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
碼頭遺址
老宅
今年55歲的汪向榮,儀徵作家、詩人。不是土生土長的儀徵人,他卻為儀徵大碼頭遺存文化的保護奔波了20年,給大碼頭留下更多的文化和遺存資料。隨著碼頭遺址的出土,如何保護和發揚好大碼頭江河文化,汪向榮仍然在努力著。
20年前迷上大碼頭
走訪記錄大碼頭歷史遺存
「20年前,我到儀徵工作,就開始關注老街的大碼頭。」汪向榮說,南門水系發達,大碼頭的區域比較大,當時他常去大碼頭,找居住在當地幾十年的居民聊聊昔日的大碼頭印象。
汪向榮說,通過居民的回憶,他梳理出哪裡還有古宅,哪裡還有古井,哪裡還有古樹……根據居民回憶的區域去尋找,還存在的,趕緊拍下作為資料留存,已不復存的就標註下來,留下當時的景象。
「城市發展快,居民生活好了,對宅子這翻修那改善,一些老宅也不再老了。」汪向榮稱,一些古巷老印記、老石街、小碼頭就這樣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復存在,一些當年的照片也成了城市變遷中的「孤影」。
隨著對南門大碼頭區域的持續關注,大碼頭區域中的老宅分布、街巷長短,早已在汪向榮腦海中留下了「大碼頭地圖」,隨口說個區域,他都會將附近還有什麼遺存、傳說脫口講出。
20多年來,從當初《儀徵日報》的專題宣傳,到執筆發言《大碼頭「三街四巷」的開發利用》,他還編輯《最憶是城南》,免費贈閱上千冊。
連接運河淮水長江
遺憾未進入運河遺產名錄
汪向榮說,歷史上的南門大碼頭區域,水多、橋多、船多、廟多是它的顯著標誌,現在的不少居民已很難講清幾十年前的大碼頭,更別說是歷史上的南門大碼頭的景象。
在尋訪大碼頭原住民的過程中,汪向榮結識了宋兆康、宋建友、鮑峰、李金觀、秦志剛、孫慶飛等一批儀徵大碼頭原住民、「大碼頭活地圖」,他們成了汪向榮的忘年交,為挖掘儀徵大碼頭珍貴史料,提供了口述人證。
幾位老居民經常圍繞南門水系、商鋪名號、橋路走向進行回憶。據90歲的李金觀回憶,儀徵大碼頭上世紀40年代十分繁華,有「上海十六里舖 儀徵大碼頭」之說,可見當年的儀徵大碼頭是何等光鮮。
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儀徵未能進入大運河文化遺產名錄,老南門的原住民有些遺憾,認為儀徵缺席大運河遺產名錄是儀徵人的痛。儀徵大碼頭在連接運河、淮水和長江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有「黃泥灘溝」條目,援引《嘉靖揚州府志》云:「在縣西南十裡,通大江,入十字河。」這是說這條溝既通大江又連十字河,十字河向東連儀揚運河,西通沙漫洲出江,北接天池(裡河)連儀揚運河,南連黃泥灘溝通大江。
「由於運河改道等變遷,南門碼頭在運河與長江之間的連接地位弱化。」汪向榮說,大碼頭就是這樣在運河文化的長河中「改道」了!
試圖復原「古地圖」
再現大碼頭的繁榮景象
「不久前,大碼頭遺址出土,幾位原住民很激動。」汪向榮說,目前遺址仍在考古中,這對「復原」大碼頭歷史上的繁榮景象等提供了物證、史證。
20年間,汪向榮深入到儀徵大碼頭,拍視頻、留影像、搞專訪,編纂了一批對儀徵大碼頭修繕有著促進作用的文獻和資料。他覺得,隨著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保護長江生態的推進,在江河文化中有著「紐帶」意義的儀徵大碼頭,亟待引起重視和利用。
最近,汪向榮和幾位大碼頭原住民正在進一步梳理大碼頭的遺存資料等,期待能為大碼頭復原出一張「古地圖」,令沉寂的大碼頭「活」起來,帶動當地的旅遊,讓更多的人到大碼頭體驗江河古文化的內涵。
記者 孟儉 攝影 周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