式營業演出之前,按行內規矩,必須先請名戲班名角祭臺。祭臺結束後,由玉順班與當地的平劇社同臺合演了第一場戲。
      大眾劇場正式營業後,為提高其知名度和上座率,不斷地邀請外地名角光顧。據不完全統計,劇場建立的頭幾年間,來此演出的各地名角不計其數。如全國著名的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來、李世芳等都來劇場演出過。還有當時的全國四大坤旦之一的吳素秋,著名鬚生周少天、關肅華,以及徐翰英、江鐵鏻等,都不止一次的來益演出,使觀眾大飽眼福。當時,有人曾形容大眾劇場是「廟小神大」,小小的大眾劇場,竟有如此多的大角、名角兒光顧。還有的戲迷大加讚揚當地劇團的演員,在給外來名角配戲中,配的可謂天衣無縫,觀眾過癮,名角滿意。特別是每當名角兒唱到精彩處,或琴師們拉到妙趣橫生時,臺下觀眾的叫好聲、掌聲、口哨聲,經久不息,把整座戲院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大眾劇場自1949年創建,到1975年拆除,僅歷經了26個春秋。「文革」前半期,曾在這裡批鬥過走資派,演過樣板戲,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更是這裡的常客,經常在這個舞臺上宣傳毛澤東思想。但在那動亂的年代,劇場無人管理而年久失修,逐漸成了危房。1973年後,便停止使用,期間,縣工藝品廠曾在此做半成品倉庫,1975年徹底拆除。就這樣,一座與祖國同齡的大劇場,在風光了26年後,便帶著無限的遺憾,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老上海戲院影院往事
    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或看一部電影,或看一場話劇,或聽一臺交響樂。只是,你又可知它們映出的那些上海往事?
  • 老戲院刻錄舊時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在柔軟的舊時光,老戲院承載了許多海口人美好的回憶,無數個日日夜夜,婉轉瓊音從藝人口中傳來,在瓊州大地唱響,讓人歡喜,讓人痴迷。那一座座倒了的或重建的老戲院,它們就像不曾遠去的老朋友,你只要推開門,就能將一幅幅海口人的文娛生活畫面串起來。  從民國時期至海南建省後,海口曾先後出現19家演瓊劇的劇場。
  • 老戲院
    當時小縣城內沒什麼可娛樂和玩耍的地方,戲院就成了我們附近居住那些孩童們嬉戲玩耍的成長樂園。過去縣城比較小,吃社會供應糧(過去說的「市民「)的家庭很少,人際關係也比較簡單。一般父母親有工作住在縣城內的子女,幾乎家家都認識,不管你是兄弟姊妹幾人,總有一個能和自己家的兄弟姊妹結成同學。那時候到別人家玩兒耍,家長問話:你家住在哪兒?答:戲院門口。問:姓什麼?
  • 上海老底子的影院劇場,儂還記得多少家?
    該廣告,也可算是上海,也是中國的第一則電影預映廣告。廣告中所云「初三」日是陽曆8月11日。1908年,上海出現第一座,也是中國第一座正式的電影院。虹口大戲院是上海首家電影院。1908年,雷瑪斯在海寧路乍浦路口租借了一處跑冰場,拿鐵皮將其圍起來,內設250張木板座椅,放映影片,取名虹口活動影戲園,又稱「鐵房子」。
  • 老上海戲院 | 新光大戲院
    我們會365天始終陪伴著你! 新光大戲院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著「東方百老匯」之稱,市區曾湧現出多達百餘家劇場。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去看一部電影,或觀一場話劇。在喧囂的寧波路上,一幢四層高的中世紀風格建築幾乎湮沒在周圍的民居之中,誰又曾想,這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新光大戲院,如今的新光影藝苑。
  • 100年前的大量青州老照片流出,全部為日本人拍攝!
    該寺還下轄三處別院,一處在青州五裡趙家河村東北,名「柳峪寺」;一處在轉盤那裡鎮青門東側,名「地藏寺」;一處在東壩東陽河村南,名「龍泉寺」。當時的方丈與四品知府平級,相當於正廳級。該寺從清初至民國間,一直是青州規模最大的寺院,是當時山東省內的四大禪院之一。民國初期,香火漸衰,寺僧日減。因屢遭戰亂,寺內建築受損嚴重。
  • 華樂戲院,青島最早的劇場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在戲院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戲院值得一提,雖然它拆除的時間比較早,但在歷史的舞臺上,佔據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華樂戲院位於中山路212號,始建於1903年,是青島最早的劇場。在政局動蕩的滄桑中,它歷經磨難,堅強地存在了半個世紀。
  • 記憶中的那些戲院|黃浦劇場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著「東方百老匯」之稱,市區曾湧現出多達百餘家劇場。
  • 青島東鎮人的情懷,那些老標誌物你還記得幾個?
    臺東有多到數不清的老巷子和街道、東鎮這個名詞也隨著時間在年輕人的世界裡消失,臺東承載著代表著小嫚兒和小哥的青春成為這座城市生活的符號。我不是在臺東長大的,但老臺東那些曾經的老標誌物我還是多少記得幾個的。
  • 坐在中國大戲院這座「民國戲院」聽一出老戲
    先和大家介紹下,民國上海戲院是如何經營的。早期京劇戲院的舞臺,或租或建,但實際上在較為繁華的地段選擇合適的房屋建造戲院, 並非一般人能做到。一般來講,大多數戲院都由實力雄厚的資本家興建。這些房主僅僅出租舞臺,賺取房租。比如1927 年後的大舞臺是由黃金榮獨資接辦,而房主是哈同洋行。「辦戲館的好似旅客」,房主是「鐵打的營盤」,舞臺經營者是「流水的兵」。
  • 老青島的三大戲院:永安、光陸、華樂
    他們的演出往往是觀者如潮、一票難求,使得老青島的「京劇熱」如同火上澆油,更加火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青島的城市改造,這三大戲院都已先後拆除,但昔日的輝煌一直縈繞在老青島人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情懷。當年有「華北第一大劇場」之稱的永安大戲院。拆除前的老臺東市場百貨,就是光陸大戲院舊址。抗戰勝利後,位於中山路北端的「樂樂座」改名為華樂大戲院。
  • 儀徵城南老戲場、老戲院
    臺上演員伴著鑼鼓和拍板聲,踢蹬翻滾,滿臺灰塵飛揚,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新春的劇場充滿了喜慶。   為了使觀眾雨天和夜晚能看上戲,城南老戲院應運而生,由當年一白姓戲迷開辦,位於都會街西首的灣口街(該段現已拆除),戲院為大跨度草房,臺面不大,能容幾百人,有簡易的座位,開始有了布景和燈光。昔日大碼頭街上有幾家專供出租汽油燈的商店,這恐怕是儀徵最早的照明器材店了。
  • 圖文丨記憶中的潮州老戲院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老的影劇院必將面臨淘汰。由於影劇院都處於鎮中心,土地資源寶貴,人口密集,現如今大部分鎮的老影劇院都拆掉了,改作為停車場或菜市場。已為停車場的「鳳塘影劇院」▼後來每個鎮都建了戲院,由文化站管理,做戲時再招幾個臨時工維持秩序。潮劇團每年都會下鎮戲院做巡迴演出,一個地方差不多待7天,每個鎮的戲院一年才做幾次大戲。做大戲時,很多人都會去看,走路去,大家都無鞋穿。大概是6幾年的時候,前座2角、2角半,後座1角半,站票1角,為了省錢,四周都站滿人。當年做刺繡,一朵花賺4角,做完自己只能拿4成,6成作為分工費上繳大隊。
  • 講座回顧 |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本期我們整理出了由張崇霞老師主講的《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以下內容由張崇霞老師講座整理上海在其開埠以後很短的時間裡發展成了「遠東第一大都市」,說明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非常開放、活躍,文化生活發展繁榮,娛樂業發展也很迅速。
  • 昔日繁華 消失了的赤坎戲院
    到目前為止,開平市中心已有5家電影院,但是,你知道在開平歷史上,最早放電影的地方是哪裡嗎?在民國二三十年代的時候,由於不少赤坎人的親人居住在外國,赤坎人對僑居的事物有一種好奇心、新鮮感,而隨著民眾文化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電影院也走進了赤坎古鎮。據《赤坎鎮志》記載,1933年,由司徒俊慰獨資創辦的開平第一家電影院——「東升影畫院」在赤坎提東路巴黎酒店旁開業,開業之日全鎮轟動。
  • 【海南戲院•周末劇場】(第40期)海南文強瓊劇團主打的「青衣戲」即將到位,你準備好了嗎?
    「周末劇場」進入第10個月的運營期了,公眾號、咖粉與海南戲院共同成長,每周二的信息推送也成為了觀眾們了解演出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從本期開始,「周末劇場」微信改版啦!言歸正傳,本期的「周末劇場」主打「青衣戲」《喜團圓》《李三娘》兩齣傳統劇目登上舞臺以來得到了無數新老藝術家的精彩演繹在「青衣」劇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有觀眾要問了:何為青衣?容小編為您答疑解惑青衣,我國戲曲旦行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
  • 老上海戲院 | 人民大舞臺
    我們會365天始終陪伴著你! 人民大舞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著「東方百老匯」之稱,市區曾湧現出多達百餘家劇場。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去看一部電影,或觀一場話劇。上海人民大舞臺是中國最著名的百年劇院;是上海現存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劇場;是海派京劇的發源地。
  • 簡陋的天成戲院
    直到1961年,時年18歲的我在青島24中讀高中時,學校師生與臺西環境衛生隊的京劇票友合作,排了一出京劇《打漁殺家》,在24中小禮堂演出後,還到天成戲院演了一場,我在戲中扮演教師爺,是個丑角,過了把戲癮。這是我首次來到天成戲院,發現這裡的舞臺確實比學校的要好得多。不久,我還在這裡說過相聲。又過了日子,我參加臺西文化館組織排演的大型歌劇《血淚仇》,一連演了大半個月。
  • 玉湖老戲院前這家「鼎了餅」,你吃過嗎?
    在玉湖鎮,有一家路邊小攤,沒有華麗的店面,只做下午,經營這家路邊小攤的是一位老伯,地點雖然比較靠偏,但是很多食客都是衝著他們這塊鼎了餅去的,它就是位於玉湖鎮紀厝老戲院前——鼎了餅!經營這家鼎了餅的是一位阿伯,據阿伯說,他在這裡擺攤已經十年了,每天下午2點才過來擺攤,一直做到下午6點,鼎了餅只有三種餡料:韭菜、芋和蘿蔔蝦。
  • 影迷們還記得第一部劇場版雪姬忍法帖嗎?看過的都老了吧哈哈!
    記得第一次看這部劇場版的時候還是在2004剛工作不就,火影忍者也是我追的第一部番劇,之前也愛看動畫不過大部分都是類似好萊塢大片類的動漫電影,當時一塊兒工作的同事讓我和他一起看火忍者強忍看到五六集的時候感覺來了,慢慢就喜歡上了,一入火影深似海啊,追劇追了十幾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