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結草」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zhì]而顛,故獲之。」
「銜環」出自《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
成語釋義:
結草:把草結在一起,絆倒敵人搭救恩人;
銜環:嘴裡銜著玉環;
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後世用結草銜環代指報恩。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人物介紹:
魏武子:姬姓,魏氏,名犨[chōu],諡武,故又稱魏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以勇力聞世。與狐偃、趙衰等人合稱晉國「五賢士」。
魏顆:姬姓,令狐氏,名顆,因令狐氏出於魏氏,故多稱魏顆,史稱令狐文子。春秋時代晉國魏武子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
楊寶:名士楊震之父,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古代神怪小說及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典故的主人翁。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
成語故事:
「結草銜環」源於兩個故事,我們先來講一講「結草」。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非常寵愛的小妾,名叫祖姬。魏武子剛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我要是死了,你一定要選一戶好人家把她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結果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有人就說魏顆這個人不孝順,沒有按他父親的遺志辦,讓那小妾陪葬。魏顆卻說:「人在病重時思想是糊塗的,所講的不會是真心話,我把這個姑娘嫁出去,是按照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伐晉,魏顆與秦將杜回在晉國的輔氏交戰,兩軍正在激戰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他用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
當天夜裡,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出去的那個女人的父親,你沒有讓我女兒陪葬,我非常感激你。今天我見將軍有難,故而結草抵抗杜回來報答你!」從此,「結草」便成為了報恩故事的典範。西晉時期李蜜寫給晉武帝的《陳情表》中的「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就是從這個故事發展而來的。
我們再來講「銜環」的故事。
傳說東漢初年,有個叫楊寶的九歲小孩,特別善良,有一天他在華陰山北看到一隻黃雀被一隻貓頭鷹所襲擊,掉到了樹下,又被螞蟻困住。楊寶心生憐憫,就把黃雀救了出來,帶回了家。黃雀只吃菊花,楊寶就採來餵它。一百多天後,黃雀羽毛長成,就飛走了。
這天夜裡,楊寶做了一個夢,有一個黃衣童子來他家裡,向他拜了兩拜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您仁慈有愛心,救人於危難,非常感謝您救了我。」然後把四枚白玉環給了楊寶,並說:「希望您的子孫如這些白玉環一樣高潔,讓他們登上三公之位。」
後來,果真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頌。
因為「結草」和「銜環」這兩個故事說的都是知恩圖報,所以後世將兩個故事結合起來,形成了成語「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語感悟: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實際行動予以報答。同時也告訴我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