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旅遊市場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而在此過程中,跨境遊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在諸多的國家中,兩大鄰國韓國和日本,成為不少居民的首選。每年前來遊玩的中國旅客,也為這兩個國度帶去了不少的「收入」。
不過在去往別國的時候,我們大多需要提前兌換好貨幣。地大物博的地球,有上百種貨幣。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貨幣,所以我們在當地消費時,往往也需要更換成當地的貨幣。以韓國和日本為例,旅客們都需要提前換好韓元和日元。
當厚厚一疊貨幣拿在手中的時候,人們驚奇地發現,面值都很大。在日本和韓國的街頭,即便是一瓶礦泉水,可能都需要好幾百塊。旅遊一趟,隨便都能花掉幾十萬日元。而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在一些貨幣的新聞中,我們也常常能夠聽到「兆」這個字眼。
什麼意思呢,一兆代表一萬億,新聞中常常出現3兆日元的字眼,也就是三萬億日元。在國內,我們最常聽到的不過是「億」級別,這樣的差別,讓我們進入了一個誤區:日元和韓元是不是「不值錢」?
就目前而言,亞洲地區的發達國家僅有四個,其中就包括韓國和日本。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依舊處在發展中國家行列。就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人民幣在國際上已經很「值錢」了。身處發達國家行列的韓元和日元,自然也不會「不值錢」。
這只是其中一個解釋,我們還可以說出更多的解釋。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我們不應該只考察他的工資收入,而應該從多個角度考量。衡量一個國家的貨幣「值不值錢」,也不應該只看它們的面值。
貨幣的問世,其實就是一種交易的支付手段罷了。如果不是賦予了它價值,他們不過是一串串數字罷了。綜上而言,貨幣的價值高低並不是由其面值決定的。10元人民幣和200元日元,反而後者的錢更值錢。看貨幣是否值錢,更應該看他們的實際購買力。
而且,就日本和韓國而言,他們是沒有所謂的1角錢、1分錢的,最低都是1元面值。我們要進行對比的時候,不應該用100元人民幣和100元日元進行比對。而是用同樣價值100元的人民幣進行比對,比較他們的購買力。簡而言之,也就是用100元人民幣和1586日元的購買力比較。
而且其實我國也曾經流通過「法幣」,當時法幣貶值不斷嚴重的時候,也出現過100法幣還不夠購買兩顆雞蛋的情況。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們才慢慢有了現在的人民幣。
綜上而言,各個國家的貨幣都不應該單純地用它們的面值去衡量所謂的貨幣價值。這樣的比對是不對等的,也是沒有意義的。貨幣的匯率是由國家的經濟形勢決定的,作為兩個發達國家的貨幣,你現在還會覺得韓元和日元「不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