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皇上在大婚那天見了烏雲珠,愛情的種子誰也不能阻擋它發芽,皇上公然宣旨烏雲珠進宮賞月,太妃終於忍無可忍,遂進宮去找太后,興師問罪。
——別說是心高氣傲的太妃,就是平常人家,自家兒媳被這樣挑釁,也萬萬承受不住。因此太妃氣勢洶洶——要是吵架,她有不輸任何人的自信。
因為理由充足,太妃說起話來完全童言無忌,甚至可以說口不擇言——本著將事情做絕的心理,趁著那股子一毀到底的勇猛,索性撕去生性中怯懦、忍耐和虛偽的成份,太妃幾乎不知道怎樣將責罵停下來,也許她已經無法制止自己行動下去。
太后聽著這些指責一開始是平靜的——沒有這點耐心還叫太后?
但是聽太妃後邊的話就出格了——太妃竟然脫口罵出太后當年和多爾袞的情事,說有其母必有其子!
只見太后的瞳孔立刻縮小:你說什麼!
太后亮出的殺手襉是致命的——親王的小轎子在你那王府後門鑽進來鑽出去,比黃鼠狼鑽雞窩還容易!
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太妃一聽臉色就變了,毛骨悚然。
須知,有些秘密是到死都不能說的,這兩個同樣是後宮不如意的女人,抓著對方一模一樣的小辮子,太后之與多爾袞,太妃之與鄭親王,前塵往事任人揣測,都是遺恨,都是血淚。
太后一說出口,太妃就崩潰了——她終於意識到親王那句話的份量:她鬥不過太后,無論什麼時候,她都不是太后的對手。
屋漏又逢連陰雨,太妃回家,又驚聞博果爾退出了議政,原來他押解馬匹失誤,不堪受百官指責,慨然退出了議政。
這可是費了多大勁才進去的啊——太后再次徹底怒了。
這次發怒不同以往——從太后那兒受的屈辱這下全部傾倒在兒子頭上。
太妃的斥罵切中了博果爾的要害,正是太妃那一句「讓先帝為你蒙羞」,堅定了博果爾自殺的決心。
只見太妃又激昂起來,那滾燙的話語,表情,都和從前一模一樣,從博果爾幼年開始,經歷了數十年的風涼和折磨,依然熱度未減。她疼愛兒子,時刻以兒子為榮,他們母子之間有的是相依為命的同情和理解。
但相互之間的深刻了解——沒有!
太妃所有的只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落寞,表現出來的形式是對兒子前程的渴望。
回憶前幾集,博果爾被皇上發配,太妃對兒子殷殷叮嚀,淚水灑落,我們看到多麼溫暖的親情,現在看到太妃的樣子,心裡真有一種說不出的疼痛。
恐怕博果爾九泉之下,回憶自己的母親,眼前浮現出的,也就是這麼一副面目猙獰的容貌吧。
說起來,她的兒子博果爾,沒有奪權爭名的大抱負,只是想著做蒙古第一勇士,做一個男人。但是這一個小小的夢想在經過母親的謾罵,妻子的背叛,眾人的奚落之後,他選擇了一種自己從未預料到的結局,一種絕對不屬於滿洲巴圖魯的了斷。
正如太妃所說,博果爾是靠著志氣活著的,被理想毀滅是博果爾的宿命,被愛情毀滅只是宿命之外的偶然。
「額娘,孩兒對不起您了。」
如果太妃能及時察覺,就會知道兒子這句話不是指過去的功名無獲,而是將來的永違膝下,致母哀痛!
博果爾的死訊傳來,太妃立刻被轟倒了——披頭散髮,不光是皮膚脫水,精神也脫水了。透過烏雲珠餵藥的手能看見太妃的臉,就像蓋在死人臉上的白布。
太后也匆匆趕來,停在門口,深深鞠躬,場面肅穆而悲涼。
經過上回撕破臉的兩個女人又面對面了,不同的是,這回,她的兒子殺死了她的兒子。這次的對決是絕對不同以往了。
太妃表現出徹底的決絕——太后想握住她的那隻手被抽了出去,果決,猛烈,不容置疑。
不僅僅是撕破臉的問題了,這次再也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
我懷疑太后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如果太妃的態度稍微柔軟一點,接受她的歉意,她一定會代替兒子給予太妃相當的補償。而如果太妃強硬,她也就索性不再客氣——撕破臉就撕破臉,畢竟她是高高在上的太后啊。
果然,太后在數次被拒之後,果斷開口了,一開口就很鋒利,直接指責博果爾:死得不體面!
一聽這話,太妃立刻轉過臉來,眼裡的表情驚訝大過憤怒。她和你我一樣,都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種場合,太后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太妃一點沒有退縮,她將太后的話重複一遍,以同樣的語氣,問責太后。
她甚至還努力抬起頭來——這個時候,需要編劇、導演、演員齊心協力,一層層做鋪墊,像畫圖一樣,一筆一筆上顏色,才渲染出人物的悲劇色彩。
演到這裡,為太妃這個角色費這些力氣,絲毫也不多餘。
太妃要從床上起來——既然你這樣的態度,那我就和你好好理論理論!
我們看到,太后對太妃的勇猛也害怕起來。
注意,太妃起身離床的時候,小心地避讓著太后,像躲避怪獸——動作是側身滑過去的,它精細無比地展現出太妃對太后的嫌惡和內心的震撼。
從太妃散亂的頭髮,灰白的膚色、失神的眼睛分析,一看就知道是個瘋子。
這個時候看太妃,她的頭髮,神態,形體,全身顫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簡直恍恍惚惚,魂不守舍,不成樣子,讓人不忍直視。
何賽飛將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身心遭受極大重創的狀態表現得真實無比。
太妃慢慢轉過身來,像剛才在床上一樣,慢慢地轉過來,臉色極之蒼白,使人想起搞進染缸之前的白布。同時,她的眼睛在閃光。
針對太后剛才說的:博果爾這一死,怕人會斷章取義。太妃直言:事情不是明擺著,根本沒有斷章取義!
不假,太妃說的也是我們心中所想的,事情確實都是明擺著的。根本就是如此。
說這話的時候,太妃的瞳孔已經像瘋子一樣地散開。
太妃緊接著以怒吼的方式展開質問,字字句句,振聾發聵!
在這一瞬間,一股憤怒之情在我心裡油然而起。這可以說是一種義憤吧?太妃確實一個字沒有說錯。
沒有退路的靈魂,才會吶喊出聲。
太妃每聲質問最後那個--啊?!聽得我熱血沸騰,心跳加速,據說,悲劇色彩極其濃厚的人物,這種悲劇色彩用文字來表述相對容易,用鏡頭表述,難度就大得多。我見多了那種溼淋淋的悲劇,那些成年人號啕大哭的嘴臉,使人又厭惡又蔑視, 而何賽飛的表演堪稱絕唱--僅僅看何賽飛的痛哭,甚至讓人覺得這不可能是成人的哭相。
面對太妃忘形的質問,太后以一聲「放肆!」來喝斥太妃的怒吼,這不奇怪,太后是什麼人,她永遠高高在上,別人都卑微下賤。她永遠是對,別人永遠是錯,這怒斥和太妃的哭喊交織一起,讓門外的人也提心弔膽,心痛不已。可以想像,這門內的這對對手,兩個母親,是何等驚心動魄。
太后究竟是怎麼想的?面對剛剛失去兒子的太妃,同為母親的她不會不懂得她撕心裂肺的疼痛,可她仍然忍心逼視著她說,博果爾死得不體面,他的死與當今聖上無關。這話無異於往太妃流血的傷口上再捅一刀。
此刻觀眾無法不怨恨太后。儘管太后的臉上,眼淚也在閃光。儘管我們看到,背對著所有人的時候,太后為博果爾這孩子的早亡落淚了。面對福臨的時候,她憤怒地拋出沾滿博果爾鮮血的「悲辛無盡」,譴責兒子無可推卸的責任。但她對兒子這齣爭搶弟媳的醜事進行偉大辯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認為她是一個鐵石心腸之人。在這部作品中,她永遠顯得威嚴有餘而仁厚不足。
當然,作為政治人物,面對太妃、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她必須這麼說,她必須硬著心腸撇清皇上和此事的一切關聯。
她註定扮演一個在哪裡都不討好的角色,為了保護兒子,為了維繫國家的穩定,她唯有一肩擔當。
遭受如此打擊,只見太妃僅僅只有頭在搖動,她那欲哭無淚,欲言無語的神態,再冷血的人也會放她一馬。就在這一刻,她贏得觀眾所有的同情,原諒了她所有的過錯。
她這種表情,就是真正的無助的弱者,屏幕形象和真實的人生一樣,一個人成功時,世人不喜歡她;只有在她被痛苦折磨垮了的時候,世人才會喜歡她。
但是太后還不罷休,竟然逼著太妃,要她親口說出:博果爾的死和皇上順治無關,這太讓人心寒齒冷了。她也了解太妃的心之所向,卻還是把她僅存的一點點尊嚴撕破了踩在腳下。
一個人排擠欺負另一個人,侵害了另一方賴以生活的利益,難道還不算罪過嗎?太后無情的一面終究還是展露了出來。
看看太后逼視太妃的目光,據說有多大權力就有多犀利的目光。我開始隱隱約約明白了世間的真相,它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爭鬥,而且是即時即地的鬥爭——人需要在那種爭鬥中當場取勝。
「大清國在上!」太后只需對太妃說這一句話,僅憑這一句話,事態已經決出了勝負。
不過,太后辯解時引用的理由越偉大,可能說明她越心虛吧。她說自己「可以讓天下的人都明白,博果爾的死和聖上無關!」這句話如此過分地斬釘截鐵,那很可能表明,她其實內心是有內疚的。
她們站在空寂而逼仄的歷史棋盤上,和對手狹路相逢,於是衝突不可避免。正是有了這衝突,才有了相互間的制衡,殘酷和莊嚴。
據說一切偉大的表演,逼真至化境時,不但觀眾,演員自己也將不能自拔。這齣戲演得如此痛惜感傷,悲歌慷慨,盪氣迴腸,每看到此處,我無不落淚。
這部戲的了得就在張弛之間,人與人的衝突時而隱忍含蓄,平靜下波濤暗湧,時而噴之欲出,卻又將發未發。
終有一刻,所有的積澱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再也無法阻擋,讓人不禁先喊一聲痛快,過後又掩面長嘆無語。
兒子一死,直到最後,太妃就天天一副跟鬼附身似的表情動作,腳步飄忽,就跟夢遊患者一樣,除了她也是沒誰了,典型的深宮怨婦——演活了,讓人都有點怕她。
她逛來逛去地幹嘛呢?無非是來看看和她一樣的不幸者。這個時候,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支撐自己的一切都消失了,此後茫茫人世間,她還有何眷戀?吊著一口氣,為的只是看她仇敵的下場吧?
準確地說,太妃此刻,真真的將復仇當做了一件神聖而偉大的事,她已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件事,只有在看到仇敵倒黴或死亡時,她才是真正活著,別的時候,她只不過是等待而已。
博果爾忌日那天,烏雲珠專程來看她,太妃藥是喝了,但絕不原諒她--事情不能全怪烏雲珠,可是不怪她又該怪誰呢。太妃可不是可以被幾顆哀悼的眼淚輕易融化的果凍。
只要一面對這個曾經的兒媳,太妃就披上一層冷漠無比的鎧甲,她的仇恨和憤怒就會被觸發,這是絕不可能和解的,非得你死我活才可以了結,所以太妃的每句話都充滿惡意,羞辱起人來毫不留情。
這時候我還真佩服烏雲珠的隱忍能力--他們當初確實也看不起博果爾,太妃沒有說錯。在烏雲珠和皇上不顧一切的結合裡隱藏著一個十分醜陋的真相:你們再有感情,再陰差陽錯,烏雲珠也是皇上從他弟弟手裡搶來的。你行不倫之事,就該受到懲罰。傷害別人就不能逃脫報應。所以太妃也算拾起了她被踐踏的自尊。
太妃說話的時候,空空洞洞的一張臉,當然和死人還是有點區別。
她回應侍女蓉妞說的「不是怕博果爾,是可憐他。」回擊得很到位--博果爾不需要你們可憐,還是可憐可憐你們自己吧!
太妃真是一語成讖哪,在博果爾被逼死這件事上,我始終是同情太妃,站在太妃一邊的。
烏雲珠的死訊傳來,太妃告知了博果爾的在天之靈,這時候,光線怯怯地創造出一個世界,太妃在幽暗中現出一部分的面目,如同未完成的傑作,那神情是喜是悲都能說。
相對她的復仇大計,這也算到了結尾,可她顯明仍未擺脫夢魘狀態,直到此刻落淚,她也許還會喃喃自語:「我這是怎麼了……」
太妃其實是相中了烏雲珠的,即使她給皇上生了兒子,太妃也始終堅持烏雲珠是兒子的福晉。可是皇上的行為讓她只能恨這個兒媳, 她的命運註定了只能用仇恨化解內心的憤怒,這種仇恨使她內心矛盾,痛苦,並徒增內疚,但是要她獲得自尊,就非得烏雲珠死,這樣她和兒子,才能重新站起來。
仇算報了一半,太妃當然不會死,還是照樣去看被囚禁的皇后。
在這裡,我忍不住離題說說郝蕾,這個扮演皇后的好演員,那氣質真的無與倫比,輕蔑詭異的笑容讓人不寒而慄。
她的這點特質也只有太妃可以與之相媲美。人和人相處,氣息很重要。她們共同的氣息--就是敵人太后。
在皇后微笑著講述自己在百無聊籟中挖牆皮,沒挖出別的,倒挖出一個刺蝟--別看這小東西全身是刺,晚上和她做伴的時候,可比皇上可心多了!聽到這裡,太妃肩膀往後一縮,笑了--這時候她臉上已不是人間的表情了。我們看見的那張臉已經詭異到恐怖。
看到這裡,你不能不佩服何賽飛的演技:前邊,她的痛哭震撼人心,如今她的怪笑,仍然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
皇后驕傲地亮出自己的肚子,這是她的絕活,也是她對太后唯一的武器--就為了氣死她。
太妃眼睛一亮,又驚又喜。她的表情簡直像格特魯德斯但說的:『如果你面對著一件藝術品,你的掌心會開始溼潤,你的心會跳得快些,以及你的呼吸開始會變得更深長。』」
於是我們明白了,目前,大仇已報的太妃又恢復到從前了--只要能刺傷太后,就可以平息她心裡的憤懣,所以她還是東捅一下,西戳一下,看看能戳出什麼效果來。未知和意想不到的東西,都是她所等待的。
太妃最後的表情,是叮囑皇后,別作死,小心點,然後笑著走了。
她的笑定格在屏幕右邊,一動不動,從此,在這齣劇裡,就消失了太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