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露水更重,注意保護好嗓子!
:真的嗎?但我放眼望去,卻是陽光萬裡。
如果提到歌舞片,是怎麼也繞不開《雨中曲》的,該影片於1952年上映,至今還是大家心中的經典。是「25部最偉大音樂電影」的第一名,也在「100部最偉大影片」中位列第五。唐(Don)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影視巨星,在逃避粉絲追趕時與凱西(Kathy)偶遇,二人在之後的不斷摩擦中互生情愫,最終與科斯莫(Cosmo)三人拯救了一部險些由無聲向有聲轉換的過程中失敗的電影。
這部音樂電影,揭秘了電影工業的種種現象和電影的製作過程,講述了電影歷史的重要一環---從無聲到有聲的轉變,從默片時代走向有聲時代。
其實對於歌舞片來說,長鏡頭也是家常便飯,畢竟每個觀眾都對一名舞者能否承擔極大的銀幕挑戰充滿期待。
《雨中曲》雖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電影,但是裡面的幾段長鏡頭和演員的表演放在現在也是可以教科書級別的畫面和表演。
該電影最為經典的地方莫過於男主在雨中唱歌那一段。電影同名曲Singin' in the Rain作為歌曲至今也仍未過時。
感染力之大,也許現在還是能讓不少影迷,在某個下雨天,腦子裡放著這首歌,然後想像著在雨中盡情踩水的畫面;作為舞蹈部分,那段在雨中跳上路燈然後開心的來個120°環繞的動作成為經典,現在還可以在一些電影中看到那個動作的影子。
《愛樂之城》中大家喜歡的男主轉路燈的場景是在致敬雨中曲的這一片段
一部歌舞片如果能夠經典,那麼這部歌舞片的音樂與舞蹈一定也十分出彩。我認為反之也成立。
//////////
音樂電影並不是現在的主流,如果一年中能出現一兩部較好的音樂電影都非常難得。看到部分電影中看到開始跳舞的片段,如果拍的不夠優秀,很大程度會讓觀眾看到後開始尷尬的蜷縮,並且感嘆尿點到了。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我們缺少音樂麼,看著現在的音樂發展似乎又並不是如此,我們現在有著更加多樣的音樂類型、更加精良的製作技術。音樂與電影似乎都變成了一種感官的刺激,我們好像在發出無聲的嘶啞,最後只得一具空殼。
也許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精神世界逐漸跟不上我們的物質發展速度。我們不是缺少音樂,而是周圍的聲音太多,大部分又並非動人的樂曲,反而是嘈雜的噪音。
在電影前期的默片時代,電影演員靠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展現電影內容。唐的搭檔琳娜是一個只有美麗容貌,聲音卻十分嚇人並且有心機的女演員。默片時代恰好成就了她。
當時代迎來有聲電影時,她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並試圖讓人美歌甜的凱西來作為背後永遠的歌替。最後這個謊言被拆穿,琳娜也迎接到了自己演藝生涯的終結。這剛好說明,隨著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對於演員的要求也發生變了,而琳娜正好是這個轉變的淘汰者。
謝幕表演時候,凱西站在幕後做琳娜的歌替
在無聲的時代,部分缺陷被包裝起來,似乎表示;真實的美被大眾忽視,虛偽可以被裝飾得光彩照人。有聲時代來臨後,男女主人公可以放聲歌唱、盡情舞蹈,用音樂與形體最直接的表達情緒。
於此同時,這部電影也講述了歌舞片誕生的初始故事,但不止於此,它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喜劇片。
生活在被評價為娛樂至死的時代中,也會有點無法體會到那個時代的黑色背景下的快樂有多難得,才使得這份純粹的快樂那麼有感染力。並且,片中有許多對於喜劇的自嘲與自指。
比如科斯莫說的:你可以研究莎士比亞,爭取一個好角色,你能贏得好評,卻沒飯下鍋,只要假裝被香蕉皮滑倒。便能引人發笑
電影裡的一些表演片段和一些有梗的臺詞放到現在的大屏幕上也不會冷場。超越時代的喜劇因素與歌舞因素毫無疑問是它成為經典的原因代表。
生活在有聲電影時代的我們,會覺得有聲電影也理所當然,當然很難想像當時的電影產業的所有人們面對這場電影技術革命的震驚與慌亂。
但這個現象放在現在其實也在漸漸發生著,比如現在多樣的特效技術崛起,是不是也象徵著一個技術流電影時代的到來呢?電影產業相關的人們是不是也在這樣的發展下不斷地去適應這個轉變?怎麼樣才能在這個轉變下,創造一個新經典呢?這些新出現難題將會帶領著電影走向新的挑戰。
現在流行的,終將成為歷史,而多少歷史,能成為經典。
最後
用現在的標準看,這部電影劇情有點太簡單、沒有精良的製作、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特效,但這份老套的愛情故事還是可以打動了不少人,倒不如說是影片中表達理想化愛情的方式與歌舞精神滿足了不少人心中的幻想。音樂電影作品很多時候都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看似與真實的生活格格不入。
但每個人的生活或許都是一首雨中曲,總有一顆想在雨中不管不顧起舞的心情,用沒有道理的喜悅對付來臨的雨點。
晝夜交替之間我們倉促前行,或許越來越難察覺這份簡單的浪漫。希望大家能再次找個安靜的晚上重溫這部電影,給《雨中曲》一次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把生活過成一部動人的音樂電影。
最後祝大家 早上好
也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