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的新聞離事實有多遠?聒噪的說者離覺者有多遠?

2020-09-12 禪說電影


在這個「人人面前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的網絡時代,

看似「人人都有一個觀點」,其實「聒噪的說者千篇一律」,

看似「人人都在關注事實」,其實「安靜的聽者萬裡挑一」。

你會是哪一位?你離事實有多遠?你離覺者有多遠?


《十二怒漢》,這部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蹟之作,一個場景,十二位陪審員,用言語決定一個嫌疑人的生死。

它不僅至今仍舊位居世界影史TOP10,而且被眾多國家翻拍。在日本,它是《12個溫柔善良的日本人》,在俄國,它是《十二》,所有翻拍之作都是從11:1至0:12的大反轉,可所有翻拍之作都無一例外成為經典。


在中國,這部翻拍的電影名叫《十二公民》, 12個政法大學學生的父母構成一個陪審團,而這12位普通公民面對的案件,就是電影開頭講的「富二代手刃親父案」。

如今,《十二公民》被公認為最佳的「二次創作」,是最成功本土化的電影。



在中國沒有「陪審員」制度?

恰恰因為沒有,恰恰因為不是真的判決,電影裡這12位公民才肆無忌憚地說出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會說出的話,讓我們每一個觀眾都如此清晰地看見網絡時代那個「聒噪的自己」!


這只能是場模擬?

恰恰因為模擬,恰恰因為不用負責,最後演變成一場現實發生的、意欲「弄死對方」的爭執時,我們每一個觀影者才能在睡夢中醒悟:「言無刀鋒,卻能殺人」!


你的「言」暴露了一顆怎樣的「心」?



/ 你從不會「聽」,因為內心早有一個結論 /


一個富二代小子,經常與貧窮的生父吵架,在一個晚上,他們再次大吵,而那天夜裡,這個父親死了。

一個女目擊證人說透過地鐵車廂看見富二代親手殺了生父;

一個樓下老頭說聽見富二代喊要殺了生父,緊接著有人倒地,隨後看見了富二代跑下樓去;

現場還有一把水果刀,與富二代車裡不見的水果刀一致......

這麼多人證、物證,所有人都說富二代「有罪」,這時,你有結論了嗎?


如果你也是12名陪審員之一,如果你也是因為孩子在上政法大學臨時被湊成12陪審團,你會投這個富二代「有罪」,還是「無罪」?



電影裡的11位陪審員都投了「有罪」,他們中有:保險推銷員、急診科醫生、房地產商、計程車司機、蹲過牢現出獄的黑道、學校小賣部攤主、保安、老北京居民......

可是他們偏偏遇到了8號陪審員,這個8號陪審員投了個「無罪」(陪審團必須所有人得出一個結論,才通過),而理由僅僅是:「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事,如果有,那也是四捨五入的。」


8號陪審員


這一下子,11個人炸了,來看看大家的「言」:

10號老北京居民:看看看看,中國人就是不抱團!

3號計程車司機:從電視到網絡,所有人都說這個富二代「有罪」,這還不夠嗎?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據嗎?你憑啥一個人在這裡說「無罪」?

7號小賣部攤主:我們今天在這裡就是演戲,你還當真了啊?投完了12比0,大家全部回去,不省事嗎?


10號、3號、7號陪審員的發言


哪一個會是你?

當一個反對意見突然迸出來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是要陣勢壓倒那個「異者」——這跟事實真相有關係嗎?

是要言語攻擊那個「叛逆」——這跟事實真相有關係嗎?

沒有關係,可我們絕大多數人就是這樣不自知的說了,做了。


也許你會說,這不奇怪,因為那個「異者」沒有證據,他只是要標榜不一樣,這樣的人必須被壓倒。

可是,真的有證據時,已經有結論的我們會「聽」嗎?

電影含蓄卻一針見血地表達出了「安靜的聽者萬裡挑一」。


當9號陪審員第一次倒向「無罪」時,他說了一大段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遭遇,這時,其他的人怎麼「聽」的?

唉聲嘆氣(因為耽誤時間)。


低頭回憶的9號陪審員和唉聲嘆氣的大家


當8號陪審員認真的分析女證人的證詞,說明一列車廂經過一個定點需要的時間,與老頭證詞之間可能存在衝突時,近在咫尺的7號陪審員怎麼「聽」的?

摳指甲。


分析案情的8號陪審員和低頭摳指甲的7號陪審員


當蹲過牢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親身經驗證明了這樣的水果刀劃不出「向下向內」的刀口;當8號陪審員用事實證明了樓下的老頭不可能在15秒內看見逃跑的嫌疑犯時,當證據都那麼顯而易見時,有結論的大家怎麼「聽」的?

12號陪審員:證人的證詞怎麼可能有假?懷疑證詞有意義嗎?


3號陪審員:我就是能「向下向內」,我就是能這麼使刀,你們說,怎麼著吧?


10號陪審員:一個公交車上,上面全是大學生和教授,只有一個外地人,車上丟一錢包,你告訴我你先看誰?別說你會看大學生!


我們的「結論」就是這麼頑固,頑固到事實就在眼前,我們也「聽」不進去;

我們的「腦補」就是這麼厲害,厲害到可以想像來龍去脈,再用想像替代事實;

於是,我們總是遭遇「反轉的新聞」,可事實會反轉嗎?不會,不斷被「反轉」的,不過是我們那顆不能自主的「心」。


/ 你只會「說」,因為內心只有一個自己 /


「聽」容易,還是「說」容易?

似乎聽更容易,更被動,更無需思考,不是嗎?

可是恰恰在今天這樣一個「人人能做新聞發言人」的時代,「說」變得肆無忌憚,而真正懂「傾聽之道」的人,絕無僅有。

因為,相較於「說」,「聽」才需要我們去除那個充滿結論的「我」,而這,才是最難的。


來看看這12個陪審員是怎麼輕而易舉地去「說」,去判另一個人「有罪」的。


10號陪審員:這富二代是哪兒人?河南人!你們說咱北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亂的?不就是從這幫河南農民進了京以後亂的嗎?


10號陪審員


這10號陪審員是誰?是老北京住民。

他的心裡一直惦念著的,是自從北京城來了一大幫外地人,而外地人的子民搶佔了名額後,他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大學,只能當民工。


再來看3號陪審員:現在的孩子可不能用我們小時候的標準去衡量他們,一點規矩沒有,打他都沒用,心裡頭冷極了,現在的孩子會好好說話嗎?十五六歲就會吡噔大人!


3號陪審員


這3號陪審員是誰?是計程車司機。

他自己的兒子在十五歲那年跟他吵了一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六年過去了,因為這件事,他與老婆離了婚,他至今都想不明白:一個養了十五年的孩子,心怎麼會這麼冷。


再來看7號陪審員:這富二代為什麼殺了生父還敢跑回家?這還不好解釋?他家裡有錢啊,殺了人,錢照樣能擺平啊,這叫「有錢能使鬼推磨」。


7號陪審員


這7號陪審員又是誰?是學校小賣部攤主。

他本不需要來參加這樣一個「陪審團」,可是學校的李老師因為湊不夠12個人,便讓他來湊人數,而李老師的愛人是誰?是管學校小賣部的人,是管著7號有沒有資格賣東西的人。有權,就能任意讓7號來去;有錢,就能任意讓7號放著小賣部不管,來當推磨的「陪審員」。


我們每個人的「說」,是「說」還是在「傾訴」苦衷?

我們每個人的「說」,是「說」還是在「證明」自我?

影片中每一步從「有罪」到「無罪」的推進,都讓我們看到了「說」者背後那個小小的「我」。


而最能引發對「說者」思考的,便是在證人老頭的證詞被戳穿的那一刻:

3號陪審員:「那老頭為什麼要撒謊?他能得到什麼好處?」

9號陪審員:「重視!他為了重視!你們注意看他的衣服了沒有?胳肢窩底下都開線了,他第一次被人採訪上電視,他穿著件破衣服,他一直夾著胳膊生怕被人看出來。你注意看他的腿了嗎?瘸的。他知道有人拿著攝像機在拍他,他為了這個走路努力顯得不那麼瘸,他說話緊張是因為他這輩子第一次被人重視到要上電視,沒人關心你,沒人重視你,沒人聽你說話,連小孩都不願意聽你說話,活了七十四歲,第一次有人拿著攝像機拍你說話,拍你穿著破衣服的老頭,還把你的名字印在報紙上,把你說的話印在報紙上,他不能一句話不說就坐回到輪椅裡,他得說,他得站起來,哪怕是錯的!」


9號陪審員


而同樣的,再來反觀9號陪審員為什麼能夠說出這段話?看看他的裝扮就能知道,因為他也是一個「爺爺」輩的人,他也是一個受過社會歧視的人,他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邊緣沒有話語權的人。

這便是「說者」。


生活中,我們每句臺詞的背後,都包含一個「我」。

這樣的「我」需要傾訴,需要證明,需要刷存在感。

為了這可憐的存在感,為了這個不存在的「我」,我們說謊,我們爭執,我們甚至拔刀相向……

而這一切,從來不是為了事實!


3號陪審員叫囂弄死8號陪審員


著名漫畫《死神》裡有這麼一段話:

「這個世界在最初並沒有真實,也沒有謊言,只有儼然存在的事實。

可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只會將對自己有利的『事實』誤認為真實而活,因為不這麼做,也沒有其他生存的理由了。

但實際上,對於佔據了大半個世界的無力存在來說,不適合用來肯定 自己的『事實』,才是所有的真實。」


「聒噪的說者千篇一律」,正是說者背後的「我」千篇一律。

親愛的,我們離事實有多遠?可能就是一個「我」的距離。


/ 你的「覺」,不過是睡覺 /


《十二公民》有一個特別有啟發意義的結局。

頑固堅持「有罪」的三個陪審員:3號、7號和10號,最後他們是怎麼願意改投「無罪」的?

是因為事實、證據嗎?

不是!


恰恰是因為當他們說出了心裡的苦,當他們說出了壓抑心裡多年的話後,他們改投了「無罪」。

那「無罪」是投給富二代的嗎?

不,是投給他們自己的。




3號陪審員在最後僅剩下他一人堅持「有罪」時,說出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就搞不懂,為什麼只有我一個覺得他有罪,為什麼你們都覺不出他有罪呢?」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靠著「我覺得」,來下判斷的;我們絕大多數人也是靠著「我覺得「,來活著的。


世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我覺得」,到於真相?遠沒有那個「我」重要。

可這個「我覺得」的「覺」,到底是「覺知」的「覺(jué)」,還是「睡覺」的「覺(jiào)」呢?



一個「覺」字,可以是「睡覺」的「覺」(jiao)。

一個「覺」字,也可以是「上面從「學」,下面從「見」,學會看見自己,學會看見真相,成為「覺知」的「覺(jue)」。


世界在你我的眼裡,只是一場永遠沉醉在「小我」裡的睡夢,還是一場值得你我不斷去「覺知」的睡夢?

這,取決於我們自己。


影片的最後揭露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但作為一個觀影者,此時知道他的身份已經不再重要,他的這段話在這個「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的時代,有著巨大價值,值得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身份是什麼)去「覺知」:


「我不知道真相是什麼,真的,我真不知道,也沒人知道,可能是我們錯了,但是我們有合理的懷疑,這在我們的社會裡,是有巨大價值的一種保護措施。」



聒噪的時代,

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聆聽「真實」;

浮華的時代,

需要一顆覺知的心,去察覺「偽飾」;

在放下「結論」的那一刻,

你才更懂得「傾聽之道」,

在放下「自我」的那一刻,

你才更接近「事實真相」。

不是嗎?


請關注我們,您的每一次參與就是一份力量!



禪說電影

不一樣的角度看電影

讓我們一起:

【看】他人的電影,

【觀】自己的生活,

【導】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素說,原江蘇衛視製片人、導演;禪說電影創始人,《幸福就像如來掌》《高維智慧看電影》系列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不妥,請及時聯繫定會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胃「腸上皮化生」離胃癌有多遠?
    胃「腸上皮化生」離胃癌有多遠? 2020-07-02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新聞 |
  • 《新聞1+1》: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  二、目前,病毒在中國仍未發現有重大突變  周琪稱,病毒要存活下來,變異是必然的。現在全球有很多文章在描述病毒發生變異的情況。  但從中國來看,病毒變異並不顯著。
  • 我們與愛的距離有多遠?
    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一個無差別傷害案件中以受害者家屬、犯罪者家屬、新聞媒體等多個角度探討社會中的善惡,主要角色更是在該案件的基礎上對正義、法律和道德展開了新的詮釋。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著以惡為起點的傷痛、過錯和善良,探尋人們離「惡」究竟有多近,林夕填詞的新作《我們與愛的距離》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以愛為名的感情和自我中,詢問人們離「愛」其實有多遠。
  • 你離安全隱患有多遠?
    你離安全隱患有多遠?雖然坊間早有傳聞羽絨服機洗會爆炸!但有小夥伴表示自己洗了十幾年都沒事可幾乎每年都能看到的洗衣機洗羽絨服爆炸新聞又讓人疑惑究竟是我的羽絨服不夠騷還是你的洗衣機太飄了呢?你離安全隱患有多遠?》
  • 《永遠有多遠》我們就走多遠
    《永遠有多遠》是收藏在黃品源《愛你愛你》專輯裡的一首歌。這首歌就像一部黑白電影,憂傷但是充滿了愛。除了旋律和歌詞充滿了魔力,背後的故事更讓人扎心。這首歌有一個算不上悽美但是很真實的愛情故事。它講述的是作詞人張震和她的老公的故事。
  • 金掃帚離金酸莓有多遠?說割割半點不好就是黑子呢
    金掃帚離金酸梅有多遠?「金掃帚離金酸莓有多遠?」的話題一出,便立刻引來了網友們的各種討論,小編匯總了比較熱門的幾條,一起來看下。「金酸梅獎創辦人至少公平公正,這個?他先把自己的言論洗乾淨吧!也有網友表示:「只要客觀公正,就有存在的價值,更何況,可供提名的不管是演員還是作品,每年都很多」還有網友表示:「感覺這個獎也沒有像國外原版的那樣對中國電影業起到什麼促進作用,不過是畸形粉圈的又一個體現」「就我一個人認為金掃帚獎實至名歸嘛」網友歡愉之樂說。
  • 徐帆鐵定主演《永遠有多遠》
    《來來往往》姊妹篇月底開機徐帆鐵定主演《永遠有多遠》2000年08月02日14:11:35金羊網--羊城晚報    (圖:未開機已炒得火熱的《永遠有多遠》,終於有了女主角——徐帆。)   由剛剛獲得首屆老舍文學獎的作品《永遠有多遠》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將於8月28日開拍。
  •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有多遠?答:有多遠,滾多遠
    當前,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有其電影分級制度,一部分國家和地區由政府機構依法進行電影分級。有追求酷炫大場面的《變形金剛》大片,有追求狂野冒險的《加勒比海盜》之流,也有情感愈發細膩的奇幻作品——《大魚》。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髒話等。重口味特級=NC-17級影片,話雖如此,仍是有NC-17級的影片能堅挺地於國內上映,那便是李安導演的《色·戒》。
  • 「武統」離臺灣有多遠?臺媒列出三條件
    對此,有臺灣媒體分析,什麼情況下大陸會選擇非和平方式統一臺灣,「武統 」的觸發條件又有哪些?「武統」有三大觸發條件:01「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大陸將對臺採取武力手段。 那麼,「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有哪些呢?
  • 知名美女模特高鐵猝死,死亡離我們有多遠
    再不關注我,我就飛走了哦 知名美女模特高鐵猝死,死亡離我們有多遠 數據統計 如何預防猝死?
  • 愛與不愛的距離有多遠
    從西安到老家有120公裡第一次去西安早上5點座大轎子車到11點到心裡感覺有點遠聽老人家說以前走著去前天半夜起來走第二天半夜走回來還拉了架子車的東西心裡感覺很遠很遠現在開車1個小時就到心裡感覺還是遠因為我有很深的情感在哪裡
  • 電影《明天有多遠》 講述幸福與殘酷的臨界點
    首部關于禁毒的公益院線電影《明天有多遠》日前已經宣布定檔於6月26日全國上映。6月26日當天正是聯合國所定下的「國際禁毒日」。影片希望通過講述一個人的「幸福與殘酷」的雙面人生,來展現毒品對人的摧殘。《明天有多遠》的故事只是通過一個家庭為背景,講述女主人翁於蘭本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然而在她一次玩樂時,有人精心安排讓她食用了毒品,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沉迷在毒品世界裡的她無法自拔,最終讓她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往日幸福的家庭,當她真正醒悟時一切都晚了,能留給她的只有內心的懺悔和無法挽回的結局。對於吸毒者來說,大部分的人們都過著雙面人生。
  • 永遠有多遠,距離在心中
    永遠有多遠,距離在心中昨天,我很意外接到老家大嫂子打來的電話。「小弟呀!家裡來了一對夫妻,說是從一千裡外的淮城來找你的,你知道她們是誰嗎?」大嫂子帶著疑惑,聽到她拿著座機往門外走的腳步聲。久別重逢,自然心中歡喜,有敘不完的話。永遠有多遠,其實,心中有情,就近在咫尺。時間又回到89年的春天,我剛畢業沒工作,在鎮上擺攤買布。有一天,我爸收到淮城姑姑寫來的信,說給我找了一份工作。於是,爸帶著我風塵僕僕趕了一天車,做到了淮城姑姑家。姑和姑父在淮城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辦事效率也高。
  • 中國的安珀警戒離現實有多遠?
    他們要求當地廣播電臺比照天氣預報,以同樣的頻率和力度不間斷播出失蹤兒童的新聞。受這一理念啟發,「安珀警戒」——上線了縣級警察才有權發布消息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權威性至關重要,在公安部這個系統中,通常由誰來發布信息呢?
  • 從《明天有多遠》看賢妻良母的墮落史
    從一位賢妻良母,到家破人亡,步入戒毒所,這是電影《明天有多遠》中於蘭的故事。該片日前已經定檔6月26日全國上映,上映當天同時也是國際禁毒日。
  • 從HPV感染到宮頸癌到底有多遠
    從HPV感染到宮頸癌到底有多遠 2020-12-10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怎麼知道星星有多遠?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極其遙遠的星系離我們的距離可以由其遠離我們的速度來推測。那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方法具體都是什麼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這顆恆星看上去有多亮來得到它有多遠。更具體地說,天文學家用於推定距離的是「赫羅圖」。赫羅圖的橫軸表示恆星表面溫度(即顏色),縱軸表示絕對星等。絕對星等是當恆星距離我們32.6光年時的星等大小(注1)。假設恆星是主序星(注2),已知表面溫度即可從赫羅圖上推出絕對星等。而恆星的視星等可以從觀測得到。
  • 跨國婚姻 你離自己的幸福有多遠?
    作為一個單身女性,你離自己的幸福有多遠?在中國,你可能找不到終生可信賴的生活伴侶。然而,愛是無國界的!跨境婚姻不僅可以讓您過上幸福的生活,還可以獲得有利可圖的投資。那麼跨國婚姻對投資的價值是什麼? 跨國婚姻在EDA的國際婚姻和愛情中,通過豐富的跨國婚姻經歷,有很多女性帶著子女到國外結婚,其成功率遠遠高於全國再婚。
  • 引人深撕|26萬惡魔的性狂歡,N號房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到今天的「N號房」,我們似乎替韓國女性感到危機,但實際上,「N號房」,離我們並不遠。因為性侵犯,起於人性,源於兩性,無國界可言。韓國有2541萬的男性,相當於每100個韓國男性中就有1個是「N號房」的會員。也就是說但凡韓國女性出門,公交地鐵、辦公室寫字樓、大街上,就會存在碰到「N號房」會員的概率。 如果說這個比喻比較模糊,那麼韓國有26萬輛計程車,遇到他們的概率就像碰到計程車一樣高頻。
  • 【疾病科普】「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圖1: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 所以說,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