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2020-12-26 DeepTech深科技

11 月 7 日,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正式舉行。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

「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

鮑哲南在演講中介紹,「人造皮膚」 成為現實需要解決三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必須把材料做成像皮膚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第二,「人造皮膚」 需要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第三,「人造皮膚」 的信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前 16 年的研究著重解決這三個最重要的問題,非常感謝我的學生們和合作者們,我們有了重大突破。」 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所做的突破性工作。

「當分子排列成不同的序列的時候,它們會給分子不同的性能。」 鮑哲南團隊通過分子的設計得到了不同的材料,「當我們有了分子的設計,然後用化學反應去製作出材料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去實現不同的性能。」 為了解決材料化學鍵易斷裂的問題,她的團隊提出用可以自我修復的化學鍵去製作新型的電子材料,即使電子材料的化學鍵斷裂之後,它們也會自己重新修復,從而具備可拉伸性、自修復性以及生物降解的性能。此外,他們還開發了光化學的研究,把材料做成陣列型,加入電子電路。

鮑哲南說:「有了材料之後,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將這些材料做成靈敏的傳感器。它既需要有靈敏度,也需要可以分辨不同的外界的信號。」 他們早期開發了一個可以測壓力的金字塔型傳感器。當傳感器的塔尖受到壓力的時候,塔尖變形使得電信號改變;壓力加大時,塔底變形使得電信號的改變加大,這樣就可以測出不同的壓力。除了分辨壓力外,「人造皮膚」 還要能辨別形狀。「在壓力傳感器上,我們再加一層可以變形的薄膜,就可以測出這個變形,使得我們可以分辨出是一個草莓還是再測一個蘋果。」 她介紹說。他們還開發了一個溫度傳感器,當溫度升高的時候,該材料會膨脹使金屬顆粒分開,從而讓導電力發生變化。

最後一步是讓 「人造皮膚」 的信號被大腦識別。「我們大腦所接受的從皮膚來的信號是電的脈衝信號,所以我們所做的人造皮膚也必須能夠把傳感器所得到的信號改變成這樣子的脈衝的信號。」 鮑哲南解釋道。有了這個信號之後,還需要把它與神經相連,通過神經傳輸到大腦。「所以人造皮膚必須非常柔軟,必須不傷害到我們的神經或者大腦。」 她補充說。

該研究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他們把材料植入小老鼠的身體,小老鼠仍可以正常地生活,這證明 「人造皮膚」 確實可以和生物體系相容。雖然要真正用到人的身上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已經證實 「人造皮膚」 理念的可行性。鮑哲南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系列的材料和電子器件,使得我們可以證實人造皮膚是可以做成的。」

雖然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繼續研究,但 「人造皮膚」 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用人造皮膚,現在可以做成連續的、測量血壓的,輕輕貼在小嬰兒身上這樣的血壓計。」 鮑哲南舉了血壓計的例子。她幫助成立了一家名為 Primers 的公司,希望用人造皮膚幫助人類解決一些以前不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使用自修復材料讓電動汽車的鋰電池變得更加穩定,實現高能量的儲電。

她的課題組聚集了一批專家,共同推進人造皮膚的研究。「我現在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造皮膚將會改變我們將來的生活。」 鮑哲南最後說道。

除化學家鮑哲南外,參與大會的科學家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Steven Weinberg、幹細胞生物學家中內啟光、腦機接口權威專家 Miguel Nicolelis、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天文學家 Jane Greaves 。七位科學家從異種培育人體器官到金星生命,在騰訊科學 WE 大會上分享研究進展,用前沿科學拓寬人體和宇宙邊界,探索人類未來更多可能性。

相關焦點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11月7日,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在2020年「騰訊科學周」期間接受網易科技等媒體的採訪。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皮膚」最新進度
    鮑哲南幾年前曾提出過一個設想: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我們人和人之間溝通。 在鮑哲南看來,電子皮膚也必須是像人的身體一樣,可以覆蓋在身體上而不會束縛人的運動,同時也不會碎裂,這個電子皮膚在身體上的時候也必須要能夠工作。
  • 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如果你見到鮑哲南本人的話,會覺得她真人更美。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她言語輕柔,給人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南一直致力於材料化學的研究,特別是高分子導電材料的研究,開拓了高電荷遷移性質的聚合物半導體和空氣中穩定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設計原理,這些材料可以採用溶液噴塗或印刷技術進行處理。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南一直致力於材料化學的研究,特別是高分子導電材料的研究,開拓了高電荷遷移性質的聚合物半導體和空氣中穩定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設計原理,這些材料可以採用溶液噴塗或印刷技術進行處理。她採用新的印刷技術製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單晶有機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性能堪比無定型矽電晶體。
  • 乘風破浪的科學狂人和他們的人造皮膚
    三、鮑哲南,「科研女神」鮑哲南,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70年,鮑哲南出生於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南京大學物理系與化學系教授。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她開始對科學產生了興趣,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這些科學突破正改變你的未來
    在日前舉行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來自六個國家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方式齊聚,分享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及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 「2020騰訊科學WE大會」鮑哲南:人造皮膚將會改變將來的生活,讓人...
    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 Lee教授、鮑哲南教授分享了關於「電子皮膚理念」的研究與應用,嘉賓發言全文如下:你今天有沒有帶你的手機?我們認為將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我們人和人之間溝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子皮膚的理念。在25年前,當我開始我生平的第一個科學生涯的時候,我當時就有一個夢想。我的夢想是,將來所有的電視屏幕都會變成可摺疊性的。我們可以放在口袋裡,也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用。但是,在25年前,你可以想像,我們還沒有手機。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原創 鮑哲南 返樸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研究電子皮膚所面臨的問題。過去的十幾年中,他們發現了柔軟、可摺疊甚至能夠自修復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材料可以感知不同物體。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鮑哲南是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87級學生,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和材料科學和工程教授。她因發展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有機半導體等技術而知名。2017年,她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開發等。
  • 2020騰訊WE大會|手機將消失?電子皮膚或許是未來通信工具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智慧型手機是現在,而人造電子皮膚是未來。」這是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及其團隊幾年前提出的一個大膽設想。他們認為未來手機會被植入人體的電子器件所取代。
  • 人造皮膚最新進展(治癒?美容?機器人……)
    除了燒傷病人,糖尿病性皮膚潰瘍、巨大色素痣、靜脈性皮膚潰瘍以及癌症患者等,均需要皮膚移植,我國此類患者有近千萬人。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
  • 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可以保持人體水分平衡,並作為第一道防線抵抗外界細菌入侵。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
  • 人造皮膚也能擁有天然皮膚張力!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研究人員認為,皮膚張力平衡通過機械應力信號調節皮膚功能。醫療保健市場預計將在10年內增長到5.25萬億美元,減少使用動物,特別是用於護膚品和藥品的需求正在增加。Tsuji說:"HSE對於科學驗證的皮膚保健和疾病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在動物身上的研究。
  • 985院校的教授夫妻,將女兒培養成頂級科學家,結果女兒加入了美國籍?
    天才少女 鮑哲南出生於1970年,她的家庭條件十分優越,優越不是指她的家庭有多少錢,而是她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母親陳慧蘭是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而父親鮑希茂是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這樣高等知識分子家庭,她受到了最好家庭教育。
  • 新突破:電子皮膚來了,還可以自己供能
    電子皮膚來了!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鮑哲南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一直希望科學研究成果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幫助人類」、「可穿戴的科技必須要著重於提升功能,如果沒有增加新功能,就沒有人會去需要它「,鮑哲南和她的團隊希望二十多年後,我們的世界是這樣的:聾啞的殘障人士們剛剛在喉嚨上裝上了電子皮膚,電子皮膚通過感受咽喉部分肌肉運動產生的壓力變化,因為耳聾而多年學不會說話的聾啞患者終於可以開口說出自己的聲音
  • 千秒專訪張元豪:皮膚老化可逆轉 返老還童不是夢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更有人提出將自身冷凍,期待50年之後高度發達的科技可以使自己復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實驗室已經成功地使小白鼠返老還童。預防衰老、青春永駐似乎也不再是難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達計生教授蒞臨我校講學
    11月16日上午,為加強家校溝通與交流,加強孩子與家長的交流,鼓勵孩子學習,湘西雅思實驗學校(初中部)特邀到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教育家、學習潛能開發專家、中考/高考英語滿分專家、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達計生教授為初一初二年級全體家長和學生做「心懷感恩、築夢前行」的專題講座,讓孩子們在父母與老師的陪伴下學會學習,學會感恩。
  • 人造皮膚:燒傷者的新曙光
    本文轉載自「三聯生活周刊」原文連結:http://www.lifeweek.com.cn/2008/0303/20596.shtml作者:莫如 馬靜東所使用的這種人造皮膚由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組織工程中心研製,於2003-2004年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和西安鐵路中心醫院進行了300例臨床試驗。
  • 斯坦福教授致被拒學生和家長的一封信
    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但我們更應該知道,在我們的一生中,大學不過是一個簡單的裡程碑而已。 在史丹福大學負責招生的教授Richard H. Shaw有著30年的招生經歷,他曾向那些被斯坦福拒絕的學生和家長們寫過一封信,希望能夠對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有所影響。羊羊羊將這封特別的信送給每一位為夢校奮鬥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