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內服裝上市公司風起雲湧,幾家歡喜幾家愁。
海瀾之家被騰訊25億入股,太平鳥在紐約時裝周大放異彩,將國潮帶向了海外,而老牌美特斯邦威卻巨虧3億。
雖說有人笑,有人哭,但是在2017年淚中帶笑的服裝品牌,應該是拉夏貝爾(La Chapelle)。6年3次衝擊IPO,終於在去年登上了A股市場,成為國內首家A+H股同時上市的服裝企業,如今A股市值已超88億。
自2001年成立以來,拉夏貝爾專注於大眾女性休閒服裝市場,主要從事服裝自主設計與研發、外包生產、品牌推廣和直營銷售。
01 拉夏貝爾6年3次衝擊IPO
雖說拉夏貝爾被貼上了「中國版Zara」,但是與大多數快消品企業喜歡在公眾面前高調現身不同,創始人邢加興顯得低調而神秘……這位掌管著每年營收額近百億的女裝企業領頭者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有著什麼樣的生活和創業經歷呢?
1、誤打誤撞進入服裝行業
邢加興1972年出生於福建浦城,在邢加興21歲的一天,母親讓他去城裡買些樹苗回來種上,他揣著買樹苗的幾百塊錢,走到城裡,看到一個服裝印壓培訓班就報了名,打算學點技術。
回到家,他告訴母親學費已交不去就浪費了,於是就這麼學了服裝技術,這也是邢加興進入這一行業的起源,今天我們似乎看起來,頗有點誤打誤撞的意味,但後面的事實證明,邢加興這一步也許走對了。
在那個培訓班結業後,邢加興去了一家臺資服裝廠,幾個月後,他覺得自己幹的不過都是些最初級的活,根本學不到什麼核心技術,他又跑到北京服裝學院學了半年服裝設計。學成後,邢加興回到原公司做起了銷售。那家公司的臺灣老闆希望他能到武漢開分公司,當時,在外地開分公司手續相當繁雜,於是放棄了這份工作,跟隨朋友去上海創業做服裝代理。
2、從代理品牌到創立品牌
邢加興曾對媒體描述了服裝代理的歷程,「福州服裝圈子很小,只有兩三個商場。我打工時比較勤奮,天天到商場巡店。那時,做的是蘇菲女裝,福州最好的一個品牌。創業後我就把蘇菲拿到上海去賣,做得很好。後來其他一些臺資品牌也紛紛找我做代理。我最多的時候代理過3~4個牌子,像錦衣傳奇、卡梅爾,後來這些牌子在大陸都不見了。」
1998年,服裝代理工作很難繼續擴張,邢加興便萌生了創立自己牌子的想法。他曾對媒體解釋稱,「這些牌子都是從臺灣過來的,在大陸開工廠,在大陸賣,其實臺灣根本沒有,根基不好。到後來,我的店鋪開起來,卻沒有貨賣。因為福州很暖和,秋裝上得很慢,到11月份才有,可是上海8、9月就要上秋裝,這樣跟商場就有個斷檔。我們覺得如果自己創立個牌子,可能更容易控制。」
當年,邢加興向他人籌集了50萬元的註冊資本,拉上兩位設計師和幾位銷售人員正式成立了拉夏貝爾。據了解,拉夏貝爾在法文中譯為小教堂,是法國一條風情小街,據說,邢加興在構思這個品牌時正居住在這條充滿法國文化的小街上。
縱觀邢加興的創業過程,與上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初的服裝開創者一樣,基本上都經歷了從學徒到代銷,再到自主創造品牌的過程,他們都屬於嗅覺靈敏的創業者。當時,中國自主服裝品牌還不太多,但市場需求量又很大,這為而後拉夏貝爾品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02 邢加興創業20年
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自1998年邢加興創業至今的20年裡,行業市場參與者不斷入局,競爭相當慘烈。此外,電商的崛起也擠壓了線下門店生存空間,同時存貨比例較大,而市場需求不斷更新等問題也困擾著女裝行業,拉夏貝爾也不例外,邢加興不得不面對這些困擾。
實際上,近年來邢加興也在不斷調整公司的發展戰略,例如推出了多品牌戰略,截至目前,拉夏貝爾通過收購等手段已擁有十餘個品牌,除主營女裝外,男裝及童裝也納入了其業務線。
但在過去兩年間,該公司收入依然還是來源於創立時間最早的兩大品牌La Chapelle 和 Puella,截至2016年,兩個品牌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雖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仍有50%的比例。
目前,拉夏貝爾已經在A股上市,邢加興仍將繼續面臨企業低效率、高庫存、電商業務向前推進,多品牌戰略拓展等一系列問題,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03 發展家鄉旅遊業
2011年,邢加興在仙陽鎮陽墩村烏陰橋自家後山,鋪設了2.5公裡大理石步遊道,並從寧波的園林公司選購優質樹種,在道路兩旁栽種了櫻花、楊梅、蘋果等70餘種樹種,對山上林地、毛竹及野生植物進行人工修葺和管護,開始了櫻園農業休閒農莊的一期建設(總投資約2億元,計劃分三期建設)。
經過幾年發展,初具規模的櫻園已成為浦城的一個新興旅遊景點,每年清明節前後,4千株櫻花一齊盛開,美不勝收。
與美邦創始人周成建不同,拉夏貝爾創始人邢加興不是裁縫出身,一開始就是賣服裝的。儘管已有美邦的前車之鑑,邢加興似乎仍對自己的市場打法充滿自信。
如今,由這位勤勞的福建人邢加興,打造的夏貝爾被稱為「中國的ZARA」,成功上市之後,這一定也是拉夏貝爾的奮鬥目標,這也標誌著,其在國內女裝市場布局中的更大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