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風採 相互輝映

2021-02-18 廣州交響樂團

自1998年5月音樂季設立以來第1764場音樂會

1,764th concert since the GSO's inaugural "Music Season" in May 1998

樂季音樂會 6

Subscription Concert 6  

主辦:廣州交響樂團、星海音樂廳

Organizer: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Xinghai Concert Hall

2020.12.12(星期六 / Sat.)20:00

星海音樂廳交響樂演奏大廳

Symphony Hall, Xinghai Concert Hall

指揮:林大葉

Lin Daye, conductor

雙簧管:陳擎

Chen Qing, oboe

演 奏:廣州交響樂團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學院節日序曲》,作品80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Op.80

亞歷山大德羅·馬爾切洛

Alessandro Marcello(1673-1747)

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Oboe Concerto in D minor

1.跳躍的行板

Andante spiccato

2.柔板

Adagio

3.急板

Presto

雙簧管:陳擎

Chen Qing, oboe

讓·弗朗塞

Jean Françaix(1912-1997) 

雙簧管與管弦樂團《花鐘》

L』 horloge de Flore

1.3:00-日香木

3 Heures - Galant de Jour

2.5:00-蘭愛神菊

5 Heures - Cupidone bleue

3.10:00-曇花

10 Heures - Cierge à Grande Fleures

4.12:00-夜花

12 Heures - Nyctanthe du Malabar

5.17:00-天茄兒

17 Heures - Belle de Nuit

6.19:00-天竺葵

19 Heures - Géranium Triste

7.21:00-夜花蠅子草

21 Heures - Silène Noctiflore

雙簧管:陳擎

Chen Qing, oboe

—— 中 場 休 息 Intermission ——

安東寧·德沃夏克

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

D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60

Symphony No.6 in D major, Op.60

1.不過分的快板

Allegro non tanto

2.柔板

Adagio

3.詼諧曲(福裡安特舞曲),急板

Scherzo (Furiant), Presto

4.終曲,精神抖擻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con spirito 

本場音樂會時長約1小時40分鐘,包括20分鐘中場休息。

Approx 1 hr and 40 mins incl 20 mins interval.

曲目導賞:

四位不同國家的作曲家的四首作品,展示出不同的文化風採特質。德奧的勃拉姆斯所寫的《學院節日序曲》,表現青春的朝氣和節日的歡樂;捷克的德沃夏克,於相近時期創作的第六交響曲,雖明顯受到勃拉姆斯影響,仍不減波希米亞色彩。義大利作曲家馬爾切洛18世紀初所作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和法國弗朗塞20世紀所作的《花鐘》,更是相隔兩百多年相互輝映的雙簧管經典曲目。

〔上半場的音樂〕

勃拉姆斯:《學院節日序曲》,作品80

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1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去世。他的創作繼承了德國古典音樂和浪漫主義的傳統。他往往能將旋律的靈感、節奏的多樣化,與主題的發展,很有技巧地緊密結合起來。他的音樂素材除採用德國和奧地利的民間音樂,還廣泛採用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民間旋律。 

壯年時期青春朝氣

勃拉姆斯創作《學院節日序曲》時已名成利就,他的第一、第二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已為他建立很高威望,名揚各方。其時英國劍橋大學擬向他贈予榮譽博士學位,但因該校傳統授銜儀式有不少繁文縟節,勃拉姆斯婉言謝絕。兩年後的1879年,德國布雷斯勞大學(University of Breslau)不附加任何條件,勃拉姆斯才欣然接受,並答允創作一首《學院節日序曲》以表謝意。作品完成後,1881年1月4日由他親自指揮在該校給他頒贈學位的儀式上首演。 

勃拉姆斯原想將這首序曲寫成莊嚴的音樂,後來改變主意,寫成一首清新、幽默、充滿歡樂的管弦樂曲,他稱這首序曲是「宴席上歡樂的學生歌曲的集錦」,是一首「歡笑的序曲」。樂曲中四個主題均採用德國學生歌曲的旋律,再與自己創作新的主題,以優秀的作曲技巧串連起來,表現青春的朝氣和節日的歡樂,富有生活情趣,充滿明朗氣氛。《學院節日序曲》煥發出當年已四十七歲,處於壯年時期的勃拉姆斯的青春朝氣。該曲蓬勃的熱情、明快的色調,成為勃拉姆斯眾多作品中一部備受歡迎的通俗之作。

四個主題四個部分

樂隊編制較大,除五部弦樂外,木管樂器有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與大管各二,還有短笛、低音大管;銅管樂器有圓號四支、小號及長號各三支,還有大號;敲擊樂器有定音鼓、低音大鼓、鈸,及三角鐵。樂曲採用自由奏鳴曲式寫成,有四個主題,亦可分為連續演奏的四個部分,有不同的調性與速度。

第一部分:快板(Allegro)、C小調

引子主題多次在序曲中出現。這個引子主題像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學生,自色彩繽紛的喧鬧大街上,由遠而近地走過來。緩慢的引子主題,勃拉姆斯原創,由小提琴輕輕奏出,帶點壓抑嚴肅感。經過變化反覆,單簧管奏出優美經過句,接著中提琴奏出明朗優美的旋律,為其他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的眾讚歌式旋律片斷作伴奏。經過圓號及大管反覆,力度增強後再轉弱,進入引子結尾時,在定音鼓滾奏聲中,小號和圓號奏出第一首德國學生歌曲,莊嚴的《我們建造了巍峨的大樓》(Wir hatten gebauet ein stattliches Haus),這首歌曲十九世紀曾廣泛流傳於德國大學生中。這首學生歌曲在勃拉姆斯的樂隊配器下,力度不斷增強,旋律壯闊寬廣,帶有頌歌風格。

第二部分:等速、逐漸宏偉(L』istesso tempo,un poco maestoso)、C大調

進入呈示部後,旋律節奏變得高亢有力,主部主題採用這首學生歌曲後半部的音調寫成,帶有進行曲般的激昂勇進力量。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間,出現木管奏出明朗如歌唱般的曲調,仿如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互訴心聲。 

副部兩個對比性主題,同樣來自德國的學生歌曲。第一副題來自歌曲《大地之主的莊嚴頌歌》(Hört, ich sing das Lied der Lieder),這原是學生舉行歡慶宴會時所唱的十八世紀老歌,風格抒情歡樂。第一副題 由第二小提琴組深情流暢地奏出,充滿柔情,第一小提琴組在高音區奏出飛揚般長音呼應,然後由木管及其他各種樂器相繼反覆奏出,最後木管樂器奏出三連音旋律後,第二副題出現。

第三部分:活潑的(Animato )、G大調

副部第二主題由大管以二重奏詼諧地奏出,輕鬆活潑,洋溢著活力,素材來自非常輕快、幽默的學生歌曲《新生之歌》,是在新生入學儀式上唱的老歌,活潑又風趣。這首活潑歌曲由弱到強,戲謔歡愉,將氣氛推向高潮。同時,不協和音響形成奇幻色彩,將音樂推向另一個節慶場面;引子主題動機亦出現,奔馳在樂隊各個聲部,匯集成宏大音流,狂歡行列仿如在眼前。樂隊全奏《新生之歌》,達到最強音響時進入展開部,主題經過簡短展開後,進到再現部。

第四部分:宏偉的(Maestoso)、C大調

再現部,樂隊首先再現帶有頌歌般的主部主題,然後再現充滿柔情的副部第一主題,和活躍的副部第二主題,小提琴旋風般呼嘯著,銅管和木管齊奏出熱情的主題旋律,恢宏瑰麗,有如巨人般,隨即奔騰著衝向輝煌壯觀的結尾部分,小號及木管樂器強奏出著名的學生歌曲《共享人生歡樂》(Gaudeamus igitur)的旋律。最後在強烈的連續和弦聲中結束。 

馬爾切洛: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這是威尼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德羅·馬爾切洛(Alessandro Marcello, 1673-1747)留存在世最為著名的作品。這位當年活躍於威尼斯藝術圈的威尼斯議員之子,是位熱衷於各種藝術,並無比投入去贊助作曲家、詩人、畫家創作的上流社會人士。但同時亦以業餘詩人、作曲家的身份發表作品,然而卻一直只採用他在威尼斯學術社團中的會員才會知道的筆名發表。

三個名字兩個調號

馬爾切洛這首雙簧管協奏曲於1717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由珍妮·羅傑(Jeanne Roger)出版時,作品編號S D935,是一首分為五部編制的作品:雙簧管(獨奏)、弦樂三部(第一、二小提琴,和 中提琴)及數字低音(continuo);同時樂譜上亦只譜上旋律線條,其他的顫音,裝飾音等就讓獨奏家發揮。但馬爾切洛發表這部作品卻未有採用筆名「埃特裡奧·斯廷法利科」(Eterio Stinfalico),而是很罕有地用上了真正的名字。然而,由於當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樂譜是連同包括維瓦爾第(Vivaldi)在內的多位作曲家的作品,加上他這首作品帶有維瓦爾第的音樂風格,後來還一度被人誤會是維瓦爾第所寫的樂曲。其實巴赫在這首樂曲出版之前,還以該曲的手稿改編為鍵盤獨奏曲BWV 974 ,當年亦因和他改編自維瓦爾第的作品的樂曲一齊演奏,亦讓人誤會這亦是維瓦爾第的作品。

巴赫當年用作改編的手稿早已散佚,後來卻發現該曲的另一份在1717年所寫的手稿,但抄譜員在複製時卻錯誤將D小調抄錯為 C小調,還將作曲家的名字只寫為「馬爾切洛」(Marcello),只有姓卻無名,為此,很多人便以為是他那位廣為人知的弟弟——更為著名的作曲家貝內代德託·馬爾切洛(Benedetto Marcello, 1686-1739)所作。

這首樂曲的三個作曲家名字和兩個不同調號的混淆現象,持續了二百多年,十九世紀時,巴赫的鍵盤獨奏版本仍是作為改編自維瓦爾第的協奏曲出版;1923年出版的協奏曲版本仍是寫C小調,由貝內代德託·馬爾切洛創作。一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各方考據下,出版的版本才恢復十八世紀初的D小調,和作曲家是亞歷山德羅。

對位式的「複音音樂」

另一方面,這首作品的創作日期,在不同的樂譜出版中,都只有大約年份,如非1714年-1717年,便是大約1716年。同時,可能這首樂曲很有吸引力,除了雙簧管,還被改編成各種各樣的樂器獨奏的協奏曲,甚至高音小號(piccolo trumpet)的版本亦有。不過,無論甚麼改編版本,儘管確切年份亦難證明,但這卻必然是一首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 1600-1750)的音樂。

巴洛克時期又稱為「通奏數字低音時期」(Thorough bass Period),因為巴洛克音樂中的一項重要特徵是大量採用「數字低音」技巧。「數字低音」是指鍵盤樂器的演奏家不是按照音符,而是按照代表和弦的數字來演奏。在旋律與低音間空隙可插入即興和音。同時,巴洛克音樂有清楚明確的曲式,尤其是協奏曲形式,重視對比效果,音樂結構具有建築元素。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結構和作曲形式,一般傾向對位法的「複音音樂」(Polyphony,或稱復調音樂);但巴洛克以後,莫扎特、貝多芬及其後不少作曲家的音樂結構形式,則是和聲式的「主音音樂」(Homophony,或稱主調音樂)要素較為強烈。「複音音樂」和「主音音樂」兩種曲式,很多時會在一首音樂作品中混合起來使用。

於第十世紀開始出現的「複音音樂」,到十八世紀達到頂峰。如經文歌、輪唱曲、卡農曲、賦格曲、複音彌撒曲等,都是「複音音樂」。十八世紀開始,「單音音樂」(Monophony)被賦與豐富和聲,便出現「主音音樂」,歌劇、藝術歌曲、搖滾樂,流行曲,都是「主音音樂」。和聲式的「主音音樂」樂曲的大部分有一個形成中心的旋律曲調,別的聲部根據和聲組織奏出伴奏作為支持或陪襯,形成和聲拱託效果,支撐旋律進行,以「直」的關係構成。對位式的「複音音樂」以對位法作曲,在協和的原則下,於各個聲部參差進行兩個或以上之獨立性旋律曲調的音樂,重視「橫」的關係,但各聲部重疊仍須產生和諧效果。這亦正是這首巴洛克風格的作品,在欣賞時和這場音樂會另外三首「主音音樂」不同之處。

五部編制三個樂章

這首樂曲是五部編制的樂曲,除獨奏雙簧管,還有弦樂三部(第一、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加上數字低音樂器(Basso continuo),一般是鍵盤樂器,如巴洛克時期流行的羽管鍵琴(Harpsichord),亦會加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為低音樂器,有些版本甚至會加用琉特琴(Lute)等古樂器,增添多一點巴洛克色彩。整首樂曲的結構以典型的巴洛克三個在節奏速度上,對比鮮明快慢快樂章組成,各樂章長度相約,大概都在三、四分鐘左右。

第一樂章:跳躍的行板

獨奏雙簧管自樂曲開始便主導著音樂的推進,旋律帶著輕快躍動的歡愉情緒,雙簧管的吹奏在固定低音節奏的伴隨下顯得抒展,帶點裝飾性的音樂。

第二樂章:柔板

樂隊簡短的節奏性引子後,獨奏雙簧管便以柔美帶著溫情的旋律登場,無比美妙動聽,亦是這首協奏曲至為迷人的部分(為此,亦有人單是將此樂章改編成不同風格的傷感音樂),與前後兩個快板樂章較輕快活躍的音樂亦構成對照。最後由樂隊以一段緩慢帶著節奏感的尾聲慢慢將此樂章結束。

第三樂章:急板

由獨奏雙簧管急速有力的引子開始,樂隊隨即作出同樣有力的響應後,獨奏雙簧管再加入,齊齊以帶著點興奮的情緒將音樂不斷向前推進,有如繁花盛放般,最後才一起將全曲結束。

弗朗塞:雙簧管與管弦樂團《花鐘》

《花鐘》是法國二十世紀作曲家弗朗塞(Jean Françaix)的代表性作品,這是美國費城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前任雙簧管首席約翰·德·蘭斯(John de Lancie)於1957年委約他創作的雙簧管與管弦樂團作品,樂曲於1957年完成,1961年由蘭斯與費城樂團首演後,即成為音樂會中不時演出的雙簧管樂曲,包括安排在獨奏會中,由鋼琴代替樂隊的版本。

鋼琴作曲雙線發展

弗朗塞1912年5月23日生于勒芒(Le Mans),這是位於巴黎西南方約二百公裡的法國西北部城市,1997年9月25日在巴黎病逝,享年85歲。弗朗塞生於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勒芒音樂學院院長,是位音樂學家、作曲家及鋼琴家,母親是位聲樂教師。他自幼便顯示出過人的音樂天分,早年在勒芒音樂學院學習,繼後負笈巴黎音樂學院,除受教於鋼琴名家伊西多·菲利普(Isidor Philipp),還追隨名師娜迪亞·布朗熱(Nadia Boulanger,亦是丁善德的作曲老師),並對他出極大的激勵,得以成為這位老師旗下其中一位出色的門生。

弗朗塞六歲開始作曲,早期作品具有濃厚的拉威爾音樂影子。他又經常親自登臺演奏他自己的鋼琴作品,1932年在巴登音樂節(Festival of Baden-Baden)首演他自己的鋼琴協奏曲,開始揚名。同年在維也納音樂節( Vienna Festival )與科利施四重奏(Kolisch Quartet)演出他自己的小品曲(Bagatelles);繼而於1933年在巴黎再演奏他自己的鋼琴協奏曲後,陸續在巴黎發表了弦樂三重奏、大提琴與樂隊幻想曲、三首雙女高音二重唱、一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一首五重奏、一首小樂隊小夜曲(1934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與樂隊的四重協奏曲(1935年),和鋼琴協奏曲(1936年),幾年間便在巴黎樂壇上聲名鵲起。

弗朗塞亦是位活躍的鋼琴演奏家,他在巴黎音樂學院求學時便曾贏得校內的鋼琴冠軍。他的鋼琴演奏生涯遍及歐洲及美國,除獨奏外,還與法國大提家詹德隆(Maurice Gendron)攜手巡演,更不時與「法國六人團」的普朗克(Francis Poulenc)攜手演奏普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1964年更與亦是鋼琴家的女兒克洛德·弗朗塞(Claude Françaix)以父女檔首演他的雙鋼琴協奏曲。

不過,弗朗塞終其一生最重要的仍是作曲活動,1981年他自言一生持續不斷在作曲,幾乎是一曲未寫完便開始寫另一曲。事實上,直到1997年逝世那年,他仍有新作發表。他死後留下各種各樣的作品,既有大型的交響曲、協奏曲、歌劇、戲劇音樂、芭蕾舞劇、清唱劇、神劇,還有鋼琴、手風琴、木琴、曼陀林、結他等器樂曲,亦有合唱、獨唱等聲樂作品,甚至寫過十齣電影配樂,估計所寫作品多達兩、三百首。

以七種花組成花鐘

弗朗塞的《花鐘》則是他眾多作品中,最能展示其音樂中的法國式華麗優雅和敏智的音樂。樂曲的創作意念結合了植物學,不同花朵會有不同開花時間的計算,將七種不同的花套入「時鐘」,構成一套「花鐘」音樂。這七種花按著時間先後次序來排列,從3:00開始,到21:00,各段時間相隔兩小時,至五小時,七段音樂有如連續演奏的七首短曲組成的組曲(有些演奏家會在個別段落採用「稍停」的處理方法),各段音樂都有明顯的不同特色,就如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形象一樣,整部作品的演奏時間約為15、16分鐘,平均每段樂曲長只兩、三分鐘,但曲中卻有不少讓獨奏雙簧管炫技的段落。

第一段:3:00-日香木(3 Heures - Galant de Jour)

樂隊簡短的導引後,獨奏雙簧管便以響亮華麗的聲音登場;在弦樂撥奏的伴隨下,和樂隊相互呼應,將音樂推進,很有香花吐豔的景觀。

第二段:5:00-蘭愛神菊(5 Heures - Cupidone bleue) 

跳躍式的樂音由獨奏雙簧管輕巧地奏出,像接上另一個不同的花開景象;伴隨著獨奏雙簧管的大管聲音,仿如是隱然飄蕩的花香。在樂隊加入結束這一段音樂前的簡短華彩,便有如驚豔般的讚美。

第三段:10:00-曇花(10 Heures - Cierge à Grande Fleures) 

樂隊低沉模糊的聲音緊接著上一段音樂帶出,在此持續著的渾暗氣氛拱託下,雙簧管獨奏的旋律性主題卻是無比抒情優美,如默默開花般的無比抒展、高貴且優雅;樂隊對照性的拱託更添景致。

第四段:12:00-夜花(12 Heures - Nyctanthe du Malabar)

樂隊簡短的活撥跳躍引子帶出雙簧管的獨奏,主題明亮美妙,帶有活力,與樂隊相互輕快地作出美妙配合,木管的呼應更顯悠長安抒,樂隊以持續的低音作出伴隨,最後雙簧管抒展而緩慢地以悠長的長音結束並輕巧地帶入下一段。

第五段:17:00-天茄兒(17 Heures - Belle de Nuit)

樂隊沉厚緩慢的導引後,獨奏雙簧管在持續的低音弦樂的伴隨下奏出的主題,旋律美麗,如奪目的花朵;樂隊的呼應和拱託,便有如拱託著美麗繁花的綠葉,及後獨奏雙簧管在仿如水聲般的木管音響伴隨下,以悠長優美的旋律將這段音樂結束。

第六段:19:00-天竺葵(19 Heures - Géranium Triste) 

在快速跳躍的木管樂聲開始後,獨奏雙簧管加入,與木管組一起快速地將音樂推進;低音弦樂隨後以撥奏方式伴隨,獨奏雙簧管和樂隊富有節奏性的對應,營造出一片燦爛的光彩景象,最後再以悠長的長音帶入下一段。

第七段:21:00-夜花蠅子草(21 Heures - Silène Noctiflore) 

樂隊以撥弦方式伴隨著雙簧管獨奏,將音樂推向帶有強力節奏的快速音樂,節奏性的主題帶有炫技性,由樂隊和獨奏雙簧管多次反覆,最後並以熱烈和無比興奮的氣氛展現出仿如是一幅繁花盛放的繽紛畫圖結束全曲。

〔下半場的音樂〕

德沃夏克:D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60

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 )是繼斯美塔那後,成為捷克音樂史上的另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既繼承了斯美塔那要復興捷克民族音樂文化的事業,將之發揚;另一方面他身處歐洲民族觀念思潮高漲的年代,形成德沃夏克對國家無比熱愛的精神,並成為他作品中的靈魂所在!而他的音樂能贏得世人的無限鍾愛,亦正是他這種對國家無比熱愛的精神轉化成音樂時,將波希米亞的田園浪漫色彩深深地感染到不同的民族。

最早出版的交響曲

德沃夏克的交響曲共有九部,在世時其中五部以出版時間的先後為序編號,現今改按創作時間先後編號。這場音樂會演奏的第六交響曲,是1880年,他39歲成熟期的作品,完成後立即題獻給指揮大師漢斯·裡希特(Hans Richter, 1843-1916年)。首演是次年3月25日於布拉格舉行。1882年以第一交響曲之名出版,也就是他最早出版的一首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的誕生始自1879年11月23日,當日德沃夏克的第三首斯拉夫狂想曲(Slavonic Rhapsody)在維也納由裡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大受歡迎。當晚坐在勃拉姆斯旁邊的德沃夏克亦大為興奮,謝幕時指揮裡希特當場擁抱他,並許諾要在歌劇院舉辦一次特別音樂會上再奏該曲,德沃夏克亦答應為維也納愛樂樂團下一個樂季寫一首新的交響曲。

1880年夏天德沃夏克才動手寫這首交響曲,這多少和勃拉姆斯不久前才發表的同一調性交響曲為他帶來靈感有關。他開始時所寫的草稿,最初用的是D小調,也是2/4拍,定稿從秋末時分開始,大約一個月後寫成,持續到10月中旬才寫好。當日他在鋼琴上彈奏給裡希特聽,每奏完一個樂章,裡希特都要擁抱他,由衷地表示喜愛這首交響曲。然而,原定當年12月26日舉行的音樂會,兩次都因事被推延了,裡希特雖仍是被題獻者,但未能指揮首演,1881年3月25日,才由阿道夫·塞克(Adolf Cech)指揮布拉格愛樂樂團在布拉格首演。塞克曾和德沃夏克一起演奏中提琴,是老朋友了。至於裡希特則要到次年,才有機會在倫敦指揮演奏這首交響曲。

富有波希米亞色彩

德沃夏克的第六交響曲,是他作品中滿溢著強烈民族感情時期的音樂,是富有波希米亞民族色彩的音樂。波希米亞(Bohemia)原是古中歐地名,包括現時連同布拉格在內的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但廣義上也常指包括捷克摩拉維亞(Moravia),和西裡西亞在內的整個捷克地區。波希米亞亦是古中歐國家,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個王國,隨後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波希米亞地區的統治和宗教都曾引發不少戰爭,亦產生不少英雄傳奇故事,十五世紀便曾出現羅馬教廷以火刑處死直言進諫的布拉格大學教授胡斯,導致波希米亞鄉民憤而皈依胡斯教派的傳奇故事。德沃夏克生於布拉格附近的拉霍奇夫斯鎮,卒於布拉格,他的血液中全是波希米亞的山川田園、文化風情,這部作品中除了散發著波希米亞的風土田園色彩,還融入作曲家個人的濃濃鄉情。為此,亦有人說這是貝多芬之後最優美的交響曲之一。

德沃夏克的第六交響曲採用的是加強了銅管的雙管編制,長笛(兼奏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兩支,四支圓號,兩支小號,三支長號,還有大號、定音鼓,和弦樂五部。短笛只用在第三樂章,長號和大號則只在第一和第四樂章出現。

第一樂章:不過分的快板、D大調、奏鳴曲式

德沃夏克這首交響曲的配器效果,沒有像他早期交響曲中的「模糊」感覺,一般都認為這部交響曲受到勃拉姆斯於1877年首演的D大調交響曲的影響,特別是第一樂章在情緒、調性和節奏上頗為相似;不過,勃拉姆斯讓人感覺到田園情調,德沃夏克卻更強烈地反映出他和大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其中雖然有某種勃拉姆斯風格的全奏,但卻有著配器非常優美和織體非常開放而輕盈的段落,充滿想像力。或許,可以說,這個樂章無疑是德沃夏克可以和勃拉姆斯相提並論的樂章!光彩度和清新度,甚至過之。

此樂章以傳統的奏鳴曲式創作,採用不很快的快板,描寫捷克人正在迎接春天的感覺。德沃夏克最初打算採用的主題與捷克民歌《Ja mam kome》具有密切關係,但用的是與民歌不同的小調。這個素材轉換成光彩奪人的主要主題,在樂隊的導奏後,開始由喜悅、明亮的木管呈示,再由樂隊推進,持續了七十多個小節,進程曾被一個生動而有規律的副主部主題短暫打斷而後再現輝煌。由雙簧管奏出的副部主題,和隨後出現的轉調主題,都有創意特性。轉調主題,以四個上行音符、三個八分音符和一個四分音符開始的音型,十分富於個性,稍後在這個樂章中仍發揮重要作用。呈示部至為簡約而緊湊,其中加入富裡安特舞曲(Furiant)的節奏等舞曲元素,增添了波希米亞色彩。

發展部以對位方式發展,開始更是德沃夏克所寫過的最富於想像力的樂段中的一段。長時間持續的和弦,讓人深受感動,整個的發展部無比的舒暢與清澈。主要主題展開時作出加強,氣勢恢宏有力,又極自然純真,使德沃夏克的想像力在發展部開始展翅飛翔,給人無比豐富的感覺。一個有力的和弦,富有活力,沉重有力地,在幾個全奏小節後,將音樂帶回主要主題,進入再現部。在本樂章的尾聲,在帶有詩意性的輕巧柔美抒展音樂趨向休止時,這個沉重有力的音型有力再現來將此樂章以主調D大調結束,和主要主題在精神上具有親密關係。

第二樂章:柔板、降B大調、三段曲式

慢板的第二樂章,是一個天才的樂章,主題材料具有非凡的內聚性,極為優美,具有一種完美的藝術質量,甚至會是德沃夏克的慢樂章中最好的一個。此樂章和下一樂章同是這首交響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溫暖的弦樂和聲,與及富於色彩的木管和圓號的旋律,有著美妙的對比與調和。最初木管模仿風格的序奏後出現的主題,運用四度音程,全樂章散發著溫暖的詩意趣味。

這一樂章定為降B大調,柔和的抒情性質和平靜的精神,與前後兩個樂章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開始時一些小節似乎帶有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柔板影子,兩個樂章所用的是相同的調性,而且接著都轉到D大調。這一樂章是單主題樂曲,集中在主要主題和衍生的材料。這個主題的材料來自1862年作曲家自己的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的主題,是發自內心的熱情和詩意化的音樂,變化頗為豐富。樂章最後亦在優美平靜下結束。

第三樂章:詼諧曲(福裡安特舞曲),急板、D小調、三段曲式

詼諧曲的第三樂章是一首節奏強烈的波希米亞富裡安特舞曲。曲式非常完美,富有鮮明的樂思和極富特色的材料。交叉節奏和奇異的動勢感,具有一種振奮的力量,仿如是大量積聚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能量。整個樂章可說具有新穎的創意、富有生氣的節奏、優美的響亮度等音樂要素,很在地又很直率,完全沒有流於世俗。

主要主題取自捷克民歌,第一段類似於德沃夏克自己的斯拉夫舞曲。中段為D大調,和聲色彩帶有牧歌風味。極為天真無邪和新鮮,描寫的是緊張急迫,富有光彩的熱鬧場景,音樂織體開闊寬廣,風格清新。展開的短笛主題質樸、詩意,令人著迷,而且深刻、哀婉,十分動人,直到最後全樂章以熱烈的場景結束,都散發著動人的振奮力量。

第四樂章:終曲,精神抖擻的快板、D大調、奏鳴曲式     

旺盛且富於魄力的終曲。前幾個樂章使用過的素材不再出現。基本以兩個對比性的主題構成的奏鳴曲式結構發展。此一樂章的主要樂思與勃拉姆斯的D大調交響曲的對應樂段極其接近,除了性格和音型上的相似,又同樣具向前不斷推進的感覺和濃縮感。但總體而言,此一終章的平衡、比例和分量,實質上都超過了一般交響曲,是一首真正氣勢恢宏、比例勻稱的奏鳴曲式樂曲;主題富於變化和充滿活動感,整個樂章具有獨立性和鮮明個性,及呈現出作曲家無比精湛的技巧;此點在處理全曲的結尾時亦可見出,速度提至急板,以主要主題變形來開始,逐步推上強大高潮為大家帶來無比的滿足感下終結全曲。

撰文:周凡夫

相關焦點

  • 世間最好的愛,是兩個人相互輝映
    兩個人相互輝映,光芒勝過夜晚繁星。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但在交會時卻能互放出光亮,以保持獨立品格為前提,在愛的世界裡兼濟天下。
  • 浪漫奇趣 相互輝映
    這兩部風格與效果截然不同的小提琴協奏曲難得同場演出,相互輝映,感受會更深刻。至於同樣是普羅科菲耶夫所寫的歌劇《三桔愛》的同名組曲,王子愛上三個桔子便更奇趣,音樂亦充滿諧謔怪誕味道,確是從內容到風格特色都是獨特奇特的。
  • 《陳情令》忘羨之相伴篇1:兩個人相互輝映,光芒勝過夜晚繁星 之二
    忘羨之相伴篇1:兩個人相互輝映,光芒勝過夜晚繁星
  • 柳州這座水利樞紐,山水輝映宛如畫卷
    柳州這座水利樞紐,山水輝映宛如畫卷 2020-12-24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國島篇》走進四國島的小豆島
    小豆島位於四國島和香川縣東北部,是瀨戶內海中央的第二大島嶼,其中包括小豆島町和土莊町,面積一共(包括離島)169.97平方千米,目前人口是26853人,人口巔峰在戰後(1946年左右)的64000人左右,由於人口流失非常嚴重,接下來的第一波嬰兒潮都沒有挽回人口減少的局勢。
  • 書評丨呂本懷:理性與感性相互輝映的真摯記憶
    李立散文隨筆選《潤物有聲》理性與感性相互輝映的真摯記憶——李立散文隨筆選《潤物有聲》閱讀雜記文/呂本懷我與李立相識於網絡,至今未曾謀面,蒙其不棄,其詩集《在天涯》剛出版便寄贈予我,散文隨筆選《潤物無聲》依然如此。
  • 《四國島篇》走進四國島的第一大秘境
    所謂的四國秘境是德島縣的祖谷地區,位於德島縣的西部森山野林地區,那邊荒無人煙,周圍被群山環繞著,地處偏僻地區,很少受外界汙染,像是隱居深山的世外桃源。祖谷地區也是日本三大秘境之一,秘境是日本神聖的地方,祖谷地區從1954年之後的人口數量每年都在減少。
  • 赤水:打造紅綠輝映示範帶
    赤水市將紅色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整合統籌發展,著力打造一條以紅帶綠、紅綠輝映的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赤水段示範帶。 赤水紅軍烈士陵園 按照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人才提升六個基礎要求,該市建設赤水長徵精神展示、紅色文旅融合、古城(鎮)村落呈現3個板塊,進一步豐富長徵文化業態布局,通過暢通交通、完善配套、靚化環境夯實紅色文化旅遊發展基礎,輻射帶動中部、西部、東部3條紅軍文化線建設,打造一條以紅帶綠、紅綠輝映的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赤水段示範帶
  • 四國遍路記行 | 無法根治的「四國」病
    編者按:受國際疫情影響,我們規劃已久的「四國遍路行修之旅」將推
  • MIYEON首次挑戰演技,將與輝映合作網劇《REPLAY》
    金旼哲、(G)I-DLE MIYEON、SF9 輝映確定出演全新網絡電視劇《Replay ()》。製作網劇《社會人》的 Heart People 日前表示,全新網劇《Reply》主要出演陣容確定,並已經開始拍攝。
  • 【活動】魏蜀吳群四國神將,再入三國!
    在四國英豪歸來的同時,超值的禮包內容也正絕贊發售中。另外,下周,《三國志大戰M》即將迎來新版更新,全新的英傑之路與雲遊玩法,將為各位主公帶來全新三國體驗。活動一:魏蜀吳群,四國英豪,再入三國!四國英豪,再入三國,機會難得,千萬不要錯過!魏國英豪:△虎步關右—夏侯淵
  • 《亂世王者》四國雲頂詳解
    上次小編介紹了最新活動,這次來說說四國雲頂的詳細內容,四國雲頂分為兩個階段。
  • 澳大利亞滑雪場夜間造雪 雪花與璀璨銀河相輝映
    澳大利亞滑雪場夜間造雪 雪花與璀璨銀河相輝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發布時間:2020-07-16 14:17:28 【編輯:李駿】 澳大利亞滑雪場夜間造雪 雪花與璀璨銀河相輝映
  • 【行者隨筆013】四國遍路GOGOGO
    那就是四國遍路。如果說上高野山的樂是1天兩天的短暫快樂,那麼四國遍路絕對可以說是大樂。雖然我現在只是開車十多天的車遍路。還沒有經歷過一兩個月的真正的走遍路。但是每次遍路都深深的感動著我。辛苦並快樂者。十多天內,巡拜四國的八十八座道場,都是當年弘法大師修法結界的地方。
  • 日本四國旅遊攻略:千年物語列車,搭乘攻略指南
    在日本四國,同樣有幾輛值得乘坐的觀光火車。四國的千年物語觀光列車就是性價比超高的一趟列車線路,但是一定要提前預約才有位置和餐飲哦!從琴平站出發,乘坐千年物語列車到大步危站,正好是中午用餐時間。一邊享受四國的沿途美景、一邊享用精緻的美食,整個旅程的回憶非常值得紀念。為什麼CP值高?在價格和內容方面,包括了餐點、座位、景點,這個價格小編感覺非常物有所值。
  • 《胡桃鉗與奇幻四國》影評:發揚俄國傳統文化的童話佳作
    《胡桃鉗與奇幻四國》劇照《胡桃鉗》為歷史悠久的俄國芭蕾舞劇,如今也被迪士尼改編成了電影《胡桃鉗與奇幻四國》(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本片借著童話與奇幻的元素,打造出一部散發俄國傳統風情
  • 四國其實還挺有意思的,溫泉篇
    各位,今天開始更新了,上周帶家人去了一次四國,地方雖小,但樂趣依然很多。
  • 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 渡過風光明媚的瀨戶內海,開始四國之旅!真的讓我流連忘返!
    渡過風光明媚的瀨戶內海,就開始了四國之旅。四國是由德島、高知、愛媛、香川4個縣組成的島。橫貫四國中央的四國山脈,將氣候、風土一分為二,使得各縣具有不同的特性。山脈的北側面臨瀨戶內海,有著溫暖穩定的氣候和風土。南側受到太平洋的潮流和大風的很大影響,是個具有男性般魅力的自然環境。
  • (G)I-DLE美延&SF9輝映合作,養眼畫面預定
    (G)I-DLE美延和SF9輝映將出演網絡電視劇《Replay》。24日上午韓媒採訪結果顯示,(G)I-DLE美延和SF9的輝映確定出演由Heart Peple製作的網絡電視劇《Replay》。SF9的輝映繼之前的網絡音樂電視劇《孤獨彬在更新中》之後接連出演了《人魚王子:The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