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秦】結草銜環

2020-12-27 西部網

成語出處:

「結草」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zhì]而顛,故獲之。」

「銜環」出自《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

成語釋義:

結草:把草結在一起,絆倒敵人搭救恩人;

銜環:嘴裡銜著玉環;

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後世用結草銜環代指報恩。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人物介紹:

魏武子:姬姓,魏氏,名犨[chōu],諡武,故又稱魏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以勇力聞世。與狐偃、趙衰等人合稱晉國「五賢士」。

魏顆:姬姓,令狐氏,名顆,因令狐氏出於魏氏,故多稱魏顆,史稱令狐文子。春秋時代晉國魏武子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

楊寶:名士楊震之父,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古代神怪小說及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典故的主人翁。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

成語故事:

「結草銜環」源於兩個故事,我們先來講一講「結草」。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非常寵愛的小妾,名叫祖姬。魏武子剛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我要是死了,你一定要選一戶好人家把她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結果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有人就說魏顆這個人不孝順,沒有按他父親的遺志辦,讓那小妾陪葬。魏顆卻說:「人在病重時思想是糊塗的,所講的不會是真心話,我把這個姑娘嫁出去,是按照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伐晉,魏顆與秦將杜回在晉國的輔氏交戰,兩軍正在激戰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他用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

當天夜裡,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出去的那個女人的父親,你沒有讓我女兒陪葬,我非常感激你。今天我見將軍有難,故而結草抵抗杜回來報答你!」從此,「結草」便成為了報恩故事的典範。西晉時期李蜜寫給晉武帝的《陳情表》中的「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就是從這個故事發展而來的。

我們再來講「銜環」的故事。

傳說東漢初年,有個叫楊寶的九歲小孩,特別善良,有一天他在華陰山北看到一隻黃雀被一隻貓頭鷹所襲擊,掉到了樹下,又被螞蟻困住。楊寶心生憐憫,就把黃雀救了出來,帶回了家。黃雀只吃菊花,楊寶就採來餵它。一百多天後,黃雀羽毛長成,就飛走了。

這天夜裡,楊寶做了一個夢,有一個黃衣童子來他家裡,向他拜了兩拜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您仁慈有愛心,救人於危難,非常感謝您救了我。」然後把四枚白玉環給了楊寶,並說:「希望您的子孫如這些白玉環一樣高潔,讓他們登上三公之位。」

後來,果真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頌。

因為「結草」和「銜環」這兩個故事說的都是知恩圖報,所以後世將兩個故事結合起來,形成了成語「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語感悟: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實際行動予以報答。同時也告訴我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每日成語小故事|結草銜環
    【成語】  結草銜環
  • 結草銜環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感恩報德、飲水思源,反義詞有:以德報怨、忘恩負義,結草銜環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結草銜環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結草銜環(jié cǎo xián huán)成語釋義: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比喻感恩報德;誓死不忘。成語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 結草銜環
    【近義詞】       感恩圖報  知恩報德  飲水思源  感恩報德【反義詞】       以德報怨  以怨報德  枕戈泣血  過河拆橋  忘恩負義【造句舉例】       大恩不言謝,我就是結草銜環,也不足為報。
  • 【成語故事 ·秦】甘拜下風
    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俘獲,「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慽也!寡人之從晉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龍隱語文小百科 | 結草銜環
    ◎ 用中國新神話講好中國故事,為孩子講述值得傳家的民俗傳統、神話故事、書院文化!◎ 傳遞仁義禮信、忠義道德、儒俠並舉、愛護環境、天人合一的東方傳統美德,三觀超正超好看!◎ 一起推開龍隱書院的大門,踏上東方文化夢幻之旅!
  • 一天一成語|裹足不前【秦】
    【成語拼音】guǒ zú bù qián【成語解釋】【成語出處】1.戰國·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2.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 曹孟德敗師淯水》: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
  • 【成語故事 ·秦】牝牡驪黃
    成語出處:出自戰國·列禦寇《列子·說符》:「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此事在《淮南子·道應訓》裡也有記載。成語釋義:牝:雌性的禽獸;牡:雄性的禽獸;驪:黑;黃:黃色。這裡的牝、牡、驪、黃都是指禽獸的外在特徵。原意是指馬的好壞不在於雌雄、黑色或黃色。也就是說不能只根據外表或現象來決定事物的本質。後比喻事物的表面現象,或比喻不識真才。
  • 【成語故事 ·秦】救災恤鄰
    成語釋義:是指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周圍鄰國的禍患。後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 成語故事:化幹戈為玉帛
    【成語】:化幹戈為玉帛【拼音】: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解釋】::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
  • 成語故事:落花流水
    近義詞:狼狽不堪、一敗塗地 反義詞: 得勝回朝、凱旋而歸 // 成語故事 // 此語常見於詩詞中,例如唐·李群玉的《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在這首詩中,李群玉描寫了在暮春之時送友人離去的情景,藉著落下的花瓣隨著水流而去,更讓人平添幾許依依愁緒。「落花流水」本來是客觀的自然景色,在詩人墨客眼中成了離愁、哀傷的象徵。這種意象的借用,像趙嘏的「無限春愁莫相問,落花流水洞房深」、李嘉佑的「落花流水共添悲」都是。
  • 【趣味成語】暗渡陳倉的故事.每天三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聽故事                                                            點擊上方播放按鈕即可觀看動畫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地盤也都很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在路上他接受了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裡棧道全部燒毀,表示沒有再進入關中的意思,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 成語故事:物以類聚
    【成語】:物以類聚 【拼音】:wù yǐ lèi jù 【解釋】: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成語故事】:
  • 齊國成語故事——韓盧逐逡
    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一次,齊宣王想要攻打魏國,淳于髡去勸止。他首先問齊宣王:「聽說君主您要攻打魏國,有這回事嗎?」齊宣王說:「是啊!怎麼了?」
  • 成語故事八:銜環結草
    春秋時期,在公元前 594年秋,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展開一場大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就被魏顆所俘,秦軍軍心打亂,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軍。於是,魏顆找來那位在戰場就結還套住秦將的老人,一問緣由,大吃一驚。
  • 【成語24強】北京體育大學「驚嘆號」組合
    【成語24強】北京體育大學「驚嘆號」組合 首頁 央視網 2015年11月20日 11:10 A-A+
  • 安親老師講成語故事|響遏行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精粹之一,用最簡單最凝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安親老師每期用幾分鐘講解一個成語,以及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告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了一支略帶悲傷的歌曲。高亢的歌聲,震動了樹木,飄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飄動的白雲也被這歌聲阻擋住停止不動了。(原文是:「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聽了老師精彩的演唱,薛譚才意識到自己的盲目自滿是多麼愚蠢,他十分慚愧地說:「老師,我原來以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現在才知道差得太遠。請老師原諒我吧,我想繼續跟著你學習。」秦青聽了很高興,又重新收他做了學生。
  • 歷史成語故事:眾口鑠金一詞的由來!
    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懷王死後,他的兒子橫繼位為頃襄王。頃襄王像他父親一樣糊塗,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著國都郢都。
  • 披星戴月 | 成語故事
    【成語】:披星戴月【 pī xīng dài yuè】【基本釋義】 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 帶娃學習204——孟嘗君的成語(二),成語:木梗之患、雞鳴狗盜、眇小丈夫
    (成語:眇小丈夫)。 5.評述:孟嘗君靠雞鳴狗盜之輩得脫於虎狼之秦,又與客俱下,斫擊殺趙之數百人,滅趙一縣以去。這個故事需分兩面來理解:古有曹共公偷看重耳「駢肋」,後被晉文公打敗被俘;今有趙人笑孟嘗眇小而招致殺身滅縣,由此觀之以貌取人,尤其是取笑對方的身體缺陷,是不對甚至有危險的。另一方面,古有晏嬰懟楚王,千古傳誦;今有孟嘗被嘲而百人滅族,濫殺無辜如此,亦顯其主、客皆非君子! 6.
  • 成語故事千鈞一髮
    成語解釋成語千鈞一髮拼音qiān j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