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2020-12-23 學到知識

#大秦賦#在先秦時代有很多文化和現在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也許會逐步分裂成歐洲那樣的多個小國,時間一久每個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也都會完全不同。

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

先秦的通常是指秦一統六國之前,也就是夏商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在這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期間,同時政治上是貴族政治,和秦漢時期的士族政治也不一樣,這兩者的不同加上西周那會兒的禮樂文化就形成了先秦文化。

現在很多熟悉的詞語其實來自那個時代,比如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比如君子和小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現在的含義。君子指的是貴族,而小人指的就是一般的沒有身份的人。

先秦時代是奴隸制的社會,在那個時代人不一定能被當作人,所以也就有了劃分人的姓氏制度,對於男子來說他的氏會比姓更為重要,因為氏是可以證明他的身份的,甚至是貴族文化的代表。姓氏制度的消亡其實也和貴族制度的消亡是一體的。話說回來,如果身為奴隸是沒有姓氏這種東西的,他們只是貴族的附屬品罷了。

所以根據當時的階級劃分就是最沒有地位的奴隸,生活在城邑之外的野人,生活在城邑之中的國人,然後就是貴族們了。這樣等級森嚴的制度也就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制度。

有個有意思的事情,在春秋時期因為禮壞樂崩,戰爭開始頻發了,所以各國之間摩擦不斷,一旦發起戰爭,國君就會徵兵。這個時期還沒有很多的徵兵制度,野人和奴隸是屬於貴族的所屬品所以上戰場需要先徵貴族們,這樣的操作其實也和歐洲的貴族攻伐有些類似,只不過我們早了1000年。

整個先秦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各種各樣的文化中度過的,由於各國路途遙遠,南北方風俗不同,各國的政治體系差異也非常大,當時的人們心中也沒有統一的概念,這也體現了秦始皇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展開一場雅安漢文化、非遺文化探索之旅
    展開一場雅安漢文化、非遺文化探索之旅 2020-10-08 18:1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弘揚傳統文化!首屆漢文化論壇10月中旬在徐州開幕
    堅定文化自信,建好精神家園。日前,以「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為主題的」首屆漢文化論壇」新聞發布會在徐州市舉行。記者了解到,「首屆漢文化論壇」將於10月16日至18日在徐州舉行。在中華文化厚重而多彩的歷史圖譜上,兩漢文化上承先秦、下啟後世,對中華文化統一性、體系性、兼容性、發展性的整體建構,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摶聚與鑄成。
  • 我縣漢文化創意休閒特色小鎮入選全國文化和旅遊 投融資項目
    記者日前從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開發銀行等7家單位近日聯合遴選出320個全國文化和旅遊投融資項目,總投資6194.1億元,擬融資2325.4億元。其中我縣的漢文化創意休閒特色小鎮名列其中。
  • 打響「漢風」文化品牌 首屆漢文化論壇即將舉行
    記者今天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首屆漢文化論壇—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將在本月16日到18日正式舉行
  • 斷髮紋身,裸以為飾:先秦時期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在衣飾上的差別
    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上產生過不同的文化,由於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各地區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現方式。在比較兩個陌生的事物時,最先看到的就是外貌的差異。就拿當時的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來說,民眾在衣飾上就有著很大的差異。
  • 錦屏:因清水江水運而興起的縣城,苗侗文化和漢文化在此相互融合
    錦屏縣的興起和清水江的水運相關。明朝時期,清水江成為了貴州木材外運的主要通道,而錦屏盛產杉木和楠竹,有「杉木之鄉」、「木頭城」的稱呼。清水江為沅江上遊,歷為黔東排筏舟船通往江漢的要道。1413年,明朝永樂帝廢思州田氏土司,設置了8個府,其中的新化府就位於錦屏縣亮江河畔的新化所。明清時期因為木材貿易而興起的富商有河口的姚繼周家族「姚百萬」、文鬥的姜仕朝和瑤光的姜志遠等。
  • 劉再復: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了貴族文化
    貴族特權可以打倒,但貴族文學、貴族文化、貴族精神不可打倒。正如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打倒了國王與貴族階層、貴族特權,但法國至今仍維護貴族文化與貴族文學,也從未有過對貴族精神的大批判。 五四啟蒙者還有另一個概念錯位,就是把貴族精神的對立項界定為平民精神,把貴族文學的對立項界定為平民文學(或國民文學)。其實,貴族精神的對立項是奴才精神和痞子精神,貴族文學的對立項則是奴才文學和痞子文學。
  •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詩經》既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詩歌的開端之作。曾有人說讀有一部《詩經》,就可以透徹了解先秦的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社會形態。雖然這樣說有一點片面之嫌,但《詩經》所囊括的內容,確實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
  • 大眾文化對漢代關注較少 來這裡補補課!
    「在大眾文化領域對漢代的關注比較少,這個展恰恰是一種補充。」藝術批評家段少鋒在開展前的專場論壇上表示。近2000平米七大展區,八大場景震撼恢弘,為消費者帶來不同凡響的沉浸式體驗。以氣勢磅礴的天馬雕塑匯聚聲光影像再現絲綢之路意象,營造美輪美奐的視聽體驗。
  • 《千字文》第43集:中國傳統文化,準確的說是先秦的文化
    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膠質,碳酸鈣是大自然固化的二氧化碳,與山石的碳酸鈣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人體骨骼的膠質不足,特別是老年人骨膠質流失過多,就容易發生粉碎性骨折,與山石自然風化的道理一樣。所以補鈣並不重要,補充骨膠質才是最重要的。 現代人鈣質流失嚴重,骨質疏鬆症很普遍,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究其原因是人體蛋白質攝入過量,俗話說的「營養過剩」。
  • 漢文化終結五代亂世
    五代從後唐開始,各個朝代的承襲都是在河東集團內部進行的(晉王李克用為扛把子),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一個圈子裡的人。除了後唐和後漢屬於沙陀族政權,後晉屬於粟特族政權,後周屬於漢族政權。1.北朝文化沿革華夏民族一直以漢文化為主體,如果不融入漢文化,那麼這個政權不會在華夏大地上長久。
  • 從當代人的職場禮儀回溯華夏-漢文化:漢服復興易,文化推廣難
    今天我們就從當代人的職場禮儀回溯華夏-漢文化,當現代職場禮儀VS華夏漢禮儀時不知道能碰撞出多少火花呢?華夏文化是以諸子百家文化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一.基本禮儀的著裝職業著裝儀表必須符合本人的個性,體態特徵、職位、企業文化、辦公環境,志趣等等,特別是職業女性。從化妝到套裝、裙子、禮服、夾克、髮型和指甲,再到鞋子、首飾、裝飾品和襯衣。
  • 《國風.衛風.木瓜》「一瓜定情」,你所未知的先秦「木瓜文化」
    但在先秦遠古時代,木瓜還更「忙碌」,還可以傳遞男女感情-定情。這刷新了我們對「木瓜」的認知,竟還有如此操作?《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向來被公認為我國古典文學之源,在我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學習和研究的文化藝術價值。
  • 漢高祖以來文化自信統領不拘一格降人才與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中國正以獨具東方特色的文化自信來吸引、包容、促進世界共贏,這也是中國版的大平臺經濟,我們的全球化追求的是利益共同體,這與西方近來勢頭兇猛的保守、排外、利己不利他的逆全球化截然不同,也得到了世界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我們從先秦開始說起。以西周為例,周朝因為禮樂制度的存在,服飾是很講究的,或者說等級森嚴,什麼階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也是古代貴族社會下的一個標誌。在這個時期,服裝還是分上衣和下裳的,但上衣無一例外還是寬大的袖子。最主要的是平民的衣物色彩是非常樸素的,那種大面積的彩色衣服只有貴族可以享用。
  • 淘文化—— 曹銀燕師生古箏演奏會
    4樓(淘文化劇場)活動內容:古箏演奏主辦單位:舟山市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舟山市淘文化運營中心承辦單位:舟山市漢文化協會拿起古箏,緩緩划動下細細的琴弦,優美的音符一個個輕快的跳出,彈奏一曲古典之韻,用琴聲勾勒出來的音符像一條流動的溪水,把人帶進恬美的心境,這就是古箏的魅力。曹銀燕女士舟山市知名古箏演奏家,多年來在舞臺上其精湛的琴技、動人的琴聲展示著民族文化——古箏藝術魅力。其幼小起習琴,先後跟隨浙江省古箏協會主席顧曉燕女士、中央音樂學院袁莎副教授學習古箏。
  • 記錄|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根與魂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也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這使得漢文化成為徐州文化的絢爛底色和最為濃墨重彩的圖景。  漢高祖劉邦像  徐州是漢之源,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文化的根與魂。西漢首都雖然長期在長安,但劉邦是徐州人,蕭何、曹參、樊噲、周勃、陸賈、夏侯嬰等西漢開國功臣,豪門貴族,文化精英大多來自今徐州地區,這些重要人物推動了漢文化的完善和發展。時至今日,徐州依然擁有豐富的漢朝考古成果,為研究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著名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認為,漢文化多點起源,但徐州的地位尤其突出。
  • 深愛烏雲珠,順治早逝背後:情深不壽只是表象,文化衝突才是本質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撇開制度、技術不談,本文分析順治帝和滿蒙漢民族所處時期的社會文化,從更深層次理解順治帝英年早逝的悲劇是如何形成的。2.3 滿漢對立,雖皇權亦難以平衡後宮之中如此,朝堂之上亦然,皇權和滿蒙貴族的矛盾也時時存在,清初的「圈地」和「逃人法」,滿足了滿洲貴族對土地的貪慾,籠絡了八旗將士,但卻傷了廣大漢族民眾的心。
  • 日本平安時代,財富與權力集中於貴族,但卻是一個文化上的高點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後是鎌倉時代。佛教在平安時代已相當流行,遍及全日本。
  • 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在《說文解字》對於士這個字,有著非常簡短的解釋:士,事也。近代學者吳承仕曾對《說文解字》中的這一解釋,進行了一番闡釋:士,古以稱男子,事謂耕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