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埔精神貫穿於軍校的政治教育中,成為培養人才的核心價值觀
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思想是通過革命行動來具體體現的,所以在他創 辦的黃埔軍校中,「愛國、革命」的思想始終貫穿於軍校的軍事政治教育 中。這就是黃埔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黃埔精神的本質。正因為當年黃埔 師生報考黃埔軍校時也是本著「愛國革命」的目的來求學,所以對於接受 黃埔精神的薰陶和教育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他們既是黃埔精神的受眾 者、參與者,也是黃埔精神的承載者和體現者。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建校後,更加關注它的發展。他要求軍校培養出 來的學生,不僅能指揮作戰,會做政治工作,而且勇於衝鋒陷陣,具有 愛國愛民、獻身革命的精神。他經常教育師生,要「同學同道,生死共 赴」,為此,他制定了「親愛精誠」的校訓,倡導「團結、犧牲、奮鬥」 的精神,這都是根據黃埔精神制定的。軍校本著孫中山先生創校的宗旨和 要求,嚴格掌握「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針,在 環境設施、教學中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革命」精神。校長蔣介石 也奉行軍事和政治並重的革命教育思想,提出了「分別編制,勤以訓練, 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主義及政治觀念」的治校思想。⑤黨代表 廖仲愷在政治演講中說道:「從前中國之所以失敗,是由於大家拿刀槍殺 自己,不是去殺反革命派,所以革命才沒有成功,才有今日再起革命之必 要。」⑥廖仲愷先生的講話讓黃埔師生明白了不僅要學會如何使用槍,更重 要的是要知道槍向什麼人才可以放。軍校的領導人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 黃埔精神,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這就是政治的靈魂所在,也是當時其他軍校所沒有的,這一點也使黃埔軍校成為了世界著
名軍校之一。
黃埔軍校重在政治建軍,啟發學生,這是當時 其它軍校所沒有的特點,也是軍校能在短時間內讓 學生完成了從一個普通民眾轉變為愛國軍人的原因 之一,為日後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軍校 設有政治部,它負擔政治教育及在學生與人民群眾 中發展國民革命的意識,對黨代表負責,使嚴肅的 軍隊紀律在正確的政治認識和指導之下,以鞏固戰 鬥力之基礎。政治教育對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 想理論實行兼容並包,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馬克 思的共產主義教育佔重要地位。政治課程設有《三 民主義》、《國民革命概論》、《蘇俄研究》、 《帝國主義》、《政治學概論》、《軍隊中的政治 工作》等。政治教育依據十個條件計劃施行:1、了 解自己的責任。2、了解政治工作的重要。3、了解 本黨。4、了解中國的國民革命。5、了解各種與革 命運動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科學常識。6、了解世界與 中國政治經濟方面各種重要現象與問題。7、了解革 命運動是起於農工群眾的物質要求,革命的勝利必 須靠農工群眾的努力 。8、了解紀律是造成統一集 中的力量所必要的。9、了解軍事學術、軍事鍛鍊對 於革命意義的重要。10、了解軍隊中政治工作應注 意的事項。正如軍校教育長方鼎英所說:「本校的 教育,在使全體學生於短少時間內,造就革命軍官 必要之軍事政治知識;並同時本總理 『親愛精誠』 校訓,及『校長統一意志,團結精神』之格言,養 成其犧牲奮鬥之精神,俾成為革命軍隊之幹部人 才,及專門軍事與參謀之才目的。」⑦為此,軍校的 校歌、校訓、充滿革命性的標語、畢業生誓詞等都 成為了大革命時期黃埔師生所崇尚的黃埔精神的重 要內容。如校歌中「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 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 的先鋒」充滿了革命的激情,鼓勵著黃埔健兒為打 倒列強,剷除軍閥而浴血奮戰;對聯「升官發財請 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此門」寫出了當時學生從軍 報國的心願;標語「碧血千秋」、「精神不死」、 「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革命思想鮮 明,顯示出了黃埔師生英勇殺敵,決心戰鬥到底的 革命精神。
軍校的政治教育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效果,使學 生認識到思想是創造革命軍靈魂的保證,養成了士 兵革命的觀點,保證了軍隊的統一和為主義而戰的革命精神,鍛造和弘揚了一種以愛國革命、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為主要特徵的「黃埔精神」。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責編:孫琳、王新玲)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