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內移動端十大安全事件:個人信息安全成關鍵詞

2021-01-08 中國網科學頻道

回看2017年的網絡安全大事記,比起PC端WannaCry橫掃全球,NotPetya和BadRabbit攻擊歐洲等轟轟烈烈的重大安全事件,移動端安全威脅似乎更接地氣,與我們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本年度國內移動端十大安全事件。

「掃碼騎單車」掃丟個人信息

今年共享單車的大熱不僅方便的人們的出行,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契機。早在3月左右,就有不法分子在共享單車的開鎖二維碼上做起了文章,在車身原二維碼周邊加貼虛假二維碼,甚至將原二維碼覆蓋。一旦用戶沒有辨別清楚,就可能受到財產損失,甚至會跳轉到含有木馬的假租車軟體,被盜取個人信息和銀行卡信息。

圖:假冒共享單車二維碼

假「共享充電寶」讓你秒變透明人

在今年流行的共享經濟中,除了共享單車外,同樣火爆的還有共享充電寶,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少手機用戶的燃眉之急,但是其中存在的諸多隱患引起民眾廣泛熱議。在2017年3·15晚會上,使用免費充電樁被強裝軟體、盜取信息的現象被曝光。用戶在使用免費充電樁時,手機被安裝惡意程序,黑客由此便可獲取手機內包括通訊錄、相冊等個人信息,甚至遠程控制支付軟體,不輸密碼就可以購物。

圖:央視曝光惡意的免費充電樁

勒索病毒搭上王者榮耀「全軍出擊」

今年6月,時下吸金又吸睛的熱門手遊《王者榮耀》火遍全國,一款冒充其輔助工具的手機勒索病毒趁機出動。該勒索病毒主要針對安卓手機用戶,打著遊戲外掛的名義吸引用戶下載安裝,界面與PC端大規模肆虐的WannaCry極為相似,用戶中招後,桌面壁紙、軟體名稱、圖標形態都會被惡意修改,並對手機內個人文件進行加密,向用戶索要贖金。中招用戶需要按規定時間支付贖金,否則將面臨贖金加倍,甚至是「撕票」的威脅!

圖:360手機衛士微博發布王者榮耀輔助勒索病毒預警

清理微信殭屍粉竟然是盜號騙局

「免費幫你清理微信殭屍粉」、「我在清理微信好友,一清嚇一跳」,相信不少人應該收到過這樣的微信消息。所謂「殭屍粉」是指刪除自己而自己卻不知道的好友,犯罪分子打著主動幫助清理「殭屍粉」的旗號,讓不少人點開了信息中附帶的清理連結,並按照騙子說的步驟操作,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微信在不法分子電腦上登錄,對方則趁機盜取用戶微信號、好友信息,甚至植入木馬病毒。

超九成安卓手機存在漏洞

2017年9月,中國泰爾終端實驗室對目前市面上銷售的77個廠商262款終端進行了抽樣測試,發現在測試手機中,平均未修復漏洞比為19%,平均每款終端含有未修復漏洞5個左右。漏洞數量最多的手機多達29個高危和嚴重漏洞,充分說明安卓手機安全生態不容樂觀。同時,360檢測發現,94.1%的Android設備受到中危級別漏洞的危害,95.4%的Android設備存在高危漏洞,90.6%的Android設備受到嚴重級別的漏洞影響。由此可見,我國移動端的安全威脅仍然不容小覷。

年度重磅電信詐騙案內地嫌犯超500人

9月28日,我國公安部統一指揮大陸10省區市公安機關,聯手臺灣警方,與東協8國警方統一行動,成功摧毀了兩個特大跨國跨兩岸電信詐騙犯罪集團,抓獲犯罪嫌疑人共計828名,而其中大陸籍犯罪嫌疑人532名,涉案金額高達1億多人民幣。9.28特大電信詐騙案成為年度重磅詐騙案。

圖:嫌犯被押解回國

亞馬遜被植入釣魚網站竟成電話詐騙推手

11月13日,關於亞馬遜信息洩露致使用戶遭遇電話詐騙的訴訟案在北京開庭。根據消費者投訴稱,不法分子利用亞馬遜網站漏洞,在其官網個人訂單等頁面植入釣魚網站,不少用戶在亞馬遜購物後,接到了假冒客戶的騙子電話,以訂單異常為由要求客戶退款,引導用戶通過官方網站進入釣魚網站,最終導致錢財被騙。

年內最大學生信息洩露案趣店數百萬名學生信息被賣

11月前後,有媒體報導稱,近期黑市出現了一份疑似趣店學生數據,該數據涵蓋了借貸金額、學生及其親屬電話、學信網帳戶信息等多個維度,這份包含數百萬名學生的詳細數據在網上叫賣價格高達10萬元。有趣店離職員工證實,該數據確實來源於趣店,可能是有內鬼將信息洩露。

圖:被洩露的學生信息數據

核彈級安卓漏洞爆發 360加固保緊急救援

12月上旬,一個名為Janus安卓漏洞爆發,該漏洞影響範圍十分廣泛,所有Android 5.0以上系統和所有僅採用了Android APK Signature Scheme V1籤名機制的App都能被影響。攻擊者可以利用該漏洞繞過安卓系統的籤名校驗,直接在APP內植入惡意代碼。

圖:360加固保產品特點

對此,國內安全廠商360推出的移動應用安全保護平臺——360加固保,緊急上線了Janus安卓漏洞的解決方案,通過分析該漏洞原理,推出掃描、檢測及解決方案,有效防止攻擊者在APP內植入惡意程序和廣告,保護開發者權益。

指紋解鎖神操作一塊膠帶實現「人人解鎖」

12月末,有媒體爆料,國內某品牌手機用戶在Home鍵摔壞後,未錄入的指紋也可以解鎖手機,隨後,更有指紋晶片廠商發布視頻,用一塊普通膠帶貼在手機上,就能實現「人人解鎖」,該視頻一經發布就引發社會熱議,並且這種現象並非個例,實驗證明多款國產主流手機都存在這樣的漏洞。

圖:被摔壞的某手機指紋鎖形同虛設

回顧本年度十大安全事件,個人信息洩露成為移動安全首要威脅。在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下,國家相關部門、安全廠商、運營商等多方聯合,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洩露的打擊力度,守衛移動安全,共建移動安全產業鏈,打造更安全的移動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國內手機雙雄「盯緊」個人隱私安全
    近日,國內知名的網絡安全公司360稱,其推出的網絡安全防禦雷達系統360安全大腦監測到,一批金融類移動軟體以提供借貸服務之名,悄無聲息地竊取和收集手機用戶的隱私信息。360安全大腦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部分金融類APP不僅非法收集用戶敏感通訊數據,還嘗試對用戶面部圖像進行靜默偷拍與上傳。
  • 2019年度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網絡信息安全不容樂觀(下)
    Verizon 不僅綜合了多個合作夥伴的數據分析,而且還採用了嚴格的數據驅動方法來分析安全漏洞和事件。連續發布10年來,DBIR 報告已經成為安全行業的重量級調查報告,值得安全從業者仔細研讀。由於報告本身描述眾多,本文選取了其中最後的部分——年度信息安全事件,進行解讀、匯總,以供各位讀者參考。
  • 【網絡安全】《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研究起草了《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國家出手了!
    必要個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運行所必須的個人信息,缺少該信息App無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務。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國家網信辦指出,《徵求意見稿》是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 規範安全 控制風險|《網上銀行系統信息安全通用規範》最新解讀
    5.網銀系統描述網上銀行系統由客戶端、通信網絡和伺服器端組成,其中伺服器端包括網上銀行訪問子網、網上銀行業務系統、中間隔離設備和銀行處理系統。主要體現在:將「專用安全設備安全」修改為「專用安全機制」,同時在認證機制上增加了簡訊驗證和生物特徵識別,如臉部識別、指紋識別等,並且在伺服器端安全增加了虛擬化安全。網上銀行系統與第三方連接需求日益增多,新版《規範》也在傳輸和數據兩方面加強了與外部系統連接的安全要求。
  • 央視曝光求職簡歷被倒賣,和彩雲網盤為個人信息安全添保護色
    屢禁不止的廣告推銷電話,背後是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洩露危機。 近日,#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登上了微博熱搜,這次販賣個人信息的灰色產業鏈瞄準了招聘平臺求職者。
  • 【危險】關於食品安全的十大事件,鳳臺的朋友們知道多少?
    《2013-2017年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長期喝到有動物用抗生素殘留的牛奶,可能會誘發過敏反應,如皮膚長蕁麻疹等,以特殊感受族群,如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年幼孩童或老人、所受的影響是健康成人的5倍、10倍。
  • 民航個人信息安全面臨重大漏洞
    其實盜取裡程的事情,不僅國內航司頭疼,其實在美國也時有發生。2017年新罕布夏州的一位離職員工,就在離職後盜用了前僱主兩百萬的達美航空裡程。總之,這些過往的教訓說明,大家手中各家航司的裡程不僅要忍受連年貶值的痛苦,信息被盜用的風險也著實不低。
  • 個人信息是怎麼洩露的?
    與傳統軟體行業幾十甚至上百人團隊以年為周期開發一款軟體相比,移動應用軟體通常只需幾人以天為周期便可開發完成投入市場產生利潤,因此吸引了眾多中小企業和個人開發者湧入市場。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每年入市的未經第三方權威部門進行安全檢測的應用軟體就達上萬款,因此安全問題頻出。二是正版應用軟體被大量破解或篡改。
  • 航空裡程積分被盜,資訊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傳統的盜竊是盜取他人財產,現在新型的盜竊目標轉變成了個人信息、虛擬財產等方面。有媒體報導,在2011年,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盜竊他人航空裡程積分的被告人,有期徒刑9個月,並處罰金1000元。相對來說,明星藝人的個人信息更有「商業價值」,為此有不法分子搭建黑色產業鏈,明碼標價明星航班號、酒店地址、身份證號、甚至手機號等個人信息,這次航空裡程積分被盜用就是由於個人信息洩露引起的違法事件。明星藝人對於個人信息管理肯定要比普通人嚴密很多,但依然被盜用,對於不法分子來說普通人的個人信息豈不是毫不設防了?
  • 評2020版《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帳戶註銷」如何落地實施?
    關於「帳戶註銷」的規定是2020年3月頒布的新版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新版35273」)中受到廣泛關注的亮點之一。2017年12月版的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僅對註銷帳戶事宜要求個人信息控制者提供簡便易操作的註銷方式、在註銷後刪除或匿名化處理個人信息(第7.8條),但對於何種方式是「簡便易操作」、如何落實註銷並沒有進一步說明,就此埋下伏筆。
  • 從2020年十大勒索攻擊事件聊聊企業安全「防盜」新思路
    01 2020年度十大勒索攻擊事件回顧 1、特斯拉、波音、SpaceX供應商拒付贖金遭機密洩露2020年3月,據外媒報導,因未收到勒索贖金,勒索軟體DoppelPaymer在網上公開了SpaceX、特斯拉、波音等公司的機密信息,包括軍事裝備細節、帳單和付款表格
  • 韓國「N號房」背後:加密安全是真的安全嗎?
    2014 年至 2018 年,趙周斌在仁川的一所大學主修信息通信專業。從 2017 年 10 月到最近,其一直在仁川的一家孤兒院做志願者。他在 2018 年底到被捕前一直在經營 Telegram 上的聊天室。2020 年 3 月 25 日,韓國犯罪嫌疑人趙周斌(中心)被記者包圍,他被轉移到首爾警察局的檢察官辦公室。
  • 商業洩密事件頻發,職場內部隱私安全亟待關注
    據數據全球1000強企業,年均2.45次的商業竊密事件,上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是2017年的商業間諜和情報機構交出的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 與微軟公司類似,Twitter也曾經遭遇過類似的事件。黑客進入Twitter僱員的郵箱,獲得了許多內部的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破解了許多僱員包括Twitter創始人的工作郵箱密碼。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商業信息被曝光,洛杉磯警方也開始質疑Google的安全性。如果Twitter儘早在網絡安全方面進行投資,那麼這些商業信息的洩露問題完全可以避免。
  • 【鵬越安全百科】「安全保護」系列(13)——個人信息保護標準綜述
    加強制定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國家標準,實際上就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體現。數據安全事故通知在數據安全事故發生之後,數據控制方應當及時向監督機構報告,在可行時,應當在72小時內,除非數據安全事故不太可能導致數據主體權益受損。如果未能在72小時內報告,應當提供合理的解釋。如果安全事件對個人權益造成損害的可能性高,則數據控制方應當及時通知受影響的數據主體。
  • 關注 |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與國家安全
    谷歌的工程主管,被稱為「信息安全公主」的帕裡薩·塔布瑞茲評價該片是她所見過的「最為準確的有關信息安全的電影」。與高昂的投資相比,這部電影的票房並不好。故事情節不夠緊湊,被定義為了爛片,可這畢竟是首部以工業基礎設施與信息安全對抗為題材的商業電影。如果你是一名工業控制系統從業者,對電影中的PLC一定再熟悉不過了。而且,電影中模擬攻擊的目標—恰恰是我國的核電站!!!
  • 給App戴上信息安全「緊箍咒」 助行業長遠發展
    目前,工信部已對國內主流應用商店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完成各種技術檢測工作,共1336款違規App責令整改,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被公開通報,更有94款拒不整改的App遭到下架處理。劉烈宏說,工信部將狠抓嚴查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緊盯反覆出現問題被點名通報的重點企業。
  • 2020年網絡安全行業趨勢預測
    (七) 《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正式出臺8月2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並於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兒童網絡保護的立法,該規定填補了網際網路時代兒童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空白。
  • 科技股持續回調:雲計算和信息安全有望突圍(附股)
    整體來看,全球雲計算產業持續繁榮,國內雲計算產業將爆發,建議關注云計算板塊的細分龍頭用友網絡、浪潮信息、金山辦公、光雲科技、深信服、恒生電子、廣聯達等。金山辦公(688111)訂閱業務成核心增長極   公司是國內領先的辦公軟體和服務提供商,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在國內成為主流產品。公司主要產品WPS個人版月活用戶數達到4.57億,同比增長19.63%。目前WPS在國內市場滲透率達到61.74%,海外月活用戶數超過1億。
  • 羅華:媒體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安全發展中應該承擔責任
    人民網總編輯羅華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吳曉琴、實習生魏穎)1月10日,由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指導、人民網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主辦、巨掌互動科技協辦的首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安全發展峰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