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幕或小屏幕影迷的選擇越來越多

2020-12-24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製圖/潘文健

  晨報記者陸乙爾

  這半年來,疫情對全球電影產業產生了巨大衝擊,同時「直播帶貨電影宣發」「線上付費觀影」等新型電影模式也逐漸被更多人所接受。疫情新常態下,如何在危機中遇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動電影產業的改革創新,是今後電影人要共同面臨的挑戰。

  昨天,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上海交通大學、美國電影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上,多位電影人在現場和雲端通過環球連線,聚焦「劇變中的全球電影產業」,探討疫情下電影行業的新常態。

  院線和流媒體播出各有所長

  疫情給電影行業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也為電影產業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帶來了深刻的調整。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疫情下的新常態,也許是更多通過流媒體平臺觀看電影。而對於電影企業家來說,新常態的新,在於經歷了前幾年中國電影(600977)高速發展後,電影創作將慢下來,回歸應有的節奏。而流媒體作為一個發行渠道,並非替代院線發行,而是形成兩者互補的關係。

  在華誼兄弟(300027)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執行長王中磊看來,電影行業被按下「暫停鍵」的這半年對於創作者來說,反而帶來了安心穩定創作的時間,「原來整個中國電影市場是高速發展,整個電影產業鏈最前端的創作也是跟著這個速度跑,失了節奏。新常態下,前端的創作回歸原來應該有的屬性,即能耐心創作的工匠精神,這樣才會對未來的產業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疫情期間,從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等國產影片,到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灰獵犬號》、迪士尼新片《阿特米斯的奇幻冒險》等國外電影,都選擇了放棄院線,在流媒體上進行線上放映。對於流媒體與院線的電影之爭,王中磊表示,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沉浸式享受是不可替代的,「觀眾現在有強烈的觀影心態,要回到電影院來享受這樣一種長視頻的觀賞方式,因為大家的生活越來越被碎片的短視頻佔用了。」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也認為,觀眾如果想要看大製作、高視聽享受的沉浸式電影,還是會回到電影院來看。

  另一方面,目前電影從影院到流媒體點播的窗口期越來越短,從以前的半年減少到3個月甚至更短,不可否認的是,疫情作為催化劑和導火線,加速了觀眾的分流,觀看電影的形式正在愈加多元化。對此,在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表示,流媒體與影院的互補性要多於替代性,兩個渠道的交匯與共融能夠為影視作品構建更加豐富、多層次的消費市場。在他看來,高規格的電影技術讓觀影效果越來越出色,流媒體的輸出內容和表現形式有限,這突出了影院的特性和不可替代。而流媒體的短小、快捷屬性,對於影視片花、預告等內容是非常好的傳播渠道,既豐富了融媒體平臺的內容,也促進了院線電影的宣傳和推廣。

  最重要的是,前幾年每年產出的國產影片有近700多部,只有一半左右能夠進入院線放映。對於不參與院線競爭的影片以及下映後的經典影片的再現,流媒體平臺的播映是非常好的投資回收和增值渠道。

  流媒體模式還在摸索前行

  無論是已經在院線放映的電影經過窗口期後在流媒體播出,還是將流媒體作為首映平臺,線上線下結合觀看,已經成為目前的一種新常態。

  實際上,儘管全世界流媒體平臺都開始搶佔電影市場的趨勢不可阻擋,但國內國外的情況仍然存在差異。國內大多是流媒體平臺與電影出品公司合作,而國外不管是奈飛還是如迪士尼等大型傳媒集團,他們擁有自己的流媒體平臺,為自己的平臺製作內容。「涵蓋了比較大的製作,也有劇情式的製作,也有網際網路式的,他們沒有太區別哪些適合網際網路放,哪些適合影院放,所以他們會不斷產出。」王中磊說。因此,他也建議,流媒體可以在早期就進入創作和製作階段,定製一些針對網際網路觀眾的電影,「並不是說那個製作就一定小,但它可能更多的是劇情類的電影,或者是對於影院觀看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的電影。」

  的確,國內的許多流媒體平臺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目前,愛奇藝已經將原創電影列入了計劃,也有一些比較適合網絡播出或者與院線電影差異化的內容在規劃,不少影片已在拍攝中。在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看來,網際網路和電影院的觀看習慣其實有很大差異,「從視聽體驗的角度來說,電影院的效果更好,但網際網路的觀看在時長上更靈活,3個小時還是50分鐘都還好,電影院在這方面相對而言受限比較多一些。」同時,這樣的靈活性也對網際網路電影的開頭、劇情、敘事節奏等方面會有不一樣的要求,「網上選擇一部片子的門檻很低,一點擊就看了,但是離開也很容易,一點就走了。我覺得未來有很多的好玩的東西會不一樣。」

  相較於其他已經在院線電影領域深耕多年的院線電影大佬們,這些年輕的流媒體平臺工作者有著自己的疑惑,正在摸索前行。楊向華認為,到目前為止,線上線下電影的放映窗口期長短,適合線上和線下上映的影片的區別,線上播出的商業機制,包括如何定價、如何分帳等,所有新模式都在探索中,還未成為一種新常態。將來,他希望有一天能達成這樣的新常態:線上線下能夠有機結合,一部分電影在線上播放,一部分電影在線下播放,形成產業鏈上各方共贏的新常態。

  無論是中國電影產業,還是放眼全球,所有電影人都將面對新常態。「在產業鏈上下遊利益的平衡和共贏的局面,就會產生多元化,一個是作品的多元化,再一個是發行渠道的多元化。」馮偉希望,不管觀眾是走進電影院看大製作,還是通過流媒體平臺觀看中小成本作品,在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電影產業將進入上下遊共同繁榮的新時期。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jh

相關焦點

  • 「大銀幕」與「小屏幕」如何切分電影蛋糕?
    疫情終將消散,但去核心化的多媒介市場發展趨向勢不可擋「大銀幕」與「小屏幕」如何切分電影蛋糕?  實際上,春節檔電影在疫情發生之前的營銷時期,就已出現和短視頻、直播等與院線大銀幕相悖的終端小屏媒介平臺的聯姻。七部影片均開通抖音官方帳號,其中《囧媽》在與劇情同構的高鐵特別路演中,邀請了諸多已在多細分/精準受眾領域擁有大批黏性粉絲的抖音網紅,實現看似以電影為介質,實則以電影為目標的粉絲移置。
  • 好萊塢往事 | 從大銀幕轉戰小屏幕
    電影享受著一些具體的、高於電視劇的待遇,起碼小屏幕跟大銀幕在面積上就不能比。從現在家庭影院系統的普遍技術水平來看,要真正實現在家看電影,還需時日。更令家庭影院不可望其項背的是電影院的大型音響系統—它們連最起碼的「音量」這一條都跟電影院比不了。跟幾百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坐在一個黑屋子裡完成的一次共同情感體驗,也是你家客廳裡的一塊彩色屏幕完全提供不了的。
  • 從大銀幕轉戰小屏幕,《灰獵犬號》暴露了一堆問題
    《灰獵犬號》海報與《棕櫚泉》等轉戰流媒體平臺的其他電影不同,《灰獵犬號》確實受到了小屏幕的幹擾,這本該是一部在影院大廳上映的海戰史詩大片——在寬大的銀幕上,展現著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海戰,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夜襲,一次次波譎雲詭的突發事態。
  • 銀幕革命-圓偏振3D LED顯示屏幕
    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再到現在的數位化、以及越來越大的屏幕,電影院用到的技術始終都需要投影儀和幕布(銀幕)。 投影加銀幕的電影方式雖然延續了百餘年,然而人們對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止。
  • 索尼銀幕聲場技術:把OLED屏幕變成揚聲器
    然而,電視的內置揚聲器通常又小又弱,還是單向的。在當前的無邊框平板顯示中,音響效果是首先被犧牲掉的元素。這一次,索尼在OLED電視中採用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將徹底改變電視的聲音體驗。完整的聲音通常來自大的揚聲器,從一整個平面發出聲波,平面越大,聲音越飽滿。索尼BRAVIA OLED電視做了一件理論上很簡單,但在工程設計上很複雜的事。
  • 話說智慧型手機屏幕尺寸為何越來越大?
  • 蕪湖製造全球最大銀幕 屏幕面積2500平方米
    點擊上面↑↑↑藍字,和小布一起看新聞
  • 觀影|魔都IMAX屏幕大比拼,選哪一塊看《星戰7》
    當然是因為屏幕大!屏幕大!屏幕大!IMAX屏幕是一般電影屏幕大小的3倍左右,電影裡的人物個頭比你還大,華麗麗被包圍其中,一時難以分辨戲裡戲外。腦補一下,置身於浩瀚銀河系,身邊都是嗖嗖飛過的酷炫太空艦隊……和隕石……
  • 北影節推出IMAX鉅獻單元,影迷可大銀幕重溫經典
    在今年的北影節上,作為獻給影迷的大銀幕禮物,「北京展映」推出IMAX鉅獻單元,其中的影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特別適合在IMAX大銀幕觀看的經典「大」作。《今年距離1994年《阿甘正傳》上映已經過26年,片中巧妙的將阿甘的個人經歷與許多美國近代歷史的經典瞬間連結起來,小人物的命運在大歷史中閃閃發光。「阿甘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無疑是最真實、最純粹的。本次展映,將是中國觀眾難得的在IMAX大銀幕重溫經典的機會。」
  • 終於在IMAX大銀幕上看了一次《盜夢空間》,諾蘭影迷感慨「補票」
    今年是《盜夢空間》上映十周年,很多觀眾激動於終於能在銀幕上再次感受心中經典,「終於在IMAX大銀幕上看了一次」。該片復映首周末票房超過2000萬。繼《星際穿越》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另一部高分神作《盜夢空間》也重返銀幕。此次復映還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今年是《盜夢空間》上映十周年,「盜夢十年」重築舊夢,引爆粉絲情懷。
  • 屏幕多屏幕大,就是「科技、智能」的象徵了嗎?
    越來越科技、越來越智能的電子產品,伴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屏幕——這幾乎成為了科技界的風潮。近幾年CES上展出的產品,從從手機到家電再到汽車,無一例外的都在屏幕上大做文章。比如說,三星的OLED全面屏手機。
  • 上海雙節|銀幕+屏幕,東方明珠百視通助力電影節走進千家萬戶
    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東方明珠百視通與電影節組委會首次將主體論壇等豐富活動帶上螢屏,這些脫「影」而出的新內容實現了銀幕和屏幕的連接
  • 影迷期待2021大銀幕看點啥?科幻變身喜劇人 奇幻系新導演接力
    因為疫情,2020 年的電影行業停滯了半年,進入 2021 年,大銀幕也將慢慢恢復元氣。還有幾天就將迎接新的一年,很多影迷開始關心明年能看到哪些新片,來彌補今年的遺憾。記者發現,2021 年的新片呈現出三大趨勢。近年崛起的科幻電影,不僅將在新的一年繼續強勢,還可能出現 " 喜劇化 " 趨勢。
  • 福州影迷何時可以約會大銀幕?電影拷貝盤已抵達影城
    廈門、莆田等地傳來的消息令不少福州影迷眼饞不已。別急!昨日多家福州市區的影城進行了「體檢」,以確保防疫措施執行到位。記者在現場探訪時發現,滿載好片的電影拷貝盤已抵達影城,福州人約會大銀幕的時刻近了。昨日下午,位於東街口的省人民劇場首先迎來了省、市電影管理部門的調查走訪,影城「常態化防控機制建設」「防疫物資準備和場所消毒 」「電影放映管理」等幾個方面的工作受到了細緻的檢查。
  • 直擊上影節:「最老影迷」分享與大銀幕的堅守
    映後,他抓住機會向姜文「表白」,「我就是衝著你來的,我是你的忠實影迷。」映後見面會上,方廷榮親切地摟住小演員林靖喆,對他連連豎起大拇哥,「你現在就演得這麼好,未來不得了!有你們,中國電影有希望了。」他成長在一個「文藝愛好者之家」,「媽媽是我的音樂老師,姨媽是我的鋼琴老師,爸爸是我的英語老師,我們全家都是超級影迷。」
  • 百花獎觀眾評委與影迷「佳片有約」,共同探討大銀幕上的傳統文化
    活動現場,鄭州的兩位觀眾評委姜燕華、蔣文崢與影迷一起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銀幕上的發展與傳承。觀眾評委蔣文崢談起1998年上映的動畫片《花木蘭》和《寶蓮燈》,她認為國產電影《寶蓮燈》絲毫不遜於歐美的大製作,「我們中國從來不缺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從不缺對這些故事改編翻拍的優秀電影。近幾年有很多優秀的國漫製作精良、故事新穎,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這些電影把傳統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搬上大熒幕,表明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在大銀幕上「復活死人」為何引爭議?
    ,利用CGI技術在大銀幕上完完全全地製造出一個假馬男,這個假演員完成了全部拍攝,比真人表演更催人淚下。隨著電影後期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情形越來越不稀罕了。在過去,經常由於劇情需要,已經有了一定年紀的演員不得不穿上小號衣服,用化妝技術儘量看上去年輕。
  • LED屏幕替代傳統銀幕:影院放映或將面臨重大技術變革?
    在3月底舉行的CinemaCon展會上,多家設備商展示了LED拼接屏幕原型設備,巨大的視頻牆可完全有效地充當銀幕。
  • 手機OLED屏越來越多,OLED屏幕真的比LCD屏幕更傷眼?
    [PConline 資訊]現階段,手機市場上已經很少有搭載LCD屏幕的新機發布了,旗艦機型除了蘋果更是直接沒有搭載LCD屏幕的手機發布了。由於三星主導的OLED屏幕相對於傳統的LCD屏幕有著色域更廣、對比度更高、部分情況下功耗更低等優點。正是因為如此才讓很多手機廠商逐漸從LCD屏幕轉向OLED屏幕。
  • 電視屏幕是大的好還是小的好?
    現在家裡購買必備的電器就是電視機,雖說現在科技發達手機可以隨身攜帶比電視方便的多,但是現在智能電視也是功能強大看劇也比受機束縛,但是小庭有一個問題購買電視買多大尺寸的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