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前,在城裡原察院胡同內,現信訪局辦公樓處,有一座木框架結構,麥秸屋頂的老戲院子,這就是我市歷史上最早的「大眾劇場」。別看它外表其貌不揚,內設簡陋,但它卻接待過全國許多的京劇名角。它曾給青州人帶來過頗多的笑聲和無限的歡樂,更是當年青州人唯一的一處消遣地。
據當地史料記載,青州城區在建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供戲班演出的正規戲院。舊時,雖然許多較大的寺廟都建有戲樓,但都是供廟會專用,不接待營業性演出,對一些官宦富紳之家,想看戲,都是把小戲班請到家裡唱「堂戲」。在鄉間,隨便築個土臺子,扒個土窩即可唱戲,此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解放前。至1946年,才有旗城票友趙書敏、南城北門裡一張姓票友出面,在察院胡同裡籌借到一塊地皮,臨時搭建了一座可容納500人的簡易席棚小戲院,自此,青州城始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1948年春,青州解放後,在當地一些京劇票友的倡導下,成立了益都縣業餘平劇研究社(平劇即京劇,「平」指北平)。演員發展到近百人,白天各自幹活謀生,晚上集中排戲演戲,每在戲院裡演出都場場爆滿,狹小的小戲院已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要求。1949年春,研究社商定擴建大戲院,由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鄭勤堂、馬一民出面作保,向政府貸高粱四萬斤,又發動社會集資等多種籌款方式,將察院巷內的席棚小戲院拆除,就地翻建成較為正規的大眾劇場。經過大半年的施工,於1949年底竣工,並正式對外營業性演出。新建的大眾劇場,由於受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建築規模一般,但也算鳥槍換了炮。
歷史上的首座老戲院(原大眾劇場舊貌) 王延林繪圖
新建的大眾劇場坐北面南,呈南北向,劇場建築面積714平方米,可容觀眾800餘人。該劇場的始建,因資金困難,其建築材料多拆自半坍塌狀態的寺廟,故當地人有「拆了衡王府,建了法慶寺。拆了法慶寺,建了大眾劇場」之說。據當年參加施工的一位老木工師傅回憶,大眾劇場池座內的長條木凳,就是用法慶寺裡的大梁、二梁解成板做的。大眾劇場的基本格局是,檢票大門坐東面西,大門南側為售票室,入檢票大門略北拐,便是劇場。劇場呈南北向,大門設在南山上,有高大的坎山,拱卷式大門,上額由當地知名的王瑞亭老先生用隸書體書「益都縣大眾劇場」七個大字。門之對面有一座大影壁,按風水學說有意將正門遮擋。此劇場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5米,高度在15米左右。為木框架式尖頂結構,屋面分兩層簷坡,兩簷之間置連體採光,通風木格天窗。周圍牆體皆用城磚頭砌築,可能當時受資金的影響,屋頂全部覆以麥秸草頂。劇場內地面南高北低,戲臺置北首,臺的兩旁有便門通往臺後,臺子的東北角與西北角,又各留一便門通至劇場外,以便演員喝水入廁。臺下的池座分為二等,中間為正座,當時票價一角五分。兩邊為偏座,票價為一角。原正座與偏座之間南北有數根通天的大圓木柱,因影響偏座觀戲視線,在1954年左右,由縣建築公司的木工用偷梁換柱法,把大木柱從中部鋸斷,將中下部換成了鋼管。池座內的看凳也十分簡陋,正座十餘米長,偏座七八米長,全部用5公分厚,20公分寬的木板、下用木墩支撐以板代凳。正偏坐之間僅留大半米寬的通道。劇場居中偏北而建,四周繞以院牆。院之西北角有茶爐室,劇場北山牆外,有五間倚山而建的化妝室,亦可做宿舍,院之東南角處有公共廁所。大門外的胡同口上,有山果鋪、包子鋪。為醒目起見,還在胡同南口的柴火市街北側,置一鐵藝過街平面圓拱門,上端以半圓的形式書「大眾劇場」四個大字,特引人注目。當時的業餘平劇研究社,票友林立,演藝水平不斷提高,他們排練的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曾於1949年春到華東局機關駐地閔家莊進行慰問演出,受到了陳毅、饒漱石、張雲逸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讚揚。
大眾劇場竣工後,在正式營業演出之前,按行內規矩,必須先請名戲班名角祭臺。祭臺結束後,由玉順班與當地的平劇社同臺合演了第一場戲。
大眾劇場正式營業後,為提高其知名度和上座率,不斷地邀請外地名角光顧。據不完全統計,劇場建立的頭幾年間,來此演出的各地名角不計其數。如全國著名的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來、李世芳等都來劇場演出過。還有當時的全國四大坤旦之一的吳素秋,著名鬚生周少天、關肅華,以及徐翰英、江鐵鏻等,都不止一次的來益演出,使觀眾大飽眼福。當時,有人曾形容大眾劇場是「廟小神大」,小小的大眾劇場,竟有如此多的大角、名角兒光顧。還有的戲迷大加讚揚當地劇團的演員,在給外來名角配戲中,配的可謂天衣無縫,觀眾過癮,名角滿意。特別是每當名角兒唱到精彩處,或琴師們拉到妙趣橫生時,臺下觀眾的叫好聲、掌聲、口哨聲,經久不息,把整座戲院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大眾劇場自1949年創建,到1975年拆除,僅歷經了26個春秋。「文革」前半期,曾在這裡批鬥過走資派,演過樣板戲,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更是這裡的常客,經常在這個舞臺上宣傳毛澤東思想。但在那動亂的年代,劇場無人管理而年久失修,逐漸成了危房。1973年後,便停止使用,期間,縣工藝品廠曾在此做半成品倉庫,1975年徹底拆除。就這樣,一座與祖國同齡的大劇場,在風光了26年後,便帶著無限的遺憾,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