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與亞述神話》前言

2021-02-13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本書主要講述巴比倫(Babylon)及亞述(Assyria)的神話傳說。神話傳說孕育於文明,並反映文明。本書對於巴比倫與亞述神話的歷史敘事,將一段始於早期蘇美爾時代,終于波斯及希臘帝國時期的歷史和盤託出;同時,回顧一段長達三十多個世紀的人類進步史。

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源自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谷(the Tigro Euphrates Valley)的文化沿著縱橫交叉的貿易通道直達遙遠的海濱地區,這是直接或間接受到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n)文明影響的民族周期性大遷徙的結果。即使在今天的歐洲,也能看到早期東方文化的印記。比如,十二星座和以六十為基數測量時間和空間的方法,都起源於古巴比倫時期。

然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我們追溯不到以農業生活為主的史前文化,這一點與尼羅河流域的情況相同。人們所謂 「歷史的拂曉」,實際上是指後來文明進步時代的開端。因此,只有假設有一個更為久遠的且比歷史的拂曉時期更長的歷史階段,才能解釋我們所知的最早歷史時期的文明所達到的程度。雖然蘇美爾(Sumer,早期巴比倫)文明呈現出獨有的地方特色,但與埃及一樣,它仍包含一些元素,暗示著某種模糊且遙遠的影響。出於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巴奇教授(Professor Budge)經過深思熟慮,得出一個成熟的結論,即「蘇美爾人和早期埃及人的原始神祇都來自相同且極其古老的源頭」。這些獨立民族的史前喪葬習俗十分相似,並且接近新石器時代歐洲人的習俗。這些證據累積起來使得我們不得不認可文化影響的假設,儘管這假設並不十分令人滿意,也並非無可爭辯。尤其是當我們發現像《金枝》(The Golden Bough)的作者弗雷澤教授(Professor Frazer)這樣的權威人士也傾向於承認「信仰同質」可能源於「種族同質」的時候,遙遠歷史時期存在種族間的聯繫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還非常值得考量。本書第一章就展示了一些人種學家收集的相關數據,這些數據說明,新石器時代的歐洲人、原始埃及人(protoEgyptians)、蘇美爾人(Sumerian)、南部波斯人和印第安人(AryoIndians)之間具有種族親緣關係。

本書在研究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信仰時,做了對比性注釋,目的在於幫助讀者了解相關的神話與傳說。作者從歐洲、埃及、印度和其他地區的各類宗教文獻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相似點,並且發現巴比倫文明中某些具有獨特地理意義的遺蹟在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中同樣存在。思維模式是生活方式的產物,其發展受人類經驗的影響。文化發展受環境影響早已被世人認可,但我們也應該考慮形成特定生活習慣的民族對環境的選擇。種族群體從承載他們文化的地區移居到適宜殖民的地區時,往往帶著對古老信仰與風俗的傳承。這種傳承,就像他們的工具和家畜一樣,對於幸福安定的生活來說必不可少。

 鑑於原始宗教中存在的類似保守性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在迄今為止備受肯定的早期文明的最高階段,宗教神話的發展也並非自發。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在每一個偉大的地方神話中,我們首先需要研究的,與其說是被符號化了的思想,不如說是被符號化了的、古老的民間信仰,這些信仰甚至與其他神話傳說具有相同的淵源。我們不可能給那些廣泛傳播的、古老的民間神話下一個定論,比如關於龍的神話或文化英雄的神話。或許我們也不必過於在意有關龍的起源的觀點,因為龍在一個國家象徵嚴重的乾旱,在另一個國家則象徵肆虐的洪水。

民間傳說中的龍也會被演繹為邪惡和原始混沌的象徵。例如,巴比倫創世神話是一個被賦予地方色彩的、美化了的傳說。傳說中,英雄和他的部落被戰神及其夥伴取代。戰神英勇無畏,造福眾人。如同歐亞民間英雄殺死邪惡女巫一樣,米羅達(Merodach)手拿兵器刺進了龍——提亞瑪特(Tiamat,混沌母神)的喉嚨,將其殺死。

他刺穿了她的身體,刺破了她的心臟。他戰勝了提亞瑪特,奪走了她的性命。

他把她的屍體拋在地上,並腳踩在屍體上面……

他手握無情的棍棒,敲碎了她的頭骨。

他砍斷她的血管,讓北風把它帶到秘密的地方。

之後他肢解了她的屍體,並策劃了一個陰謀。

這些話出自L.W.金先生(Mr.L.W.King)的《創世的七塊泥版》(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tion)。他指出 「庫布」(Kupu)一詞的意思並不確定,傑森(Jensen)建議作「軀幹、身體」之意。顯然,在「庫布」被肢解,甚至可能被吃掉之後,米羅達茅塞頓開。他的陰謀是:砍斷龍的身體,把它像比目魚般分成兩半,一半用來創造天空,另一半用來創造大地,然後重置宇宙的秩序。他的力量和智慧,就像造物主(Demiurge)一樣,都來自於殘忍且強大的偉大母神提亞瑪特。

在其他龍的故事中,英雄吞掉龍心之後,制訂了計劃。根據斐洛斯特拉圖(Philostratus)的說法, 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 of Tyana)有兩點值得紀念:一是遊走於兇猛的強盜部落之間,且不臣服於羅馬時表現出的英勇剛毅;二是像阿拉伯人一樣學習鳥類和其他動物語言方面的天賦。斐洛斯特拉圖斯解釋到,阿拉伯人吞食了龍心才有如此成就,說出神奇語言的「動物」當然是命運三女神(the Fates)。《尼伯龍根之歌》中的齊格弗裡德(Siegfried)在殺死雷金龍(Regin)之後,通過沐浴龍血使自己變得堅不可摧。他吞食龍心後獲得智慧:他一吃龍心,就能理解鳥兒的語言。鳥兒告訴他米麥爾(Mimer)正等著殺他。西格德(Sigurd)同樣也在吞食了法弗納龍(Fafner dragon)的心後制訂了計劃。蘇格蘭神話中芬恩-麥克-庫爾(FinnmacCoul)通過吞食與「井龍」有關的第七條鮭魚的一小塊肉獲得了知曉神之秘密的能力。麥可·斯科特(Michael Scott)和其他民間英雄吸食了白蛇身體中部的血液之後,變成偉大的醫者。一位埃及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將一條「不死之蛇」一切兩段,在體內放進沙子將其致死。然後,他從這條蛇守護的箱子中取出魔咒之書。他剛讀完書的第一頁,便知曉空中飛鳥、深水遊魚和山上野獸的語言。這本書賦予他施魔法於「天地、深淵、山脈和海洋」的力量。

在巴比倫,魔法和宗教從不分離,無論是祭司還是神祇都主持魔法儀式。米羅達的父親、「神中偉大的魔術師」埃阿(Ea)通過咒語打敗了提亞瑪特龍(the Tiamat Dragon)的丈夫阿普蘇(Apsu)。米羅達肢解龍的身體「庫布」的行為顯然也具有強大的魔力:他通過食用或處理母龍身體的重要部分,使自己具有了龍的特性,因而能夠創造天地萬物。今天的原始部族,例如巴拉圭的阿比本斯人(Abipones of Paraguay),通過食用兇猛狡猾的動物肉體來增加自己的力量、勇氣和智慧。

另一方面,當一個民族的經驗無法解釋異質環境中產生的神話的起源時,就會從文化接觸產生的影響方面尋找緣由。在印度,龍象徵著乾旱,西部河流之神是女性。印度的馬努魚和洪水神話與巴比倫極其相似,並且似乎是巴比倫神話的進一步闡釋。事實上,馬努神話(the Manu myth)似乎源自失傳的洪水神話,神話中埃阿以魚的形式出現,是一位守護神。由此可見,巴比倫的埃阿崇拜和印度的伐樓拿(Varuna)崇拜有許多共同之處。

本書特別關注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直接聯繫並受其影響的各個民族,同時追溯了埃蘭(Elam)王國、烏拉爾圖(Urartu)王國(古亞美尼亞[Ancient Armenia])、米坦尼(Mitanni)王國和西臺(Hittites)王國的歷史,以及《聖經》中描述的並在美索不達米亞碑文中提到的希伯來(Hebrew)文明的興衰史(包括希伯來文明最早期,到新巴比倫時期被囚禁,直至波斯帝國時期的復興)。另外,大國之間為控制貿易路線而進行的戰爭,以及決定帝國命運的遊牧民族的定期遷移也有所涉及。不同地方宗教和神話發展的進程及影響也得到解釋。還特別提到了伊什塔爾-塔穆茲神話(IshtarTammuz myths)、塞米拉米斯傳說(the Semiramis legends)、阿淑爾(Ashur)及其象徵,以及佔星術和天文學的起源和發展等內容,輔以比較性注釋。

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發生於幼發拉底和底格裡斯河谷的種族騷亂並不總是有利於知識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入侵者吸收了蘇美爾文明,並通過聯合當地各政治團體,確保了得以立足的資本,卻阻礙了當地文化的發展。蘭登博士(Dr.Langdon)寫道:「巴比倫宗教在蘇美爾時期,或者至少不遲於公元前2000年,達到了巔峰。從那時到公元前1世紀,流行的宗教則艱難地維持著曾經的輝煌。」雖然人們習慣於認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閃米特人(Semitic)的文明,但現代的研究表明,非閃米特的原住民才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始祖。正如原始埃及人、早期克裡特人以及南歐和小亞細亞(Asia Minor)的佩拉斯基人(Pelasgians),他們也實現了對其徵服者的文化徵服,猶如遠古時期與敵對的自然力量博弈時贏得勝利一樣。現代的觀點認為,崇尚女神崇拜的古時的農人具有共同的種族淵源。如果這一現代觀點被人們接受,那麼,我們就可以將在南歐、埃及、底格裡斯和幼發拉底河谷奠定輝煌文明根基的功勞,歸功於最具代表性的地中海人種。

《巴比倫與亞述神話》為20世紀英國著名神話學家唐納德·A.麥肯齊的代表著作,主要從種族、宗教。民間信仰、核心神祇、建築、法律、貿易等角度,對三四千年前的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該書雖為神話研究專著,但行文流暢且富於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倫與亞述神話歷史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唐納德·A.麥肯齊,英國著名神話學家、作家、記者和民俗學家,一生從事歐洲、亞洲和非洲各民族古代神話與傳說的研究,影響波及宗教學、人類學、神話學等諸多領域。主要著作有《巴比倫與亞述神話》《克裡特島迷宮》《埃及神話傳說》等。

譯者李琴,現為西安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級翻譯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巴比倫的天文學對希臘神話的影響
    無須過多強調來自巴比倫和亞述的材料是如何幫助理解以色列政治與宗教史問題的。巴比倫傳說在希臘神話中的迴響早已得到認可,數量雖非巨大,但卻無法令人忽視。最著名的直接借用的例子無疑是阿多尼斯(Adonis)和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的神話,其主要情節與巴比倫的塔穆茲(Tammuz)和伊什塔爾(Ishtar)的傳說高度一致。
  • 紀要|【文研論壇120】古典史家筆下的亞述歷史
    在其看來,後者是巴比倫城真正的創建者——但事實並非如此,銘文和古典文獻表明,巴比倫城的建設是由新巴比倫帝國的那波帕拉沙爾(Nabopolassar)及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完成的。希羅多德的這些故事可能來自迦勒底地區的民間傳說。之後的色諾芬也曾經提及亞述的歷史。他沿襲希羅多德的觀點,將居魯士對新巴比倫帝國的徵服描述成波斯與亞述的戰爭,將新巴比倫帝國與亞述混同。
  • 伊拉克 亞述古城
    亞述古城也是亞述帝國的宗教中心,是國王加冕和舉行葬禮的地方;  標準(iv):已挖掘出的亞述古城的公共設施和民宅記述了亞述帝國從蘇美爾時期到阿卡德時期的建築繁榮史,遺蹟中還包括帕提亞時代亞述古城短暫復興時期的建築。   亞述古城  介紹:  亞述(Ashur)是伊拉克北部古城遺址,現名謝爾卡特堡。
  • 亞述人與亞述帝國2
    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裡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薩爾哈東(前680~前669在位)的徵服,亞述已變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其統治末年,發生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徵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公元前612年,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05年,又攻陷亞述西部據點卡爾赫米什,亞述帝國遂亡。
  • 亞述人與亞述帝國1
    鐵器的應用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也使好戰的亞述人得以製造出更加鋒利堅固的武器。東徵西討,橫掃整個美索不達米亞。一躍而起,以軍事帝國身份,登上兩河流域色彩斑斕的歷史舞臺。2、人文藝術亞述由於武力至上,所以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以模仿巴比倫為主。如醫學、天文學等。不過,亞述人曾將他們所見的植物一一記錄下來了,這對以後植物學的發展大有好處。
  • 《亞述王表》與亞述王權
    由於《亞述王表》對歷任亞述國王依年代順序做了逐條登記,其直接呈現亞述王位的順次更替和亞述王權的世代延續,本文將嘗試從亞述王權的角度解釋《亞述王表》的性質及編纂意圖,並在此基礎上解析《亞述王表》對亞述王權的刻畫。
  • 聖經考古:一文看盡亞述帝國前世今生
    在青銅時代晚期,亞述成為了一個大的地區帝國,但它很難被其他當代大國,如埃及,西臺和巴比倫承認為夥伴-部分原因是巴比倫將亞述視為一種威脅,並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排除亞述。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兩個美索不達米亞的強國繼續相互鬥爭。提革拉毗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 I的統治(約公元前1115-1077年)是亞述人特別繁榮的時期。
  • 巴比倫人與猶太人的創世神話
    「神話不是歷史,但從本質上來說,神話也是真實的歷史。因此, 神話故事也是歷史研究所需要的一種重要歷史素材。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創作了自己的神話,這些神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始祖神話和英雄神話等。其中,創世是諸種神話類型中最普遍、最重要以及所含歷史文化信息最多的神話主題。
  • 【看地圖說古國】020 新巴比倫王國:巴比倫第十一王朝(下)
    (1)人物生平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亞述帝國由於內亂外患,迅速走向衰落。居住在巴比倫地區南部的迦勒底人,在首領那波帕拉沙爾的領導下,聯合北方的米底人,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亞述的都城尼尼微,滅亡了亞述。在這種情況下,老國王任命尼布甲尼撒為統帥,同埃及軍隊進行決戰(埃及已經與亞述殘餘聯合)。公元前605年春天,雙方在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卡爾赫米什進行了決戰(卡赫美士戰役)。尼布甲尼撒率軍在下遊先行渡河,而後沿西岸向敵人發起猛攻,同時,將埃及人南逃的退路也切斷了。戰鬥進行得很激烈,新巴比倫王國的士兵像潮水一樣衝向敵陣,一批倒下去,另外一批接著衝了上去,埃及軍隊遭到了慘敗。
  • 亞述是歷史上最血腥的帝國嗎?
    亞述人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約公元前2500年,但是亞述王國的建立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2025年。公元前609年,被巴比倫和米底的聯軍所滅。生活在兩河流域、半農耕半遊牧的亞述民族,不僅善於騎馬,還改良了戰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戰隊。「他們的箭快利,弓也上了弦。馬蹄硬如堅石,車輪好似旋風。他們吼叫像母獅子,咆哮像少壯獅子。他們咆哮抓食,坦然叼去,無人能回。」
  • 世界七大奇蹟,巴比倫'空中花園'駕到!
    』是最能打的,尤其是在』亞述巴尼拔Assurbanipal『統治期間,簡稱』巴尼拔『,帝國疆域達到了巔峰,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都被他收入囊中,▼亞述帝國疆域圖這位巴尼拔大人還特別愛打獵,傳說,他一個人就殺死了近
  • 美麗的巴比倫:古代文明裡的一顆明珠
    巴比倫以空中花園聞名於世。一般認為,這座花園實際上位於亞述的首都尼尼微。上面這塊浮雕在尼尼微被發現,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除了《聖經》,巴比倫也為希臘和羅馬的作家帶來了靈感,他們把巴比倫編織到了傳說中,這些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寫到了巴比倫。很多學者從他筆下的矛盾處判斷,希羅多德從未踏上過巴比倫,他的文字更接近於傳聞而非史實。巴比倫那些廣為流傳的奇妙建築或許也是傳說的產物,比如巴別塔和空中花園。
  • 創造數個世界奇蹟,縱橫上下數千年的巴比倫文明,是如何被滅亡的
    這一時期,巴比倫一直在亞述、埃蘭等強大城邦的陰影中,控制著一片小小的土地。古巴比倫時期持續了四百三十五年,舉世聞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在此時誕生。漢謨拉比王是巴比倫振興的第一道希望,在他統治的時期,巴比倫修建了錯綜複雜的運河,為百姓提供生活用水;高嵩的城牆屹立在巴比倫大地之上,為百姓抵禦外敵。
  • 「巴比倫之囚」和「空中花園」
    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亞述帝國由於內亂外患,迅速走向衰落。居住在巴比倫地區南部的迦勒底人,在首領那波帕拉沙爾的領導下,聯合北方的米底人,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亞述的都城尼尼微,滅亡了亞述。那波帕拉沙爾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在這一時期,還是一個少年的尼布甲尼撒就跟隨父親統兵作戰。他勇敢機敏,能夠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們的擁護。
  • 亂世一千年 2: 亞述人,西臺人
    位於底格裡斯河上遊的亞述,自古巴比倫建立之前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存在,一直到後來建立強大的亞述帝國,直到公元前7世紀滅亡,中間橫亙了整整1000多年。這1000多年亂世的中全部都有他們的身影,所以說掌握亞述人,就可以把這1000年的基本的歷史拎清楚。亞述自公元前2000年開始,歷史分為古亞述,中亞述和亞述帝國三部分。
  • 聖經所記的巴比倫王有多少個?
    【但1:1】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
  • 聖經人物: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悔改
    ——箴言29章23節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5~562年在位)是以巴比倫為中心,統治近東達一個世紀的迦勒底王國的第二位君王。他的父親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於主前626年脫離亞述宣告獨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三年,他敉平了埃及(但不能成功地把它徵服),並且徹底重建了巴比倫。實際上現代考古學家所挖掘到的巴比倫城,絕大部分都可以上溯到尼布甲尼撒年間。迦勒底王國可說是由他所開創,並且在他死後一代便即覆亡。很多文化的傳統都保存了這位大王的史料(在希臘視之為傑出的建築家)英勇丨爭戰擴大版圖當尼布甲尼撒的身分仍是代父率軍的太子時。
  • 歷史追思:曾經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是如何走向覆滅的?
    他們當中甚至還並不缺乏一度曾經非常強大的國家,而這其中就有亞述帝國。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我們先需要共同明晰一下、曾經的亞述帝國有多麼強大。比如:就在某一年,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亞述帝國竟然直接出兵包圍了同樣強大的敘利亞。隨後,就在緊緊包圍了敘利亞的京城——大馬士革一年之後,亞述帝國便開始發起總攻。
  • 我讀︱歐陽曉莉評《巴比倫》:多元的材料與筆法
    《古代伊拉克》第三版本文所評的《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誕生》一書,其英文原版出版於2012年。第二到四章圍繞著古代兩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展開,第五到十章依次講述了城邦稱霸、第一個統一王朝、蘇美爾文化復興、古巴比倫王國、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對兩河流域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會注意到上述名單中缺席了兩河流域南部的加喜特王朝(約公元前14—12世紀)。作者僅在第八章末尾論及古巴比倫王國亡於西臺軍隊的進攻時,寥寥數筆帶過了西臺軍隊撤退回國後加喜特王朝的統治。
  • 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古代稱雄中東的新亞述帝國(前935年至前612年)和統一華夏、稱霸東亞的大秦帝國(前770年至前207年),兩大帝國雖然種族不同,所處地理區域不同,各自所存在的時間年代也不同,但兩個帝國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