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Y TRAIN -
《瑞克和莫蒂》S4E6 片尾截圖
上月初看了《瑞克和莫蒂》的第六集《Never Ricking Morty》,它以一則貼切主題的諷刺廣告結尾。出現在畫面頂部帶有電流效果的黃色紅邊斜體 Story Train 字樣,讓我一下子想到了《星球大戰》的字標。此處似乎是《瑞克和莫蒂》主創人員對《星球大戰》的戲仿。
《星球大戰》官方網站與其最具辨識度的字標
《星球大戰》的樂高玩具(攝於上海樂高玩具店),對比《瑞克和莫蒂》S4E6 結尾出現的禮盒
我把自己產生這種聯想的原因,歸結於《瑞克和莫蒂》此集結尾頂部出現的 Story Train 字樣 ① 是全大寫無襯線帶描邊字母造型,② 有一定程度的傾斜,③ 採用了幾個非典型的合字(ligature)。其中最能傳達「星戰感」的便是打頭的 ST 合字,S 的右上部分和 T 的橫畫起筆連接在了一起。這種合字處理在《星球大戰》以外非常少見。
1977 年由米開朗基羅·帕布察(Michelangelo Papuzza)設計的《星球大戰》義大利語海報,這個字標的問題很多,ST 合字顯然是被拙劣地從英語海報平行移動到義大利語海報上,在此並無必要
自 1977 年問世以來,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導演製作的《星球大戰》系列便廣受讚譽,成為史上最成功的科幻電影系列之一,對其後的電影特效工業、科幻作品和流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星球大戰》所打造的視覺形象傳播廣泛,它獨特的字標極具辨識度。這裡所謂「字標」即狹義上的 logotype,與其作為鉛字的歷史含義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僅指一個經過設計的、由實際文字組成的代表性符號,在現代社會中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而使人能夠識別並展開特定的聯想。
logo 這個詞是在七十年代以後才以它現在最常見的意義進入一般的英語使用詞彙的,它變得越來越家喻戶曉的過程與商業的蓬勃發展和商標(trademark )註冊的興盛平行。logo 的含義如今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可以指代 logotype(字)或 logomark(標),或中文裡常說的標準字、標牌、標誌、廣告字、品牌字、品牌標誌等等,現在也經常被整合進所謂的視覺識別系統。如果放回到《星球大戰》首部的製作年代背景中,現在所說的 logo 除了叫 logo,可能也會叫作 mark(標誌)、title(標題)、caption(題目)、heading(提頭)等等,分散在封面設計、海報設計、片頭設計等平面設計的不同工種之中,由繪圖者完成。這也是《星球大戰》早期存在多個字標的原因之一。為方便起見,本文把非圖形、有象徵意義和商業傳播功能的文字符號統稱為字標,題目中的 "logo" 即是此意。
- FUTURA -
拉爾夫·麥克奎裡的《星球大戰》概念設計圖
《星球大戰》於 1977 年 5 月 25 日公映,但在進入影院的幾年前,概念設計師和插畫師拉爾夫·麥克奎裡(Ralph McQuarrie)就和盧卡斯開始了密切合作。麥克奎裡創作了一套精美的概念設計圖,可以說一手塑造了《星球大戰》的世界,給整個系列的電影定下了視覺基調。1975 年,麥克奎裡還設計了一款用於印在信封和膠捲罐上的貼標,並在上面畫出了重要人物盧克·天行者的原型——儘管麥克奎裡和盧卡斯對此造型最初的構想是基於韓索羅的。
貼標下部的三個單詞 「THE STAR WARS」 算是《星球大戰》的第一個字標,它可能是以著名的現代無襯線字體 Futura 的 Display 版本為基礎稍作改動而成——除了給 T 加上了一個尾巴,其他字母的造型與現在的 Futura Display 別無二致。眼光敏銳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作為字標,Futura Display 把空間都撐得滿滿當當的,相較之下,WARS 看起來更密更擠,而 THE 和 STAR 則較為鬆散,尤其是 T 左右兩側的負空間非常突出。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麥克奎裡才給 T 加上了一個尾巴,以彌補 TA 和 TH 間過大的空白,但即使這樣 ST 之間過大的負空間也讓人束手無策。字母 T 的默認設置就是「兩袖清風」,它字母內部兩邊的空白從拉丁字母伊始就給排版帶來不少麻煩,也因此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字母造型和合字。《星球大戰》字標後來的設計師們都將面臨與字母 T 有關的設計決策。
左為《星戰》貼標,右為 URW 發行的 Futura Display 「星戰」字樣(來源:myfonts.com)
但這個長尾巴的 T 也可能並非麥克奎裡的手筆。Fontsinuse 網站的 Futura Display 頁面提供了一則信息:原版本的 Futura Display 字體裡本就包含一個帶尾巴的 T 替換字,只不過這個替換字在往後所有的數字版本 Futura Display 中都沒能留存下來。也許,麥克奎裡在製作時只是使用了這款字體而已,並沒有做任何創造性改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Futura 字體被選用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從圖表、技術文檔、指示標籤,到飛船內外部設備,幾乎是能用到字的地方全都是 Futura 字體。月球上還留下了一塊紀念人類登月的銘牌,上面使用的自然也是 Futura。這款象徵「未來」的字體從那時起就與「太空」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也許是麥克奎裡在為《星球大戰》構思字標的時候首先想到了 Futura 的原因。
Futura Schlagzeile 的德文字體樣張(來源:推特 Letter Library @Letter_Library)
而所謂的 Futura Display 也就是同樣由德國字體設計師保羅·倫納(Paul Renner)設計、1932 年由保爾鑄字行(Bauerersche Gießerei)發行的字體 Futura Schlagzeile。「Schlagzeile」 即頭條之意,表明了這款字體的設計意圖即是作為標題出現。
造型上,Futura Display 可算是 Futura 字體家族的一個異類,它增大了粗度,刻意打斷、削弱了 Futura 常規造型非常順滑精緻的曲線,把字母向四角拉伸,使字體整體看起來更重、更方。麥克奎裡採用 Futura Display 並選擇了全大寫字母標題,自然是希望這款厚重的無襯線字體可以使《星球大戰》的字標看起來既乾淨利落、具有未來感,又能夠容下該系列「宇宙」、「戰爭」、「正義」這樣的宏大母題。無獨有偶,八十年代,Futura Display 又被用在了《星際迷航》(Star Trek,中文名又譯《星際旅行》等)的科幻小說系列書名上。新千年後,英國廣播電視臺 BBC 陸續推出 DVD 版本的《神秘博士》(Doctor Who)——史上最長的科幻電視劇集系列——時,同樣在每集標題上選擇使用 Futura Display 字體。
使用 Futura Display 作書名的《星際迷航》系列小說
使用 Futura Display 作每集標題的《神秘博士》系列 DVD
然而,1977年以前,世界還沒聽說過《星球大戰》,它的視覺設計概念也遠未定型。事實上早期盧卡斯影業還在不同媒介上使用不同的字標版本,甚至出現過同一個地方多種字標混用的情況,並沒有完全統一的用字規範和視覺形象。現在最為人所知的《星球大戰》字標雖然一直穩定地用於所有的電影片頭,但也是八十年代末以後才變成唯一的官方字標。而且,它最初也並非專門為片頭而設計,而是準備用在向影院發送的電影前期宣傳單上,以吸引影院預定《星球大戰》的放映。
1980 年《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電影海報,同時出現了兩個不同的主題字標(局部放大)
《星球大戰》多個版本的字標出自多位設計師,它的設計過程並不是分工明確的流水線,結果當然也不是唯一的最終「產品」,而是多個並行的標誌,共同出現在抬頭、海報、漫畫、書籍、畫冊、周邊產品、預告片、片頭等使用場景。這些字標幾乎是得到導演、製片人或投資方首肯就可以投入使用。有些設計是受盧卡斯本人委託,另一些則來自投資方二十世紀福克斯的合作設計事務所,有時重於商業的考量,有時是要解決設計上的問題。
1984 年派克兄弟公司(Parker Brothers)發行的、基於 ColecoVision 電子遊戲機的《星球大戰:街機遊戲》(Star Wars: The Arcade Game),注意此處使用了兩個不同的字標且都註明了 TM 標誌
因此,除非有當事人說明或直接證據,不然本文將不對設計師之間的相互影響作定論推斷,因為各自的設計時間、方式、目的、媒介都不一樣。但這裡關於《星球大戰》字標定型過程的論證,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的,即字標的設計師要對《星球大戰》的主題有所了解,而且時間上後來的設計師能夠看到概念設計圖上的字標,也非常有可能見過在各自創作時間點之前便已經投入宣傳中的海報上的或已經出版發行的刊物上的字標。也就是說,設計師可以接觸並參考之前設計師的方案和選擇,甚至可能會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其設計沒有原創性。
- PRECIS -
平面設計師亞歷克斯·傑伊(Alex Jay)曾撰文梳理《星球大戰》主字標的歷史。他發現,在 1976 年夏天的聖地牙哥動漫展(Comic Con)上也出現了麥克奎裡製作的盧克·天行者概念圖貼標,但卻使用了完全不同於 Futura 的字體。據收錄下圖照片的《星球大戰的藝術》一書介紹,當時該字標的繪寫是由負責《星球大戰》概念設計和後期特效的喬·約翰斯頓(Joe Johnston)完成的,傑伊似乎據此認為約翰斯頓也是貼標設計者。然而,另一本《星球大戰海報集》和一篇星戰周邊收藏家的文章則暗示,這款貼標上的字依然是麥克奎裡的手筆——1975 年底,《星球大戰》電影的投資方二十世紀福克斯決定捨去原題目中的冠詞 THE,僅留下 STAR 和 WARS 兩個單詞,為此麥克奎裡需要設計一個新字標。《星球大戰的藝術》一書中配圖文字僅提到約翰斯頓作為手繪師,其實也不一定參與了這款字標的設計決策。不過,無論是出自誰手,聖地牙哥動漫展上的這款字標製作質量似乎不高,比如 R 的曲線看起來有些問題,最末的 S 也微微歪斜,或許是因為結尾空間擁擠。
1976 年夏天的聖地牙哥動漫戰《星球大戰》開場派對上,盧克·天行者的扮演者馬克·哈米爾(Mark Hamill)站在字標前
漫威的字母繪寫師費蘭·德加多(Ferran Delgado)後辨認出這款字標所使用的是 Precis 字體。現在的數字字體 Precis 是 URW 的設計團隊九十年代開發發行的。七十年代的繪寫師設計師,無論是誰,肯定不可能穿越時空到九十年代選中了一款字體然後再回到過去用在《星球大戰》的字標上,吧?🙆♂️
實際上,Precis 是復刻字體,它真正的設計來源是一位叫亞瑟·勞恩(Arther Rawn)的字標和平面設計師,按理說這一點在 URW Precis 的字體信息中應當提及,然而卻沒有。一款名叫 Précis Slim 的字體曾出現在1972 年《工業藝術方法》(Industrial Art Methods)雜誌中的一篇名為《VGC 公司如何為 PhotoTypositor 開發新字母》(How visual graphics develops new alphabets for the photo typositor)的文章上。文章用一個對開頁介紹原創字體和它們的設計師,其中就包含勞恩和他設計的 Précis Slim。這些字體是配合 VGC 公司生產的專為照排標題字的機器 PhotoTypositor 使用的。
《工業藝術方法》雜誌1972 年 12 月刊內頁(來源:marksimonson.com)
除 Précis Slim 外,並未發現勞恩還參與設計了任何其他字體。但《工業藝術方法》雜誌中展示的字體小樣對於《星球大戰》這一版字標來說還是有些纖細,字形也並非完全一致。字體的命名 Slim 不禁使人猜想是不是也有 Précis Fat 🤔 這個字重的存在。由於目前能找到的相關資料極其有限,勞恩和他的 Précis 字體在《星球大戰》這一版字標設計中扮演什麼角色我們不得而知,雜誌中的幾行簡介僅表明他曾長期在電視行業工作。
用於信紙抬頭的新字標的左上方,多了一個第一版貼標上曾出現的盧克·天行者原型,這個設計似乎出自插畫及設計師約翰·范·哈默斯菲爾德(John van Hamersveld)或前文提到的喬·約翰斯頓。也有可能是麥克奎裡自己完成的。現有資料在創作者的記錄上有出入,故無法判斷。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麥克奎裡把這款字標用在了不少《星球大戰》的概念海報上。該系列概念海報繼承了 1976 年聖地牙哥動漫展上的字標糟糕的造型質量——或是將其傳遞下去,不知兩者的創作時間孰先孰後——幾乎每個字母都能找到些問題。
基於 Précis 的新字標被麥克奎裡用在概念海報上無論是在信封上還是概念海報上,這款基於 Précis 的《星球大戰》新字標發生的最為顯著又最易忽略的變化其實是——捨棄了原名中的 THE 以後,從單層變成了雙層。字標的雙層結構勢必會引起新的設計問題,對《星球大戰》來說尤為如此——STAR 和 WARS 上下兩層不僅字母數量相同,而且還共享三個同樣的字母。如果上下兩層的兩個單詞的本就大相逕庭,設計上肯定要另做打算,但當上下層如此接近時,如何平衡它們之間的視覺關係對設計師來說就會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還剩下的字母 W 的字寬遠大於 T,如何處理 W 過大的字寬也會成為此後每個《星球大戰》字標設計師都需要考慮的地方——之前是 T ,現在是 W,double trouble。
當該字標被製作成信紙抬頭時,盧克·天行者原型的形象縮小,退後站在 S 筆畫向左延伸出來的一條水平線上了。標誌性的 ST 連接沒有發生,但這兩個字母只有咫尺之隔。首字母 S 的筆畫末端向左水平延伸出去,託住了盧克·天行者的原型。這種做法的原因分析有二:① 橫向看,Précis 風格的 AR 幾乎並肩並腳,粗重的縱向筆畫相鄰,因而這對字母組合看起來灰度很大。相反,ST 和 TA 之間的空間則顯得很開,下層 W 獨特的敞口和 WA 之間的空白,都令整個字標難免給人一種左輕右重之感。S 向左的延伸筆畫製造了多餘的空間,使盧克·天行者原型能夠恰好站在延伸水平線上,而他的出現也重新平衡了整個宇宙(?),使其左上角不再空洞,字標整體視覺重心不至於向右半部分偏移。
左為放大的信紙字標,右為查金為《星球大戰》設計的宣傳海報,信紙抬頭的字標造型在這版海報中得到了延續
② 縱向看,雙層結構導致了設計師需要處理上下層字形之間的關係。麥克奎裡在製作概念海報時,就對字標做了非常細微的修改。他沒有強求兩端對齊,而是讓整個字標保持居中狀態,像雙層蛋糕一樣壘起來,下層託住上層,以此穩定兩者。他稍稍調寬了首尾兩個 S 並適度延長了各自的末端筆畫 ,縮窄了 W,甚至把下層的 A、R 以肉眼難以察覺的幅度變小了——當然可能是無意的(另外,他對 T 令人迷惑的操作指向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另再敘述)。回到信紙抬頭的字標,想像一下,我們若用原本的 Précis 字體排好字標,然後依然選擇遵循左右兩端對齊,而且保持字號和基本字母造型不變,那麼,為了看起來整齊美觀,STAR 中 S 的筆畫末端需向左,或者 R 的筆畫末端向右延伸。
左為信紙抬頭的字標,右為麥克奎裡創作的概念海報裡的字標,同一風格但字形也有細微差別
然而,如果保持左側 S 與 W 對齊而向右水平延展 R 的筆畫末端,那麼 T 的字幹則差不多會撞上 W 最右邊的豎直筆畫,形成一條幾乎垂直或剛好交錯的豎線和貫穿上下層(ST 和 W)的連續空白。而且,此時上下兩層的 AR 還會落在幾乎相同的位置,形成另外兩條貫穿的垂直線和一個由下層 WA 間距和上層 A 內白組成的平行四邊形空白。這些突兀的線和形狀是對觀看者來說極大的視覺幹擾,因此並不能稱得上一個合格的設計。而如果採取另一種做法,即像信紙抬頭的貼標一樣,讓右邊的 R 和 S 對齊,把首字母 S 的末端筆畫向左水平延長,那麼,上下兩層的粗縱向筆畫會剛好交錯開來, 而且兩個 A 的起筆筆畫此時幾乎形成了一條直線,能在這款字母筆畫指向多個方向的字標裡進行一定視覺引導,給人整體上錯落有致的感受。唯一剩下的問題就是左上角的空白,所以依 ① 盧克·天行者派上了用場。
1976 年初,盧卡斯影業負責市場和營銷的查爾斯·裡平考特(Charles Lippincott)赴紐約與漫威商談,希望能在電影上映前出版幾本《星球大戰》的漫畫,為電影造勢。雖然這次合作幾乎一手拯救了日漸衰敗的漫威漫畫,但當時斯坦·李(Stan Lee)對《星球大戰》並不看好。不過,最終漫威方面和盧卡斯仍然決定,先請漫威的插畫師霍華德·查金(Howard Chaykin)設計一版宣傳海報,用於在 1976 年夏天的一些科幻展會上展出,這版海報後經小幅修改直接變成第一期《星球大戰》漫威漫畫的封面。查金在海報人物和內容方面參考了麥克奎裡設計的《星球大戰》概念圖,但對信紙抬頭使用的那款字標他則未作大幅修改,僅換了顏色和刪去了在畫面中顯得多餘的盧克·天行者原型,連原來末尾那個稍稍左傾的 S 都保留了下來。由於此時字標處在海報的右下角,而畫面本身內容豐富充滿張力,呈輻射型構圖,就算剔除了左上方的盧克·天行者原型,字標也不會有不平衡的感覺。反觀前面麥克奎裡創作的概念海報,由於構圖中正,字標也都現於正下或正上方,雙層蛋糕式的堆疊確實是較好的選擇。
查金的宣傳海報與麥克奎裡的概念海報對比,注意字標位置和字形的細微差別
這幅查金創作的海報印數僅一千張,作為《星球大戰》的前期推廣活動在 1976 年的聖地牙哥動漫展和堪薩斯城的世界科幻大會(Worldcon)等場合現場售賣。現場的銷售情況並不樂觀,這也許是在那個夏天以後這款字標再沒有出現在《星球大戰》任何宣傳品上的原因之一——即使這其實是一個還不錯的設計。誠然,當時《星球大戰》離上映還有一年,在各方面影響力尚十分有限,更不會有人關注它的字標設計。但從後見之明的角度看,在麥克奎裡和查金設計的概念和宣傳海報中,這款字標都擺脫了貼標的天行者圖案的束縛而只作為「字」出現。字標呈雙層結構和首尾字母 S 的筆畫末端向左和向右水平延伸,這兩個特徵對《星球大戰》之後視覺形象的影響是重要的。雖然會幾經不同的設計師,但這兩點都在最終傳世的字標版本中得以保留。
《星際迷航:無限太空》的電影海報和漫畫封面
首尾筆畫向左右水平延伸這個特徵還跨越了系列及文化的界限:《星球大戰》上映僅僅兩年以後,1979年,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出品的《星際迷航:無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海報字標和漫畫題目同樣把首尾字母的末端筆畫進行了水平延長。《星際迷航:無限太空》是該科幻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如果不是因為《星球大戰》引發的巨大科幻電影熱潮,派拉蒙影業可能不會考慮投資製作,而《星球大戰》對其影響不僅僅只是投資決定。《星際迷航:無限太空》上映時,專門為宣傳電影單獨設計了一款叫作 Star Trek(今 Horizon)的字體,它的 R 和 E 都具有非常獨特的弧線,可識別性很強。但即便如此,這款字標最終在宣傳品和出版物上的呈現,無疑受到了《星球大戰》字標的影響——考慮到之前的科幻電影主題名字中並沒有把首尾字母向左右拉伸的做法。同樣地,《星球大戰》在中國的出版物上,本地化的漢字字標也選擇直接把首尾兩個漢字的筆畫進行了水平拉伸,且不論設計好壞,其構思過程恰恰證明了原字標強烈的視覺影響力。
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中文《星球大戰》系列書籍,注意中文字標的兩端
- HELVETICA -
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文字體中還有一款幾乎無處不在的萬能鑰匙,那就是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 Helvetica 字體。六七十年代正值美國廣告屆用字轉向 Helvatica 的高潮,《星球大戰》當然也沒能逃脫 Helvetica 的命運(魔掌?)。1976 年底,根據《星球大戰》電影劇本改編的同名小說由艾倫·迪恩·福斯特( Alan Dean Foster)代筆完成,並由巴蘭坦圖書(Ballantine Books)出版。小說的出版同樣是為第二年夏天《星球大戰》的首映作鋪墊。書籍封面再次由麥克奎裡操刀,他選用了最初貼標中就構思過的天行者的形象,背景是反派達斯·維德(Darth Vader),這個構圖也被用在了所謂的 「風格 A」 初版電影海報中,後文會提到。注意這裡小說封面所有的字體都是 Helvetica。
1976 年底出版的《星球大戰》小說(來源:starwars.com)
當作為書名時,「SART WARS」 被非常緊密地排在了一起,WA 這對字偶幾乎要連到一起了。這種標題排版方式符合歐美七十年代廣告用字所謂的 TNT 原則(「tight but not touching」 緊而不接)。不過書名中的 T 好像顯得特別窄,就算是 Helvetica Black 字重,T 應該也不會這麼窄。我索性用文本編輯器把 STAR WARS 把這幾個字用 Helvetica Black 還原了一下。 果然,T 和 S 就撞上了。(順便還實驗了一把雙層排版,效果好像也不太好?)
《星球大戰》小說書名字樣和和文本編輯器還原對比(已手動調整過字距),右為雙層試排
T 真的很麻煩。無法確定七十年代的 Helvetica Black 字體是否專門為標題安排了 T 的替換字,但很有可能是設計師或排版師在製作封面題目時,把 Helvetica Black 字重的 T 換成了某個 Helvetica Condensed 或是 Helvetica Inserat 的 T 放在了標題裡。這麼做的原因當然是,當筆畫變粗而排版趨緊,之前提到的 ST 之間空間過大的問題又一次出現了。好在為初版《星球大戰》小說設計封面字體的人,能在 Helvetica 字體家族中找到較窄版本的 T 替代——雖然也不是沒有暴力縮窄的可能。
在查閱另一位重要人物《星球大戰》片頭設計師丹·佩裡(Dan Perri)的資料時,我從一則訪談中得知《星球大戰》首部電影曾經做過一個爆破版本的字標。於是,按圖索驥找到了一版 1976 年的《星球大戰》映前預告片。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個預告片中居然看到了 Helvetica 版本的字標!與正片漸行漸遠至消失點的字標不同,Helvetica 版的字標是從消失點逐漸出現,然後緩慢變大充滿屏幕,最後爆炸碎片散落開來。我是在自己實驗過上述的雙層 STAR WARS 之後又隔了兩天才發現這則預告片的,感覺非常奇妙。
數字版的 Helvetica Black 的字母 T 的橫槓還是更寬一些,ST 之間的空白依然很大,似乎除了縮短 T 的橫筆外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動圖是以《星球大戰》預告片結尾製作,來源:youtube)
可見,《星球大戰》的確考慮過使用當時紅到發紫的 Helvetica 字體作為片頭字標,但這款明星字體後來還是被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片頭字標淘汰了。這是為什麼呢?關於《星球大戰》字標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發行方請的一位年輕設計師蘇西·萊斯(Suzy Rice)通過改動 Helvetica Black 而設計出的新字標。的確如此嗎?她又是怎麼會想到使用 Helvetica Black 的呢?還要經過什麼變化,字標才會變成 1977 年首部電影開場出現的模樣?現在看來具有標誌性的 ST、RS 合字又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最終定稿的片頭字標給人的視覺印象會那麼強烈?
3type(三言)將於下周發布本篇文章下半部分,敬請期待。— 過往內容 —
他們如何創造字體
ལམ་ཁའི་བོད་ཡིག|藏區街頭文字實錄
海報字體氣突蘇!
如何在《動物森友會》中設計字體?
徵稿啟動|3typezine 一周年,邀你再續字體故事
TypeScrolls #01 漢字設計中的度量標準(一)
TypeScrolls #02 漢字設計中的度量標準(二)
TypeScrolls #03 漢字設計中的度量標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