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具茨山傳說和苗族古歌揭露炎帝黃帝早期戰爭,炎帝因此遷都

2020-12-26 大白996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兩位祖先,他們在傳說中既是兄弟又是對手。炎帝黃帝的阪泉之戰為人所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河南具茨山傳說在阪泉之戰很多年以前,早期的炎帝和黃帝曾在河南新鄭具茨山一戰。這一戰,沒有改朝換代,但是把整個聯盟的首都從北方搬到了南方。

也許有人認為具茨山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我卻發現,苗族古歌似乎對此事也有記載。

河南炎黃和睦草傳說

我們先看河南傳說。在河南具茨山,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的兒子。在少典死後兄弟失和,黃帝把炎帝驅逐到了南方。炎帝在南方過著遊牧的生活,後來蚩尤又驅逐了炎帝,炎帝被趕到了涿鹿,然後炎帝請黃帝共擊蚩尤。最後蚩尤戰敗,炎帝向黃帝稱臣,兩人在具茨山握手言和,具茨山長出了炎黃和睦草。這個故事把劇情濃縮到了一代,有嚴重濃縮傾向,實際上恐怕過了幾代。

史書記載炎帝代伏羲氏而有天下,直到涿鹿之戰之後,黃帝才取代了炎帝的政權。所以這一次黃帝驅逐炎帝,並沒有取代他的政權,而是繼續由炎帝當政。

苗族古歌澤嘎勞

苗族古歌裡出現了一個叫澤嘎勞的人物。他在苗族故事裡是一個比較全能的人。他會在旱地灌溉,可以在水地種稻田。田一塊連著一塊,沒有邊際。不管是小米還是大米,又或者是大麥小麥,他都會種植。他也會遍嘗百草,為民治病。他不僅會農耕灌溉,還會教女人做「活計」,具體什麼「活計」苗族古歌並沒有說。在炎帝神農氏傳說中,詳細說了女人活計是什麼,就是教人種麻和織麻布。神農氏結束了人穿獸皮和樹葉的歷史。

澤嘎勞和他的部眾生活在渾水河和紅水河的平原上,渾水河也就是黃河。苗族古歌描述的大平原,學者認為是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

紅水河位於紅山文化

紅水河沒有人主張是在哪裡。但是我們可以從描述中找到它。苗族古歌提到種植小米和高粱,旱田水田俱全。小米和高粱是北方產物,時代推到遠古,遠古氣候更加溫暖溼潤,能種植小米的地方比現在還要北。

內蒙古敖漢旗,發掘出距今八千年的小米,在封建社會也當過小米之鄉。苗族的記憶可以北到內蒙古嗎?

在古歌裡提到了一條紅水河。以五千年前到六千年前的時空算,敖漢旗屬於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內,就有一條「紅水」。

紅山文化的命名來源於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 即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有人認為紅山下的河流就是《山海經》常提到的赤水,也就是紅水。

紅水旁是不是有紅山,苗族古歌沒有寫清楚。古歌是把紅水和黃河並列的。

紅水和黃河的兩岸,被描述成大平原。黃河沿岸有衝積平原,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是很好的農耕地。東北平原,也是肥沃的土地。

東北有東北世居的各族,他們會跟神農氏,跟苗族是一家嗎?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中,確實有神農氏的記憶。並且他們在上古還有一個名號,叫夙沙氏(肅慎氏),是為神農氏煮鹽的部族。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並不是現代苗族生活的地方,但是它可以說是有神農氏政權的地方。有人說他可能是蚩尤,這是黃帝戰蚩尤。但是涉及到東北,紅水,蚩尤在東北沒有文獻記載和當地信仰,這應該不是蚩尤。

苗族古歌在後面的劇情裡說到,沙兆玖帝敖(漢族及漢族先民)看到苗家地方好,就來搶,讓苗家失去了平原,不得已,澤嘎勞帶著人遷徙,渡過了大河,到了與彝族交界的地方。

遠古時代,有夷族沒有彝族,當然彝族先民還是有的。古歌中所謂的彝族,不清楚具體指哪一部落。他們具體到了哪裡不清楚,但是渡過了一條大河,學者認為是黃河。

炎帝南遷湖北隨州

具茨山傳說,所謂的南方,並沒有說清南到哪裡去了。《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神農以炎德王「初都陳(河南淮陽)」。淮陽在具茨山的南方,有人認為淮陽就是這個「南方」。但是淮陽也是農耕區,還是伏羲氏的故都,又如何遊牧呢?

所謂的遊牧有兩種,一種的草原遊牧,炎黃時代草原遊牧還沒有發展,何況新鄭以南也沒有草原。另一種遊牧是山地遊牧,也就是陝北那樣在山坡放羊。

這裡所謂的遊牧也只能是說南方山坡地的遊牧。在其他傳說中,炎帝在湖北隨州開山造田,被稱為炎帝烈山氏。烈山就是燒山開田之意。專家考證,炎帝烈山氏是早期炎帝。

我們連起來看故事,原本農耕在平原地已經開始出現,但是由於最懂農耕的炎帝被黃帝驅逐,炎帝只好到南方山坡發展農業。在炎帝走的時候,山地農耕未有大發展,以牧業為主,給具茨山的黃帝部落留下了炎帝到南方遊牧的記憶。但是技術在,只要假以時日,南方地區就能在半山發展出全聯盟最好的農業。

炎黃時代,氣候溫暖,平原地區湖泊交錯,這一點在苗族古歌中也有記載。所以平原地區與半山坡相比,並沒有那麼大的農耕優勢。中國遠古被認為的成熟的農業在炎帝烈山氏時出現。

這位炎帝可能就是被黃帝驅逐的那一位。靠著已經成熟的農業,炎帝依然是天下共主。

其他南方炎帝故事還有炎帝在湖北神農架遍嘗百草,在湖南耒陽縣發明耒耜,在湖南嘉禾縣拾得水稻種植。炎帝很可能在南方生活了很長時間,而並不是一代。南方的各族,包括壯族、苗族、瑤族等等,都要過四月八的節日,來紀念牛王下凡為民農耕,或者是發明牛耕。四月八同時也是炎帝的生日之一。南方各族也有其他的炎帝傳說。

所以具茨山傳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補充了一段早期炎帝和黃帝的一段鬥爭歷史。這次爭鬥的結果是,黃帝把炎帝驅逐到南方,但他並沒有當天下共主的能力。兩人各退一步,炎帝退出北方,黃帝在北方當炎帝的諸侯。

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有很多龜的崇拜,牛河梁大墓出土的手握玉龜的老人,也被很多專家認定為一位黃帝。紅山文化的某一時期,很可能是黃帝管轄。

相關焦點

  • 炎帝神農氏政權:神農、姜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姜...
    聽詙與神農結婚後,神農在具茨山專門為她修建了一處別宮,他自己也經常去那裡探視夫人與夫人共度美好時光。不久聽詙就有了身孕,約在炎帝神農十年(乙巳,前4756),於具茨山(今河南鄭州新鄭市)宮中生下一子取名臨魁。此後臨魁便一直和母親居住在具茨山別宮。約公元前4733年,神農中毒身亡,遺命傳位於長子臨魁。 於是長子姜臨魁即位。
  • 炎帝和黃帝約架:阪泉之戰
    據傳五帝時期有大小上萬個部落,而炎帝和黃帝部族是原始西羌中最強的兩支。據歷史考證,炎帝部族生活在姜水;黃帝部族生活在姬水。姬水是洛水一支流(此洛水位於陝西,稱北洛水,是渭水一大支流,河南有另一洛水)。今陝北高原上的黃陵縣,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發源地和陵寢所在地。而姜水位置目前尚存爭議,主要焦點是它位於岐山以東還是以西(那個有臊子麵、擀麵皮的地方)。
  • 黃帝、炎帝與漢帝
    看到特色小鎮的人們都翹首以待,等著講座繼續開講,因此容子也不敢再耽擱了,立即安排接下來的講座,他們在講座的微信圈裡發了一則通知:「神話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皇帝』在巴剋星球,是星球最高領導人的稱號,直到今天,『皇帝』這個稱號在巴剋星球仍然在使用。如果說代表上天給予人們生機的人謂之『皇』;而主宰和管理人們發展的人謂之『帝』。
  • 黃帝戰勝了炎帝,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先秦時期,鄒衍搞的五德學說才是把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搞混亂的源頭,但始作俑者應該不是鄒衍,而是鄒衍的繼任者,因為五德對應五色,於是有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黃帝的五方上帝之說。事實上,五方上帝與炎帝、黃帝、顓頊等上古部落首領並不在一個體系裡,只是兩者因為某些複雜的原因發生了融合而已。
  • 黃帝與炎帝、蚩尤大戰,為什麼動物及神仙鬼怪要參與進來
    中華始祖黃帝、炎帝及蚩尤之間的大戰,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轟轟烈烈的戰爭了。說轟轟烈烈,並不是說規模有多大,參戰人數有很多,而是說他們之間的戰爭,連動物及神仙鬼怪都參與進去了。然後,黃帝也請來旱魃這樣的神仙。旱魃走到哪裡,哪裡就雲開霧散,驕陽似火。地上的積水也被曬得精光,因此打敗了風伯雨師,同時黃帝戰勝了蚩尤。如此轟轟烈烈的兩場大戰,難怪被有的人稱之為「星際大戰」。那麼,黃帝和炎帝、蚩尤之間的大戰,真的有那麼多動物和神仙鬼怪參與其中嗎?
  • 越南人祖先是炎帝,為什麼很多民族都尊炎黃和蚩尤為祖先?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 但是,黃帝、炎帝和蚩尤,卻不僅僅是漢族人的祖先,在很多民族的神話中,都有與之相關的傳說,就連越南,都尊奉炎帝為祖先;而蚩尤則是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這是為什麼呢?
  • 祭拜炎帝神農,紀念人文初祖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裡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 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遊,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通過「涿鹿之戰」共同擊敗了蚩尤。
  • 炎帝神農氏是何時人?他死於黃帝打架還是斷腸草?
    「炎、黃」是指上古的兩大部落——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或特指其首領炎帝和黃帝。從次序來看,炎帝先於黃帝。01炎帝是誰?因為成書於春秋的《國語》認為,炎帝是少典的兒子,而且黃帝和炎帝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 炎帝為什麼被華人稱作人文初祖
    神農氏是上古部落首領地皇,與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被稱作上古三皇,因懂得用火被後世成為炎帝。神農氏共歷九代炎帝,共傳位五百三十年。炎帝作為人文初祖不管是文獻記載,還是實物紀念,都有關於神農氏炎帝的傳說。
  • 神農是炎帝?斧燧氏表示不服:神農就靠人多,否則我才是正牌炎帝
    對於神農氏,現在史學界有一個主流的觀點,那就是「神農即炎帝」,周一良主編的大學歷史教科書《新編中國通史》中明確記述「傳說中的炎帝,號神農氏」。「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管子·封禪》清代考古辨偽學家崔述也曾指出神農的時代早於黃帝,而炎帝則與黃帝同期。
  • 聽故事學周易——從炎帝黃帝阪泉之戰看離宮八卦
    相傳炎帝黃帝打敗蚩尤後,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鬥七旗戰法,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
  • 崩壞3聖痕故事:古老傳說中黃帝與炎帝,原畫中藏了哪些彩蛋?
    黃帝與神農先說黃帝,這款聖痕最早的名字是【姬軒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軒轅皇帝,據說他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說起來挺可惜的,姬軒轅是早期一款很難得的顏色絢爛、構圖精美的「本土聖痕」,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字故事和漫畫來補充設定,關於她的黑化經歷雖然故事很彆扭,但至少是個有趣的設定,但這些都被逐漸淡化了。而且,雖然【姬軒轅】的技能名稱很敷衍,但她的3個小logo合起來就是軒轅劍的樣子,多麼可以深挖設定的原型人物。
  • 勇於開拓進取是炎帝神農的理想與追求
    和農業種植相適應,炎帝神農還創新了古人的飲食方式,這就是熟食和制陶的創新。史書上說,神農氏「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耕而作陶」。  炎帝神農時代這種創新精神,在黃帝時代達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服牛乘馬、舟楫車輿、掘井取水、養蠶繅絲、冠冕衣裳、樂器歌舞、特別是發明了文字,制定了甲子和曆法,屬於人類歷史上精神文明的最早成就。黃帝時代繼承炎帝的開拓精神,使技術創新更加豐富,制度創新達到新的飛躍階段: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五帝中的第一位帝王,中國開始進入早期國家的雛形。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龍族的後裔》首播 ,「姜」姓得姓始祖炎帝以仁愛感動觀眾
    、二集「姜」姓得姓始祖炎帝的傳奇故事,劇情以神農氏炎帝嘗草藥第70次中毒開局,迅速把觀眾帶入了緊張氛圍和遠古情境中。炎帝是姜姓中最早的一支他和黃帝從爭戰天下到聯合起來共謀發展荒蠻時代,為了生存,爭戰天下。從「你」與「我」的對立,到聯合起來共謀發展。這是偉大的選擇,也是決定了古華夏族定居中原穩定發展的關鍵。
  • 炎帝明顯早於黃帝且並稱炎黃,卻未忝列五帝,原因有點憋屈
    >其三,雖然炎、黃二帝並列,且炎帝早於黃帝,但在未結盟前的炎黃大戰中卻是戰敗者,被排除在上古五帝之外,黃帝獨享開天闢地的榮光。1.被黃帝打敗的炎帝,雖然資格比較老,卻被排除在上古五帝之外,黃帝獨享四海八荒的榮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且炎帝在黃帝之前,但是在司馬遷的歷史譜系中,卻沒有炎帝的位置,其《史記》中所列本紀、世家多數都記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的後裔譜系十分龐雜,從西周開始包括周天子和各路諸侯,都將自己的始祖尊為黃帝
  •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他的形象究竟是牛頭還是黑臉?
    或許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記得炎帝、黃帝的功績,關於炎黃的故事甚至夾雜了無數的神話傳說,讓之變得撲朔迷離。可是無論怎樣,我們總會時刻牢記著我們是炎黃子孫。其中每一個數字都有所含義,12個梯段寓意一年中的12個月,一天中的12個時辰,108級臺階寓意為12個月、24節氣、72候之和。用這些數字來紀念炎帝"制歷分時"的偉大功績。
  • 從古國姓氏和仰韶文化遺址分布,看華夏集團的勢力範圍
    軒轅黃帝黃帝氏族最早居住、生活在姬水邊,因此以「姬」為氏族的姓氏。據古文獻和考古發掘,黃帝氏族的發祥地在今陝西北部,大約分布在涇河和洛河之間的區域。從黃帝部落的組成氏族——熊、羆、狼、豹、貙、虎來看,黃帝部落仍主要處在遊獵、採集階段。二、炎帝氏族炎帝氏族最早居住、生活在姜水邊,因此以「姜」為氏族的姓氏。據古文獻和考古發掘,炎帝氏族的發祥地在今陝西西南部,渭河上遊一帶。
  • 蚩尤到底是什麼人,為何會被黃帝追殺?看看民間傳說是怎麼說的
    因此,對於那個洪荒年代發生的事,我們也只能通過相關記載進行合理推斷。黃帝作為開創文明的華夏始祖,也是經歷了千難萬險才成功做到的,他當初面臨的兩個最大威脅就是炎帝、蚩尤。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黃帝成功擊敗他們,正式統一華夏,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文明。
  • 軒轅黃帝略考
    據宋兆麟《上已節考》說河南淮陽過去在人祖廟(即伏羲廟)會上還有男女野合的現象。傳說中伏羲始畫八卦正是對上述分析最好的註腳。八卦者,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