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人回憶,儀徵舊時最大最氣派的看戲場院當數星沙會館內的大戲臺(現活塞環公司新廠區西地段)。該會館建於清同治年間,為江西星子縣與湖南長沙市鹽商共建,內築有戲臺,呈凸字型,臺上懸「飛閣臨江」匾額,巨大的臺柱上各有對聯,三面空對觀眾,兩個進出演員的小門上方標有「出將」「入相」字樣。戲臺對面築有看樓,供達官、富人專用,備有茶水、酒菜,專人服務。場地能容幾千人,靠近臺前有當地人用木板搭的座位,收取「板凳費」,後面則是站著的看客,小孩騎在大人肩上,很熱鬧。
每年正月初二開始殺豬宰羊祭臺,隨後鼓樂絲弦響起,為期一個月的迎春戲拉開帷幕,每日從日出開始到日落閉幕,曰「兩頭紅戲」。看戲不收門票,這項活動的經費一是當地商家贊助,二是船幫船員每人交五個銅板,據說兩項加起來,主辦人已很寬裕。看戲除當地人外,四鄉八鎮的戲迷也潮水般湧來,為了下午繼續看,不少人中午吃飯,就在場外買些城南特色小吃(民間有到儀徵不吃城南小吃不算到儀徵之說),各大飯店生意火爆,商家大賺了一筆。
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換場中,還安排了一些類似於今天的廣告。有「跳加官」「跳財神」段子,演員戴上官帽,或戴上財神面具,跳、舞等一陣動作後,呼祝某某人升官,祝某某字號的老闆所做的生意興隆,發大財,被呼祝之人便遣僕人捧上喜錢送上臺。
迎春戲一般點大紅大紫的吉祥戲唱,如《龍鳳呈祥》《掛印封金》《千裡走單騎》等,那是關羽八面威風走紅時的戲,不可點倒黴時的《走麥城》。臺上演員伴著鑼鼓和拍板聲,踢蹬翻滾,滿臺灰塵飛揚,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新春的劇場充滿了喜慶。
為了使觀眾雨天和夜晚能看上戲,城南老戲院應運而生,由當年一白姓戲迷開辦,位於都會街西首的灣口街(該段現已拆除),戲院為大跨度草房,臺面不大,能容幾百人,有簡易的座位,開始有了布景和燈光。昔日大碼頭街上有幾家專供出租汽油燈的商店,這恐怕是儀徵最早的照明器材店了。一老戲迷回味當年看戲的情景:在看《草船借箭》時,一飾魯肅老生,表演與諸葛亮在船艙對飲,嚇得渾身發抖的動作,抖得原就不太實在的戲臺上下波動,觀眾見狀大為鼓掌、叫好。在看關羽走麥城遇難時,臺下觀眾點起了香燭。看到苦戲時又一把鼻涕一把淚,替古人擔憂。那時戲院除了唱京劇(大戲)外,揚劇等地方劇種也相繼來此演出,如《孟麗君》《鴻雁傳書》等,票價不高,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夜深了,戲散了,城南老街的青石道板上響起了清脆的腳步聲,人們議論著劇情,仍沉浸在戲的餘韻中,他們是痴迷的觀眾,戲看多了也能學唱出一些段子。老街店鋪那些附庸風雅的老闆們,在生意得意時,常手捧紫砂茶壺,搖頭晃腦地哼上一段西皮二簧;年輕的姑娘們能清唱出劇段;小夥子能模仿戲中武生動作,翻幾個漂亮的空心跟頭。昔日的城南還真出了一些吹、拉、彈、唱自娛自樂的票友,外地劇班子來演出時缺人,他們主動上場替補,那招式、那唱腔絕不遜於專職演員。
農曆七月半盂蘭節,俗稱鬼節,那日各大店鋪在街上用門板搭起臺,先是道士、和尚擺道場、誦經,追悼亡靈。後就是當地票友大匯演,眾票友拉鬍子,敲板鼓,邊拉邊唱,你剛唱罷我登臺,張某敲板鼓唱完小生段子,戲院的白老闆又跳上臺唱大面《渭水河》,眾票友爭相露一手。那時連小孩子都戴上硬紙做的臉譜(俗稱鬼臉子)耍幾段京劇動作,可見人們對戲的熱情多高。
解放初期,城南票友自發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大眾劇團,以唱揚劇為主,也唱京劇,演話劇,由於是業餘,經費靠商家贊助,很緊張。服裝道具自己找,如龍袍官服到廟裡找菩薩穿的,揚泗廟菩薩為武將,其刀槍可供武生用。劇目以宣揚英雄人物、宣傳新《婚姻法》等為主題,如《穆桂英掛帥》《梁山伯與祝英臺》……據說排演話劇《劉胡蘭》時,匪兵穿的長靴、服裝、指揮刀都是從在舊軍隊當過兵的人家找來的,戲演得很成功,演出範圍很廣、評價很高。
劇團經常深入各鄉鎮演出,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演員來回都是步行,道具、行頭用獨輪小車推。一位老票友回憶:抗美援朝時,儀徵新招一批新兵聚在十二圩鹽場,我們接通知連晚趕去為他們送行演出,回儀已到下半夜。通過多次演出,不少演員技藝大增,為以後成立的儀徵揚劇團輸送了人才。回首往事,老票友們至今仍十分自豪。
老戲場、老戲院已拆除多年,人們現在可以坐在家裡看電視上的戲,但城南的老戲迷們仍懷念那時看戲的情景,說是在家裡看戲怎麼也找不到昔日的那種「感覺」。
[來源:儀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