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孫國強 吳浩宇
「咱們加個微信吧。」
當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王毛毛拿出手機,添加一名50多歲患者的微信時,患者愣了半天才反應過來。在他心裡,王教授可是醫療隊裡的大專家,能主動加患者為微信好友,得是多好的醫生。
王毛毛跟他說:「以後叫我毛毛教授就可以了。我要是下班不在病房,有什麼問題發微信就行。」
看著患者一臉吃驚的樣子,隔壁床一名年輕人笑了笑說:「我前幾天剛住院,毛毛教授就主動加我微信。有事我就發信息諮詢,毛毛教授回的可及時了。」
圖為王毛毛為患者治療。 吳浩宇 攝
剛到武漢不久,王毛毛髮現由於管床醫生不固定,雖然與患者面對面接觸,但醫生都是全副武裝,看不清臉、叫不上名,患者很難跟同一個醫生持續交流病情,有時信息傳達不全面。
怎樣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如何跟進了解患者病情?怎樣減緩患者巨大的心理壓力?王毛毛決定添加患者微信,與他們建立穩定、連續的溝通方式,方便患者及時找到自己。
每次自我介紹時,無論老人還是學生,王毛毛總讓患者稱他毛毛教授。這點小小的變化,一下拉近了醫生與患者的距離。
文女士是王毛毛的患者,也是他的微信好友。自轉院至火神山醫院以來,雖然得到精心治療,但文女士還是有些焦慮:病情到底如何?什麼時候能做核酸檢測?什麼時候可以出院?
王毛毛主動添加了文女士的微信,耐心地為她分析病情並鼓勵她。文女士逐漸打消了心中的疑慮,治療效果越來越好。
隨著微信好友越來越多,王毛毛下班後花在微信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每天,患者發來的信息少則十幾條,多則幾十條,王毛毛都會一條一條認真看完,不厭其煩地回復患者諮詢。
一名患者發微信說:「毛毛教授,我今天感覺還好,就是有點腰酸背痛。」他就回信息鼓勵:「起來坐一坐,走一走活動一下,看看怎麼樣。」
一位大媽發微信問他:「毛毛教授,我昨晚有點冒冷汗,今早起來還有點頭暈。」他趕緊回信息:「輕微頭暈不要緊張,我昨天夜裡看了下你的生命體徵都挺平穩,安心治療啊。」
對於患者諮詢,王毛毛總是來者不拒,患者也很體諒他,只在必要時才發信息。對於微信裡患者提出的問題,如果未能第一時間解答,王毛毛總會在忙完後及時答覆。
「我希望自己看過的患者在需要時,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我,給他們提供最及時的幫助。」王毛毛說。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文女士即將出院,她給王毛毛髮去一條微信:「我想見見你們,正是有你們的日夜守護,才有我們的今天。謝謝您!毛毛教授。」
現在,王毛毛已經添加了38名患者為微信好友。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只是醫生與患者,更是好友和戰友,他們互相溝通、一起分享、共同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