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
「明天會更好」是由中國臺灣群星演唱的歌曲,由羅大佑,張大春,李壽全,邱復生,徐乃勝,張艾嘉等人演唱,詹宏志作詞,羅大佑作曲,陳志遠編曲。
歌中唱到: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攀登玉峰一直是個心願,6月中旬,我參加了兩岸戶外教育培訓主題研討會,並在臺灣進行了戶外環境及資源考察和攀登寶島絕頂—玉山主峰。
玉山,通常指玉山主峰,位於中國東部地區臺灣省中部,北起三貂角,南接屏東平原(臺灣南部的屏東縣周圍),綿延約300公裡。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位於北回歸線以北2.3公裡,是中國東部最高峰。
玉山不只是臺灣百嶽之一且為最高峰,更被稱為東北亞第一高峰。四季分明的玉山讓登山客在爬玉山的同時,能夠享受玉山登山的美景,春天杜鵑盛開瀰漫花香、夏季壯美雲海、秋季金黃夕陽、冬季雪白夢幻場景。
但最吸引人的必定是東北亞第一高峰這件事,即便路途很辛苦,但途中的玉山群峰面貌及動植物就能舒緩玉山登山的壓力,最終在抵達玉山主峰頂端的當下,那一種成功及眼前美景,絕對會讓人有說不出口的感動,即使辛苦也會認為值得了,這就是玉山登山的魅力!
要攀登東北亞最高峰——臺灣玉山是個非常有難度的事情,他的難度不在於登山的難度上,而在於申請(需抽籤中籤)和證件(證相當多)的辦理上。登玉山要經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批准,辦理登山許可證才可入園。每月僅有兩千個名額,且登山者還必須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登山資歷,要申請還確實不易。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玉山就因為一場可恥的偷襲事件為世人所知!那就是著名的偷襲珍珠港。當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選擇偷襲行動代號時,用了「攀登新高峰」這個詞!大家熟悉的「虎虎虎」是指機群偷襲成功後回發的電報暗語,而「攀登新高峰1208」 則是山本五十六向突擊編隊司令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發出的進攻珍珠港命令,其中1208是指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
過去,軍迷們普遍認為「攀登新高峰」是有「再上一層樓」的意思,但其實不然。所謂的「新高峰」確實是指現實中存在的一座叫做「新高峰」的山峰!而這座山峰正是臺島內的玉山。中日甲午戰爭後籤署馬關條約,中國割臺灣給日本。當年日本殖民者來到臺島,發現了島上高山俊俏,特別是玉山。對玉山進行海拔測量後驚訝地發現比本島的富士山還要高。於是將該山認為是日本第一高山(不要臉),改名為新高峰。
1930年8月4日,當時的臺島第13任總督石冢英藏(日本福島縣人,侵華戰犯)登上這座新高峰的主峰,表達了日本對臺島的「徵服意義「這場登山活動被日本稱為『攀登新高峰』!但是正是這位攀登新高峰的石冢英藏總督,血腥鎮壓了隨後爆發的著名的高山族霧社起義,這也是島內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抗日起義。
1930年10月27日,原住民賽德克族爆發了霧社起義,與日軍警對抗,犧牲了近千人,部族幾乎滅族。石冢英藏因為其處理該事件的手段問題,也被日本國內責難,不得不引咎辭職。電影「賽德克·巴萊」就是講述的這段歷史。霧社起義是島內最後一次大規模抗日活動,此後日本殖民者改變了統治方式,採用日化,奴化教育等進行去中國化,循序漸進將島內民眾洗腦。這也是當前島內某些人媚日情節的源頭!可以說他們這些人還不如當年勇於抗日的原住民,簡直是數典忘祖!
有朋友問我玉山主峰的于右任銅像還在嗎?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作品名為《望故鄉》,原文為: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把我葬在高山之上,讓我可以看見我的故鄉。故鄉看不見,但永遠不能忘記。 把我葬在高山之上,讓我可以看見故鄉的大陸。大陸看不見,但永遠不能忘記。 天地蒼蒼茫茫,在高山上,我的靈魂在看著故鄉。
於先生暮年深恨祖國處於分裂狀態、自己不能葉落歸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陸親人,遺憾而痛苦。 1962年,83歲重病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考慮後事:「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 (1962年1月12日的日記)。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日記本中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故鄉》。 這是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詩中無限悲痛地抒發了先生對故鄉、對大陸深深的懷念之情,也表達了臺灣海峽兩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心聲。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玉山主峰樹立3米高雕像,本意在補足4000米高度(玉山當時測量數據為海拔3997米),並有尊重于右任遙望大陸遺願「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之意。(但後來重測發現,玉山實際高度僅3952米)。
銅像於1966年興建完成,當時是由教育部責成救國團成立「于右任建像籌備處」,並由中國青年登山社主其事募款、雕塑家陳一凡設計,立碑人為吳三連。興建銅像基座時,水泥用火車運到阿里山,再轉至信義鄉東埔集材場,接著用卡車運上塔塔加鞍部,最後再請兩位原住民把重達八十公斤的于右任半身銅像背上山。
于右任銅像於1966年8月與排雲山莊一起舉行落成典禮。蔣經國先生原想赴玉山頂峰向銅像致敬,後因健康原因不能成行,改在離玉山較近的嘉義市舉行揭幕典禮(用一個複製品代替)。他還親自向當地山民伍勝美、全桂林握手致謝。
30年來,于右任銅像已成為登玉山者的坐標,在銅像面前留影,為登山者作證,是他們美好回憶的一部分。1995年11月1日,臺獨分子綠色和平電臺主持人林長安與葉博文、陳朝順等上山破壞銅像。他們鋸了近三小時,葉博文拿起榔頭一敲,頭像就這麼斷了,四人一陣歡呼,葉博文表示要把頭像帶回去做紀念,但頭像卻在半路上滾出來,由於天色昏暗,他只好放棄找回。
11月15日,各報登出于右任銅像「頭斷」的消息,引起社會熱烈討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派人清山時找到這被鋸斷的頭像,玉管處重新黏回到原來的基座上,但臉上多了一條黏線,清楚可見。葉博文於2007年2月12日接受自由時報專訪,對毀壞銅像事做了說明。因已過法律追訴期,所以沒受到任何懲罰。
1996年5月初,玉管處接獲山友通報,整個銅像完全被拆除丟入山谷無從找尋。這回玉管處決定改豎立一塊玉山天然巨石,由前南投縣長林源朗寫下「玉山主 峰」四字,並附上「標高三九五二」,存續至今。由於此次破壞迄今仍未有人出面承認及說明,因此執行者、具體的破壞時間、過程均不詳。
我們是野性祁連,來自遙遠的西部。
我們是山與山,跨過高山大海來取經。
從祁連山到玉山,
山與山不相遇,
人和人總相逢。
遇見專欄·袁瑋
延伸閱讀
遇見專欄 | 有趣的靈魂英剛
遇見專欄 | 用一生拍攝《中國百嶽》的高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