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新聞客戶端12月23日消息 記者 賈傲
自1968年2月浙江省派出第一批中國援馬裡醫療隊,半個世紀來,因為一代代醫務工作者的堅持,這個西非內陸的文明古國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之中,第27批援馬醫療隊無疑是特殊的一支,他們正面遇上了馬裡新冠疫情的爆發期。特殊的環境,也讓他們成為了在異國友邦中最敬業的「中國專家」。
披荊斬棘,頂著新冠去「援馬」
第27批浙江省援馬醫療隊,共23人,其中6人來自金華,分屬於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以及中醫醫院。醫療隊於10月2日出發赴馬利共和國執行醫療援外任務,在任期的18個月裡,他們將在1.6萬多公裡外的「新家」馬裡,守護生命。
這一趟旅途還未出發,便已困難重重。來自市中心醫院的隊員黃宏偉告訴記者,歷年來每一支援馬隊伍至少需要接受半年以上高強度的法語培訓,他們也不例外,從1月開始共計有634個學時的法語課程。然而受疫情的衝擊,其間有4個月的時間不得不改上網課,大大拖慢了進度,課後隊員們更是靠著彼此語音、視頻來提高語感,以加倍的努力完成學習。
正是在這段學習期間,他們從相關新聞中獲悉,萬裡之外的馬裡於3月25日出現第一例新冠病例,並於4月初出現第一例華人病歷。考慮到持續上揚的疫情曲線、當地40多攝氏度的高溫熱浪、馬裡當地薄弱的醫療條件及院感防控的缺失,隊員們都意識到當他們踏上馬裡時,有極大概率與爆發期的新冠疫情正面碰撞。
在這濃濃的緊張氣氛之下,隊員們還是勇敢地選擇和家人告別。因為這一走,就是漫漫18個月,考慮到中馬兩地8小時的時差,在未來的時日裡,他們每周將只能和家人通話1~2次。中心醫院的斯萍安告訴記者,她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小兒子今年4歲,是最依賴母親的年齡,平時對她很黏。出發前,她陪兒子看了半天的《黑貓警長》。動畫裡,反派「一隻耳」跑到了非洲,為了打擊罪犯,代表正義的「黑貓警長」也不遠萬裡一路追蹤而去。「媽媽也像黑貓警長那樣去非洲打擊病魔,做你的英雄,好不好?」終於,似懂非懂的小兒子點了點頭。但離別的那一天,在送行的隊伍中小寶寶還是哭得撕心裂肺,她不敢多看一眼,默默地抹了把眼淚,叫家人趕快帶兒子們離開。
在克服種種困難之後,最終,援馬醫療隊23名隊員一員不落地抵達馬裡。如他們所預料,一交接結束,還未來得及適應新環境,馬上進入了當地疫情的高發環境。甚至防疫情況比他們想的還要嚴峻,醫務人員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穿著防護服,不到幾分鐘,衣內就溼透了。
敬業的他們,成了當地備受歡迎的「中國專家」
「我們在中國政府援建的馬裡醫院工作,在當地屬於高端的醫院。然而我們抵達後不到一個月,院內就有馬裡本地醫務人員確診新冠。」斯萍安告訴記者,他們與當地醫生助理接觸的最多,因為當地普通百姓說的是班巴拉語,醫生助理把病人的主訴用法語翻譯給他們聽,所以醫務人員確診新冠的消息,讓整個團隊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說實話,我們也害怕,但身為醫務人員穿著胸前帶國旗的白大褂,怎麼能退縮。」斯萍安告訴記者,她是兒子心中的「黑貓警長」,她不能退。
除了醫務人員受到感染,疫情下的混亂局勢也使當地出現了工人罷工運動,並波及到了醫院,許多地方連就醫都成了問題。「最多時一個月罷工了兩次,我們這支來自中國的團隊反倒成了醫院裡最穩定的一線堅守者。」
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堅守,如今,第27批援馬醫療隊已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中國專家」。每天,診室的門口都會排起長隊,前來問診的病人不下100號。「這之中有很大原因是馬裡當地醫療條件不太好,許多患者都是拖了多年的老病號,需要反覆進行階段性的治療;還有一點我們是完全免費的,許多病人選擇跨省過來,因為哪怕算上來迴路費,也很划算。」記者了解到,最近一個月,這群漸漸打響名氣的「中國專家」還接診了一批專程從幾內亞趕來的跨國病人,這種無言的信任讓團隊十分感動,也讓他們更加深刻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截至12月,第27批援馬醫療隊在做好援外醫療工作的同時,他們也數次參與到華人的急救當中,為在馬華僑華人、中資機構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這樣為愛守護、生死競速的舉動,充分發揚了「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援非精神,也獲得了駐馬裡大使館的肯定,大使特意點讚他們的援非精神。
「時至今日,浙江的援馬醫療隊已有27批872人次,我們只是眾多援非者之中小小的縮影。」黃宏偉告訴記者,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援非情結感召下,未來,團隊將繼續以忠誠、務實的態度,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而奮鬥。
來源:金華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