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曲》所在的歷史背景,剛好又是從無聲電影變革到有聲電影的時代。一開始的電影都是無聲的,必需的臺詞以獨立一幀出現,黑底白字,打在屏幕正中央。當一則有演員聲音的小短片出現的時候,人們紛紛嘲笑其是怪胎,自然去抵制新事物的出現。但是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出現在大眾面前,便大受歡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雨中曲》 描述表演歌舞雜耍出身的吉恩. 凱利投身電影圈, 有了更上一層 樓的發展, 然而跟他搭檔演出的女明星卻因嗓音奇差無比, 只好由吉恩的女友戴 比.雷諾茲作幕後配音。觀眾搞不清楚狀況,還對女明星敬佩有加,令她勝利衝昏了頭, 不承認黛比的貢獻。 結果在一次隨片登臺的表演中, 眾人設計讓女星出 了大醜,黛比也反敗為勝。 當吉恩.凱利在向戴比.雷諾求愛成功後,他興奮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下 起了雨, 按捺不住心中喜悅的他扔下雨傘, 在雨中邊唱邊跳。 那一首歌便叫做 《 雨 中曲 》 。在這段精彩的歌舞中,沒有任何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也沒有雨點滴到你 頭上般的音響效果, 但它卻是音樂歌舞片歷史上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 凱利 每一次的舉手投足都是那麼地自然流暢, 渾然天成, 一點看不出表演的痕跡, 組 成畫面的風、雨、人、歌、舞各種元素,仿佛都經過造物主的妙手點化,彼此配 合得絲絲入扣,天衣無縫。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特別是當 「 雨中曲 」 優美的旋律迴蕩在大廳 時,唐拉開大幕,兩個歌者同時亮相,觀眾知道了誰是真正的明星 …… 唐和凱西 擁抱在了一起。
本片的成功首先在於它對電影的自體反思。影片以電影公司製作新片的曲折過程為敘事框架,用調侃、自嘲的筆觸剖析好萊塢,揭去其華彩神秘的籠紗,展示其幕後的艱辛與風雨。編導擷取了電影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從默片到有聲電影的轉折期——來敷演劇情,因為這進化的突變期最富戲劇色彩,編導可深入開掘,盡興揮灑。電影在活動影像之外突然又增添了一大功能,大大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它的體裁範圍。
電影有了聲音,首先要說話,其次要唱歌,編導正是抓住這兩點大做文章,凸顯有聲電影的優勢。片中片從《決鬥騎士》到《歌舞騎士》的改進過程就形象生動地顯示了電影的這種進化。為使觀眾了解這一進化的重要意義,編導在此之前就很注意鋪墊對比。如唐逃到凱茜車上後凱茜對他演的默片極其蔑視,她的那番評語在知識階層中便頗有代表性。因此默片無法與注重對白、強調表面人物個性的戲劇一競短長,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電影要學會說話唱歌並不像它表現上看起來那般輕鬆自然,編導以巧妙的構思和誇張的喜劇手法來詮釋這一創作過程的艱辛。
影片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剪輯的變化。無聲電影因為不受念臺詞的聲音制約,剪輯電影的自由度很大。格裡菲斯在默片時期就發展出古典剪輯和主題蒙太奇等剪輯方式。但有聲電影出現的初期,是採取聲影同步錄製,這對於剪輯來說是一次挑戰,要剪輯鏡頭的同時保持聲音的連續性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於是,技術精湛的剪輯師大多收起了自己的鋒芒,電影誕生之初最常見的「段落鏡頭」重掌江湖。所謂「段落鏡頭」,可理解為一刀不剪的長鏡頭。製片廠的老闆Simpson先生在派對上展示的一段實驗性質的有聲影片,就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經過剪輯,甚至連鏡位和機位都沒有變過的段落鏡頭。
似乎故事裡沒有壞人,似乎故事裡沒有悲傷的片刻。或許有過惆悵與擔心,劇中人物一直都在為理想努力,一直樂觀的面對人生。為了做好一部有聲電影,他們不斷努力,用音樂和舞蹈來思考。對於兩個主人公來說,個人私利可以不計較。一個受歡迎的男明星愛上一個真實的才華女子,就算兩人的未來不一定樂觀也要堅定的在一起。就連最後揭露配音真相的時候,Don都是帶著自信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