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城南老戲場、老戲院

2021-02-08 儀徵風情

  據老人回憶,儀徵舊時最大最氣派的看戲場院當數星沙會館內的大戲臺(現活塞環公司新廠區西地段)。該會館建於清同治年間,為江西星子縣與湖南長沙市鹽商共建,內築有戲臺,呈凸字型,臺上懸「飛閣臨江」匾額,巨大的臺柱上各有對聯,三面空對觀眾,兩個進出演員的小門上方標有「出將」「入相」字樣。戲臺對面築有看樓,供達官、富人專用,備有茶水、酒菜,專人服務。場地能容幾千人,靠近臺前有當地人用木板搭的座位,收取「板凳費」,後面則是站著的看客,小孩騎在大人肩上,很熱鬧。

  每年正月初二開始殺豬宰羊祭臺,隨後鼓樂絲弦響起,為期一個月的迎春戲拉開帷幕,每日從日出開始到日落閉幕,曰「兩頭紅戲」。看戲不收門票,這項活動的經費一是當地商家贊助,二是船幫船員每人交五個銅板,據說兩項加起來,主辦人已很寬裕。看戲除當地人外,四鄉八鎮的戲迷也潮水般湧來,為了下午繼續看,不少人中午吃飯,就在場外買些城南特色小吃(民間有到儀徵不吃城南小吃不算到儀徵之說),各大飯店生意火爆,商家大賺了一筆。

  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換場中,還安排了一些類似於今天的廣告。有「跳加官」「跳財神」段子,演員戴上官帽,或戴上財神面具,跳、舞等一陣動作後,呼祝某某人升官,祝某某字號的老闆所做的生意興隆,發大財,被呼祝之人便遣僕人捧上喜錢送上臺。

  迎春戲一般點大紅大紫的吉祥戲唱,如《龍鳳呈祥》《掛印封金》《千裡走單騎》等,那是關羽八面威風走紅時的戲,不可點倒黴時的《走麥城》。臺上演員伴著鑼鼓和拍板聲,踢蹬翻滾,滿臺灰塵飛揚,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新春的劇場充滿了喜慶。 

  為了使觀眾雨天和夜晚能看上戲,城南老戲院應運而生,由當年一白姓戲迷開辦,位於都會街西首的灣口街(該段現已拆除),戲院為大跨度草房,臺面不大,能容幾百人,有簡易的座位,開始有了布景和燈光。昔日大碼頭街上有幾家專供出租汽油燈的商店,這恐怕是儀徵最早的照明器材店了。一老戲迷回味當年看戲的情景:在看《草船借箭》時,一飾魯肅老生,表演與諸葛亮在船艙對飲,嚇得渾身發抖的動作,抖得原就不太實在的戲臺上下波動,觀眾見狀大為鼓掌、叫好。在看關羽走麥城遇難時,臺下觀眾點起了香燭。看到苦戲時又一把鼻涕一把淚,替古人擔憂。那時戲院除了唱京劇(大戲)外,揚劇等地方劇種也相繼來此演出,如《孟麗君》《鴻雁傳書》等,票價不高,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夜深了,戲散了,城南老街的青石道板上響起了清脆的腳步聲,人們議論著劇情,仍沉浸在戲的餘韻中,他們是痴迷的觀眾,戲看多了也能學唱出一些段子。老街店鋪那些附庸風雅的老闆們,在生意得意時,常手捧紫砂茶壺,搖頭晃腦地哼上一段西皮二簧;年輕的姑娘們能清唱出劇段;小夥子能模仿戲中武生動作,翻幾個漂亮的空心跟頭。昔日的城南還真出了一些吹、拉、彈、唱自娛自樂的票友,外地劇班子來演出時缺人,他們主動上場替補,那招式、那唱腔絕不遜於專職演員。

  農曆七月半盂蘭節,俗稱鬼節,那日各大店鋪在街上用門板搭起臺,先是道士、和尚擺道場、誦經,追悼亡靈。後就是當地票友大匯演,眾票友拉鬍子,敲板鼓,邊拉邊唱,你剛唱罷我登臺,張某敲板鼓唱完小生段子,戲院的白老闆又跳上臺唱大面《渭水河》,眾票友爭相露一手。那時連小孩子都戴上硬紙做的臉譜(俗稱鬼臉子)耍幾段京劇動作,可見人們對戲的熱情多高。

  解放初期,城南票友自發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大眾劇團,以唱揚劇為主,也唱京劇,演話劇,由於是業餘,經費靠商家贊助,很緊張。服裝道具自己找,如龍袍官服到廟裡找菩薩穿的,揚泗廟菩薩為武將,其刀槍可供武生用。劇目以宣揚英雄人物、宣傳新《婚姻法》等為主題,如《穆桂英掛帥》《梁山伯與祝英臺》……據說排演話劇《劉胡蘭》時,匪兵穿的長靴、服裝、指揮刀都是從在舊軍隊當過兵的人家找來的,戲演得很成功,演出範圍很廣、評價很高。

  劇團經常深入各鄉鎮演出,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演員來回都是步行,道具、行頭用獨輪小車推。一位老票友回憶:抗美援朝時,儀徵新招一批新兵聚在十二圩鹽場,我們接通知連晚趕去為他們送行演出,回儀已到下半夜。通過多次演出,不少演員技藝大增,為以後成立的儀徵揚劇團輸送了人才。回首往事,老票友們至今仍十分自豪。

  老戲場、老戲院已拆除多年,人們現在可以坐在家裡看電視上的戲,但城南的老戲迷們仍懷念那時看戲的情景,說是在家裡看戲怎麼也找不到昔日的那種「感覺」。


[來源:儀徵信息]


相關焦點

  • 老戲院
    老戲院澠池「東關影劇院」又稱「戲院」。
  • 老上海戲院 | 新光大戲院
    新光大戲院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有著「東方百老匯」之稱,市區曾湧現出多達百餘家劇場。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去看一部電影,或觀一場話劇。
  • 儀徵藏友一堆老車票,見證「連淮揚鎮」交通巨變
    連淮揚鎮高鐵明天將正式開通的消息,讓今年44歲的儀徵民間收藏家李臣星很興奮,他收藏的一堆老票據中,就有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淮揚鎮」交通工具的縮影,那時去一趟連雲港,可能要耗上一天的時間。李臣星說,他在整理老票據中,找出了一些四個城市之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交通出行票據。其中一張1958年的票據,淮陰到揚州的票價要4元6分錢,這個價格在當時來說,已經很不便宜。「儀徵如果到其它城市,還可以買聯票。」
  • 老戲院刻錄舊時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在柔軟的舊時光,老戲院承載了許多海口人美好的回憶,無數個日日夜夜,婉轉瓊音從藝人口中傳來,在瓊州大地唱響,讓人歡喜,讓人痴迷。那一座座倒了的或重建的老戲院,它們就像不曾遠去的老朋友,你只要推開門,就能將一幅幅海口人的文娛生活畫面串起來。  從民國時期至海南建省後,海口曾先後出現19家演瓊劇的劇場。
  • 儀徵學者奔波20年為南門大碼頭「留根」
    「城市發展快,居民生活好了,對宅子這翻修那改善,一些老宅也不再老了。」汪向榮稱,一些古巷老印記、老石街、小碼頭就這樣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復存在,一些當年的照片也成了城市變遷中的「孤影」。隨著對南門大碼頭區域的持續關注,大碼頭區域中的老宅分布、街巷長短,早已在汪向榮腦海中留下了「大碼頭地圖」,隨口說個區域,他都會將附近還有什麼遺存、傳說脫口講出。
  • 儀徵學者奔波20年 復原大碼頭古地圖再現昔日繁榮景象
    「城市發展快,居民生活好了,對宅子這翻修那改善,一些老宅也不再老了。」汪向榮稱,一些古巷老印記、老石街、小碼頭就這樣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復存在,一些當年的照片也成了城市變遷中的「孤影」。隨著對南門大碼頭區域的持續關注,大碼頭區域中的老宅分布、街巷長短,早已在汪向榮腦海中留下了「大碼頭地圖」,隨口說個區域,他都會將附近還有什麼遺存、傳說脫口講出。
  • 老上海戲院影院往事
    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或看一部電影,或看一場話劇,或聽一臺交響樂。只是,你又可知它們映出的那些上海往事?
  • 圖文丨記憶中的潮州老戲院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老的影劇院必將面臨淘汰。由於影劇院都處於鎮中心,土地資源寶貴,人口密集,現如今大部分鎮的老影劇院都拆掉了,改作為停車場或菜市場。已為停車場的「鳳塘影劇院」▼後來每個鎮都建了戲院,由文化站管理,做戲時再招幾個臨時工維持秩序。潮劇團每年都會下鎮戲院做巡迴演出,一個地方差不多待7天,每個鎮的戲院一年才做幾次大戲。做大戲時,很多人都會去看,走路去,大家都無鞋穿。大概是6幾年的時候,前座2角、2角半,後座1角半,站票1角,為了省錢,四周都站滿人。當年做刺繡,一朵花賺4角,做完自己只能拿4成,6成作為分工費上繳大隊。
  • 老青島的三大戲院:永安、光陸、華樂
    老青島,曾是擁有眾多京劇觀眾和優秀京劇票友的「大碼頭」,當時就有永安、光陸、華樂三大戲院。他們的演出往往是觀者如潮、一票難求,使得老青島的「京劇熱」如同火上澆油,更加火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青島的城市改造,這三大戲院都已先後拆除,但昔日的輝煌一直縈繞在老青島人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情懷。當年有「華北第一大劇場」之稱的永安大戲院。拆除前的老臺東市場百貨,就是光陸大戲院舊址。抗戰勝利後,位於中山路北端的「樂樂座」改名為華樂大戲院。
  • 南京城牆獲獎海報滿是「老城南」元素
    記者近日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南京城牆參賽海報《城牆根下——老城南的民俗與生活》,從300餘組、超過800幅精美海報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中國博物館海報設計年度推介活動100強稱號。南京城牆獲獎海報:《城牆根下——老城南的民俗與生活》。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南京的老門東,能感受到老城南的風情,體驗「慢生活」好地方!
    夫子廟是南京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也是南京的代表性景點,不過如果去南京玩,當地一些會玩的人推薦你去老門東,很有情調。那麼,老門東和夫子廟有什麼不同的體驗呢?喜歡南京,因為這座城市給人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記憶。
  • 玉湖老戲院前這家「鼎了餅」,你吃過嗎?
    在玉湖鎮,有一家路邊小攤,沒有華麗的店面,只做下午,經營這家路邊小攤的是一位老伯,地點雖然比較靠偏,但是很多食客都是衝著他們這塊鼎了餅去的,它就是位於玉湖鎮紀厝老戲院前——鼎了餅!經營這家鼎了餅的是一位阿伯,據阿伯說,他在這裡擺攤已經十年了,每天下午2點才過來擺攤,一直做到下午6點,鼎了餅只有三種餡料:韭菜、芋和蘿蔔蝦。
  • 老上海戲院 | 人民大舞臺
    此後的時光蹁躚間,不少老劇場陸續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劇場電影院依然佇立街頭,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走進去看一部電影,或觀一場話劇。上海人民大舞臺是中國最著名的百年劇院;是上海現存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劇場;是海派京劇的發源地。
  • 坐在中國大戲院這座「民國戲院」聽一出老戲
    先和大家介紹下,民國上海戲院是如何經營的。早期京劇戲院的舞臺,或租或建,但實際上在較為繁華的地段選擇合適的房屋建造戲院, 並非一般人能做到。一般來講,大多數戲院都由實力雄厚的資本家興建。這些房主僅僅出租舞臺,賺取房租。比如1927 年後的大舞臺是由黃金榮獨資接辦,而房主是哈同洋行。「辦戲館的好似旅客」,房主是「鐵打的營盤」,舞臺經營者是「流水的兵」。
  • 講座回顧 |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現代戲院建築作為種種戲劇表演的場所,並不僅僅是舞臺劇院或電影院。我們先看一下近代之前的戲院發展歷程。中國早在隋朝就有了戲場這個名稱,到了唐代,戲場主要集中在寺院、樂棚和表演臺,宋代的戲劇舞臺叫做勾欄,集中在瓦舍,也叫做瓦⼦,是當時娛樂場所的集中地。明清時期固定的劇場建築有宮廷劇場、廟臺、私⼈宅第和營業性演出場所「戲館」四種。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探訪儀徵抗戰遺蹟之稻香村茶食店
    第二天,徐漢光送潘漢年渡江至儀徵,還是由郭性德接應,將潘漢年護送至根據地。儀徵的抗戰遺址大都在以月塘為中心的後山區,沿江基本不存,城裡能有這麼一處有根有據的遺蹟點,十分珍貴。為了確認潘漢年在儀徵過宿的地點,筆者多次進行了問詢和探訪。
  • 青州第一座老戲院:大眾劇場!你還記得嗎?
    三十八年前,在城裡原察院胡同內,現信訪局辦公樓處,有一座木框架結構,麥秸屋頂的老戲院子,這就是我市歷史上最早的「大眾劇場」。別看它外表其貌不揚,內設簡陋,但它卻接待過全國許多的京劇名角。它曾給青州人帶來過頗多的笑聲和無限的歡樂,更是當年青州人唯一的一處消遣地。      據當地史料記載,青州城區在建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供戲班演出的正規戲院。
  • 老戲院的真本事!插畫家筆下 12 間全臺「國寶級」電影院,回味去...
    1970 年代電影風光蓬勃的時代,共八百多間戲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無論都會、鄉鎮幾乎都有它們的存在,憶起老戲院們,有的於日治時期落成、有的於光復時代興建,各有各的建築風格,承攬著不同年代豢養下的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老戲院是地方的娛樂中心、很真實的座落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