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和,1949年生。中原大學土木系畢業,曾任中興工程公司工程師。美國攝影學會終身會員,現為自然人文攝影工作者。第九屆(2006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第七屆(2011年)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劃得主,國立瑞芳高工傑出校友(2012年),自1984年開始拍攝山嶽,已逾30多年至今從未停歇。
高銘和、王鐵男和夏伯渝暢談中國登山30年。
甘肅登協主席火新平、高銘和、袁瑋、馬德民。
高銘和曾說:在山的懷抱裡,不論種族、膚色、宗教、性別、體能······這是一種包容的情懷,更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的偉大對話。而拍攝山是他深愛的一種記錄足跡、感觸世界的方式。《中國百嶽》拍攝計劃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夢在他的心裡烙下深刻的印記。多年登山旅程中,從寶島玉山到法國勃朗峰,再到阿根廷阿空加瓜山、北美德納利峰……直到登上珠峰。除了享受攀登山峰的過程,也拍攝了無數壯麗宏偉的高山景象。
山究竟要他做什麼?曾經隱約的感覺而今慢慢了解,山幫助他實現的是自我,突破身體、心理和外界的限制,完成心中更高的境界。人生常常是這樣,很多你一直想做卻沒去做的事,往往旁人輕輕一推,就會變成事實。中國百嶽計劃是高銘和覺得可以將自己的登山志趣轉變成事業的一大契機。 它源自於中國山川壯麗,卻沒有《中國百嶽》影像的現實。
1994年,他辭掉工作了20多年的職務,只差幾年就有退休金可領。人這一輩子只要做一件事,不一定是件大事, 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全力以赴,雖然不一定做好,但只要盡心盡力,這就夠了。憑著這個信念,他選出一百座中國名山,將它們實地考察紀錄下來,一方面為個人登山生涯留下一份紀錄,而能由自己完成中國百嶽,其意義更是不凡。專挑艱難的事做是他的執著。他比喻登山就像跑馬拉松,到最後縱使體力已快虛脫,如果意志堅定,往往可以發揮人的潛力,撐到最後有所突破。
毅力和耐力對一個登山者而言,比什麼都重要。1996年的珠峰世紀山難中,他失去全部手指和腳趾。《中國百嶽》仍待完成,他面臨的艱難比起珠峰的高險,困難和挑戰,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截肢後很多生活小事都要從頭學起:沒有手指握著茶杯就用手心捧著;沒有腳趾和腳跟平穩走路,就踮著腳板前端,就像登山一樣想法努力克服。生命對他而言,依舊充滿期待的堅強和樂觀。縫縫補補的是他的肢體,而這一顆旺盛的心永不磨損,不被擊倒。當他沉默時,你是否知道他也許沉浸於當年珠峰的情景;當他遠眺群山之際,你是否看穿他心底《中國百嶽》的藍圖?
望山,山不老;看人,人有終,《中國百嶽》終將在中國山嶽文化歷史上寫下非凡一頁。
綽莫拉日7364米 西藏199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5 STS9046
羅波崗日7095米 西藏1999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2 E100VS
喬格裡 8611米 新疆2001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3 E100VS
岡仁波齊6638米 西藏1995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3 STS9046
四姑娘山6250米 四川2011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3 E100VS
珠穆倫措7803米 西藏1995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8 STS9048
拉軌崗日6457米 西藏2013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8 E100VS
康波欽7281米西藏199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2 STS9046
慕士塔格峰7546米 新疆200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3 E100VS
珠峰8848米 西藏2000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7 E100VS
特拉木坎力7441米 新疆2012年 哈蘇500CM 富士12014 RDPIII
迦舒布魯姆二峰 8028米 新疆2011年 哈蘇500CM 富士1206 RDPIII
博格達5445米 新疆2012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4 E100VS
桑丹康桑6324米 西藏199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6 STS9046
年保玉則5369米 青海2011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2 E100VS
拉布吉康7367米 西藏2013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7 E100VS
庫拉崗日7538米 西藏1993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44 E100S
普莫裡7170米 西藏201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5 E100VS
喬納布桑6592米 西藏199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1 STS9046
雪蓮北峰6627米 新疆2014年 哈蘇500CM 柯達12052 E100VS
高銘和自述
我從來沒有想到做一個自然人文的探索和拍攝工作,花了27年時間竟然還沒有完成,也許當初定下的計劃太過龐大,但是,頭已經洗下去了, 不去理它又不行,所以,只好咬緊牙關繼續執行下去,直到計劃全部完成為止。
當初憑著一股熱忱和傻勁,我得意的擬定《中國百嶽》自然人文攝影計劃,想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尋找100座有特色的山峰,用影像和文字來記錄它和其周遭的生態景觀,並呈現整個大地的風貌,以及它所涵蓋的人類歷史文化。
由於我從小長在有山有水的寶島,永遠抱持著一份最親最愛的情懷。雖然我已到過世界很多國家,也發現一些更好更美的地方.但是我還是選擇要永遠活在寶島,因為這個地方是那麼熟悉又有情。但我也告訴自己,不要只有井底之蛙的一般見識,應該要有胸懷天下的豪氣,所以我就走遍世界各國,開拓人生視野,接觸很多不同人士,發現他們都會跑到其他國家去做不同研究和探索,知道這些有志之士,早就跨越狹隘的疆界觀念。唯一區別的大概只有他們要追尋的目標和領域吧;如此的胸襟和專注投入的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跟動力,讓我也想追隨這些前輩的腳印。
1992年,我就想到北極去探索愛斯基摩人的歷史文化,為此,我買了大量資料和書籍、影帶回來參考;我也曾計劃到尼羅河探索埃及興衰史;到北歐研究維京人歷史文化等等;但最後卻選擇做《中國百嶽》。因為我發現我的文化背景、登山經驗和攝影技巧這三樣法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衡量,都比其他人更適合做中國自然和人文探索工作。就這樣,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開始打造自己的計劃王國,我以一顆充滿興趣且不氣餒的心,來進行這個史無前例的《中國百嶽》探索攝影計劃。
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可用,感謝眾多伸出援手贊助我經費器材的熱心朋友,因為您們的支持和協助,《中國百嶽》才得以持續進行下去,我也無時無刻告訴自己:報答大家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完成目標。我將排除萬難完成此一使命, 以報答大家的關懷和愛護。
2019年我將拍完100座山峰中剩下的22座山峰,這項已進行了27年時光的宏偉計劃,寄託著我的人生目標。通過《中國百嶽》的影像資料,世人可以欣賞這些雄偉壯麗的山峰,以及周邊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這是我們值得傳承的中國山嶽文化。
延伸閱讀
遇見專欄 | 當太空毯遇見馬拉松
遇見專欄丨公路接力反叛先鋒Speed Project LA-LV,比巴克利超馬更酷
遇見專欄丨一個日本老人的橫斷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