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大碼頭盛衰探源及其他

2021-02-13 儀徵吧

 目     錄

 

         前言

         一、什麼條件促成儀徵及其大碼頭的發展繁榮

         二、關於大碼頭當年繁榮的情況的記憶

         三、大碼頭獨特的文化底蘊及當今的借鑑意義

         (一)牢固地確立了以信為本的商業道德

         (二)商家普遍具有儒商氣質

         (三)友善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優良的家風、重視教育的理念

         (五)豐富多彩的特有的文化習俗

        (六)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四、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大碼頭風光不再的原因探究

        (一)對曾經繁華的「三條街」的大碼頭的質疑

        (二)大量歷史遺存是極度繁華的大碼頭存在的明證

        (三)戰火使儀徵及大碼頭建築焚毀殆盡情況的考證

        五、對大碼頭今後建設的幾點淺見

        六、關於大碼頭的幾個問題的補充

        (一)大碼頭「狀元井」的誤傳

        (二)對人們提及的「丁字路口」及街名的一些補正

        (三)關於「楊四將軍」的傳說

 

前        言

 

        本人年近八旬,生活在儀徵大碼頭。前不久,巫晨先生擬作大碼頭專題研究,作過幾次諮詢。他聽了覺得頗有新意,多次力薦市電視臺採訪,對方亦正欲製作大碼頭的專題片。我自覺雖在此生活數十年,卻對其歷史素無深入研究,有些勉為其難,只是礙於盛情難卻,加之覺得人們對大碼頭的說法頗多誤傳,身為大碼頭人有作適當說明的責任,便接受了採訪。在以上基礎上,本人進一步作了回憶、思考和探究,草擬此文,以供有心研究大碼頭歷史的學者們參考,並冀得到指正。

嚴慶雲

戊戌春節於儀徵

  

 

        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繁榮,必須有天時、地利兩個條件。天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帶來的機遇;地利,所處的位置、自然環境的優越條件。儀徵及其大碼頭,正是因水道而興、由時運而起。有史料稱「真州,扼江、淮、河運道之要,轉運半天下」。

        古代南糧北運、北鹽南運,皆走運河,特別是漕糧要保證京都供應,歷代均極為重視。唐設揚子縣,並設立巡院,專管漕運,有「天下巡院十三,揚子院為第一院」、「東南第一轉運倉」之稱。明永樂八年疏浚運河,廢陸海運、專運河運糧,設八省(魯豫蘇皖浙贛鄂湘)漕運總督,府設淮安,各省均有正四品官管理,後來朝廷又設巡漕御史總領。足見漕運的重要性,也可想見其規模的宏大。

        再說鹽運。這是對大碼頭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鹽賦是朝廷重要收入,歷代均有鹽運司管理。清代一度把儀徵作為鹽運的集散地,在這裡集中、掣驗、解捆、改包,再行轉運。漕運、鹽運皆走運河,而大運河最西的出江口就在儀徵大碼頭的黃泥港。當然運河通江,瓜洲是最重要的出口,但是無論南糧北運,還是北鹽南運,只要來往於長江中上遊各省的,抄近水路當然必走儀徵大碼頭。

        大碼頭最突出的標誌性建築就是都會橋。橋體宏偉,巨大的花崗巖石砌成,高數丈,寬近兩丈,上下60多臺階,南側石雕欄杆,北側建有七戶小店鋪,如此巨大的石拱橋全國少有。橋下分別是南北、東西兩條河交叉流過。向南到黃泥灘通江,向北為玉帶河經水關(現衛東新村南,上世紀80年前後挖出數百根大木樁)轉向東為潮河(宋時稱潮河,明時稱天池,後來稱鹽塘子)經東門水關到樸樹灣(今樸席)直通大運河,故視為古運河的一部分。東西河:向西經馬橋到沙漫洲入江,向東通東門水關後匯合入運河。附圖一:

  

        大碼頭正是因處於水陸要衝,得漕運、鹽運之益而發展起來,成為一個遐邇聞名的臨江繁華的商埠。

         概括地說儀徵城的歷史是:治縣於唐,築城於宋,擴建於明(洪武年間修建鼓樓和南面城牆)極盛於明清。大碼頭的發展當然也與此相關。

 

 

        說到儀徵及其大碼頭的繁榮,人們常想到宋代名士劉宰的一首七律詩《送邵監酒》:

  儀徵往來幾經秋,風物淮南第一州。

  山勢北來開壯觀,大江東下峙危樓。

  沙頭縹緲千家市,艫尾連翩萬斛舟。

  此去煩君問耆舊,幾人猶得守林丘。

        最多提及的是第一聯:儀徵的風貌、物產在淮河以南各州縣中當數第一。而後面寫了大碼頭的繁華熱鬧,特別是第三聯兩句:從江岸上遠遠望去隱隱約約的一片是住著上千戶人家的街市,而水面裝載萬擔糧食的大船,首尾相連,連綿不斷。這可以說是大碼頭繁華的寫照。

        大碼頭的繁榮盛況,似乎見諸於史料的較少,而多見於文人墨客的詩詞隨筆之中:大碼頭居水陸要衝,明清盛極一時,人文薈萃、商賈雲集、富甲一方。我所見到上世紀40年代的大碼頭,大體是人們往常說的三條街:商會街、河西街和都會街。那時還是比較熱鬧的,店鋪鱗次櫛比,一戶挨著一戶,各行各業,門類齊全。雖然門面不大,但店內商品豐富、品種很多,還有許多特色品種。老字號商店很多,長長的櫃檯盡頭,立著「金字招牌」,比如鮑義記、永康、義源祥的綢布店,大有堂、慶餘堂、大合堂的藥店,德康、恆豐百貨店等。最大的要算義升泰的醬品店和肇大當典。一般的都是批發兼零售。許多店家製售合一,如旱菸店、炮仗店、花店、香店、茶食醬品店等,作坊和商店連在一起。大碼頭最吸引人的還要算吃的,除了各具特色的竹賢店、聚樂、貴芳、如意泉、孫廚房等酒飯店,還有數不勝數的製作精美獨特的「小吃」。大碼頭還有一個去處值得一提,那就是經營百年的「香水池」,那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浴室,是融潔身、休閒、交際於一體的場所,人們緊張的勞作後沐浴一番躺在那裡交談著,身旁有叫賣的諸如十二圩香乾、瓜子之類的食品,耳邊響著有節奏感的敲背聲,眼前霧氣騰騰,在師傅們叫喊呼應聲中,熱氣蒸騰的毛巾在空中飛旋。浴池門還有一副極雅的對聯:「衝流而枕石、披襟以擋風」雖引自古籍,與此毫不相干,但此處用來倒也巧妙貼切,真是大俗之中還有大雅。

        當然上世紀的大碼頭雖有商貿繁榮的一面,但漕運、鹽運久已廢止,河道淤塞,當年風光不再,更不可與明清時盛極一時盛況同日而語了。

       

         我認為大碼頭的興盛起始於水運交通,表現於商業繁榮,植根於文化底蘊。

        大碼頭在長期的社會經濟生活中,逐步形成了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它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自身因素的不斷積累和注入。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牢固地確立了以誠信為本的商業道德。在商業活動中真正做到了以誠立信,童叟無欺,真正認識到顧客是「衣食父母」的道理,不僅做到公平交易、決無以次充好、缺斤少兩的情況,而且待客如親,笑迎來客,有的還奉茶留飯,人們都遵循「生意不成仁義在」的信條,交易未成功,商家決無冷言反目的情況。

        (二)大碼頭的商家普遍有著儒商的氣質。這裡的從商者看不到那種唯利是圖的市儈氣息。小時候我感到和父親來往的那些人大多有文化、有教養,一派溫文爾雅的士人風度,在一起談詩詞、研書法、下圍棋、聽京劇,顯得很文雅。這些人與別人如何交往、如何經商,為何正道而行,就可想而知了。

        雖為商人卻有憂國憂民的意識,記得父親寫的詩詞中的一首《七律》:「戰火熊熊耀九洲,千萬華屋化荒邱。山埋白骨勞閨夢,沙捲青磷動客愁。大地難尋安樂土,狂瀾偏乏救生舟。劫餘人向蒼天問,災難何時始罷休?」反映了日寇橫行百姓塗炭時,人們為國家的憂慮。

        這裡的商業環境也充滿了文化氣息:各家商店大多有一塊大大的金字招牌,那字有正楷有行書;有的剛勁,有的厚重,雖非都出自名家之手,但這裡書法好的人還是很多的,我家「德康」二字就是父親自己寫的。有的店家還有楹聯,如潘安順紙店:「守本分而安歲月,憑天理以度春」,體現了主人正派為人誠實經營的作風。在「香水池」浴室(澡堂子)門口還有刻著對聯:「鑾江(儀別稱)無二水,真州第一泉」,既有文化也十分别致。又如店名除了用「義、和、德、康、昌、泰」等字表示某種理念外,還有像酒店「聚樂」(聚而樂之)「竹賢居」(源於竹林七賢典故)顯得很雅致。商貿之地,無市儈銅臭,卻有文雅之風,真難能可貴。

        (三)友善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氛圍。在大碼頭生活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相處特別友善、親切、融洽,從來沒見過有什麼惡性爭鬥,即使是勞資之間也十分平等,以「義」為先,以禮相待,同心同德。

        小時候有時看到「化緣」,化緣者不欺騙,更不強行索取,施捨者溫情相助,絕不冷眼旁觀,商會街東頭尼姑庵,即使是年輕的尼姑,人們也尊稱為「師太」,人們給予金錢、糧食之類的幫助,對方用自己醃製的小菜作為回報,印象中「師太」們的小菜味道十分鮮美。

        鄰裡間更是和睦相處,相互幫助,親如家人。如果有什麼修橋補路的事,總有人出頭過問,大家出力、出錢相助。

        (四)有優良的家風、特別重視教育。大碼頭人家普遍有著良好的家風。這裡大家族很多,兄弟姐妹、姑嫂妯娌與長輩們住在一起,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聚族而居,講究長幼尊卑,分明有序,和睦親密,由長輩負責管理。大碼頭的居屋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從前到後,一進又一進,很有縱深,就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裡弄的樓閣等一樣具有與社會生活相關聯的特點,符合大家庭合而有分的生活和管理的需要。

        除了和睦相處外,勤勞持家是大碼頭各戶人家的家風的又一特點。這裡殷實之家很多,卻沒有奢靡之風,男外女內,勤於勞作、節儉生活,大碼頭的女人都十分勤勞而且能幹。記得小時候,全家的衣服、鞋、帽都是母親親手裁剪、縫製,自製的小食品如肉鬆、豆腐乳、梅豆子、花生糖、芝麻糖等等,不勝枚舉。幾十年過去了,媽媽在油燈下,一針針縫衣服、納鞋底的情景還清晰記得。其實勤儉持家其他各家各戶也都如此。

       大碼頭家風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教育,不管男孩女孩,父母都要送去讀書。起先是私塾,後來是學堂,再後來稱為學校。關帝廟、玄堂廟、育嬰堂都用來作為學校(學堂),後來演變成都會小學、城南小學。南門大碼頭的孩子讀書十分勤奮,成績也都優秀。解放前後那段時期,只有城裡學宮那裡一所被稱儀徵中學的初中,大碼頭的孩子考取的很多,一清早路上像排著隊伍一樣去上學。59年儀徵才有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其中大碼頭十多個學生幾乎全都考取了大學,很多還是名校,足見南門孩子們的優秀。

        (五)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風俗。由於經濟活動、社會生活的發展,大碼頭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甚至是特有的文化習俗。 

         ①三月二十四「出會」。 每年陰曆三月二十四,各個廟宇都要把「菩薩」抬出來遊行。「菩薩」們高高的坐在上面,許多壯漢抬著緩緩地前進,鑼鼓聲、吹奏聲、爆竹聲不絕於耳,其間玩蕩舞船的、踩高蹺的化妝各式角色,伴隨著前進。幾條街人頭攢動、觀眾如潮,這活動被叫做「出會」,這一天是特別熱鬧的日子。

        ②端午的龍舟賽。大碼頭河面寬闊,每年端午節,年輕人穿著彩裝、齊心協力,一條條龍舟爭相競渡,有時還搞一些水上遊戲項目。雖然不少地方都有龍舟賽,但像大碼頭那種盛況和年年堅持的還是不多的。

        ③七月半放「焰口」。這也是大碼頭一種特有的宗教活動。這一天幾條街搭了許多座高臺,晚上一盞盞汽油燈把各處照得雪亮,一個個和尚披著袈裟,坐在高高的臺上,敲著鑼鼓、木魚,大家齊聲或高或低哼著、唱著,是念經還是唱歌,那時我們還小也聽不懂,只是覺得熱鬧好玩。

        ④八月十五燈會。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吃月餅、賞月亮,但大碼頭偶爾也利用這一天舉行燈會。這與正月十五燈節不同,那一天晚上河面上飄著無數大大小小的荷花燈,裡面點著蠟燭,映在水面上委實好看。尤其有趣的是每戶門口掛一盞紙紮的燈,各種各樣的形狀,長的、方的、圓的、象形的,外面用彩筆畫上山水人物,還別出心裁地寫上一句歇後語之類的文字,內容是製作者根據每戶的情況和特點精心挑選或設計出來的,記得有一年我家門口燈上寫著「旗杆上掛剪子」,還配上畫,那歇後語是「高裁」,諧音是「高才」,認為我家是書香門第。祖母看了非常高興,後來還叫家人帶了一點小禮去道謝。那所有的燈都是都會橋頂上周家紙紮店製作,周家父子心靈手巧在大碼頭是聞名的。

        其他傳統節日,大碼頭也都是十分熱鬧的。

        南門大碼頭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文化底蘊,它反過來又對這裡的社會生活和孩子們的成長,產生良好的積極的影響,其中講究誠信、注重修養、勤勞儉樸、重視教育,對當今新的文化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對儀徵「尚義求真」的城市精神的充實也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曾經繁華的「三條街」的大碼頭的質疑。 由於時代的變遷,大碼頭早已風光不再,甚至顯得有些破敗。近年來,出於各種原因,有些人開始關注起大碼頭,大多描述當年大碼頭的繁華,於是說起河西街、都會街、商會街的情況。有的引述資料稱「明清時儀徵是全國有名的十五個城市之一」,說什麼「上海十六鋪,儀徵大碼頭」、「大碼頭是儀徵的小上海」,有的提及清代劉鄂在文學筆記中談到的大碼頭的繁華及難忘的美味,說「到了儀徵大碼頭可以隨便吃美酒佳餚,那裡住著數萬富戶」。現在人們以為所指的對象就是「三條街」的大碼頭。對此我一直表示懷疑:如果大碼頭的繁華僅指在「三條街」,絕對名不副實,因為這「三條街」總長約600多米,商家不足百戶,無論如何是支撐不起如此的盛名。我家的情況也增加我的懷疑:父親和我,雖然出生在儀徵,但祖父是年輕時才從蘇州東山祖居地來儀徵從商的,家族在蘇州及木瀆是有名的大戶,他年輕時攜帶不菲的資財隻身來大碼頭成家立業,這裡肯定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如果僅只是「三條街」的大碼頭那是不可想像。再說都會街西直到沙漫洲有星沙會館、神州會館、金鬥會館等八所會館,背後涉及的應該是眾多省份來大碼頭經商的人群,僅是局限於目前人們議論的「三條街」顯然是不合情理的。還有歷代詩人如蘇東坡、黃庭堅、陸遊皆留下關於古真州的許多詩作,歐陽修還寫了《真州東園》,這些都應該與儀徵及大碼頭當年的繁榮相關。

         根據我的經歷和思考,我斷然地作出結論:歷史上的儀徵大碼頭,它的範圍、規模和繁榮程度定然是「三條街」的大碼頭至少數倍、甚至十數倍。

        (二)大量歷史遺存是極度繁華的大碼頭存在的明證。人們會說:判斷要有證據,思維要講邏輯,那麼這個結論從何而來呢?   

      當然上面提到的內容作為反證是有一定意義的,但還不能說是足夠的證據。我有充分的事實和史實作為判斷的依據,也以此給研究大碼頭歷史的學者們提供一些線索和依據。

        首先,大碼頭街道的路面建造得很講究有特色,一律是用長長的紫金色的花崗巖條石鋪成,中間橫的,兩面是縱的,底下是下水道,街面從無積水。雖是窄窄的,但十分别致。(舊時城市包括江南名鎮的街道也都不是很寬。)大碼頭以及城內外像這樣建造極為講究的街道的路面,除湮沒無痕的,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保存完好的真難以計數、無比悠長。本人僅憑回憶,以下圖示意。附圖二:

 

 

        毀壞湮沒的有待考究,本人見過走過的建築與上述一樣的石板路有二十多條,總共有二十多裡,當年應該都是繁華街市,有的是有文字提及的例如:清文人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引文中說「河東街倉巷人家皆有河房……」 「自東關而天池地無寸隙,南岸商家河房結彩懸燈,北岸呂祖祠一帶居民搭板臺賣座……岸南河樓斜對察院景陽樓,燈火相耀。」  這就足以證明如圖所示的河東街(關廟后街)及天池南北岸的兩條街的存在和繁華。但如何證明其它石板路當年都是繁華的街道呢?

        這裡就要提到儀徵城及其大碼頭另一個特別之處:全城內外和近郊,到處都是亂磚瓦礫 ,堆成山,堆成嶺,在這些石板路的兩邊延綿不斷,低的丈餘,高的數丈,走在石板路上像行走在河道的底部,兩邊都是高大的堤岸。此外還有一座座瓦礫山,在原工農小學處是數丈高的「老虎山」,現在二中,衛東新村處原來也有範圍很大的瓦礫山。上世紀70年代,儀徵這遍地「垃圾」,突然間成了儀徵特有的「寶藏」,儀徵及周邊城市鋪路及各種建築打基礎,這碎磚瓦礫成了最好的材料。一時間從城裡到南門,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敲碎磚,堆成「一方一方」的,立馬有人來收購,江邊及內河停著一艘艘來自鎮江、揚州等地的大船等待裝運。儀徵從泗源溝到大儀的公路的路基也是這些碎磚鋪成的。

        除了地面的碎磚,地下還有似乎永遠淘不盡的磚。一般人家砌房,首先是淘磚,從來不去買磚的。砌亂磚牆是儀徵瓦匠的特技,外地的瓦匠是不會做的。有些人甚至就以淘磚為生,有一個在國營船廠工作的人,常請假在家淘磚,領導知道後對他說:「你淘磚能淘幾天?把工作丟了就可惜了!」他笑著說:「我家淘磚從我爹爹(祖父)起,已經有三代了!」他說的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儀徵這如此多的碎磚瓦礫,有力地證明儀徵及其大碼頭有無數的街道及民居被毀了,而且破壞是極其慘烈的。這裡千年來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其他天災、瘟疫,會造成人的死亡,不會造成建築的毀壞,唯一的可能就是兵燹之災。

        (三)戰火使儀徵及大碼頭建築焚毀殆盡情況的考證。中國歷代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我查閱歷史,發現宋朝以前戰爭都在北方,此後許多戰爭都沿及到長江中下遊,而儀徵處在長江北岸,宋開始後的各代都有戰禍累及儀徵。

        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宋軍退守江南,多次北伐未果,儀徵成為反覆拉鋸戰的前線。元軍南下《黃天蕩之戰》(南京長江東)即在儀徵,大敗退守,後又南下有《采石之戰》,南宋軍民奮起抵抗,金軍大敗經儀徵退守揚州,其間宋將張昭、元宗、梁淵苦戰而陣亡,儀徵建的「三將軍廟」(又叫「三將廟」)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

        蒙古族滅金後成大元,宋元戰爭持續最久,戰場就在儀徵一帶。1236年就發生了為歷史記載的「真州之戰」。宋軍大敗後,元軍大肆燒殺搶掠,儀徵城又遭浩劫。

        明朝末,清軍南下,揚州守軍將領御清軍於儀揚一帶,後揚州城破,被屠城十日,史上稱「揚州十日」,儀徵亦是生靈塗炭之地。

        清朝,太平天國爆發(1851-1863)建都南京,號天京。清軍重兵圍剿天京,太平軍失敗後數十萬太平軍分散在大江南北,流動作動,對儀徵一帶破壞巨大,雖「燒」城而過的說法只是民間傳聞,但儀徵及其大碼頭在這場戰爭中被焚燒遭破壞,這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只是略舉幾點,就可以明明白白地推想出歷史上的儀徵及其大碼頭的繁榮是為何慘遭戰爭破壞的情況了。

        綜上所述,儀徵及其大碼頭當年的繁華,因水道之便而興,因漕運、鹽運之利而盛,也因後來「兩運」變遷而逐漸衰落。至於城市街道慘遭焚毀,主要是由於南宋以後在儀徵這裡發生的多次戰爭造成的破壞。但從有關史料和一些文人留下的文字看,清太平天國敗亡時對這裡的破壞尤為慘烈,大面積的街市和民居被付之一炬而蕩然無存,給儀徵及其大碼頭留下的只是一片廢墟了。

        當然非常確切而具體的情況,有待於那些有志於研究儀徵及大碼頭歷史的學者去探討了,這裡僅提供一些現在已經消失而我們確曾經歷的事實及自己的思考,供其作深入研究時參考。

        

        (一)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目的是保存和建設好儀徵為數不多的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含義的老街和相關遺址,以提高儀徵城市的品味和檔次。因此著眼於大處,著眼於儀徵市長遠的發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要有總體規劃,既要切實研究大碼頭的歷史風貌,又要兼顧現實的狀況和條件。要恢復和建設好體現大碼頭特點的如水道、都會橋、石板路、關帝廟、青磚粉牆的民居。引入的店鋪不講究有多大的規模,但要體現民俗文化,要有地方特色,能恢復一些老字號當然更好。

        (三)切勿急於求成,浮於表面,切不可千戶一面,看起來是一個個店面,實際上只是一排房子隔成單間而已。店鋪的招牌匾額要有文化內涵。實際上「酒香不怕巷子深」還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生活常有一種審美疲勞,城市的一隅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去處,人們定會眼前為之一亮。建設得真的好,也是不怕沒有經濟效益的。

       建設中還可以先易後難,最易的是在當初供銷總社那一段,南側已經拆遷,北面幾十米是國有資產,先搞好那一段街面,有很好的示範作用,還可以從中總結出經驗來。

        人們期待著一個有古味而又全新的儀徵大碼頭的出現。

      

        (一)大碼頭「狀元井」的誤傳

         商會街有一口被鐵柵欄圍起的井,由市文物單位考證稱之為宋代「狀元井」,並經市政府批准立了「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其實這井和井欄毫不相干,而井欄與「狀元井」聯繫也頗牽強。

        原先那段街面是平直的,井在姓楊居民的院內為其獨家使用。1956年城南居委會考慮大家方便用水,與楊家協商,對方同意讓出公共使用,致使圍牆成「凹」字形。1957年深淘此井後,當時居委會主任秦德祥從都會街找來一口廢棄的井欄放在井口,就成了現今的樣子。

        後來文物單位同志根據井欄上雕刻的人物服飾、生活情態等方面的考證,認定為宋代狀元家的井,並稱之為「狀元井」。據市文化局一位負責文物工作的同志說,宋代儀徵有一個狀元吳敏,此井欄就是他家水井上的。

        本人在南京夫子廟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展覽館細細地查看過,歷代科舉考試中儀徵狀元只查列一個清雍正年間的陳倓,宋代似乎沒有。北宋時宰相吳敏確係儀徵人,是「闢雍私試首選」,大概是天子大學考試第一名,這與科舉殿試的頭名的「狀元」是兩回事。

        可見商會街的「狀元井」的確定是有誤的。

        (二)對人們提及的「丁字路口」及街名的一點補正。關注大碼頭的人士中有「三條街」交匯處的「丁字路口」的提法,此表述與當地居民從來稱之為的「十字路口」不符合,原因是其對實際情況的不夠了解:大碼頭是東西、南北十字相交的街,向北為河西街,向西為都會街,向東為商會街,向南原有一段幾十米長的街面,直抵河堤,也有一些店面,頗有名氣的酒館「竹賢居」就在這段街面上。因此「丁字路口」提法欠當。

        還有人認為除了上面指的這三條街外,還有灣口街,因此應認為「四條街」。這種看法是不夠準確的。其實大碼頭幾條街名稱的演變是這樣的:根據民國初年存留下來的地圖標示,十字路口向西為灣口街,向東為關廟前街,原河東街大約因為已完全損毀,那段路面被標註為關廟后街(人們習慣稱之為「廟後」)。約在上世紀四零年前後(準確年份待查),灣口街改稱為都會街,有人出於指認的方便,習慣地把西邊轉折的一段稱之為灣口街;關廟前街改稱為商會街,那是由於「儀徵商會」在街的東頭的原因。

        (三)關於楊四將軍的傳說。 在大碼頭街西不遠臨江處,有一座楊四將軍廟,又稱楊四廟或楊泗廟,裡面供奉著白臉的「楊四菩薩」。楊四廟在周邊地區似不曾見過,查閱資料得知在湖廣一帶有建楊四廟的情況,但為紀念誰、供奉的是什麼神靈,說法各不相同。主要有這幾種:有說楊四將軍是黑龍王之子,因斬河妖以護生靈,百姓立祠供奉;有說楊四湖南人七歲成神,除孽龍消水患,封為將軍以鎮水;有說楊四是道教首領,被民間封為能除妖斬鬼的神靈;還有說是為紀念南宋抗金將領楊從義的。但其中大多與斬河妖平水患相關,而均塑造為披甲仗劍的英武形象。

        儀徵大碼頭楊四將軍(或稱楊四菩薩)的形象與以上迥異:面色白淨,慈眉善目,神態安詳,端坐在神龕之上。每年陰曆三月二十四「出會」,均由人抬著巡遊,讓百姓關瞻供奉。

        關於楊四將軍在儀徵的傳說,也與上述完全不同。傳說楊四原是一戶百姓家的孩子,姓楊,排行老四。生得白淨,待人和善,像個書生,十分討人歡喜。一天楊四與許多人外出乘船,船行至江中心,忽然狂風暴雨大作,波浪洶湧,眼看大船就要顛覆,滿船的人驚慌失措,這時只見一個青年走到船頭,縱身躍入水中,頓時風停雨歇,波平浪靜。這個青年就是楊四,他以身殉難,感動了河神,挽救全船人的性命。人們為了紀念他,立廟以祠,奉為神靈。

        小時候隨父親到「星沙」去遊玩,站在楊四菩薩前聽了這個楊四將軍的故事,仰視著這位白臉和善的菩薩,內心充滿了敬意。當時的情景至今仍清晰記得。這個捨身取義的故事與前面幾種傳說完全不同,而且崇尚大義的精神與當今我們「尚義求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覺得有記載下來的價值,故記述於茲,以防失傳。

 

       

         偶得《儀徵大碼頭盛衰探源及其它》一文,細細讀來,品位極高,令人十分欣慰。這是作者嚴慶雲老師接受儀徵有關部門與文史愛好者訪問大碼頭歷史後的探究性佳作,難得的嚴謹文筆和務實的作風,不愧是一篇彌足珍貴的史料性極高的好文獻,值得我們推崇。

         嚴慶雲,曾經的儀徵民主促進會資深副主委、市政協常委,一直在儀徵第二中學、電大從事語文教學,退休後仍被市政府及環保局聘為行風監督員、環保公眾監督員。嚴老為人正直,德高望重,學識豐富,治學嚴謹,桃裡滿園,受人尊重,是儀徵難得的正人君子。

        嚴慶雲先生祖籍蘇州東山鎮,清朝末年,其祖父嚴家祥(字鉅卿),與臺灣嚴家淦是同居於安仁裡的同宗、同輩兄弟,因當時的儀徵大碼頭仍還繁榮,遂自蘇州東山鎮安仁裡遷至儀徵大碼頭,在河西街從事布業和百貨業生意,店號為《德康》。其時店鋪大、僱員多、生意興隆。至父輩,隨著大碼頭逐步衰落,雖移鋪胥浦,但仍居於大碼頭商會街46號。嚴家祖輩十分注重道德與文化的教養,書香之家,為仕者清正,從商者儒雅,代有人才輩出。

         一個祖輩都生長於大碼頭的老人,撰寫《儀徵大碼頭盛衰探源及其它》一文,以史實為據,以親身經歷為憑,以親眼見為實,以思考為悟,旁徵博引,記錄了大碼頭繁榮昌盛的歷史和滄桑巨變,是十分可靠、值得信賴的。質疑並正誤了「狀元井」等等謬傳……並對當下儀徵市政府欲重新恢復大碼頭歷史風貌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和注意事項,更具真知灼見而難能可貴。

        嚴老本身就是一個人品、作風十分嚴謹的人,他的描述與回憶應該是真實的,他的這些看法、質疑和建議,當值得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更值得當下一些熱衷於儀徵歷史文化的人士學習和借鑑。歷史不是道聽途說,歷史不是主觀臆測,更不是捕風捉影,以訛傳訛。 轉發此文,以饗讀者,這對儀徵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編輯整理:白沙天地



相關焦點

  • 儀徵學者奔波20年為南門大碼頭「留根」
    古井碼頭遺址老宅今年55歲的汪向榮,儀徵作家、詩人。不是土生土長的儀徵人,他卻為儀徵大碼頭遺存文化的保護奔波了20年,給大碼頭留下更多的文化和遺存資料。隨著碼頭遺址的出土,如何保護和發揚好大碼頭江河文化,汪向榮仍然在努力著。
  • 儀徵學者奔波20年 復原大碼頭古地圖再現昔日繁榮景象
    老宅今年55歲的汪向榮,揚州儀徵作家、詩人。不是土生土長的儀徵人,他卻為儀徵大碼頭遺存文化的保護奔波了20年,給大碼頭留下更多的文化和遺存資料。隨著碼頭遺址的出土,如何保護和發揚好大碼頭江河文化,汪向榮仍然在努力著。
  • 江蘇「龍澤名苑」杯首屆儀徵美術獎、儀徵書法獎頒獎公展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從儀徵市文化館發回現場報導: 2019年3月6日上午10時,「龍澤名苑」杯首屆「儀徵美術將」、「儀徵書法獎」頒獎儀式暨獲獎作品展在此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馬立新,市人大副主任徐厚江,市政協副主席施偉文出席頒獎典禮並觀展。
  • 成都碼頭探源
    上世紀70年代末,這裡修起了跨江公路橋,望江樓碼頭隨之被撤除,成為成都中心城區最後一個消失的錦江碼頭。碼頭舊事多舊時的成都,市民出行和商貿主要依靠錦江上星羅棋布的碼頭。它們分工明確,不僅客運和貨運分開,即便是不同的貨物,所用的碼頭也不盡相同。
  • 揚州儀徵的李先生置業遇上窩心事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2月16日凌晨摘編《揚州電視臺關注》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儀徵智慧工業園緊鄰沿江路,地理位置優越,有不少人來購買了園區的廠房。上午,記者在儀徵智慧工業園南門,見到李先生等一幫業主。2019年10月,李先生花了1千萬,買下了園區北門一側的廠房。合同上的建築示意圖顯示,北面為轎車出入口,南面為貨車出入口。由於北面緊挨著沿江路,廠房價格也最高。
  • 儀徵昨日氣溫再創新低!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1年1月9日上午摘編《揚州發布》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2021年1月8日,
  • 老小區改造,儀徵兩鄰居緣何搞得不愉快?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6月19日摘編微信公眾號《新聞女生》平臺發布的信息:儀徵真州鎮大西生活區是個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舊小區,最近進行了全面改造。市民李先生的嶽父嶽母就住在這個小區,他反映在小區改造過程中,兩位老人因為一個插座搞得很不愉快......
  • 江蘇儀徵:舉辦退役軍人就業專場招聘會
    儀徵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丁鵬、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從儀徵市人才市場招聘大廳發回現場視頻、圖片新聞報導:2020年6月24日,江蘇省儀徵市人才市場招聘大廳,數百名歷年退役士兵雲集在此,參加「就業啟航.再立新功——儀徵市2020年退役軍人就業專場招聘會」。
  • 儀徵這3個地方要拆遷!徵收範圍紅線圖劃定!涉及86戶!
    2021-01-10 05:24:56 來源: 視覺儀徵 舉報
  • 儀徵伍子胥大道徵拆工作圓滿收官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2月17日凌晨摘編《儀徵城建》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12月15日,隨著「轟隆」一聲響動,最後一戶房屋拆除完畢,至此,伍子胥大道紅線內房屋拆遷工作全部完成,為伍子胥大道拓寬改造工程掃清了障礙。
  • 儀徵有人大代表現場考察寧揚輕軌萬年路站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1月20日凌晨摘編《揚州發布》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儀徵有人大代表現場考察寧揚輕軌萬年路站!如此看來,南京到儀徵的輕軌真的要來了今天(11月19日)下午南京市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在儀徵寧揚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現場實地考察調研網友在現場拍攝畫面
  • 探訪儀徵抗戰遺蹟之稻香村茶食店
    ,地下工作者郭性德(儀徵人)已提前回儀,此時帶二部小車在碼頭接應,落腳於城內北門小客店。當時儀徵街道狹窄而蕭條,有偽警察局長嚴德志屬下的三個排警察看守四門,城中心駐有10名日軍。警察局長嚴德志與郭性德早已結識,安全方面沒有大的威脅。當夜在小客店中,四名警衛輪流放哨,潘漢年一行緊閉房門,天將麻麻亮,徐漢光囑郭性德持名片一張,前往拜晤嚴德志,另給偽幣若干,給守城偽兵買煙抽,請提前開放北門。而後,一行人順利出城。出城後,啟明星還在天際閃閃發光。
  • 儀徵城南老戲場、老戲院
    看戲除當地人外,四鄉八鎮的戲迷也潮水般湧來,為了下午繼續看,不少人中午吃飯,就在場外買些城南特色小吃(民間有到儀徵不吃城南小吃不算到儀徵之說),各大飯店生意火爆,商家大賺了一筆。  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換場中,還安排了一些類似於今天的廣告。
  • 儀徵大儀這位「老爺子」令人敬佩!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9月16日凌晨摘編微信公眾號平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發布的信息:「記者同志,我們大儀有個老爹爹,不簡單哪。85歲了,每天騎十幾裡路到陳集擺攤磨剪子磨菜刀。他家條件艱苦,老太婆有病,兒子殘疾,兒媳去世了。
  • 震撼電影大片《天道王》登陸儀徵
    揚州真州府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0月10日凌晨
  • 走進儀徵佐安村張雲龍的羊世界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0月8日下午摘編《揚州發布》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乾淨的院子,整潔的羊舍,
  • 儀徵海悅國際原來是這樣-----
    270度環幕禮堂,讓每一位貴賓都仿佛置身於環幕影院,光影效果堪比國際大秀。現場採用全景漫遊,舞臺聚光,點滴刻畫,詮釋海倫堡22年的改變與力量。沉浸式舞臺設計,舞臺、演員、觀眾再無界限,打破傳統,只為卓越體驗。悉心數月的精心籌劃,當晚的每一場環節都傾注著海倫堡地產的極致用心,亦以震撼人心的現場效果完美獻禮。
  • 儀徵快速調處106人訴「工資」集體爭議案件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11月28日凌晨摘編《儀徵人社》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日前,儀徵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快速調處一起106人訴某公司「工資」集體爭議案件。
  • 探訪儀徵古蹟之秦橋石羊
    【插圖】我拍攝的石羊八月份我和妻子去天長金集尋訪楊捷將軍墓,墓前神道邊的翁仲石像,那麼大的傢伙(一位站立武將)被人偷跑了,是用吊機偷的,後來在遼寧丹東抓住了竊賊,追回了武將(差一點就坐海輪出國了)。石羊之所以沒有被盜,我想主要是石羊崗交通不便,另外也有村民保護、石羊看相不贏人等原因。現在文昌路已經通車,通莊機耕路即將鋪設成水泥路,好事者順手牽羊,絕非沒有可能。
  • 儀徵大項目開發商拿地!|揚州|世博園|儀徵市|度假區|林灣...
    儀徵這幅近5萬㎡地塊被萬有(揚州)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拿下!  2020年8月14日,儀徵市區一住宅用地成功競拍,為2019-62幅地塊,由萬有(揚州)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底價競得,成交樓面價約為1950.52元/平米。  儀徵市掛[2020]15號  本次競拍地塊的詳細信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