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當時,四國地區維持著由擁有勢力的守護與地方豪族時而交戰、時而聯手對敵的膠著狀態。統治伊予國東部的河野氏是伊予國的守護,其內部不時會爆發內鬥,因此,難以維持領土完整,在整日本戰國時代也未有太大作為。
統治伊予國西部的西園氏則和土佐國的一條氏長期爭鬥,由於沒有人才湧現,在持續的爭鬥中,國力不斷衰弱,提早退出了成為強力地方勢力的隊伍。
土佐國、贊岐國名義上由守護細川氏統領,實際上卻是由總稱土佐七勇的豪族爭相割據,互別矛頭。而這七個勢力分別是一條氏、本山氏、吉良氏、安藝氏、津野氏、香宗我部氏、長宗我部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細川氏在京都統治,難以有效約束當地豪族。
在這七個勢力中,長宗我部氏靠著細川氏的權力急速膨脹,但當政治靠山管領細川政元在公元1507年遭到暗殺後,翌年周邊豪族則聯手舉兵攻打長宗我部氏,造成家督長宗我部兼序陣亡。
隨著長宗我部家督陣亡,其家督長子長宗我部國親繼任家督。由於在戰場上損失過大,長宗我部氏只好躲藏在土佐七勇中勢力最強的一條氏之下休養生息,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1547年為止。
在這混亂不堪的局勢中,唯一能夠順利擴張勢力的只有三好氏。三好氏雖然系出名門,但此時只是阿波國守護細川氏之下的家臣。在三好氏伴隨著細川政元的繼承者之一細川澄元前往近畿地區後,便藉此機會統領近畿地區的一部分,使得三好氏成為能夠幹涉幕府施政的勢力。
自此以後,三好氏以四國地區為基礎,成功邁向京都,成為四國地區唯一一個向外擴張的勢力。不過,儘管三好氏擴張勢力,但並未帶來太好的結局。近畿地區的混亂程度遠超四國,名門望族更是全日本首屈一指。
三好氏有一個極好的開局,但卻捲入近畿地區的政爭中,由於沒有善加運用局勢,使得政治實力大為減弱。最後,於公元1553年三好義賢殺害守護細川持隆,徹底掌握阿波國的實權,三好家自此成為四國地區首屈一指的龐大勢力。
縱觀整個戰國初期,四國地區除三好氏外,並沒有出現更強有力的地方勢力,豪族之間的爭鬥反而極為頻繁。由於內耗過多,在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四國地區更多陷入豪族爭鬥,加上家族內部爭權奪利,豪族勢力此起彼伏,始終未能擺脫這種局面。
三好氏儘管成功邁出四國地區,一度在近畿地區成功擴張,但這種局面並未持續很長時間,在進入戰國中期後,三好氏同樣盛極而衰,並在之後被消滅。反而是受到一條氏庇佑的長宗我部氏再度崛起,成為四國地區的強大勢力。
不過,這都是後話。戰國初期的四國地區由於沒有在內部形成強大勢力。唯一一個邁出四國的三好氏反而將精力放在近畿,並未優先統治四國地區,這造成四國地區反而陷入「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境地中,這也意味著四國地區提前退出日本爭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