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結草銜環
【拼音】
jié cǎo xián huán
【釋義】
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解釋:等到輔氏這一役,魏顆看到一個老人把草打成結來遮攔杜回。杜回絆倒在地,所以俘虜了他。夜裡夢見老人說:「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親。你執行你先人清醒時候的話,我以此作為報答。」
【近義詞】
感恩圖報 知恩報德 飲水思源 感恩報德
【反義詞】
以德報怨 以怨報德 枕戈泣血 過河拆橋 忘恩負義
【造句舉例】
大恩不言謝,我就是結草銜環,也不足為報。
【成語故事】
結草銜環來源於兩個典故。後世將「結草」和「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
「結草」的典故發生在春秋時期,在公元前 594年秋,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展開一場大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就被魏顆所俘,晉軍軍心打亂,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軍。
於是,魏顆找來那位在戰場就結還套住秦將的老人,一問緣由,大吃一驚。原來那位老人是魏顆的父親魏武子的一個小妾愛妾祖姬的父親。當年魏顆父親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選良配把她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其弟責問為何不尊父臨終之願,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想不到當年的一個決定救了祖姬,祖姬父親微樂報恩,於是在戰場上結草困住秦將,幫助魏顆獲得大勝。所以後人把它們結合成一句成語「結草銜環」,形容感恩圖報。
「銜環」的典故發生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楊震的人,在楊震的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餵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