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大眾看來,《西遊記》就是一本神魔小說,通過孫悟空一路打怪升級,最終獲取人生成功的故事。
可《西遊記》裡說的真的如此簡單嗎?
《西遊記》開篇第一回《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大致意思是說孫悟空乃天地之間一靈石,受日精月華,化而成形,剛剛出生之時就能目運金光,射衝鬥府,以致驚動了玉帝。玉帝派千裡眼和順風耳出去查探,隨後千裡眼和順風耳回來報告,說天產石猴自喝了人間之水,眼中的金光已消失不見,不足為慮。玉帝方才作罷。
很多人看到這裡,往往是一帶而過,認為這不過是小說的一種描述手法,根本就不會去思考背後的深意。事實上,這段描寫恰恰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不搞懂這段話的意思,也就無法理解《西遊記》後續內容究竟講的是什麼。
孫悟空一出生就能目運金光,意味著天產石猴乃天地之子,天地之子本天造地設,受日精月華,尚未脫離天地這個母體,天性尚存,所以能感而遂通,是生而神靈的。
但他一經接觸人間的水食,眼中金光也隨之消失,說明他已經脫離天地這個母體,開始慢慢失去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受人世的汙染,被人性所惑,遮蔽了自己的天性。
人是人他媽生的,具有人性,不是很正常的事嗎?為什麼一脫離了母體,進入了人世,就會被塵欲所淹,失去了天性呢?
這要從人是怎麼來的說起。(達爾文的進化論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呵呵,估計就是被《西遊記》給坑了。)
先來看看《道德經》是怎麼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最初的人類乃天地所生,天地乃道所生。道至虛至靜,靜極而生動,動而一出,是為混沌。混沌之中孕育清濁二氣,清氣上揚化為天,是為陽;濁氣下沉化為地,是為陰。
陰陽二氣相互轉化,得天地之和氣,人類出現了。人類被天地所生後,和氣偏弱,偏氣日盛,是以禽獸得以出生。最後才是草木萬物生。
怎麼理解這個事呢?就是說道是孕育天地萬物的最初母體,她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在她孕育天地萬物的時候,她就已經把他們的樣子以密碼形式規劃好了,隱藏在那一片混沌之中。人之所以為人,禽獸之所以為禽獸,草木之所以為草木,都是一氣周流之後,信息被固定下來了。
人為什麼成為萬物之靈長?因為人得到的是天地之和氣,是天地間最正的氣。就好比一塊原木,天地把原木中最直最好的那一部分,加工成了人,剩下的邊角料加工成了禽獸,其他的枝枝丫丫加工成了草木萬物。
所以,最初的人類乃先天所生,那時的他們以天地精氣為食,受日之精 月之華沐浴,神全而德足,雖從天地這個母體中而出,但並未完全脫離母體的子宮,所以他們能和天地相合,自然而然的能感應到天地的變化,清楚日月星辰的周天運行對人的影響,就像一個還在母親子宮裡的嬰兒,能自然感受到母親的一呼一吸脈動心跳一樣。所以他們能循天地之理,過一種無憂無慮、自然而然的生活。這樣的人被稱為真人,也就是孫悟空剛剛化石成形時的那個狀態。
人類是如何從真人一步步墮落下來的呢?
隨著人類不斷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天地之精氣越來越稀薄,不足以成為人類維持生存的食物。這時就需要從天地之間尋找能夠代替天地精氣的其他食物,來維持生存,於是,動物禽獸就成了人類的首選。
動物之所以成為人類首選的食物,是因為天地萬物乃一氣所生,只有和氣偏氣的不同,而動物體內之氣是最接近人類的(原木的邊角料嘛)。當人類的繁衍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動物的肉也不夠用了,這時,草木也被人類作為身體能量的必要補充。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很根本的問題,人類吃動物、吃草木究竟吃的是什麼,真的是吃他們的蛋白質、胺基酸、澱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不是,而是服用它們體內的氣,而肚子飽了只是在服用氣的過程中一種表症現象。(這樣看西醫營養學就是扯淡)。
人類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選擇動物草木為自己的食物時起,就註定會越來越遠離真人。因為不管是動物之氣,還是草木之氣,皆是偏盛之氣,日積月累,會逐步淡化和稀釋人體內的和氣,和氣日衰,偏氣愈盛,人開始遠離天地之氣,忘記了天地之氣才是人本來該吃的食物,而把服食偏氣視為正常。人隨之從天地的臍帶中脫落,失去了母體的依託,開始依賴於自身的感覺、認知和判斷,來重新打量這個世界。這是人類天性喪失,人性泛起的過程,也是孫悟空目中金光消退的過程。
人類脫離了母體,失去了感應天地的紐帶,再也聽不到子宮裡母親的呼吸心跳,但卻能感受到自身的呼吸心跳,於是很容易以己度人,把自己的呼吸心跳當成宇宙的真理,認為他人的呼吸心跳也是如此,並進一步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開始各行其是,肆意妄為。
這時,聖人應運而生。聖人看到世人皆以妄為常,不循天理,深知此乃天性不足所導致,非人力可為,不得已化性起偽,依照天地的運行規律制定出一套人為的規章制度,以約束人類的行為,不至於偏離天地太遠。此時的聖人之言因為錨定的是天地,所以也最大程度的接近了天地的運行法則,因而人類尚不至於過多失去淳樸純真的天性。
然而,人為則「偽」,偽起則詐。人類畢竟還是在失道的路上一路狂奔,無法回頭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在道生天地萬物的時候,就設定了人類的繁衍不過就是新生命從母體中不斷地複製粘貼的過程,而在這個複製粘貼的過程中,會因為天文變化、氣候變化、地理變化等等原因,讓本真的信息不斷流失,從而使人類離自己最原始的母體越來越遠。
最原始的母體因為是天地所生,所以保持有最足的天性,隨著源始母體信息的一步步失真,她的子孫的天性就一步步衰減,人性卻一步步增強。
天性退,人性進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人類學會了使用了工具。
當人類日漸失去天性,喪失了與天地溝通的能力,對天地的運行變化越來越琢磨不透,再也無法有限抵禦天災對人類的侵害,使人類日益陷於生存的困境。
那麼,工具的發明使用,作為人失去神通的一種補償,作為人身體機能的延伸,使人類對擺脫天地變化的依賴成為可能,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強大的武器。
可是,工具的使用,雖然讓人類更容易獲取生活資料,但也使人類越來越依賴於工具,甚至產生這樣的幻覺,以為工具可以無所不能,把自己變成工具的奴隸,從而不再去思考,不願意再去動大腦,人也越來越懶惰,思考能力越來越退化,總想著有問題,自然有其他人來幫忙解決,幹嘛要去勞心勞力,坐享其成多好,結果把自己身上殘存的一點天性喪失殆盡,這就是悲哀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沒有導航之前,每一個開車的人都是地圖達人,可是,自從有了導航,出門時沒了導航,就像個無頭蒼蠅,簡直是寸步難行。這究竟是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倒退呢?
天性退、人性進的另一個標誌性事件是——文字的出現。
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現了天地運行留下的痕跡,這個痕跡稱為「紋」,是最源始的天文學(天文就是天的紋路之意)。
天地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他可以通過太陽東升西落、日月星辰循環往復、四時變化、風雨雷電等等來顯像,讓人類認識天地的運行規律,並遵循這種規律,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從而教化百姓循天地之理,過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
但是,天地的運行規律是不容易掌握的,普通的老百姓也對這些天地的陰陽轉換缺乏必要的敏感和理解。可居住、農牧、耕作又必須要求對天時變化有準確的把握,怎麼辦呢?這時,就有聖人「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通過總結天地變化的規律,取類比象,用大家都看的懂的,在日常生活中看的見摸得著的事物,以符號和圖畫的形式固定下來,最後進一步簡化,形成文字。
文字是什麼?文字就是人言。把人言用某種大家都認可的方式固定下來,就是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用這種淺顯通俗的方式,讓百姓明白如何根據天時變化來順應自己的生活。
問題在於,沒有文字之前,大家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身體體察到天地的運行規律,並努力讓自己的行為儘量符合天之道,並不會有其他什麼雜七雜八的東西來幹擾他們,這時的人的生活是純樸的、自然的。
文字發明之後,人們惑於文字本身的奇巧瑰麗,於是,人們不再去過多關注天地運行的真正內涵,也不再用自己的身心去親自體驗天地大道,而是埋頭於文字之中,試圖從文字中尋找到宇宙的奧秘。
這時,天下的學問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而出,每個人都根據自己對天地之道的理解來發明一套理論,並不斷為之添枝加葉,然後向眾人宣稱,自己找到了天地宇宙的真理,試圖讓他人信奉自己的這套說辭。
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真理,故而誰也說服不了誰。
貌似文明昌盛,實則天下紛擾,人心茫然失措,無所皈依,這是諸子百家的由來。所以,莊子才會說:道為一,裂而為百,不復為一。
好了,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各有一套說辭,似乎說的都有點道理,作為普通人到底該聽誰的?
一個可怕的事實是:你沒有選擇權。人類一旦失去了天地之錨,而以人言為錨,就會註定在語言和文字的窠臼裡打圈圈 。
如此,人類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被操縱的命運。
為什麼這麼說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大多數時候人是不願意去思考的,更何況那些艱深晦澀的聖人之言,他們更願意去接受那些他們能聽得懂的東西。所以,人言發明家們要爭奪受眾,首先就要對聖人之言進行降維,要儘量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解讀自己創造的理論,誰的理論越通俗易懂,就越能讓普通人接受。
在這個降維的過程中,信息的丟失和失真在所難免,如此不斷惡性循環下去,人類已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天地大道,只能在人道的路上越滑越深。
作為每一個奔跑在路上的人,被別人裹挾著,身不由己的隨波逐流,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本性,失去了人作為天地之子的純真和快樂,這似乎是一條不歸路嗎?
當然不是,我們之所以會迷茫,會困惑,會失落,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文化上的錨,這個錨就是華夏文化裡的天地之錨,天地永恆,所以天地之錨永固。這就是我們曾經丟失的先天之本。
而當人們失去了這個天地之錨,就會重新尋找一個錨定,很不幸,這個錨是人言,人言多變,人心惟危,人言之錨變幻莫測,我們自然無所適從。
所以,我們需要停下自己的腳步,需要進行文化上的溯源,需要進行精神上的尋根,往回走,一直走到天地的盡頭,讓自己成為造物主的一部分,在那裡重新打量整個宇宙,然後慨然一聲:我就是我。
這個我就是天地的本性,就是一顆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什麼?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嬰兒呱呱墜地那一瞬間的狀態,來自天地,天地就是我,沒有任何汙染,沒有任何人為的痕跡,純淨,自然。
所以,《西遊記》裡又這樣總結到:「鴻蒙初闢本無性,打破頑空需悟空」。
人,不應該沉迷於後天的汙淖之中,而是應該努力尋回自己的先天之性,重新回到自然的母體中去。
而這個回溯母體的路徑,就隱藏在華夏經典裡。
原創不易,喜歡就請點亮「在看」,就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