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收錄於話題#最新研究111個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造皮膚竟然發展出有天然皮膚張力了!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可以保持人體水分平衡,並作為第一道防線抵抗外界細菌入侵。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

這項研究由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10月30日發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題為「Tissue-scale tensional homeostasis in skin regulates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圖 文章發表 來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人造皮膚(Artificial Skin)是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在體外人工研製的皮膚代用品,用來修復、替代缺損的皮膚組織。

人造皮膚最新研究

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改進的人體皮膚等效物,可以在橫向上再現牽引力平衡,該特性可以控制皮膚的結構和生理功能。這種人造皮膚將增強對皮膚生理功能的深入分析,為疾病或衰老引起的皮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要。

理研BDR的Takashi Tsuji領導的研究小組與日本ROHTO製藥株式會社合作,開發出了再現自然皮膚張力平衡的人體皮膚等效物(HSE),並研究了張力平衡在控制皮膚結構和功能方面的作用。

通過探究皮膚張力平衡的分子機制,研究團隊發現,與沒有張力的人造皮膚相比,具有張力平衡的合成皮膚在真皮層中擁有更多的膠原纖維,繁殖更多的初級皮膚細胞,並且某些基因的表達量更大。這意味著張力平衡有利於HSE的癒合和再生,使其對一些藥物的反應更靈敏。研究人員認為,皮膚張力平衡通過機械應力信號調節皮膚功能。

醫療保健市場預計將在10年內增長到5.25萬億美元,減少使用動物,特別是用於護膚品和藥品的需求正在增加。Tsuji說:"HSE對於科學驗證的皮膚保健和疾病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在動物身上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將在醫療保健和藥物發現領域開闢一個動物實驗替代的新領域。我們相信,我們的HSE模式將極大地促進下一代護膚品的技術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人造皮膚市場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嚴重燒傷的病人有近10萬人次,如果以燒傷病人每人燒傷30%皮膚來計算,平均治療一個人需要4500平方釐米。除了燒傷病人,糖尿病性皮膚潰瘍、巨大色素痣、靜脈性皮膚潰瘍以及癌症患者等,均需要皮膚移植,我國此類患者有近千萬人。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

人造皮膚發展盤點

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許多科學家已從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製造出了一二十種人造皮膚。他們把這些材料紡織成帶微細孔眼的皮片,上面還蓋著一層層薄薄的、模仿「表皮」的製品。

目前,使用廣泛的高分子材料普遍具有優良的生物親和性。如:來源於動物細胞的膠原,通過凍幹成型製備的膠原膜,此外還有透明質酸膜、聚乳酸膜等。其基本特點是可誘導自體的組織細胞浸潤生長,形成新的、結構規則的真皮樣組織,從而重建真皮層。

圖:膠原-殼聚糖/矽橡膠皮膚再生材料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8年2月,史丹福大學的鮑哲南團隊發布的超強靈敏度的人造皮膚,感知能力如同真皮膚一樣,而且比人的皮膚功能更強大,不但能隨時監控各種生理指標,還能將體內的信息與外界相連接。

2019年5月,印度研究人員成功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列印出人造皮膚,具有與天然人體皮膚相似的解剖學結構和生化特性等。

2019年7月,發表於《科學—機器人學》雜誌上的一項科學成果顯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班傑明·蒂和同事發明了一種能感知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其發送信號的速度比人類神經系統快1000 倍。

2019年11月,在第二屆進博會上,日本花王帶來人造仿生皮膚纖維技術新品。該技術運用專業儀器可像噴霧一樣將直徑僅有頭髮絲百萬分之一的纖維絲噴在肌膚上,輕輕一按就形成一層薄膜,堪稱「第二層皮」,該類技術主要用於人造皮膚面膜,12月份該類產品首次面世。

人造皮膚發展趨勢

對於需要皮膚移植的疾病患者而言,人造皮膚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疾病性皮膚移植是剛需,這類人造皮膚一方面需要保證與人體組織親和性良好,並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生長。此外,感覺性人工皮膚為人工皮膚植入人工神經,為移植者提供感覺,這將是人造皮膚發展的又一突破性進展,目前該類產品還處於實驗室階段。

對於醫學美容而言,人造皮膚幾乎用於美容手術的各方各面,此外,人造皮膚面膜類的護膚品在市場上擁有巨大潛力。護膚類人造皮膚的主要功能是保水保溼,促進皮膚膠原生成等,重點在於人工皮膚成分組成和結構的創新。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artificial-skin-functions-natural.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0-01365-7

原標題:《【Nature子刊】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突破!人造皮膚也能擁有天然皮膚張力!
    作者:Yun導言: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造皮膚竟然發展出有天然皮膚張力了!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
  • 新型人造皮膚的功能與天然皮膚無異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簡稱理研)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人造皮膚,它能在橫向上再現牽引力平衡,這是控制皮膚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性。這種人造皮膚將加強對皮膚生理功能的深入分析,為疾病或老化引起的皮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減少對動物試驗的需求。
  • 人造皮膚最新進展(治癒?美容?機器人……)
    除了燒傷病人,糖尿病性皮膚潰瘍、巨大色素痣、靜脈性皮膚潰瘍以及癌症患者等,均需要皮膚移植,我國此類患者有近千萬人。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
  • 乘風破浪的科學狂人和他們的人造皮膚
    而天然皮膚最多只能拉伸至原來的180%,超過這個值就回不去了。與目前用於處理皮膚傷口的兩種敷料矽膠和PU膜相比,這種新材料的彈性明顯高出一籌。研究者們在幾項試驗中測試了這種彈性膜材料的安全性與效果。他們在受試者的下眼瞼、手臂和腿部乾燥皮膚上分別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這種材料對皺紋和眼袋部位的外觀起到了明顯的改善作用。普通的水衝和清洗不會把它弄掉。除此之外,它也能在皮膚局部保持水分。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這些科學突破正改變你的未來
    在日前舉行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來自六個國家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方式齊聚,分享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及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 人造皮膚:燒傷者的新曙光
    為了對照,醫生在傷口的下半部使用了人造皮膚,上半部採取了常規的敷藥治療,隨後將患處用紗布包紮。第9天換藥時,「上下部的傷口都幹了,人造皮膚好像長到了自己身上,不過用手摸摸總覺得隔了層東西」。又過了幾天,人造皮膚的邊緣開始起皮,撕下來的東西「就像是包糖的糯米紙,這時候摸著感覺是自己的皮了」。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來源:未來科學大獎)DeepTech 曾多次報導過鮑哲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如《機器人皮膚再獲進展,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手套」讓機器獲得觸覺》、《斯坦福鮑哲南團隊又獲突破性進展:更易量產的柔性電子材料,「一個全新電子世界」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她帶來了關於「電子皮膚」的大膽設想。「我們將用如人的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人與環境之間交流。」她講解了人造皮膚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過程,雖然目前人造皮膚還未真正用到人的身上,但這個理念已經被證實,並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啟發,「用人造皮膚,現在可以做成連續的、測量血壓的,輕輕貼在小嬰兒身上這樣的血壓計。」她在接受採訪中表示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可以真的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某個人的時候,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
  • 印度曝光人造皮膚,可令士兵光學紅外隱身,與中巴對抗全靠它?
    印度媒體曝光了本國科學家研究出了一種人造皮膚,它能讓士兵產生光學紅外隱身效果,這可能會成為改變印度軍隊現在在邊界上對抗中巴的遊戲規則?想像一下,印度在拉達克邊境部署了士兵,他們可以在大雪中隱身幾個小時,同時保衛前線。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可舒適、便捷監測心跳、呼吸和運動》、《人造感覺神經問世!
  • 美科學家培育出奇特人造皮膚,「程序猿」的頭禿有救了?
    美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製造出一種奇特的人造皮膚,有望拯救頭禿。除了有點貴,時間有點費,其他都很完美。奇怪的iPS人造皮膚:毛囊亂長?雖然說製造的是人造皮膚,但它的構成要素卻是實實在在的人體細胞,而並非所謂的合成材料。這種人造皮膚來源於「誘導多能幹細胞」(一種人工幹預產生的細胞),簡稱iPS細胞,它具有強悍的分化能力,可以「變身」成構成人體的絕大多數細胞。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大腦所接受的從皮膚來的信號是電脈衝信號,因此,我們所做的人造皮膚也必須能夠把傳感器所得到的信號變成電脈衝信號。有了這個信號之後,我們還需要把這個電信號直接接到我們的神經,通過神經才可以傳輸到大腦。所以人造皮膚必須非常柔軟,不能傷害到我們的神經或者大腦。現在我們已經把它植入小鼠的身內,小鼠可以正常地運動生活,證明這些人造皮膚是確實是可以和生物體系相容的。
  • 人造皮膚助士兵隱身 透露人機融合新理念
    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的有關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ung Hwan Ko教授團隊研究人員的隱形人造皮膚研究的報告引發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報告稱:「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在多光譜下都無法察覺的皮膚,能夠僅通過一種靈活的雙功能裝置(主動冷卻和加熱)來進行簡單的溫度控制,就能讓人類皮膚在紅外和可見光譜中均能主動融入背景環境。」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新突破:電子皮膚來了,還可以自己供能
    電子皮膚來了!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時隔三年,電子皮膚再獲突破前不久,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團隊題為 Energy Generating Electronic Skin WithIntrinsic Tactile Sensing Without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皮膚」最新進度
    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疫情之下,科學家們帶來了更多拓展人類認知的「新發現」,小到人類本身,大到宇宙萬物。其中,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分享了她在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設想和研究進展。
  • 幹細胞技術讓人造皮膚長出毛髮
    不久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重磅論文,介紹人造皮膚領域的新突破——美國哈佛醫學院耳鼻喉科助理教授卡爾·科勒,以及研究助理李智運(音譯)等人報告,他們在仔細優化類器官培養系統生長條件後,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培養出能生長毛髮的皮膚類器官。
  • 哈佛科學家培養人造皮膚可長出毛髮,為「禿頂」投下治癒曙光
    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刊文介紹人造皮膚領域的新突破——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自然》論文《自然》特別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Leo L.
  • 兩個「人形玩偶」:一個天然的,一個人造的
    天然的Kina Shen Kina Shen 是一位年輕的華人模特,微博(weibo.com/kina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