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和韓國的影視作品有時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在街上買一瓶礦泉水就要幾百元,出門買個菜有時就要花掉幾千上萬元。在當今世界的主要貨幣中1元人民幣可以兌換0.1457美元、0.1097英鎊、0.1225歐元、0.1904加元、 1.1294港元、1.1622澳門元、4.276新臺幣、10.854俄羅斯盧布、10.6682印度盧比、 0.202澳大利亞元、0.2034新加坡元、 4.5972泰銖、15.853日元、168.4364韓元......
有醫學組織統計日本人由於睡眠不足引發的交通事故、生產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3兆日元;日本政府公布的2011年『311』大地震的經濟損失是16兆9000億日元。中國統計經濟數據用到的最高數字單位就是「億」,而日韓則直接用「兆」(一萬億)來計算,迄今為止兆這個單位在國際經濟界還幾乎是日韓的專利特產。目前發行的日元紙幣最小面額為1000元、最高為10000元;日元硬幣則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等面值。
在世界主要貨幣中唯一能比得上日元面值的就是韓元:目前發行的韓元紙幣最小面額為1000元、最高為50000元;韓元硬幣則有5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等面值。這樣看起來日元、韓元似乎確實不值錢,然而我們不要忘了貨幣在本質上是一種用於交易的支付手段。貨幣本身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只有當用於購買你所需的東西時才能體現出其價值。
日元、韓元所謂的「不值錢」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感覺的問題。這裡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貨幣單位的計量:人民幣的計量單位有元、角、分,過去還曾一度使用過釐這種計量單位,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已見不到一釐錢了,事實上今天可能連一分錢也很難見到,但人民幣在元以下是有角、分、釐等輔助計量單位的。相比之下日元、韓元是不存在角、分等輔助計量單位的。
日元、韓元最小的計量單位就是1元錢,也就是說在日本、韓國是沒一角錢、一分錢這種說法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主幣之外都有輔幣:人民幣在元之下有角、分、釐;美元之下有美分;英鎊之下有便士......這其實不過就是單位大小罷了,並不涉及到值不值錢的問題。日元、韓元固然可以拿來同美元、英鎊比較,但其實也同樣可以同美分、便士比較啊。
貨幣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用於交易的支付手段,所以貨幣的價值不是由面值單位決定的,而是由實際購買力所決定的。我們先入為主拿日元、韓元同我們的1元錢比較覺得日元、韓元「不值錢」,那麼如果拿日元、韓元同我們的一角錢、一分錢比較呢?其實即使我們把世界各國的貨幣以同一樣商品串聯起來都無法說明哪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強弱,因為這還涉及到當地的物價指數、單位時間勞動力報酬率等問題。
設想兩個同樣拿著每個月1萬元人民幣工資的人分別生活在物價指數高的國家一線城市和一個物價指數低的鄉鎮。儘管這兩個人拿到手的工資在面額上是一樣的,然而他們各自在當地所能購買到的物品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實際生活質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沒考慮物價指數、勞動報酬率、貨幣計量單位等因素的前提下貿然評價某種貨幣值不值錢是毫無意義的。
面額單位並不能證明某種貨幣的價值,只有購買力才是體現貨幣價值的核心要素。迄今為止世界上一共有英鎊、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五種全球儲備貨幣。目前日元作為全球主要避險貨幣的地位仍是比較穩固的。僅僅依據面值大小就認為日元是否值錢顯然並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面額大和值不值錢其實是兩個概念,那麼日元、韓元的面值為什麼會如此之大呢?
這主要是因為日、韓兩國在歷史上都經歷過嚴重的通貨膨脹。飛漲的物價導致貨幣的面值越來越大,而在危機渡過之後換發新貨幣的成本太高,於是索性就仍堅持使用大面值貨幣。日元的歷史要從明治維新說起:甲午戰爭後泱泱大國敗於東洋彈丸島國的現實深深刺痛了國人,於是一部分思想進步的維新派人士開始研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試圖通過師夷長技的方式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有一條廢藩置縣的措施被中國的維新派人士稱之為「周秦之變」:廢藩置縣在中國的維新派人士看來就猶如秦始皇把周朝諸侯邦國林立的分封制改造成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秦始皇的大一統改造中有一條重要舉措就是統一貨幣,而日本貨幣的統一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才得以完成。在武士階級統治日本的幕府時代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社會經濟形態始終停留在以大米為媒介的物物交換時代。
隨著日本和東亞大陸的中國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使日本開始引入中國貨幣: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就在自家領地推行中國明朝的永樂通寶,而且還直接把永樂通寶印到了自己家的旗幟上。當織田信長以中國的永樂通寶作為自己領地的流通貨幣時其他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在自家領地使用的是什麼貨幣呢?紙幣、黃金券、白銀券、銅券、稻米券、繩索券、雨傘券......各種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東西都被當成貨幣使用。
僅當時日本各地流通的紙幣據不完全統計就有1694種。直到明治維新後的1871年在日本全國統一發行的日元才登上歷史舞臺。當時1日元可以兌換1美元,而且在金本位下與黃金掛鈎。到了1926年1日元可以兌換0.5美元。如果我們用這時的日元匯率與今天進行對比就不能不說當時的日元真是太值錢了。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二戰時期:日本在經過長期的戰爭後物資緊缺、物價飛漲。
當時實際佔領日本的美軍成立了盟軍最高司令部,而日本政府則是在盟軍最高司令部的領導下工作。盟軍司令部為減少失業決定啟動印鈔機大印鈔票。到了1948年日本流通中的貨幣達到了3553億日元。這是1944年177億日元流通量的20倍左右。當時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達到了1美元兌350日元的歷史最低紀錄。到了5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逐漸復甦:國內物資日漸充足,日元的含金量和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
按說這時的日本可以將舊幣全部收回來,然後再重新發行正常幣值的貨幣,但這麼做的社會成本實在太大了,而且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亂,所以日本政府一直沒敢換發貨幣。另外二戰後的日本確立了製造業立國的方針。在這一方針下對外出口成為日本經濟的發動機,日本製造因此一度充斥整個世界。貨幣貶值意味著本國商品在國際上的價格下降,而這也就會對國外客戶具有更大的價格吸引力。
有鑑於此的日本政府於是堅持繼續使用大面額的貨幣。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韓國:韓國在戰後也出現了通貨膨脹,而韓國的經濟發展也是走的對外出口的路線,因此貨幣貶值利於韓國的出口,所以韓國政府也一直堅持使用大面額韓元。事實上類似的通貨膨脹現象也曾出現在中國: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的法幣也是一貶再貶。1948年中國的物價比起戰前已經上漲3492萬倍。
當時100元法幣連兩個雞蛋都買不到,最低時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法幣徹底崩潰,國民政府被迫用金圓券代替法幣。1948年8月18日國民政府下令實行幣制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 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為金圓券。然而這並沒解決惡行通脹的問題:到了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可以說國民政府所發行的金圓券已貶值到和糊牆的廢紙差不多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換發貨幣才使貨幣面值得以逐漸恢復正常。新中國剛成立時追剿國民黨殘部的戰爭尚未完全結束,同時國民政府時期遺留的通脹問題也還沒完全得到解決,所以新中國發行的第一版人民幣面額就比今天要大得多:當時曾發行過的最大面額是50000元。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是由本國的經濟形勢所決定的,所以單純用面額去衡量某種貨幣值不值錢其實是不可取的。
日元、韓元之所以會被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不值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日本、韓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嚴重通貨膨脹導致紙幣面額巨大,加之日元、韓元又沒角、分等輔幣計量單位,所以在感覺上就造成了一種日元、韓元不值錢的印象。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的國際支付能力提高進一步加深了日元、韓元不值錢的這種固有印象,因為現在1元人民幣比起以前能兌換更多的日元、韓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