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興亡史:稱霸一方的戰國大名

2021-01-09 傻峰道歷史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長達百年的群雄混戰時代也是武士發展史上人才輩出的時代,從中下級武士中湧現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軍事家、戰術家。繼守護大名之後登臺的上級武士,是大約200個大大小小的新興軍事家族——戰國大名。「所謂戰國大名,原來不過是守護大名的家臣,不過是小領主,乘國內兵亂之機發展為新的實力者最著名的戰國大名有北條早雲、毛利元就、齋藤道三、上杉謙信、武田信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織田信雄、松永彈正、武田勝賴、織田信長、明智光秀、豐臣秀吉、黑田如水、德川家康、島津義久、伊達政宗、石田三成等數十人。

戰國大名的前身主要是以下幾種身份的人:守護代(代理守護、副守護)、守護的家臣和國人領主,如三好氏、松永氏、浦上氏、毛利氏、吉川氏、尼子氏、長宗我部氏、朝倉氏、淺井氏、織田氏、松平氏(德川氏)、伊達氏等;幕府原來的守護大名,如常陸的佐竹氏,安藝的武田氏,周防、長門的大內氏,大隅、薩摩的島津氏,豐前、豐後的大友氏等,乘戰亂之機宣布獨立;富商或守護大名的食客,如美濃國的齋藤道三(1494—1556年)、關東地區的北條早雲(1432-1519年)。

當然,戰國大名中也有不少名門舊族的後裔。如三好長慶、武田信玄、淺野長政、明治光秀等出自源氏,伊勢貞丈北條早雲等出自平氏,黑田如水、尼子經久出自宇喜多源氏。齋藤道三之父松波基宗原為警衛京都御所的北面武士,道三幼入京都妙覺寺為僧,還俗後成為行商,以販燈油為生,流落到美濃,因掌握美濃國實權的長井氏的提攜逐漸得勢,後殺死恩人長井氏,領有美濃一國。出自關東平氏一脈後北條氏的北條早雲原來連固定領地都沒有、四處流浪,因其姐是駿河守護今川義忠(足利氏的遠親)的寵,遂成為今川氏門下食客。

1476年,今川氏領國內發生內亂,北條早雲因幫助今川義忠之子今川氏親平定內亂的功勞,成為駿河興國寺城的城主。1491年,伊豆的堀越公方(「關東公方」)足利政知(第6代將軍足利義教之子)病故,其子茶茶丸繼承家業,引起一族內訌,進而又發生國內動亂。早雲趁機徵討茶茶丸,燒毀堀越御所,奪取伊豆。1495年,假借到箱根山狩獵之名,突襲並奪取相模的小田原城。1504年後不斷出兵關東,1516年終於消滅三浦半島的豪強三浦義同、義意父子,成為最早雄居關東的戰國大名。

戰國時代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就是「下克上」的實力主義風潮席捲全國。「下克上」作為戰國時代的標誌性詞語意即下層人物推翻上層人物,家臣打倒主人。日本學者坂本太郎評論說:「從各國的情況看來,幾乎都是舊的領主被新興的部下所排斥掉,統治階層像走馬燈似的不斷變化,主被臣討,父被子弒,既無道義,亦鮮廉恥,有的只是貪圖個人的安逸、富貴的利己心。所依仗的,僅僅是壓倒敵人的武力和策略。在這裡,人們忘卻了文化,喪失了德性,赤裸裸的獸性在蠻幹橫行。」管領細川氏剝奪將軍的實權,細川氏的家臣三好氏取代細川氏,繼而三好氏又被家臣松永久秀取代。

「在1560年,九州地方豐前、肥前、肥後的守護涉川氏和中國地方的大內、佐佐木氏相繼滅亡。肥前有龍造氏肥後是南北朝以來的舊族相良氏,佔有11國的守護山名氏僅僅保有山陰一部,東北地方是鎌倉時代以來的地頭伊東氏興起。大友、少貳、島津氏領域雖有變化,但依然是有力的大名。」「在四國地方,長宗我部氏在土佐興起,細川氏的被官三好氏奪得阿波。」「在近江,南部為佐佐木六角佔有,北半部為淺井長氏領有。越前是斯波氏的守護代朝倉義景,尾張是斯波氏的被官織田信長。遠江、駿河是舊族今川義元,甲斐也是舊族武田信玄,越後是長尾景虎(後改名上杉謙信)。這一年,今川義元在桶狹間戰役中敗給織田信長,今川氏也由此走向衰落。」

在關東,僅次於將軍的關東管領,分裂為古河派與堀越派,執事上杉氏也分裂為山內和上谷兩支,兩派的內與兩支的對立相互交織,關東地區一片混亂。北條早雲之子氏綱、孫氏康,乘勢向關東擴張,16世紀中葉成為關東地區的霸主。戰國大名是無休止分裂、混戰、殺戮的產物,其權威和地位來自於自己的武力,既不需要幕府任命,也不受幕府統治,而且還是與幕府對立的地方軍事領主。他們依靠武力,佔地為王,將其控制的地域變為獨立王國。這些「新的戰國大名是和中央幕府權力無關的地方領主或武士們,殺人、劫財、強盜為武士本性』,即在對領地的生死爭奪中成長起來的」。

此時的武士道,已扭曲為暴力道,對主君的忠誠已不見蹤影,到處是弱肉強食和「下克上」。「戰國時代的武士,在什麼地方體現出所謂武士道精神呢。……主君弱小,就毫不介意地將其殺害。……到處盛行的是弱肉強食和下克上』。只要看一看下述三人,就一目了然。織田信長被其家臣所殺,豐臣秀吉在織田信長死後,不僅沒有對織田家盡忠節,反而蔑視主家,並將天下據為己有。德川家康一邊受豐臣秀吉之託輔佐其子豐臣秀賴,一邊違約,在大阪之戰中滅亡秀賴。」

可見,戰國時代是典型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時代。戰國時代即是「下克上」和弱肉強食的時代,也是日本從大亂走向大治、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16世紀中葉,具有實力和統一野心的戰國大名主要有:關東的北條氏、中部地方的上杉氏武田氏和朝倉氏,中國地方(山陰、山陽兩道)的毛利氏,四國的長曾我部氏等。但是,走在潮流前列的卻是尾張國的織田信長。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就看到這裡了,麻煩看官大大點個讚,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學業事業有成,身體健健康康!!!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雷同純屬虛構,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科普 l 第五章 守護大名與戰國大名
    在日本遊戲界,光榮公司因旗下一系列戰略遊戲而獨樹一幟,《三國志》、《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當然還有發行年代久遠的《英傑傳》,可以說這家被玩家戲稱為暗恥的遊戲作品是廣大東方史粉絲的啟蒙老師
  • 日本戰國史的魅力何在? | 青年維也納
    就日本戰國史時代也確實更適合採用紀傳體。一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場分割較細,同一時間點常會發生多個獨立的戰役與政變,若採取編年體記錄,恐怕會有些零亂;二來,因有大量文學、影視作品與遊戲的鋪墊,戰國時代各大武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很多日本史愛好者的日常談資;三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政治勢力多以家族為主要傳承模式,對於初窺日本戰國史的讀者來說,了解名將及其家族傳承,自然能顯著降低學習門檻,有助於迅速了解戰國史的主要人物及其事略。
  • 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切腹?一本書讀懂一千年來日本武士的興亡與文化!
    這是大多數影視劇留給我們的形象,但真實的武士形象確實如此嗎?武士又是如何出現、發展和消亡的呢?今天熊貓君要為大家推薦的就是這本講透一千年來日本武士興亡與文化的好書,3小時解答你關於日本武士的全部疑問!;◆ 切腹不是隨意的,某些時期甚至有嚴格的儀式手冊……這本《極簡日本武士史》小小一冊,卻把從平安時代到明治時代一千多年的武士歷史梳理得十分清晰。
  • 為了佔領政治高地,日本戰國大名巧借「姓氏」東風
    而在日本,姓氏也是有分三六九等的,簡單的姓氏,能夠體現出生以及在社會的地位,是超脫個人能力之外的重要評價標準。在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們都是沒有道義的擴張,純粹是為了稱霸天下的野心而發動戰爭,基本都是出師無名。但是,為了佔據政治高地,增加權威,以便於在各國中加強影響力,提高在領地的威望,強化統治力。
  • 日本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10位大名
    戰國時代僅次於幕末年代,而位居第二位。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又有哪些大名可堪稱日本戰國時代的翹楚呢?第一位、甲斐 武田信玄。武田信玄從甲斐一國到攻佔信濃、圖略遠江三河地區。其在三方原合戰中大敗德川織田聯軍,據說德川家康在此戰役中敗得極為狼狽,曾被驚嚇得大小便失禁。武田信玄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被稱為「甲斐之虎」。也有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兵法家」之譽。
  • 日本戰國撿漏史:謝天謝地,對手是個大胖子!
    01眾所周知,日本也有個戰國時代,從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幾乎是日本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豆丁點大的日本國土,被分成了六十六國,你打過來我打過去,無止無休。亂世麼,肯定是要出英雄的。俗話說得好,「國之將興必有祥瑞,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誰也不曉得,織田信長到底是天神降世還是妖孽禍害,但總之,這傢伙是日本戰國時代最拉風的武士沒有之一。他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全日本的霸主,後來的豐臣秀吉也好、德川家康也好,都以織田的繼任者自居,可以說,沒有織田信長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後來大一統的江戶幕府。
  • 鐵炮作為日本戰國新型武器,各戰國大名是如何運用的
    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 天下布武 日本戰國時代
    所以藩國混戰也是日本封建時期的常態。中國解決土地問題通過起義改朝換代重新洗牌,而日本是通過下層封建領主之間相互徵伐消化矛盾。可以說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統一過,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即使有也非常短暫。當天皇直接被權臣架空,以武士為主角的戰國時代就開始了。
  • 懂點『日本戰國史』,讓你逼格更高
    懂點日本史,哪天在那些宮廷粉前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淵博」,一定會讓你「逼格」提升。日本戰國時期,時在十三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中後期。那是一個超級混亂的年代,如果要以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下克上」。
  • 大名之中的戰略第一!織田信長的戰略眼光冠絕戰國諸大名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輩出、群雄逐鹿,四方豪傑在亂世中或自保或趁機擴張或被吞併,大部分都處於被時代浪潮所裹挾的境地。在這一時期織田信長在戰略上主要目的就在於——立足本州東部,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織田信長選擇了,先家族、再地區最後稱霸東部乃至上洛京都的進程。
  •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榮耀:「家紋」的歷史與傳承
    在15至17世紀那個戰火紛飛、爾虞我詐的日本,識別各種不同樣式的旗幟和指示物是了解並深入日本戰國歷史的重要渠道,這有助於解讀特殊年代下武士的立場,信仰和榮譽感。家紋原本專屬於公家,最初是模仿和修改中國進口物品上的美麗花紋,之後加以創新用來裝飾隨身物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獨特的家紋被當作區分不同家族和勢力的標誌。
  • 懂點日本戰國史,讓你 Bigger than Bigger(更逼格)
    既然如此,我想不妨先來聊聊那些神編劇們還沒來得及挖掘的內容:「日本戰國史」。一來,這段歷史,大多數人比較陌生,白紙一張比較容易原汁原味地接受。二來,從歷史看成敗,從成敗看人性,古今中外都一樣。三來,懂點日本史,哪天在那些天朝宮廷粉前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淵博」,一定會讓你「逼格」飆升。 日本戰國時期,時在十三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中後期。
  •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名詞
    很多剛接觸日本史的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經常會被文章裡出現的各種專有名詞搞得一頭霧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稍微介紹一下,關於我們在閱讀日本史相關讀物時經常會遇上的一些專有名詞吧。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這種所謂的主從關係其實就是指,雙方之間結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其中一方佔據著支配的主動權,另一方作為從屬者保證服從。在這種關係中,並不是一方僅僅索求而另一方長期給予,與之正相反的是,這種主從關係其實使雙方都能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 好書推薦 |《日本戰國演義——天下布武》——回顧神奇國度傳奇歷史
    幾經輾轉後,《日本戰國演義——天下布武》這本書進入了我的視野。日本,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它孤懸海外,文化發展獨樹一幟,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及日本本土化的承襲,日本的儒家文化思想逐漸自成一派,形成了日本本土特有的武士文化風格。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形容這種日本本土文化。「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
  • 專欄:戰國大名的出世曲
    「大名」一詞最初起源於平安時代,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直到鎌倉時代,日本史上把擁有眾多「名田」(冠以名字的土地)的人定義為「大名主」,而「大名」就是由「大名主」簡化而來。實際上,日本史上最早的所謂的「大名」,說穿了就是「大地主」而已。當然,這裡要說的「戰國大名」已經完全逸出了「大地主」的範疇,而是屬於戰國時代的中心存在。
  • 日本戰國時代,劍術高超的武士,會更有優勢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劍術高超的武士,會更有優勢嗎?日本戰國時代具備了一個特徵,那就是一邊追求有效率的戰爭技術,一邊又講究個人技藝。對於擁有高超技藝的武士,在求職時,總會讓人刮目相看。那麼,這些武藝高強的武士,真的在大名家會有優勢嗎?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總的來說,支持細川勝元一方的大名領地多在京都以東一側,因此被後人稱為「東軍」。支持山名宗全的大名則多為西部大名,被稱為「西軍」。在記載應仁之亂的典籍《應仁記》中,東軍的各地總兵力據說超過16萬人,西軍的總兵力有11萬人。當代學者自然覺得兩軍數目應該都非常誇大,但這的確是一場波及日本大部分地區的混戰。
  • 日本古代史,日本戰國三傑
    1554年,豐臣秀吉投靠大名織田信長剛開始的時候,他只是一個低級的武士,在後來的多次戰役當中,豐臣秀吉的才能才慢慢的顯露了出來,逐漸地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一路升職加薪,走上了人生巔峰。幾年之後,織田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他將淺井長政部分的領地賞賜給了豐臣秀吉,至此,豐臣秀吉開始躋身於戰國群雄之列。
  • 日本戰國一代梟雄武田信玄和他的影子武士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雜誌2011年第1期片名:《影子武士》導演:黑澤明主演:仲代達矢、 山崎努發行公司:東寶株式會社(日本)20世紀福克斯公司(美國) 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電影業受到電視的強烈衝擊,1970年,「電影天皇」黑澤明指導的《沒有季節的小墟》票房慘敗,沒有公司願意再給黑澤明投資拍新片,黑澤明的創作陷入低潮