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在全球興起和普及還不到30年,我們已經急匆匆的把生活和工作全都搬上網了。
一切正在被技術顛覆和重建,那些手握技術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被推到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他們的真實經歷顯得格外有戲劇性。
電影行業一直在敏銳的捕捉著這些人和事:從阿桑奇,到「斯諾登」,再到扎克伯格……時代總能塑造出最好的主角,帶給我們最好的故事。
▲ 電影《危機解密》
▲ 奧利佛·斯通導演電影《斯諾登》
▲ 大衛·芬奇電影《社交網絡》
今天故事的主角叫帕維爾·杜羅夫(Pavel Durov),他絕對是當今極客中有傳奇色彩的「叛逆者」。
杜羅夫被稱為「俄羅斯的馬克扎克伯格」,他是在全球擁有2億用戶的熱門加密社交軟體Telegram的創始人兼CEO。
34歲的杜羅夫正在用「區塊鏈」技術對人類世界現有秩序發起衝擊。
當你看到他這張俊美少年感十足的臉,絕對想不到他竟然擁極為彪悍的人生;跟阿桑奇同病相憐,他現在幾乎已經成為世界政府的「敵人」。
1984年10月10日,天秤座美少年帕維爾·瓦勒耶維奇·杜羅夫出生於前蘇聯列寧格勒(現在的俄羅斯聖彼得堡)。
他父親擁有哲學博士學位,是一位著名的拉丁語學家,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尼克萊·杜羅夫。
小杜的童年跟著父親在義大利都靈自在遊歷,後回到俄羅斯繼續學業,18歲時被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語言學專業錄取。按照子承父業的套路,小杜同學多半會成為一名翻譯。
但是,他更喜歡計算機編程;不止是喜歡、而是相當有天分。
▲ 好不容易扒出來小杜的「早期程式設計師」照
這時,小杜的叛逆個性開始展現:有一個他很討厭的老師來學校視察,於是他「黑」進學校官網,把首頁換成這個老師的照片,旁邊還寫了「必死」二字,表示抗議。據說當時學校網管弄了半天也沒能把照片撤下來。
除了淘氣,小杜偶爾也用技術做好事:他為同學創建了一個在線圖書館,幫他們更方便的分享書和筆記。
他的發明在學校大受歡迎。可能就在此時,他暗下決心,要靠技術成為一個讓眾人仰視的「網際網路偶像」。
2006年,《聖彼得堡商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大學社交軟體的文章。當時身在美國的杜羅夫前同學Mirilashvili和許多美國年輕人一樣關注著Facebook,他拿著這篇報導找到杜羅夫,共商創業大計。
兩個學生創業,自然把網際網路社交產品定位成「找前同學和童年夥伴」的工具。
同年11月,VKontakte正式註冊成立。
杜羅夫同學Mirilashvili的父親、俄羅斯猶太人社群領袖米哈伊爾·米利拉什維利,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列夫·列維夫等,共同擁有80%股份;而小杜作為最主要創始人,佔20%股權,以及絕大多數的投票權——這個設計也完全複製了Facebook創立時的股權結構。
上線3個月,VK用戶數超過10萬;次年4月,VK以1000萬用戶量成為俄羅斯最有人氣的社交網站。
杜羅夫也賺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出頭的他身家飆到2.6億美元。
▲ 當年春風得意、意氣風發的「網際網路創業偶像」
VKontakte經常被拿來與Facebook相提並論:VKontakte藍白搭配的品牌色;點「喜歡」按鈕表達看法的互動機制……
杜羅夫並不否認,他總拿自己的偶像賈伯斯說事兒:「他不是也抄了索尼嗎?」
但VK和Facebook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對版權的態度。
當時俄羅斯網上盜版猖獗,用戶已經習慣免費下載影音內容,付費反而不正常。
說起來奇葩,杜羅夫本人是盜版堅實的擁護者,VK上充斥著盜版——它最初就是靠盜版內容吸引到大批早期用戶。
2010年,美國唱片業協會將VKontakte列為全球排名第二的非法曲庫;2011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乾脆管VKontakte叫「最重要的盜版資料庫」。
因為發展神速,VK租下了聖彼得堡最著名的勝家大樓(Singer House)五層和六層,就在聖彼得堡最大的書店樓上。
▲ VKontakte辦公地
好景不長,創立4年後,VK被盯上了。
2012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政局變換過程中,VK成為反政府社團吐槽和活動的「大本營」。聯邦安全局向杜羅夫發聲,要求他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阻止和取締一些激進團體的行為。
小杜貼了張穿著帽衫吐舌頭的小狗照片——他給克裡姆林宮的回覆很明確:休想!
小杜這下子算是徹底和普京大帝鬧僵了。
杜羅夫自稱發照片當晚,一支身著迷彩軍裝的武裝部隊造訪了他在聖彼得堡的家,敲門要進來,但被他厲聲拒絕,這些人一個小時之後就撤了。
之後,小杜又被總檢察官辦公室傳喚,雖然毫髮無傷的回了家,但他已經開始在公司裡遭到明顯的排擠。
與克裡姆林宮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投資者逐漸收購VKontakte控制權,稀釋杜羅夫的股份。
小杜此時面臨兩個選擇:要麼聽話,要麼賣掉VK股份。
他不愧是戰鬥民族,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張現在已被刪除的照片:在照片中,他給了投資者豎了中指。
▲ 這張叛逆照已經被刪掉了
這之後,杜羅夫的行為開始越來越憤世嫉俗。
2012年的一天,杜羅夫和他的員工從他們位於聖彼得堡最繁華地段的勝家大樓辦公室窗口,向路人扔紙幣疊的飛機——每架紙機都是5000盧布(100美元)鈔票,當天他們一共扔了超過20架紙飛機……
▲ 上了電視新聞,也是夠任性的
2013年某天,杜羅夫被指控開著一輛白色奔馳汽車碾壓了一名交警的腳。但杜羅夫根本不會開車,連駕照都沒有……警察衝進VK辦公室逮人,結果空手而歸,小杜同學「失聯」了。
公眾最後一次見到杜羅夫,是他在德國慕尼黑參加了數字生活設計會議,在那裡,他簡短分享了俄羅斯社交網絡市場情況後,向維基百科捐贈了100萬美元。
在他失聯的這段時間裡,他被「排擠」出VK。
其實這時,杜羅夫兄弟倆已經有了新的計劃。
《莫斯科時報》稱,當被問及他的「秘密計劃」時,杜羅夫發了張電影《社交網絡》中的小動圖當作回答。
▲《社交網絡》裡的肖恩·帕克
2014年1月,雖然VK已經易主,但它的註冊用戶數至少有2.39億,成為俄第二大網站。
雖然第一次創業受扎克伯格啟發,但對於自己的創業首秀,小杜依然逢人就說,VK是唯一一個在自由市場競爭中勝過Facebook的產品。
▲ 小扎與小杜創業對比圖
2013年「失聯」的杜羅夫,其實是拉著哥哥尼克萊和幾個信任的同事離開聖彼得堡飛往美國。
他們預感到俄羅斯無法久留,就在美加邊境的水牛城(Buffalo)策劃創立了Telegram(也稱「電報」)。
Telegram看上去跟流行的社交軟體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甚至微信沒什麼不同;可以發文字、語音,也可以發表情包聊天。
其實,它是個不被任何第三方組織監控的加密社交平臺,包括政府。
Telegram帳號和手機號綁定,登錄完全依靠隨機生成的簡訊密碼。
Telegram採用了一種新型的MTProto加密協議,讓用戶發起一對一加密聊天,而且是端到端加密的,可以設置每條消息的有效時間。
軟體的整個加密協議和應用架構都由杜羅夫的哥哥——數學和計算機天才尼克萊親自主導設計。
▲ Telegram應用架構原理圖
它為用戶提供「私密對話」功能,對話信息所用的密鑰每幾分鐘就會更改,任何數據都不會被存儲,一小段時間後信息將會被自動刪除。
它還設置了解鎖密碼和添加生物解鎖模式,幾乎是世界上保密性最強的聊天軟體。
Telegram是小杜對克裡姆林宮入侵VKontakte的回應。
他在自傳裡寫道:「我並不是在為自由而戰,而是在用自己的存在證明自由並未消失。」
流亡美國後,小杜把房子、家具、車等固定資產全賣掉,換得一大筆錢,all in到Telegram的創建中。
為了保持電報不被控制,Telegram完全由杜羅夫(和他的親人)私人擁有,不引入其他投資人,號稱絕不出售。
杜羅夫每個月要支付100萬美元,以維持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四人技術團隊、買伺服器資源等。
不負期望,Telegram不到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 2018年3月,Telegram已經達到每月2億活躍用戶,每天至少有70萬新用戶加入。
如果按人口數量來算,Telegram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六大國了!
「WhatsApp和其他的社交軟體都是垃圾,因為他們不保護用戶隱私。」杜羅夫公開批評。
然而,正因為Telegram隱私保護性太好,它吸引了大量恐怖分子聚集,成為ISIS恐怖主義者交流的基地。為此很多人(包括小杜的偶像斯諾登、和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都指責Telegram,小杜最後也不得不查封一部分Telegram上恐怖組織建的頻道和群組。
但是即使如此,小杜還是堅定的認為,侵犯用戶隱私比恐怖主義還嚴重:「事實上電報上99.999%的人與恐怖主義無關。」
因為去中心化、不受第三方監管,Telegram成為區塊鏈愛好者最愛用的軟體之一。全球目前有60%的ICO都是通過電報進行的,它成了是目前全球ICO近乎瘋狂爆發的幕後推手。
小杜對電報上ICO的泡沫不以為然,因為他想以區塊鏈技術實現更大的野心——用技術改變世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Telegram先後進行了兩輪ICO,融資規模已經達到17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ICO。
小杜計劃推出自己的區塊鏈平臺TON,為聊天應用程式和隨後的付款提供支持,最終讓加密貨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有媒體評估,TON有望成為繼比特幣和以太坊後,擁有卓越能力的全新「第三代」區塊鏈。
杜羅夫的最終目的是希望TON能通過社交APP把錢轉到本地,幫助個人資金逃離中心化組織的監管,瓦解現有的資金監管體系。
但是,也有人覺得的,電報實際上想通過電報炒作式的ICO騙錢續命。
對此,杜羅夫不止一次公開表達,在他剛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去看過其他俄羅斯有錢人的豪宅遊艇,覺得對自己毫無吸引力。
他說:「電報的目標是可持續,只要公司賺的錢能負擔自己的開銷,我就滿意了。」
杜羅夫已經開始適應、甚至有點享受四處漂泊的生活了。
而此時的他也成了一名真正的「世界遊民」——祖國俄羅斯已不再歡迎他。
2016年,俄羅斯通過了「反恐法」,要求消息傳遞服務應該讓當局擁有解密的能力。
杜羅夫從創立Telegram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違抗了命令。Telegram的機制是,普通聊天的內容存儲在雲伺服器上,聊天用戶數據被分開存儲,不會存在某一處。
由於拒絕交出用戶聊天內容的密鑰,今年4月14日,杜羅夫創辦的「去中心化」加密聊天工具Telegram,在上周五舉行了18分鐘聽證會後,俄法院裁定,正式被俄羅斯政府禁用。
對此,小杜在他創辦的社交平臺VKontake發了一篇文章警告說,在俄羅斯境內封鎖Telegram,能讓美國更容易監視俄羅斯公民,他們會轉向更容易被竊聽的替代社交軟體,比如Facebook或WhatsApp。
技術與控制之間的平衡在焦灼的進行著:在美國,Facebook因為「不保護用戶隱私」而焦頭爛額;而在俄羅斯,Telegram因為「過於保護用戶隱私而無法進入。
說了那麼多,真正的技術問題來了——杜羅夫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美貌呢?
倆字:禁慾。
33歲那天,小杜在Telegram群裡分享了自己近乎禁慾的生活方式,有7種東西他從來不碰:酒、肉(魚除外)、藥物(除非是治療牙病)、毒品、飲料(只喝草本茶)、快餐、電視節目。
他是《黑客帝國》的死忠粉絲,他在任何場合都穿得像電影主人公尼奧(Neo)一樣——一身黑衣。
如果說小扎的衣櫃是灰色的,那麼小杜的衣櫃一定是全黑的,近年來幾乎沒人看到他穿黑色以外顏色的衣服。
好看成這樣的男神,居然多年來和緋聞絕緣。
對此,俄羅斯媒體報導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杜羅夫只喜歡高顏值與高智商並重的女性,所以很難有人入他法眼;
另一種說法是,杜羅夫與俄羅斯超模阿廖娜·希什科娃關係曖昧——他去參加了她的生日派對。
感情成謎,可能跟他四海為家的生活方式有關。
杜羅夫和他四個最關鍵的同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居住地、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都拿Airbnb找房——讓人們永遠也找不到Telegram的辦公地。
最近一次杜羅夫發Instagram是在這個月初,當時他身處杜拜的海灘。
回俄羅斯對他來說有風險,所以在自己的家鄉,杜羅夫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般的存在。
杜羅夫的偶像除了賈伯斯,還有切·格瓦拉。這兩人身上的偏執、「現實扭曲場」、聰明、自私、理想主義、純粹……在小杜身上都有體現。
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特別人物出現,他們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命運。
也許他們會顯得有點瘋狂,但在歷史的星河裡,這些「不一樣的人」會閃出更耀眼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