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ID:gmrb1949,作者吳亞琦)、「科研大匠」(ID:keyandajiang)
七夕剛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篇研究「情侶送禮」的博士學位論文十分應景地火了。
這篇論文是叢博士兩年前的博士畢業論文,標題是《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總計121頁,估算約20萬字。作者叢博士稱,論文彌補了該領域研究中的三個空白點:一是發現送禮人和收禮人的依賴程度能夠反映相應的關係權力,二是探究了「禮物形象一致性」對感激度的影響,三,該文是「唯一一篇研究送禮人形象衝突給親密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的論文。
該研究對1012對(450+562)未婚情侶進行調研分析,研究發現,目前人們普遍採取的「投其所好」的送禮策略並不是最好的送禮策略。作者認為該文可以指導送禮人的送禮策略和收禮人的收禮策略,甚至對禮物商家制定營銷策略也具有啟發意義。
不少網友不理解為何要用一篇20多萬字的博士論文去研究這樣一個課題,看起來有些「不務正業」,也有網友表示,論文說的是最簡單的道理,卻在製造學術話語障礙。
例如,論文結論稱,「如果收禮人具有低依賴程度,且他們之間的親密程度較低,送禮人應該最大程度投其所好,以避免使收禮人失望。但隨著關係越發親密和收禮人依賴程度的提高,送禮人可以不再謹小慎微,並可以嘗試進行適度的自我表達。」這段話簡言之就是,不熟時要送對方喜歡的東西,熟悉後可以隨便送禮物。
同時,也有網友對這篇論文表示支持,稱送禮研究確實是一類學術研究方向,不該用實用與否來衡量學術研究。
事實上,近年來這樣「另闢蹊徑」的論文選題並不少見,比如之前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男生追女生數學模型、「雲吸貓」、八角茴香對滷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等課題研究,都曾引發熱議。
這些論文選題角度新穎,思路清奇,乍一看與印象中論文本該嚴肅的畫風截然不同,不少人會先入為主地質疑和否定相應的研究。但是,評價一篇論文優劣的標準,不能只是判斷它的主題是否符合人們預想中的「高大上」。宏觀的、龐大的題目下的文章可能只是誇誇其談的空架子,小眾的、另類的方向也並非沒有挖掘的價值和應用到實際的可能。
因此,不能完全通過選題的大或小、專或偏來評判論文的好壞,作者的學術態度是否嚴肅端正,以及論文是否言之有物,才是決定其價值的關鍵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多元化的選題和研究在反映變化和啟發社會方面是很有必要的。
但同樣需要明確是,如果文章內容只是簡單的道理分析和現象描述,沒有實際的研究做支撐,只靠學術語言包裝,為了學術而學術,內容一樣是空泛和缺乏價值的。試想,文章中大篇幅的討論看似深奧,實則空無一物,甚至結論可以用常識一言概之,如此,論文質量也就難免會遭受公眾的質疑和評議了。
可見,選題可以標新立異,但任何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嚴謹的科研態度、深入的觀察和專業化的論證。研究主題可以包容、多元,但研究內容卻不能背離科學、嚴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