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
丁酉仲春,幸籤《西北作家》首批作家合約,甚為興奮。不幾日,編輯老師發「清明懷念」主題之約稿信息於微信。適逢張偉兄之周年祭前夕,遂,嘗試應之,擬名曰:《懷念偉哥》。經兩三日,成文一篇,細推敲之,始終不能契合於老師所發之徵文條件。僅篇幅一項,超出六百字有餘,實為不妥。餘作文功力尚淺,向來囉嗦,眾所皆知久矣。思慮再三,總不願辜負一番盛意。遂,大刀闊斧,改之。然,三番五次終不能如願。忽有靈光閃現,改之以仿古述法或許可行?再動筆,刀削斧砍,終成短文一章,雖未達徵文邀約之字數內,卻也無法再改之。遂投遞入郵箱靜候佳音。又幾日,該文幸於3月30日《西北作家》微信平臺刊出,得一眾文友之好評,十分激動。嗣後,偶有拙作以此手法問世,頗有好評,深受鼓舞,漸好之。
今日之拙作仿日前數篇之手法醞釀已久矣。筆者感念梓裡之情懷,偕一眾讀者徜徉故鄉之人文山水,實乃榮幸之事。文有不足,然,情真意切。望拙作一篇能帶去故鄉之風物,並捎去筆者之問候。若能愉悅各位讀者,則萬分榮幸!
玉山,聖境如斯
古都東南,百二十裡,秦嶺自西東行而北去。又二十裡,莽莽繡嶺東銜秦嶺分藍渭而西去。山嶺夾峙,有數水咆哮而出,隆者有其五,曰:清峪、峒峪、倒溝峪、流峪、稠水,如五龍騰淵,相會於聖境,始為灞水,古曰滋水。
形勝之地,踞巍峨秦嶺之腳下,跨滔滔灞水之兩岸,枕悠悠繡嶺之東南,扼藍渭商三地之要衝。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山嶺川原,逶迤壯闊,是為玉山。
所謂玉山,因山得名,自北周始,已逾千年。而山之名又因玉之故也。灞水左岸,高聳入雲,白石壁立者,乃古藍田玉之原產地,謂之玉山。
境因山而得名,傳承千年;山因境而載譽,歷久彌新。
諸水初會,潤澤山川,公王嶺畔,水豐物茂。兩岸猿聲,伴日月之輪轉;挺直脊梁,號萬物於一方;廣收博採,狩漁獵而繁衍;碰砧成器,燃文明之星火。聖境如斯,啟人類發展之長河逾百萬年矣!
六王畢,四海一。有鳳常棲於村巷石橋之上,有好事者據鳳棲而斷石涵玉,遂取之獻於始皇。鑿之,得寶玉一方,帝甚喜,命丞相李斯鐫刻而成璽。其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篆字有八,作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以期江山永固,傳萬世而不衰。
二世即位,因暴虐,失其鹿,致天下群雄並起而逐之。
子嬰元年冬,沛公軍霸上,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歷楚漢之爭,漢立,傳國璽得歸劉漢。
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歷兩千餘載之更迭,覓其蹤跡,湮沒於歷史之洪流久矣。唯遺蓋玉橋於村巷之深處,縱觀興替沉浮之刀光劍影。嗚呼,可嘆也!
經文景,歷漢武,又昭宣,漢室日衰,莽篡位而自立新,劉漢亡。莽遍誅劉漢之後裔,期絕後患。有高祖之九世孫秀,遁長安而東去。莽聞之,遣兵逐之。秀循山原而上,行入一谷。但見,青山夾岸壁立千仞,澗水嘶鳴迂迴悠長。少頃,莽兵喧譁而至,秀慌不擇路,迅疾攀橫亙峪內一小嶺之巔,隱之,遂躲一劫,不禁長舒一氣。隨之,秀反履而行。莽兵追至幽深,忽見足跡背道而出,即折返而追出峪外,圍解。自始,秀疾攀之嶺謂為王爬嶺。莽兵折返之地謂之萬軍回。倖免之峪谷謂曰倒回峪,又名倒溝峪。
繼而,秀圖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舂陵起兵而伐莽。終成,漢室中興於東都,是為東漢。秀登龍庭而坐擁天下,廟世祖,諡光武,名垂青史而成佳話也。
龍峪倒回,靜寂於聖境之東南隅,是為灞水之正源。滔滔流水,迂迴悠長而不衰;山巒逶迤,連綿疊翠愈葳蕤。觀水賞山,似又見那少年天子懷揣興漢之夢想,遊走在崇山峻岭之間……
邑人王順,舍居玉山之腳下。父母半百而得順,溺愛有加,視若珍寶。父晨興夜寐為家業,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歿。遺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清苦度日。順母好強,勞碌耕耘餘,攬活計以濟家用。日月雖苦,未曾委屈於兒順;寵愛無度,漸養惡習附其身。
髫齡,送順入學堂。然,其不讀文,不習字,攀援於樹丫枝頭毀巢取卵;嬉戲於河濱稻田摸魚抓鱉。辱先生,侮同窗,積習難改。終,棄學堂而不入,遊村巷而好逸。損莊稼,摸雞狗,好爭鬥,橫鄉裡,眾鄰惡之,行路皆避之。老母苦勸,卻總指東向西,使南往北。母無奈,含淚嘆曰:「老身無能,百無一用矣!」
忤逆之子,倒行逆施,終使老母慪氣而臥病不起。順依舊遊手於外,不思悔改。彌留,母恐逆兒敗田喪地,欲葬于田而守土。遂央人呼順於臥榻之旁,泣之以反話曰:「娘將不久於人世,唯一事相求於爾,歸去之後將娘葬於玉山之巔,以求眼寬。」言畢,母歿。順悲從心生,思量老母一生,含辛茹苦,卻未曾享己之孝敬便撒手西歸,不禁嚎啕而哭。哭罷,順擬以老母之遺言,葬其於玉山之巔以慰亡母之靈,是為迄今唯一遵母之命焉。
順背母於山巔,奈何山巔無土,不得不往復挑之於山腳。擔籠挑之,日復一日,然,始終不能掩其母。思曰:定因忤逆不孝而遭上天有意懲之。不禁仰天長嘆:「餘甘願受罰,以洗罪過!」
是日,順擔土恰至山巔,擔折,籠中黃土瞬化高山兩座。頃刻,順母入土。嗣後,順結廬於山巔,守母墓以盡孝道。三載期滿,入洞而修行。繼而,羽化成仙,列二十四孝之一也。白居易詩云:昔聞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自彼時始,玉山又謂王順山。灞水沿岸民諺有雲:王順山戴帽,風雨就到。落雨,是為順哭娘矣。又有諺云:旱時見山燈,雨在眉梢中。是為順挑燈上山,祈甘霖以佑蒼生。此故,逢旱,百姓皆翹首玉山,以覓得神燈而心安。
歲月更,時光逝;再回首,逾千年。
辛亥起,滿清亡;共和興,民國立。然,逢亂世之飄搖,遇國運之不濟,泱泱中華外憂內患綿無絕期,猶漏船激泛,廈之將傾。有志士集於南湖,共商國是,圖存救亡。誓拯民族於危難,扶社稷以濟蒼生。又六載,洪城槍響於八一,星星之火燎神州。
鄉人汪鋒,名王鈞治,亦呼文釗。少年立志,更換日月。反學閥,露頭角,投革命,赴渭華。穿秦嶺,過渭水,密兵運,壯陝甘。蒙難於左傾之時艱,堅定於信仰之崇高。受命於民族危亡之際,奔走於陝地南北之間。不辱使命,青史昭彰。
狼煙起,又入關,營黨務,促統兼。締陝地抗日之統一戰線,造延安中央之有力屏障。拒外患於後方,遏內耗於己地。保秦地國共一心,為故園竭慮殫精。
日寇滅,故土復。國共裂,兵戈興。復黨建於國統區,疏交通暢鄂豫陝,護同志而北上,集物資於後方。劍指陝南越豫西,減負西北應中原。
新中國,一朝立,西北局,新篇開。諳統戰工作而駕輕就熟,理民族事務亦應手得心;啟西北統戰工作之新局,樹中華民族團結之典範。
遇文革,遭迫害,心懷信仰矢志不渝;撥烏雲,見青天,履職新疆勵精圖治;又入京,施正策,心繫台灣力促一統;逾古稀,執政協,忠於事業夙夜在公。
終一生,為人民,嘔心瀝血;鄉之賢,有大義,高山仰止。灞水畔,舊故居,綠樹掩映;祖屋旁,伉儷眠,萬眾緬懷。玉山聳,巍然立,精魂不滅;昭後輩,繼先賢,面向未來。
今人馬清運,師出名校,學納中西。精實踐,勤教育,擅研究,授業於國際頂尖學府,集建築學大成者也。立馬達思班於業界,呈精華之作引矚目,眾譽之「建築先鋒」云云。京申奧,委之以城市規劃陳述專家,不辱使命,載譽而歸。
其人孝賢,故園築屋予父以盡孝道。取材於河道卵石,起屋於山鄉之野,合中西而闢蹊徑,靠層巒而望清流。曰玉山石柴,又曰父親的宅,鄉人直爽,直呼石頭房子。
構井宇於河岸山崗,瞰聖境在晨曦日暮;植赤霞於山崗原野,釀美酒待四海賓朋。四合之院,古樸典雅,背三峰,眺繡嶺,玉山踞左,天明峙右。挾山川之氣勢,狀如雄鷹,展翅欲飛。
石柴、井宇皆為清運之傑作。綴聖境之川嶺,恰似明珠鑲嵌,輝耀山鄉,實為錦上之花也。
聖境玉山,人文薈萃而載譽四方。賢者輩出,如熠熠星光輝映古今。
聖境玉山,風光旖旎而聲名鵲起。山清水秀,似神工天成萬古流芳。
灞水初成,源源不息。左岸南屏,玉山高並而入雲端。山水之間,有緩坡如錦緞依山傍水,有溝壑似遊龍縱橫交錯。春來百花齊放,夏至草木葳蕤,秋來天高雲淡,冬至雪擁冰覆。山嶺相接,錯落有致,四季有景,景景不同,此乃桐花溝是也。
關中環線串溝口而東去,涼亭、翠竹點綴,荷塘、溪流淙淙。小橋跨溪而接入途,山路蜿蜒而通幽境。盤坡而上,細水潺潺,溝谷次第,旖旎風光盡收眼底。入三四裡,一眾藝校置創作基地於斯,常有藝者寫生而陶醉於如詩畫卷,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再入二三裡,觀景佳地凸於眼前,亭臺廊閣,古韻十足。登之遠眺,悠悠諸水咆哮出山而歸灞,莽莽繡嶺奔騰西去化成驪,滬陝渭玉連山接嶺似飛龍,村落蔥鬱如珠灑綴鑲灞川。左右觀之,白鹿茫茫高居灞上屏藍田,天明巍巍俯瞰聖境毗渭南。回首仰望,福朝峪穀草木茂盛接山巔,玉山聳峙壁立千仞入雲端。
賞斯地山水,恰似遊走畫卷,桐花溝實乃童話溝,且當之無愧矣!
陽春三月,百花怒放。聖境之川野盡披金黃。蜂飛蝶舞,遊人如織。長槍短炮,各顯其能。逢清明前後,油菜花節如期登場,招西渭商臨近之遊客絡繹而來。簇擁花海,熙熙攘攘而不絕;遊走鄉陌,摩肩接踵而怡悅。論之翹楚,非山王、劉家山、桐花溝莫屬焉!諸處,依山傍嶺,可觀山賞水,可徜徉田園。於詩情畫意中盡享大自然之饋贈,快活自在而樂享其中。
鄉人聰慧,置小攤於道邊,奉之以特產、小吃以饗遊者。你需我有,公平交易,遊者滿載,鄉人缽溢。身心愉悅,彼此還道曰:後會有期。
如是,油菜花節真乃開發之良策也!
玉山、三峰二山聳峙,有清流而出其中,謂曰流峪。溯谷而上,約二十裡,有飛瀑如銀鏈躍絕壁而濺下。山形水勝,蒼翠欲滴,非神仙不可攀焉,是為流峪飛峽也。
峽高居流峪之左岸秦、桐二山之巔,巨石為山,峭不可望。有人工天梯掛壁而上,亭臺樓閣突兀而立。逆四瀑而溯流,山巒疊嶂,溝壑交錯,池湖相連,飛浪濺花。登峽頂,巍峨玉山盡現眼前,咫尺之遙便可手摘星辰。
飛峽勝景,石山之佼佼者也。揚遠古自然之風貌,供今人休閒之幽境。謂不可多得也!
斯為聖境,山水俱佳,諸水交匯處,延曆代文明之薪火。有集鎮謂之玉山,落於許廟。背倚繡嶺而望玉山,面朝諸水而扼要衝,是為藍田東鄉之中心也。街巷縱橫,商鋪林立,生活之所需,一應俱全。逢集日,鄉人自四方而匯,人潮湧動,比肩疊跡。
境之交通,四通八達。有滬陝、渭玉高速貫境而過,西商渭三地一鍾即可通達。又輔以101、107、108省道輻射四方,大城小鎮皆可自由往矣。
今之玉山,較之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語矣!
夫玉山者,納日月之精華,聚山水之祥瑞,人傑地靈,山清水秀。
夫玉山者,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
夫玉山者,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嗚呼!斯人自當以玉山而榮矣!
2017年7月9日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