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最安全的Telegram也中招,暗網驚現數百萬用戶電話信息

2020-12-26 澎湃新聞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Kod Ru

編譯:笪潔瓊、牛婉楊

數據安全始終是環繞在大家心裡的疑問,手機越買越貴,明明很注意隱私信息了,怎麼還會出現數據洩露呢?

近日,暗網出現了一個900M的資料庫,其中包含數百萬個Telegram用戶的電話號碼、暱稱和用戶ID。受影響帳戶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但估計有數百萬個。

據俄媒Kod Durova表示,資料庫中約70%的帳戶屬於伊朗用戶,其餘30%屬於俄羅斯用戶。Telegram證實了數據洩露,並解釋說,該信息是通過通訊錄聯繫人輸入功能獲得的。

聯繫人導入後,還能獲得更多信息

意思是用戶自己親手導入的聯繫人,所以出了問題怪用戶自己嗎?

這樣的資料庫通常會將電話號碼與用戶ID會匹配起來。它們是通過在註冊期間利用聯繫人數據創建的。不幸的是,允許用戶通過手機聯繫的服務不能完全避免這種方法。」Telegram告訴記者。

Telegram還表示,已經在2019年採取了額外的保護措施,所以洩露的用戶信息大多是陳舊信息。

「超過84%的數據是在2019年年中之前收集的。資料庫中大多數帳戶(不少於60%)包含陳舊的信息。這表明,去年我們已經能夠控制此類數據洩露案件的數量了,」Telegram代表告訴Kod Durova。

這個資料庫原來是之前洩露的幾批數據的組合,總計約有4000萬行。部分數據來自於2020年5月初的一次洩露,另有1200萬份與俄羅斯電話號碼有關的信息,大概已於2020年4月被洩露。

對此,有的網友並不這麼認為,

「已經被洩露的數據都是陳舊數據,所以這60%的被洩露用戶都是又換了一部手機外加手機號?」

Telegram被捧為關注隱私的messenger,但它明顯缺乏一些基本功能,比如沒有對群組進行端到端加密,只允許進行私人秘密聊天,因此受到了許多匿名組織的熱捧。

由於telegram在言論有限制的地方很受歡迎,持不同政見者、新聞記者和其他有心之人,最終使用它作為匿名和某種安全的通信手段。

聯繫人導入功能的問題在於,它允許攻擊者將用戶的匿名帳戶與相關的電話號碼匹配起來,即使用戶選擇隱藏號碼。

擁有一個人的電話號碼可以讓政府機構或黑客獲得關於這個人的更進一步信息:他們的名字,通話記錄,大致位置等等。

這一功能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比如在團體活動策劃中,有用戶發現該功能可以讓攻擊者加入參與者的群聊,並揭露其所有成員的電話號碼。

一個壞的參與者只需要從電話簿中輸入一串作為「聯繫人」的號碼給messenger,然後等待它找到與某人的帳戶匹配的號碼。

沒有問題:就像WhatsApp或Facebook Messenger一樣,Telegram是基於電話號碼來進行聯繫的。

這意味著您必須能夠看到你的聯繫人也使用這個應用程式,「電報發言人告訴ZDNet,」電話號碼設置控制電話號碼的用戶可見性沒有你的電話號碼(而不是WhatsApp顯示你的電話號碼在任何其他人集團)。」

儘管如此,即使知道Telegram的局限性,使用者也不能簡單地切換到更好的選擇。

「找一個像telegram這樣的應用程式,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行的。」

因為聊天方式很大程度取決於是否有匿名,電報能夠支持匿名。「 Chu Ka-Cheong,主管網際網路協會香港分會表示。

由於沒有更好的選擇,使用「即時sim卡」(一種匿名一次性的sim卡)是繼續使用各種messenger app的最好方式,同時又不暴露主號碼和與之相關的所有信息。

早些時候,在Telegram同意過濾與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有關的內容後,俄羅斯網際網路審查機構Roskomnadzor解除了在國內使用Telegram的禁令。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覺得很奇怪,總有數據洩露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就令人毛骨悚然。

導入通訊錄是我們授權的沒錯,但是我們並沒有允許app讀取我們其它隱私數據吶。

你的通訊錄正在被監視!明目張胆竊取你數據的也有

通訊錄被授權竊取不是新鮮事,今年4月底,因為小米最新型號的手機有一項可以查看你的哪些手機數據被讀取,網友發現很多app竟然可以光明正大的讀取你的通訊錄、各種應用的後臺數據,更驚人的是,甚至每6秒就讀一次!

是這樣的,小米手機的MIUI12系統更新後推出了一款重磅功能——隱私保護,加入了「照明彈」這一功能。

這顆「照明彈」能夠悄咪咪監測手機中APP啟動等情況,還能暗中替你監視,哪些APP偷偷被喚醒了!有時候你明明只啟動了一個APP,其實後臺的應用噼裡啪啦都開了。

這...性能再好的手機也禁不住這樣的「偷襲」啊,電量蹭蹭往下掉,甚至過不了多久手機還會卡。最重要的是,數據就這麼被明目張胆的拿走了。

對於諸多安卓手機用戶來說,這一切可能並不陌生,甚至可能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安卓生態潛規則」。

數據安全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一面好一面壞,我們能做的是在儘可能的安全下,。

也許烏雲只是暫時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但正義永遠不會遲到。

相關報導:

https://kod.ru/darknet-sliv-baza-telegram-jun2020/

原標題:《號稱最安全的Telegram也中招!暗網驚現數百萬用戶電話信息,你的通訊錄正被偷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號稱最安全的Telegram也中招,暗網驚現數百萬用戶電話信息,你的...
    最近,杭州某園區未經同意收集人臉信息被狀告,「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數據安全始終是環繞在大家心裡的疑問,手機越買越貴,明明很注意隱私信息了,怎麼還會出現數據洩露呢?近日,暗網出現了一個900M的資料庫,其中包含數百萬個Telegram用戶的電話號碼、暱稱和用戶ID。受影響帳戶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但估計有數百萬個。
  • ...Telegram也中招,暗網驚現數百萬用戶電話信息,你的通訊錄正被偷走
    最近,杭州某園區未經同意收集人臉信息被狀告,「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數據安全始終是環繞在大家心裡的疑問,手機越買越貴,明明很注意隱私信息了,怎麼還會出現數據洩露呢?近日,暗網出現了一個900M的資料庫,其中包含數百萬個Telegram用戶的電話號碼、暱稱和用戶ID。受影響帳戶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但估計有數百萬個。
  • 微博5億多用戶信息在暗網被交易,價格驚人,網友:暗網是什麼
    事件回顧:3月4號,在暗網有一則交易信息標價1388美元,售賣的商品竟然是5.38億微博用戶的私人信息,這些信息包含用戶的手機號,其中有1.72億含有用戶的ID,頭像,粉絲數,所在地等敏感信息。經過測試,部分數據是真實的。想想這麼龐大的用戶數據卻只賣了這麼低的價格,不得不讓人吃驚。
  • 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
    所謂「暗網」,是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等,為用戶提供匿名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暗網」的最大特點是經過加密處理,普通瀏覽器和搜尋引擎無法進入,且使用比特幣作為交易貨幣,很難追查到使用者的真實身份和所處位置,受到網際網路犯罪分子青睞。
  •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摘要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
  • 黑產利益鏈: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
    這起案件也被公安部列為2019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偵破的10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典型案件之一。  所謂「暗網」,是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等,為用戶提供匿名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暗網」的最大特點是經過加密處理,普通瀏覽器和搜尋引擎無法進入,且使用比特幣作為交易貨幣,很難追查到使用者的真實身份和所處位置,受到網際網路犯罪分子青睞。
  • 非法獲取2845萬條電話號碼信息「暗網」操作營利,曹縣檢察院對黎甲...
    其實,這是運用「暗網」操作,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中的「話術單」的內容。這些語音內容經過包裝,由經過精心挑選,專門從事網絡播音的播音員播放的語音,他們在獲取你的信息後,通過「暗網」操作,誘騙加入他們設定好的微信群的播放語音。
  • iOS怎麼玩Telegram?
    和微信一樣,大部分電報的用戶都是通過手機(安卓Android、蘋果iOS等)使用它的,但Telegram也提供網絡版和桌面應用程式。接下來你會收到驗證碼,將驗證碼輸入後,再輸入一些個人信息,註冊就完成了。
  • 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包括銀行開戶、手機註冊數據...
    所謂「暗網」,是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等,為用戶提供匿名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暗網」的最大特點是經過加密處理,普通瀏覽器和搜尋引擎無法進入,且使用比特幣作為交易貨幣,很難追查到使用者的真實身份和所處位置,受到網際網路犯罪分子青睞。
  • 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涉及銀行開戶、手機註冊等數據
    這起案件也被公安部列為2019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偵破的10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典型案件之一。所謂「暗網」是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等,為用戶提供匿名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暗網」的最大特點是經過加密處理,普通瀏覽器和搜尋引擎無法進入,且使用比特幣作為交易貨幣,很難追查到使用者的真實身份和所處位置,受到網際網路犯罪分子青睞。
  • Instagram網站代碼洩露用戶電話、郵箱等敏感信息長達四個月
    中國郵箱網訊 5月30日 據外媒報導,一名安全研究人員稱,Instagram網站洩露用戶的聯繫信息,至少四個月。這些信息包括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等敏感信息。數據科學家兼商業顧問David Stier表示,一些Instagram個人資料的原始碼中包含用戶的聯繫方式,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現這個問題後不久就通知了Instagram。該帳戶持有人的個人資料沒有顯示在Instagram網站的前端界面上,初步判斷是網站程序需要這些信息進行通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信息為何包含在該網站的原始碼中。
  • 開房信息洩露引出「暗網」黑色交易生態
    「暗網」論壇中存在大量出售個人信息內容。翻拍手機屏幕「暗網」論壇一則帖子包含出售槍枝彈藥的信息。翻拍手機屏幕常用網際網路無法直接訪問,登錄論壇需多重特殊手段,內容含有槍枝彈藥、毒品等大量非法信息8月28日,華住集團旗下連鎖酒店用戶信息被曝疑似洩露,賣家在「暗網」打包售賣5億條住客數據。
  • 數千個個人信息帳戶在「暗網」被出售
    中新社·華輿訊 據澳華財經在線援引AFR《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導,MyGov網站遭受黑客攻擊,目前已有3600多個帳戶信息在暗網上出售,價格從幾分到數百澳元不等。MyGov是澳大利亞政府於2013年推出的一個門戶網站,涉及一系列政府服務,包括稅務局、Centrelink、Medicare、國家殘疾保險計劃(National Disability Insurance Scheme)等,用戶還可在該網站查詢自己的醫療記錄。據悉,以色列情報公司KELA最早發現該網站用戶信息被盜。
  • 2019年度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網絡信息安全不容樂觀(下)
    2019年度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八月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英國生物特徵資料庫洩露了數百萬條記錄。2019年度重大信息安全事件九月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近500萬DoorDash用戶在數據洩露中受到影響DoorDash今天宣布,其安全漏洞影響了490萬用戶。
  • 5億微博用戶數據洩露?暗網無人交易,專家建議用戶勤改密碼
    暗網無人交易,Telegram查詢火熱「微博數據洩露」的討論起源是,3月19日,微博網友@安全_雲舒轉發一條微博(已刪除)稱:「很多人的手機號被洩露,根據微博帳號就能查找手機號,相信包括明星、企業家、公務員等人在內,也包括我的手機號,來總的(微博CEO 王高飛),也包括各位的。」
  • 特大「暗網」侵犯個人信息案宣判!被倒賣的個人信息大部分竟用於……
    從「暗網」非法獲得350餘萬條數據2019年8月,南通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在日常網上巡查工作中發現,網名為「akula98」的用戶在「暗網」交易平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其中部分涉及南通如東等地市民的個人信息。「主要是銀行開戶、手機註冊等方面的數據,查詢屬實,極易被詐騙等犯罪團夥利用,潛在危害大。」
  • 暗網 -- 警察叔叔的魚塘
    分層加密系統使得黑暗網絡用戶的身份和位置保持匿 名,無法被追蹤黑暗網絡加密技術通過大量中間伺服器發送用戶數據,保護了用戶身份並保障匿名。傳 輸的信息只能由路徑中的後續節點解密,而這些節點通向出口節點。因為系統過於複雜,所以幾乎不可能 再生節點路徑並逐層解密信息。由於高層次的加密,網站無法跟蹤其用戶的地理位置和 IP,用戶也無法 獲取網站主機的有關信息。因此,黑暗網絡用戶之間的通信是高度加密的,允許用戶以保密方式交流、發 博客以及共享文件。
  • 2017國內移動端十大安全事件:個人信息安全成關鍵詞
    該勒索病毒主要針對安卓手機用戶,打著遊戲外掛的名義吸引用戶下載安裝,界面與PC端大規模肆虐的WannaCry極為相似,用戶中招後,桌面壁紙、軟體名稱、圖標形態都會被惡意修改,並對手機內個人文件進行加密,向用戶索要贖金。中招用戶需要按規定時間支付贖金,否則將面臨贖金加倍,甚至是「撕票」的威脅!
  • 全球第二大暗網交易平臺被端 華住開房信息也曾被拿上暗網叫賣
    暗網是個什麼東西?「暗網」通常指只能用特殊軟體、特殊授權或對電腦做特殊設置才能連上的網絡,而且其伺服器地址和數據傳輸也通常是匿名的,匿蹤的。因為暗網擁有匿名特性,難以追蹤和辨認數據傳輸的源頭。所以受到很多不法分子的青睞,暗網中也充斥著相當數量的信息洩露、欺詐、非法交易,通俗點來說,暗網的一大功能就是「網絡黑市」。
  • 看破冰行動,了解暗網是張什麼網?進入並不容易
    王文俊解釋道,暗網作為網絡用戶身份的匿名化通信系統,不僅從網絡協議的改進、IP位址的動態化等方面進行技術偽裝,還會對用戶內容信息進行加密。量子保密通信是指以具備信息理論安全性證明的QKD技術作為密鑰分發功能組件,結合適當的密鑰管理、安全的密碼算法和協議而形成的加密通信安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