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愛烏雲珠,順治早逝背後:情深不壽只是表象,文化衝突才是本質

2020-12-23 月半讀書

天下第一難做的職業,大概非皇帝莫屬,尤其當這個皇帝有志於做一個有道明君的時候。

提起順治帝福臨,為人所稱頌的多是他和董鄂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深情的少年天子在自己的紅顏知己逝去之後心灰意冷,生出遁入空門之意,雖被勸阻,卻對俗世再無眷戀,不久之後感染天花,英年早逝。

然而細讀那段歷史,卻不難發現,情深不壽只是冰山一角,順治帝作為清軍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在位時期,正是民族矛盾尤其尖銳、文化衝突尤其強烈之時。

《天道》認為: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撇開制度、技術不談,本文分析順治帝和滿蒙漢民族所處時期的社會文化,從更深層次理解順治帝英年早逝的悲劇是如何形成的。

一、情深不壽,帝王之家的愛情童話

1.1君子求淑女的父輩愛情傳奇

福臨的父親皇太極,當年極寵愛海蘭珠,加封宸妃,宸妃所居之東宮,賜名「關雎宮」,源自《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君子追求淑女來比喻兩人之間的感情,皇太極對海蘭珠之情真意厚,可見一斑。

海蘭珠生皇八子,皇太極大赦天下,皇八子不滿周歲而夭,海蘭珠鬱郁成疾,33歲而終,皇太極悲痛欲絕,不到兩年,皇太極也英年早逝。

1.2 仿若遺傳的深情與愛情不幸

福臨的深情和愛情上的不幸,仿佛也都遺傳了自己的父親皇太極:福臨極愛的董鄂妃,生前位尊至皇貴妃,僅次於皇后之下。董鄂妃生皇四子,順治帝也大赦天下。

無奈皇四子夭折,使得本就體弱多病的董鄂妃備受打擊,順治十七年,董鄂妃香消玉殞,福臨加封她為孝獻端敬皇后,以皇后之禮厚葬。一年之後,福臨感染天花逝世,時年僅二十四歲。

二、位尊力薄,少年天子的力有不逮

2.1 天子之尊,雖年少而不容冒犯

五歲即位,舉行登位大典,福臨乘輦前往,乳母因為他年幼想要登輦陪坐,福臨即能說出此非汝所宜乘(這不是你應該坐的),不可冒犯的帝王尊嚴已顯。

同時,福臨又是一個學習極刻苦的少年帝王,他曾經感嘆過自己年少失父,莊太后又太過嬌養,沒人管教,於是「失學」。十三歲親政「批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於是發奮讀書,曾經嘔血。

十三歲,放到現在,也就是初中生,大多數的孩子都在學習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而福臨已經開始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了。這樣的重擔壓在一個十三歲孩子的身上,未免太過沉重。

2.2 聯姻舊制,不如意的婚姻生活

然而,隨著福臨年齡的增長,他發現自己的皇權受到多方掣肘,就以婚姻而論,他就沒有自主權,滿清入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蒙古族的幫助,而這樣的幫助,是以滿蒙世代聯姻得以實現的。

順治帝的第一任皇后,即來自於莊太后家族博爾濟吉特氏,不如順治的意,被廢,順治也因此落下「失德」之名;第二任皇后,又是博爾濟吉特氏的格格,仍舊不如順治之意,但因種種原因,沒有被廢,雖然如此,皇后之位也形同虛設。

2.3 滿漢對立,雖皇權亦難以平衡

後宮之中如此,朝堂之上亦然,皇權和滿蒙貴族的矛盾也時時存在,清初的「圈地」和「逃人法」,滿足了滿洲貴族對土地的貪慾,籠絡了八旗將士,但卻傷了廣大漢族民眾的心。

圈地和逃人法:滿清初入關後,在京畿的順天、承德、永平等地大肆圈佔土地,強迫百姓投充補充其壯丁隊伍。淪為農奴的人遭到殘酷剝削,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人身自由,大量逃亡,為此,清廷制定了極其殘酷的逃人法。

馬背上打下的江山,不能再於馬背上治理,急需更具有治理經驗的漢官進行。然而啟用漢官,就傷了滿蒙官員的心,可能在關鍵時刻失去滿蒙貴族的助力;而打壓漢官,越發使得一些滿蒙官員肆無忌憚,更傷了明朝舊士族和民眾的心,使得前明勢力伺機而動。

順治帝的執政,何其難也!他又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雖有去除弊政、澄清玉宇之心,卻難免太過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三、文化衝突,順治早逝的根本原因

3.1 尚武的滿文化與崇文的漢文化衝突

滿洲人尚武,作為徵服者,順治帝、清廷及其背後的滿洲貴族對自己的文化自有一種優越感,然而要治理佔據國民大多數的漢族民眾,順治帝不能不對漢文化有所了解。

福臨曾拼命地學漢文、讀史書,越來越傾慕古老燦爛的文化,但同時又對漢文化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大概是所有征服異族的民族的通常問題:

尚武的、文明發育不充分的民族徵服了崇文的、文明發育更充分的民族,最終卻被被徵服民族的文化所徵服,實現了民族的同化、融合,最終,難以說,是誰徵服了誰。

而福臨深愛的董鄂妃,因其母親為漢女(遵循董鄂妃為福臨弟婦烏雲珠說),有一半的漢族血統,又被稱為「南蠻子」,因受寵於福臨而見妒於滿蒙族妃子。

滿蒙妃子的不滿,通過其背後家族勢力的傳播與擴大,上升為滿蒙文化與漢文化的衝突之一。

3.2 皇權集中的需求與大臣議政的祖制衝突

福臨想要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受到滿洲貴族的多方掣肘,議政大臣制就是最大的阻力。

議政大臣制,即議政王大臣會議,「協議國政,軍國大事,均於此決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樞決策機構之一。至乾隆五十七年,明令裁撤。

福臨曾想要撤議政制度,這一舉動無異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引起了滿臣和王公貴族的反對。議政王爺們以祖制作為幌子,反抗皇帝的變革,最終福福臨還是妥協了。皇帝又如何,居天下之尊,也並不可以肆意妄為啊!

四、醉心佛學,試圖尋求內心的寧靜

不僅撤議政沒有成功,諸多的衝突,早已使得少年天子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順治十四年,福臨開始接觸佛教,備受福臨尊崇的高僧玉林通琇曾言福臨是金輪王轉世,自有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信仰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

而福臨也欣然接受,自覺自己前世的確是僧,每到寺院,見僧家明窗淨几,總是低回不忍離去。

這種感覺,有慧根、有機緣的人自然懂,或許就譬如賈寶玉一見林黛玉,便覺如故,這個妹妹,我曾見過

而在福臨短暫的一生中,他對烏雲珠,自遇見起,一見鍾情、一生鍾情,再也不曾移情,在帝王之家,實屬罕見。

或許,正印證了那句大都好物不堅勞,彩雲易散琉璃脆,當愛子去世、董鄂妃病逝之後,福臨的痛苦達到極點,一度想要追隨烏雲珠而去,後來決意出家,雖被勸阻,卻再也無異于振興國祚。

感染天花,仿佛上天得知他的痛苦,對他的解脫而已。

董鄂妃的去世對於深情的少年天子而言,是致命的打擊,若董鄂妃沒有去世,順治帝的命運走向將會如何,也未可知。

然而,盛世的形成,非一代之功;衰世的形成,也非一代之過。順治帝在位十餘年間的成就,亦不可小覷:

l 為應對民族矛盾等各種激烈的社會矛盾,號召臣民尊孔子,讀經書,提倡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福臨本人也以「孝」治天下。

l 提高漢官權利、重用漢官,儘管受制於滿洲貴族的掣肘等原因,福臨對漢官的態度有所反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籠絡了漢族的士族和民心。

l 政治上實行寬鬆政策,對於一些地方出現的反抗鬥爭,並不一味殘酷鎮壓,寬猛相濟,撫慰了思定的民心。

l 甄選人才、澄清吏治,禁圈地、寬逃人法、獎勵開荒,重用故明舊臣,嚴禁科場弊端……

凡此種種,都為接下來康乾盛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帝的多情,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大眾對他施政成就的認識。謹以此文,記錄茅盾文學獎作品、凌力歷史小說《少年天子》讀後感,二十多歲初讀,感動的是帝王之家的愛情童話;三十多歲再讀,讀到的是一國之君的千古無奈。

若有來生,想來福臨已實現了對烏雲珠的月下盟誓:生生世世,願為夫妻!

相關焦點

  • 董鄂妃與順治: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看見《少年天子》這個書名,總以為講的是漢武帝的故事,直到聽了小說的內容才知道不是。本書的主人公是順治帝福臨,清朝的第三位君主。關於順治帝,最為人們熟知的應該是他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身為帝王,本該薄情,順治卻多情而深情,這就衝淡了縈繞著他周圍的政治色彩,使他更像一位普通的血性男兒。
  • 《少年天子》丨6歲登基,23歲駕崩,順治的悲情人生
    他雖然後宮佳麗無數,卻專寵董鄂妃烏雲珠的原因。最終,他因為什麼而失去了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和愛情? 更重要的是,此書還通過描寫圍繞著順治朝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向我們展現了滿漢交界的那個時代,不同文化的碰撞與相融,還有人們對改革的擔憂與嚮往。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學習吧!
  • 《少年天子》如果福臨不是皇帝,烏雲珠還會喜歡上他嗎?
    《少年天子》中,福臨對烏雲珠的愛,是來於烏雲珠的才情和樣貌,畢竟在後宮中,有貌又有才的女子不多,能跟他心意相通的更是少之又少。而烏雲珠才貌雙全,她畫的水牛畫,更是深深吸引著福臨,讓福臨一直惦念著這個富有才情的女子,直到見到她楚楚動人,嫻靜清秀的模樣,更是對她難以自拔。不過烏雲珠對福臨的愛,卻讓人一直摸不著頭腦,她第一次見福臨,實在天主教堂外,隔著人群只看福臨一眼,便對他情根深種。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這裡為你解讀
    我認為「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很有道理,是幾千年來實踐的總結,高度概括了事情的本質。這幾句話帶給人們很多啟示,如果能夠真正地理解這句話,對於我們本人的成長,對於提高我們人生的幸福指數是有作用的,為什麼要這樣說著,我給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 順治帝一共有八子,康熙只是庶三子,為何順治會傳位康熙
    而且,玄燁生母是佟圖賴之女佟佳氏,1653年入宮為庶妃,第二年生下康熙,因此康熙只是庶出皇子,身份不夠尊貴。另外,玄燁出生之後,就染上了天花,順治委託可靠的奶媽帶他到紫禁城外哺養,因此玄燁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也就談不上順治對他有多偏愛了。既然玄燁並不突出,為何順治還會傳位於他?
  • 《瘋狂的外星人》:荒誕主義的背後,揭示文化之間的衝突
    二、劇本名稱與情節設定相結合:劇本名稱與電影的人物、情節設定相吻合,每一場景無不在詮釋「瘋狂」二字,究其根本,人生就是一場「瘋狂」的「旅行」;看透本質,才能更好地生存①「瘋狂」的文化衝突:片中,無論是外星人、c國人,還是中國人;無論是富有階級,還是底層人民
  • 《少年天子》安親王嶽樂:他像一個隱忍版的順治,更像無數個覺醒的普通人
    但在福臨面前,嶽樂再三不失時機維護濟度的正面形象,雖說有愛才之心,但更加顯示了嶽樂有著君子「一心為公」的風範。嶽樂,這個對福臨真正百般呵護的堂兄,是福臨一生中,除了烏雲珠之外的知己。而相對於烏雲珠,嶽樂更是福臨從童年到少年甚至直到生命盡頭唯一最「長情」的陪伴和懂得。
  • 《少年天子》博果爾為什麼自殺,烏雲珠是導火線,太妃才是根源?
    看過《少年天子》的都知道,博果爾的死與烏雲珠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如果不是烏雲珠不守婦道,整天惦記著皇上,甚至還進宮跟福臨幽會,明目張胆的精神出軌,讓他成為大清朝的笑柄。但當我們仔細看時,會發現博果爾的死,其實太妃是要負一大半責任的,如果時候烏雲珠是那根導火線,那太妃才是那個埋地雷的人。
  • 《少年天子之順治王朝》裡,何賽飛和她飾演的皇太妃(下)
    正如太妃所說,博果爾是靠著志氣活著的,被理想毀滅是博果爾的宿命,被愛情毀滅只是宿命之外的偶然。她們站在空寂而逼仄的歷史棋盤上,和對手狹路相逢,於是衝突不可避免。正是有了這衝突,才有了相互間的制衡,殘酷和莊嚴。據說一切偉大的表演,逼真至化境時,不但觀眾,演員自己也將不能自拔。這齣戲演得如此痛惜感傷,悲歌慷慨,盪氣迴腸,每看到此處,我無不落淚。
  • 《少年天子》福臨與烏雲珠的愛情感人?重溫才發現真是三觀不正
    小時候覺得福臨和烏雲珠,是最般配的一對,兩人都喜歡文墨,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言語,可惜一開始福臨將她許配給博果爾,導致他兩錯過了,後來好比容易在一起,沒過多久烏雲珠就病死了,福臨抱著烏雲珠哭得傷心欲絕的場景,至今還是印象深刻。
  • 《少年天子》:福臨和烏雲珠的愛情,真的有那麼感人嗎?並沒有!
    小時候看《少年天子》的時候,我可喜歡福臨和烏雲珠這對cp了。故事的開始是因為烏雲珠在人群中看了福臨一眼,於是就無法自拔地愛上了他,從此心裡眼裡全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男人,甚至還一遍遍地畫著福臨的畫像。後來,烏雲珠終於等來了選秀,她終於有機會可以站在福臨身邊了。
  • 「困在系統」是表象,「剝削」才是本質
    那誰在背後笑嘻嘻的數錢呢?當然是平臺啦。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最近商家集體抵制美團餓了麼的新聞,從疫情開始以來層出不窮。這就是外賣平臺憑藉自己壟斷霸權優勢,建立了一套完全有利於自己的「霸權系統」比如說困在「HR制度」與「績效考核」中的程式設計師——華為HR胡玲實名在華為內部論壇發帖,內容直指部分HR領導、績效考核政策以及華為的企業文化。
  • 深愛著董鄂妃的情種順治,在董鄂妃死後,到底是出家還是病死?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43年即位,1644年改元順治,史稱順治皇帝。時年只有6歲。朝政由叔父多爾袞處理。7年後,長到13歲,多爾袞死了,才親自執政。順治十三年(1656年),19歲的順治皇帝舉行大婚禮,伴娘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
  • 《少年天子》同是後宮幹政,為什麼佟臘月失寵,烏雲珠卻獨得君恩
    在《少年天子》裡,佟臘月和烏雲珠一直都是被談論的對象,兩人都有絕世的容貌,一個豔若桃李,一個柔美清麗。她們都參加秀女選秀,都跟博果爾和福臨有牽扯,但兩人的結局卻各不相同。在秀女選秀上烏雲珠落選,嫁給了博果爾。
  • 順治皇帝為什麼堅決廢后,背後到底隱藏怎樣的原因?
    在清朝的歷史中順治皇帝跟第一人皇后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好,後來皇帝還廢掉了皇后的位置。說起來順治跟第一人皇后還是表兄妹的關係,連個人是親戚有是夫妻按道理來講是比較和睦的一對夫婦,但是在很多影視資料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卻不是這樣的。
  • 《少年天子》烏雲珠的愛情至上,卻害慘了自己的父親和兒子
    烏雲珠一心想嫁給皇帝,但鄂碩深知皇宮就如同地獄,進去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他曾對女兒說「孩子,你心比天高,只怕命比紙薄呀!」但是烏雲珠根本不聽鄂碩的勸阻,即使嫁給博果爾,她的心思都不曾斷過,後來成功進宮,成了董鄂妃。
  • 《少年天子之順治王朝》裡,何賽飛和她飾演的皇太妃(上)
    2003 年前上映的電視劇《少年天子之順治王朝》,是一部收視率和評價都不錯的清宮戲,它比不上後來的《甄嬛傳》那麼紅,但從製作水準到演員的演技,都稱得上是良心之作,當年的我看後印象極為深刻,十年之後再看,發現那份感動和震撼仍在,於是我相信:能讓人一看十幾年,看了還想再看的作品,是值得我為它寫一篇評論的。這證明我當時的眼光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